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面对入校成绩和生源相对较差的职校学生,教师应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出发,精心准备合理设计作业,力求使大部分的学生能在作业中重燃对数学的兴趣。
关键字: 职校生 数学作业 减轻负担
说到数学,大多数的职校生都会说一个字:“难”,其难在作业上,也难在考试上。教师对学生数学作业的预留、书写与评判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然而,在一些职业学校,学生数学作业的状况却可以概括为“量大”、“做假”。“量大”指作业量大,学生除了要完成课本习题外,还要为大量形形色色的习题册所累,身陷题海不能自拔;“做假”指学生迫于教师的强制性措施,要么抄袭他人作业,要么置中间推理计算过程于不顾,盲目地凑结论,换来一个按时交作业的假象。其结果便是学生作业做得工工整整、准确率较高,使教师产生了学生知识掌握得较好的假象,但一到测验、考试,便会原形毕露。
面对一次次试图以加大作业量来提高教学成绩的失败,面对全社会一致呼吁为中学生减负的大环境,许多教师都在为走出“量大”、“做假”的怪圈,苦苦探索着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增强作业实效的途径。我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总结了两条初见成效的教学策略。其一,合理选择作业题,使学生脱离“题海”。其二,改革传统的作业评判标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下面我就这两点发表几点见解,并把自己的实践经验作为对“假设”的初步检验。
一、作业题的合理选择
1.作业题的合理选择的含义
所谓作业题的合理选择,就是教师根据教学进度,从课本和练习册中精选作业题,或教师有针对性地自行设计数学作业题,使学生通过做这些作业题得到预期的发展,而且练得恰到好处。
2.数学作业题的不同类型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从小学开始,每个学期都开设这门必修课。很多学生走进了这样的误区:会解题就行。殊不知要“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否则效果极差。
(1)预习作业:可以布置学生通读明天新课的内容,掌握大体思路,看懂例题等。
(2)课堂作业:上完新授课后,用类似题型及时巩固。
(3)课后作业:根据上课内容,分梯度布置作业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
(4)阶段作业(复习作业):目的是巩固近阶段或一学期的学习成果。
3.如何合理选择作业题
数学作业是师生为了完成教与学的既定数学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它是复习巩固数学知识形成并强化技能,培养和发展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
就“质”而言,我们可以从理论上更深刻地揭示合理选择作业题的重要性。如果学生是通过“做和反思”学习数学的,那么他们做什么样的数学题,就将形成什么样的数学经验和能力,并进一步积淀或升华为相应的数学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学生应当做什么样的数学题,不仅反映了教师的数学教学经验,而且折射出他们的数学教育观念。而教育主管部门对数学教材中练习题的选配和考试题目的编拟,也反映了他们的教育价值观。
就“量”而言,认真多做数学题,的确有提高数学成绩之效。但凭“题海战术”取胜,负担过重,事倍功半。数学学习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因此数学作业不能过滥,更不能简单地“以熟求巧”,而必须精选,这样才能达到减负的目的。
当然,能从浩如烟海的数学题中精选作业,确实是数学教师功底的体现。教师不仅要选配适当的模仿性训练题,以达巩固记忆、熟练应用之效,而且应从更高的观点审视教育,特别是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就具体的概念教学而言,应力求牢牢抓住与概念体系中环环相扣的“环”对应的习题,有计划、有步骤地把这些习题分配到每次的作业中。另外,最好每次的作业题都呈现一定的梯度,教师可以根据作业题的构成,适时选配一些能深刻反映概念、解题方法灵活的习题,甚至还可以编一些错解辨析、悖论质疑及无定解的开放式问题,以便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发挥的空间。对于那些不符合上述要求的习题,要大胆舍弃。只有这样,每次作业才能体现出“精选”二字,恰似教师经过精心烹调后,奉献给学生的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菜肴。
二、改革传统的作业评判标准
1.传统的作业批改
传统的作业批改可概括为“阅、演、改、订、查”,即学生交来作业,教师要全部批改一遍了解情况,了解这次作业中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在上课前或上完新课后,可留5到10分钟的时间进行作业板演讲解。要求学生们下课后,利用课外时间把自己的作业认真订正。教师下次批改新布置的作业时,一定要对上次作业进行检查,检查每个学生对自己所做作业是否进行订正,同时也必须对订正的作业进行批改。
2.多种作业评判并举
(1)随堂批改作业。答案简单的作业可当堂完成,采用集体讨论答案的形式,当堂集中统一批改。
(2)小组批改作业。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安排成前后两桌,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每次课前5分钟由教师提供参考答案,小组内互相批改,并向教师汇报典型错题情况。
(3)教师抽查和面批。教师对小组批改后的作业要进行抽查,了解作业和批改的情况,对作业中存在的明显问题要复批或面批,特别是利用课余时间面批,效果非常好。
3.新型的評判标准
所谓新型评判标准,即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是针对学生在教师留作业时普遍存在的逆反心理大胆规定:学生对不会做的题可以不做,只要在会做的题做完后,回答下列三个问题,就算完成了作业。
(1)写出本次作业中,你独立完成的题的序号和在别人帮助下弄懂并完成的题的序号。
(2)回答本次作业中,你不会做的题的序号,并分析出症结所在。
(3)本次作业你用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三、结语
