君子善假于物也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tbridg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不言所要言,却借说别的说所要说的,所要说的又一直贯穿于全文,这就是托物言志。记叙文的写作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关键词】记叙文 教学 托物言志
  
   记叙文不囿于单纯的叙事、抒情或写景。托物言志也是常用的一种铺陈展开的方法。下面以苏雪林《秃的梧桐》的解读为例。
  一、解读启示: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所托之物:秃桐
  所言之志:顽强的生命力
  物、志之间的桥梁:形似与神似。
  形似:(1)秃桐生于两家交界处,似处于无人管的地方,却仍有清阴和诗意;有些生命无人管,尤其是低贱的生命,但却仍蓬勃生长。
  (2)秃桐为蚂蚁所蚀,为雷雨截劈,只剩树身,看似不能再活,可春天到了,却又长出了新叶;有些生命遭受各种侵害,几于苟延残喘,可过阵子却又活了下来。
  (3)秃桐又遭虫咬风吹,可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有些生命屡遭挫折,却仍活着不已。
  (4)老柏香橙大理菊等在秋天渐渐萧条时,却仍“醉得枫叶般红”,开出红艳浅紫的花;许多的生命虽处逆境却仍轰轰烈烈。
  神似:秃桐屡遭虫咬风吹,却仍不停生长;生命屡遭挫折不甘气馁。处于逆境仍有顽强的生命力是二者共有的内在的美。
  这里的生命力既可指自然界的生命力,也可指人类的生命力;或者说作者为了赞颂万物包括人类的生命力的顽强而借对秃桐外部顽强的特征及内在的精神的描绘来表达的。不言所要言,却借说别的说所要说的,所要说的又一直贯穿于全文,这就是托物言志。由物及人,象征是其中最大的特点。
  二、模式构建
  “立所言之志——寻所托之物——描物之形似蕴志之神似——由物及人揭示主题”。
  这是由志——物,有时则是由物的特征悟到人转而写人遭遇及精神,或在结尾处点明对人的赞颂。如杨朔《荔枝蜜》结尾就由眼前的蜜蜂看到在田里辛勤插秧的农民,揭示主题就是赞颂农民的辛勤奉献精神。以上都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模式应用
  所言之志:合作才能共赢。
  所托之物:野藤、古树。
  形似:藤和树历经风吹雨打而不到,是因为藤缠住了树,树给以了藤依托;人之所以能克服不同寻常的困难,是因为有许多他人的配合。
  神似:藤与树因互相缠扶蓬勃生长,人与人因合作共赢。
  作者单位:广西贺州市昭平中学。
其他文献
2001年宁夏灵武市进入国家新课程课改实验区。带着困惑和迷茫,我们在实践中摸索着一条适合自己的新课程改革之路。我们从形式到内容进行着一步步的探索,在相互的交流和学习中逐步总结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推动了课程改革逐步深入的发展。但不可回避的是,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我们也走过了许多弯路,在不经意间犯下的许多错误,给学生的心灵造成了一定的伤害。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回首那些曾经有过的失误,依然能敦促我们不断反
近年来高考作文写作出现“高考作文”这种特殊的考试文体的现象,这就有必要重新审视新课程下如何进行高中议论文写作的备考的问题。  一、“优秀”作文暴露的问题  1.追求辞藻,缺少真实感受的“文艺腔”  动不动就用典、堆砌词藻、宣泄人生感慨的写法,在中小学生作文中很多见。我把这种文风叫做“文艺腔”。要么非常忧国忧民,要么就是“曾经沧海”般得无尽感慨。假,跟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年龄完全不相符。  2.追求
大禹治水,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千古传颂,因为那是大禹公而忘私,竭尽全力治理洪水,来解除民众受水患之苦的崇高行为。但是,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文本教学,也像大禹一样“三过家门而不入”,那又将是一种怎样的“景观”?  事实上,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尤其是文本教学中,类似“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现象并不鲜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有时候可能更多关注的是这篇文章究竟写了些什么,而没有再深入一步去探求作者为什么
作文互评自改方法,就是让学生互相评改作文,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评改别人的作文,感知自己的习作并进行比较,从中得到启发,学习别人的长处,避免别人出现的问题。从字、词、句、段、修辞等方面逐步进行修改,再通过对内容、结构、写法等分析,使习作成为一篇合格作品。  互评作文的做法打破了学生写、教师改、教师评、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很乐意,他们既可以得到老师的引
新课标的“感受·鉴赏”部分明确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  下面以《兰亭集序》为例,谈谈如何通过品味文言文中的美学因素,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得到精神的享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境界。  “凤头”——渲染美的气氛  一
【摘 要】考生在高考作文中适当应用古诗词,就会化平淡为神奇。具体做法有:巧用古诗句拟题;巧用古诗句开头;巧用古诗句连缀美文;巧用古诗句收尾等。  【关键词】作文;古诗句;拟题;开头;收尾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粹,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思想感情与文学素养的积淀,它的语言凝练、意境优美、情感丰富,可唤起读者的联想与思考。考生在高考作文中适当引用古诗词,可以使作文构思新颖巧妙,文章语句意蕴十足,文采飞扬
【摘 要】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诗歌之部”,打破了传统教材的框架,开创了全新的体例,对于实践新课改的理念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但教材编写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材的建构方式脱离高中学情,也不太符合诗歌教学的基本规律;诗歌选篇偏少,名家名作缺席,选修教材的特质不鲜明;诗歌散文合编,内容庞杂,课时紧张,很难落实课程目标。鉴于此,必需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进行教材重构,才能落实课程标准的教学
[摘要]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适应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切实组织和开展好文学阅读活动。阅读本质不是技能训练,而是通过在大量的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的课外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力和思考创造力。  [关键词]课外阅读 多元媒介 文化内涵    课外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
【摘要】艺术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巨大的诱惑力,那是因为艺术让人看到了“形“,体验到了“情”,享受到了“美”。语文教学要想变成一种艺术,使语文成为学习者主动、乐于参与的一项活动,就必须提倡语文学习的形象思维,重视语文学习的情感作用,注重培养语文学习的审美意识。  【关键词】语文教学艺术教育形象思维情感教育审美意识    许多人都喜爱艺术。多少回,我看见,在座无虚席的大剧院里,台上的戏,会令全场鸦
《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是这样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高考有关文言文的试题也就是按这个要求出的。许多语文教师都有这么一个感觉,平时教文言文要比教白话文轻松,只要落实这些基本要求就可以了。可是如果要求一个语文教师拿文言文来上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