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贯彻以师生情感、教学手法的情感、教学思想内容的情感等内容为主的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
[关键词]:语文 教学 艺术 情感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H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20- 0239-01
一、前言
从学科本身来看,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人文性、形象性、综合性等特点,不可避免地具备各种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因而,无论新旧大纲都强调它的人文性,素质教育把人文教育提到了关键位置,而人文教育的核心就是情感教育。
二、师生情感
职业学校的学生处于一种特殊的心理阶段,他们正处在十六、七岁的青春期,敏感,叛逆,,大多数学生在初中时属于班里的差生,有的智力差,反应慢,有的不守纪律,不爱学习,成绩差,有些爱调皮捣乱,是老师头疼的对象。由于长期不受老师重视,造成部分学生自卑心理严重,反抗意识、破坏意识特强。
针对学生整体素质差的特点,老师应该不歧视学生,对所有的学生应一视同仁,象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给他们温暖和关爱。从衣食住行各方面给学生体贴和关心,用爱心去感化他们。如果老师不以情感打动学生,引导学生,而老是采用高压手段,必然造成师生矛盾加剧。老师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热爱自己的学生,心甘情愿地为学生付出一切,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学生自然会热爱和尊敬老师,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学生对老师的感情,直接影响学生对老师所教学科的情绪,喜欢你这个人,就喜欢听你的课,喜欢学你这一科,相应的,这一科的学习成绩就好。这里,老师是主体,不仅体现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鼓励和赞赏,更体现在课后你改作业的一圈一点,你的一颦一笑,一喜一怒,一次轻声的问候,一下柔和的抚摸,一个淡淡的微笑,一句叮咛的话语,都可能改变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甚至影响他的一生。
三、教学手法的情感
这是情感教学较高级的形式。
1、充分运用多种教具,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用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形象性,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
语文教材中大多数课文选用的都是优美的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发乎情、至于理。职业学校学生受年龄、文化程度、整体素质、生活阅历等的局限,很难与课文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不能很好地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热情,也就更谈不上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了。
如今,运用信息技术在视觉、听觉等方面为创设作品审美情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声音、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增加了课文的形象性、趣味性,从而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教学定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例如,在讲授《荷塘月色》时,给学生放《荷塘月色》的电视散文录像及孙道临朗诵的音频资料,让一幅幅直观、形象逼真的荷塘、荷花、月色等画面展現在学生面前,给他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便能深刻感受到什么是素淡朦胧、和谐宁静。再加上委婉深沉、极富磁性和穿透力的朗诵,视听结合,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理解作者淡淡的哀愁和苦闷彷徨的情绪,以及希望在自由宁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扩展延伸课本知识内容
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点科学知识,生活小常识,先进理念,一两句或整首诗词,欣赏名篇佳作,有助于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更让他们感受到知识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且有无穷乐趣。 如: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联系;注重语文学科向其他学科的渗透;注重语文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学到更多、品味更多、收获更多,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我,关注他人,了解世态人生,体会人间百味,以达到“功在课内,利在长远”的目的。
3、教学语言生动、形象,语速适当,词语丰富,幽默风趣。
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应力求生动、丰富、简练。课堂语言对整节课的教学效果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词汇丰富、妙语联珠、言简意赅,语言描述生动形象,极富感染力。这既是对教学内容的有力陪衬,也是调动学生情感的有力武器。能把学生带进课文描述的意境中,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反之,如果老师教学语言干瘪无味,词汇贫乏,象老和尚念经,那样,只会把一篇篇情感丰富的好文章教得七零八落,让学生感觉味同嚼蜡,昏昏欲睡 。