为学生减负绝不能以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我们要争取以最小的劳动换取最大的收获。如果说策略一是为实现“量的减负”,那么策略二即是为了“质的增效”。对学生而言,完成作业是成功,若没完成,但明确了哪儿“卡壳”了也是成功。在这样宽松和谐的气氛中,他们将由苦学变为乐学,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大大提高作业效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对教师而言,在批改作业前,先浏览一下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情况,首先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有针对性地选题详判,其它题目则可略判,从而大大节省处理作业的时间,以便为研究教学、精选作业题投入更大的精力。
过去我们长期实行强制性教学,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正如古人所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而近年来,上述两条教学策略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把对作业的兴趣,逐渐转变成为对数学课的兴趣。我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了认真的观察,有许多证据支持学生所发生的这种积极变化。以下是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成绩一直不太好的某学生说:“过去我们的数学作业不仅量大,老师还逼着交,没办法只好抄别人的。现在我们把过去只重视‘交没交’,变成了关心‘会不会’,这是个质的变化,作业量虽小了,但却练得实了。”而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却有另一番积极的评论。如一位学生说:“我最欣赏的是老师让我们找症结这一条,它不仅有效杜绝了抄袭别人作业和凑结论的做法,而且引导我们由浅入深地分析问题,许多作业题都是在一步步寻找症结中解决的。”平心而论,虽然考试成绩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但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进步。我所教班的统考平均分高于兄弟班10分之多,这就是学生发生积极变化的证据。学生的学习风气、思维习惯也比过去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当面对一时不会做的题,这些学生不再知难而退或盲目抄袭,变得能深入思考问题,直至问题解决。少数优秀学生在难题面前表现出的那种跃跃欲试、坚韧不拔、必欲攻克而后快的钻研精神,更为可贵,这就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
反思愈深刻,练习就愈精巧。因此,能否使全体学生对每次的数学作业都进行深刻的反思,逐渐养成自查、自省的良好思维习惯,是两条策略能否实现既“减负”又“增效”的关键。实践中,难免有些学生钻“对不会做的题可以不做”的空子,而不去认真分析症结,这是两条策略尚待进一步研究的地方。但是,只要我们深刻认识到“减负”的真正含义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我们就会在培养学生爱学习、会学习、肯刻苦学习的路上,勇往直前地走下去,而且会越走路越宽。
关键字: 职校生 数学作业 减轻负担
说到数学,大多数的职校生都会说一个字:“难”,其难在作业上,也难在考试上。教师对学生数学作业的预留、书写与评判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然而,在一些职业学校,学生数学作业的状况却可以概括为“量大”、“做假”。“量大”指作业量大,学生除了要完成课本习题外,还要为大量形形色色的习题册所累,身陷题海不能自拔;“做假”指学生迫于教师的强制性措施,要么抄袭他人作业,要么置中间推理计算过程于不顾,盲目地凑结论,换来一个按时交作业的假象。其结果便是学生作业做得工工整整、准确率较高,使教师产生了学生知识掌握得较好的假象,但一到测验、考试,便会原形毕露。
面对一次次试图以加大作业量来提高教学成绩的失败,面对全社会一致呼吁为中学生减负的大环境,许多教师都在为走出“量大”、“做假”的怪圈,苦苦探索着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增强作业实效的途径。我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总结了两条初见成效的教学策略。其一,合理选择作业题,使学生脱离“题海”。其二,改革传统的作业评判标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下面我就这两点发表几点见解,并把自己的实践经验作为对“假设”的初步检验。
一、作业题的合理选择
1.作业题的合理选择的含义
所谓作业题的合理选择,就是教师根据教学进度,从课本和练习册中精选作业题,或教师有针对性地自行设计数学作业题,使学生通过做这些作业题得到预期的发展,而且练得恰到好处。
2.数学作业题的不同类型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从小学开始,每个学期都开设这门必修课。很多学生走进了这样的误区:会解题就行。殊不知要“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否则效果极差。
(1)预习作业:可以布置学生通读明天新课的内容,掌握大体思路,看懂例题等。
(2)课堂作业:上完新授课后,用类似题型及时巩固。
(3)课后作业:根据上课内容,分梯度布置作业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
(4)阶段作业(复习作业):目的是巩固近阶段或一学期的学习成果。
3.如何合理选择作业题
数学作业是师生为了完成教与学的既定数学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它是复习巩固数学知识形成并强化技能,培养和发展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
就“质”而言,我们可以从理论上更深刻地揭示合理选择作业题的重要性。如果学生是通过“做和反思”学习数学的,那么他们做什么样的数学题,就将形成什么样的数学经验和能力,并进一步积淀或升华为相应的数学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学生应当做什么样的数学题,不仅反映了教师的数学教学经验,而且折射出他们的数学教育观念。而教育主管部门对数学教材中练习题的选配和考试题目的编拟,也反映了他们的教育价值观。
就“量”而言,认真多做数学题,的确有提高数学成绩之效。但凭“题海战术”取胜,负担过重,事倍功半。数学学习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因此数学作业不能过滥,更不能简单地“以熟求巧”,而必须精选,这样才能达到减负的目的。
当然,能从浩如烟海的数学题中精选作业,确实是数学教师功底的体现。教师不仅要选配适当的模仿性训练题,以达巩固记忆、熟练应用之效,而且应从更高的观点审视教育,特别是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就具体的概念教学而言,应力求牢牢抓住与概念体系中环环相扣的“环”对应的习题,有计划、有步骤地把这些习题分配到每次的作业中。另外,最好每次的作业题都呈现一定的梯度,教师可以根据作业题的构成,适时选配一些能深刻反映概念、解题方法灵活的习题,甚至还可以编一些错解辨析、悖论质疑及无定解的开放式问题,以便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发挥的空间。对于那些不符合上述要求的习题,要大胆舍弃。只有这样,每次作业才能体现出“精选”二字,恰似教师经过精心烹调后,奉献给学生的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菜肴。
二、改革传统的作业评判标准
1.传统的作业批改
传统的作业批改可概括为“阅、演、改、订、查”,即学生交来作业,教师要全部批改一遍了解情况,了解这次作业中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在上课前或上完新课后,可留5到10分钟的时间进行作业板演讲解。要求学生们下课后,利用课外时间把自己的作业认真订正。教师下次批改新布置的作业时,一定要对上次作业进行检查,检查每个学生对自己所做作业是否进行订正,同时也必须对订正的作业进行批改。
2.多种作业评判并举
(1)随堂批改作业。答案简单的作业可当堂完成,采用集体讨论答案的形式,当堂集中统一批改。
(2)小组批改作业。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安排成前后两桌,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每次课前5分钟由教师提供参考答案,小组内互相批改,并向教师汇报典型错题情况。
(3)教师抽查和面批。教师对小组批改后的作业要进行抽查,了解作业和批改的情况,对作业中存在的明显问题要复批或面批,特别是利用课余时间面批,效果非常好。
3.新型的評判标准
所谓新型评判标准,即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是针对学生在教师留作业时普遍存在的逆反心理大胆规定:学生对不会做的题可以不做,只要在会做的题做完后,回答下列三个问题,就算完成了作业。
(1)写出本次作业中,你独立完成的题的序号和在别人帮助下弄懂并完成的题的序号。
(2)回答本次作业中,你不会做的题的序号,并分析出症结所在。
(3)本次作业你用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三、结语
为学生减负绝不能以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我们要争取以最小的劳动换取最大的收获。如果说策略一是为实现“量的减负”,那么策略二即是为了“质的增效”。对学生而言,完成作业是成功,若没完成,但明确了哪儿“卡壳”了也是成功。在这样宽松和谐的气氛中,他们将由苦学变为乐学,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大大提高作业效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对教师而言,在批改作业前,先浏览一下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情况,首先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有针对性地选题详判,其它题目则可略判,从而大大节省处理作业的时间,以便为研究教学、精选作业题投入更大的精力。
过去我们长期实行强制性教学,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正如古人所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而近年来,上述两条教学策略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把对作业的兴趣,逐渐转变成为对数学课的兴趣。我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了认真的观察,有许多证据支持学生所发生的这种积极变化。以下是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成绩一直不太好的某学生说:“过去我们的数学作业不仅量大,老师还逼着交,没办法只好抄别人的。现在我们把过去只重视‘交没交’,变成了关心‘会不会’,这是个质的变化,作业量虽小了,但却练得实了。”而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却有另一番积极的评论。如一位学生说:“我最欣赏的是老师让我们找症结这一条,它不仅有效杜绝了抄袭别人作业和凑结论的做法,而且引导我们由浅入深地分析问题,许多作业题都是在一步步寻找症结中解决的。”平心而论,虽然考试成绩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但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进步。我所教班的统考平均分高于兄弟班10分之多,这就是学生发生积极变化的证据。学生的学习风气、思维习惯也比过去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当面对一时不会做的题,这些学生不再知难而退或盲目抄袭,变得能深入思考问题,直至问题解决。少数优秀学生在难题面前表现出的那种跃跃欲试、坚韧不拔、必欲攻克而后快的钻研精神,更为可贵,这就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
反思愈深刻,练习就愈精巧。因此,能否使全体学生对每次的数学作业都进行深刻的反思,逐渐养成自查、自省的良好思维习惯,是两条策略能否实现既“减负”又“增效”的关键。实践中,难免有些学生钻“对不会做的题可以不做”的空子,而不去认真分析症结,这是两条策略尚待进一步研究的地方。但是,只要我们深刻认识到“减负”的真正含义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我们就会在培养学生爱学习、会学习、肯刻苦学习的路上,勇往直前地走下去,而且会越走路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