4、课堂结构灵活多样。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一个漂亮的开头,就为整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调。叶圣陶先生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因此,创设情景,兴趣导入很重要。教师依据教学内容、文章本身特点及学生理解能力与兴趣点,选准课堂教学切入点,精心设计一段与课文相关的课引,形式上可以灵活多样。例如:情境导入法、故事导入法、音乐导入法、视频导入法、名言导入法和悬疑导入法等等。力争一开始就抓住学生,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同时也要做到既环环相扣,又有张有弛,把学生主体地位和老师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出来。
理想的语文课应把课堂学习引向课外,广泛开展活动课,构建开放式课堂。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成语接龙、辩论会、故事会等,或把课文改编成小品、剧本,师生共同表演,以表演的形式,把冰冷、单调的书本变得鲜活有趣。一方面能让学生从中体会文中的深刻含义,受到启发和教育,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升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的课堂结构,都应该注意详略得当,快慢适宜;注意启承转合;要用真情去打动学生的心灵,才能使他们留下深刻印象,使他们产生强烈兴趣,克服困难,学好语文。
四、教学思想内容的情感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主要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通过什么交流?主要还是课文的思想内容。师生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事件、写作背景、人物性格特征、主题思想的探讨,达到教育学生,师生相互理解,情感得到沟通的目的。另外,在写作过程中也可以培养学生情感。当代的职专生大多害怕写作文,写成的作文要么是千人一面,情感干瘪;要么是语言贫乏、苍白,空洞,了了数语就结束了。究其原因乃从小不喜欢读书和积累,平时不注意感悟生活点滴,不喜欢接触情感教育型的文章或影视作品,以至于对社会和生活缺少应有的热情,写成的文章自然也就不疼不痒,干涩生硬。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教师在平时应教育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养成记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把好的词语、名人名言、警句和优美段落摘抄下来,注意平时知识的点滴积累。另外,也可引导学生观看情感教育题材的电影电视作品,或者阅读名人传记、优秀散文等。在作文课上,老师应启发学生写作欲望,提供一些写作素材、读相关的优秀文章,引导学生开阔思路,也要对好的文章进行适时的点评,引导他们去写作。
五 结束语
情感教育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它以教师的情感为中心,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把语文课堂变成融合社会人生的“大课堂”,变成乐学、尚学、好学、陶冶情操的“美”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使学生学的轻松,学的快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关键词]:语文 教学 艺术 情感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H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20- 0239-01
一、前言
从学科本身来看,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人文性、形象性、综合性等特点,不可避免地具备各种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因而,无论新旧大纲都强调它的人文性,素质教育把人文教育提到了关键位置,而人文教育的核心就是情感教育。
二、师生情感
职业学校的学生处于一种特殊的心理阶段,他们正处在十六、七岁的青春期,敏感,叛逆,,大多数学生在初中时属于班里的差生,有的智力差,反应慢,有的不守纪律,不爱学习,成绩差,有些爱调皮捣乱,是老师头疼的对象。由于长期不受老师重视,造成部分学生自卑心理严重,反抗意识、破坏意识特强。
针对学生整体素质差的特点,老师应该不歧视学生,对所有的学生应一视同仁,象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给他们温暖和关爱。从衣食住行各方面给学生体贴和关心,用爱心去感化他们。如果老师不以情感打动学生,引导学生,而老是采用高压手段,必然造成师生矛盾加剧。老师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热爱自己的学生,心甘情愿地为学生付出一切,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学生自然会热爱和尊敬老师,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学生对老师的感情,直接影响学生对老师所教学科的情绪,喜欢你这个人,就喜欢听你的课,喜欢学你这一科,相应的,这一科的学习成绩就好。这里,老师是主体,不仅体现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鼓励和赞赏,更体现在课后你改作业的一圈一点,你的一颦一笑,一喜一怒,一次轻声的问候,一下柔和的抚摸,一个淡淡的微笑,一句叮咛的话语,都可能改变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甚至影响他的一生。
三、教学手法的情感
这是情感教学较高级的形式。
1、充分运用多种教具,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用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形象性,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
语文教材中大多数课文选用的都是优美的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发乎情、至于理。职业学校学生受年龄、文化程度、整体素质、生活阅历等的局限,很难与课文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不能很好地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热情,也就更谈不上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了。
如今,运用信息技术在视觉、听觉等方面为创设作品审美情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声音、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增加了课文的形象性、趣味性,从而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教学定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例如,在讲授《荷塘月色》时,给学生放《荷塘月色》的电视散文录像及孙道临朗诵的音频资料,让一幅幅直观、形象逼真的荷塘、荷花、月色等画面展現在学生面前,给他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便能深刻感受到什么是素淡朦胧、和谐宁静。再加上委婉深沉、极富磁性和穿透力的朗诵,视听结合,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理解作者淡淡的哀愁和苦闷彷徨的情绪,以及希望在自由宁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扩展延伸课本知识内容
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点科学知识,生活小常识,先进理念,一两句或整首诗词,欣赏名篇佳作,有助于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更让他们感受到知识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且有无穷乐趣。 如: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联系;注重语文学科向其他学科的渗透;注重语文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学到更多、品味更多、收获更多,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我,关注他人,了解世态人生,体会人间百味,以达到“功在课内,利在长远”的目的。
3、教学语言生动、形象,语速适当,词语丰富,幽默风趣。
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应力求生动、丰富、简练。课堂语言对整节课的教学效果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词汇丰富、妙语联珠、言简意赅,语言描述生动形象,极富感染力。这既是对教学内容的有力陪衬,也是调动学生情感的有力武器。能把学生带进课文描述的意境中,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反之,如果老师教学语言干瘪无味,词汇贫乏,象老和尚念经,那样,只会把一篇篇情感丰富的好文章教得七零八落,让学生感觉味同嚼蜡,昏昏欲睡 。
4、课堂结构灵活多样。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一个漂亮的开头,就为整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调。叶圣陶先生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因此,创设情景,兴趣导入很重要。教师依据教学内容、文章本身特点及学生理解能力与兴趣点,选准课堂教学切入点,精心设计一段与课文相关的课引,形式上可以灵活多样。例如:情境导入法、故事导入法、音乐导入法、视频导入法、名言导入法和悬疑导入法等等。力争一开始就抓住学生,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同时也要做到既环环相扣,又有张有弛,把学生主体地位和老师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出来。
理想的语文课应把课堂学习引向课外,广泛开展活动课,构建开放式课堂。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成语接龙、辩论会、故事会等,或把课文改编成小品、剧本,师生共同表演,以表演的形式,把冰冷、单调的书本变得鲜活有趣。一方面能让学生从中体会文中的深刻含义,受到启发和教育,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升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的课堂结构,都应该注意详略得当,快慢适宜;注意启承转合;要用真情去打动学生的心灵,才能使他们留下深刻印象,使他们产生强烈兴趣,克服困难,学好语文。
四、教学思想内容的情感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主要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通过什么交流?主要还是课文的思想内容。师生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事件、写作背景、人物性格特征、主题思想的探讨,达到教育学生,师生相互理解,情感得到沟通的目的。另外,在写作过程中也可以培养学生情感。当代的职专生大多害怕写作文,写成的作文要么是千人一面,情感干瘪;要么是语言贫乏、苍白,空洞,了了数语就结束了。究其原因乃从小不喜欢读书和积累,平时不注意感悟生活点滴,不喜欢接触情感教育型的文章或影视作品,以至于对社会和生活缺少应有的热情,写成的文章自然也就不疼不痒,干涩生硬。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教师在平时应教育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养成记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把好的词语、名人名言、警句和优美段落摘抄下来,注意平时知识的点滴积累。另外,也可引导学生观看情感教育题材的电影电视作品,或者阅读名人传记、优秀散文等。在作文课上,老师应启发学生写作欲望,提供一些写作素材、读相关的优秀文章,引导学生开阔思路,也要对好的文章进行适时的点评,引导他们去写作。
五 结束语
情感教育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它以教师的情感为中心,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把语文课堂变成融合社会人生的“大课堂”,变成乐学、尚学、好学、陶冶情操的“美”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使学生学的轻松,学的快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