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们就是一家骗子公司!”3月27日,在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文化创新工厂万开基地的北京远程视界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部里,刘梅站在走廊上高喊。
2017年上半年,刘梅代理的地方医院与远程视界订立合同,以融资租赁方式向后者采购医疗设备,并由远程提供专家诊疗资源,协助发展相关科室。在医院已开始按期偿还融资租赁款的情况下,设备迟迟未见踪影。不得已之下,她带着医院院长多次上京讨要设备。在再次吃到“闭门羹”后,刘梅选择了报警。
远程视界一度被誉为国内最大的专科远程医疗O2O平台。根据官网介绍,集团目前拥有眼科、肿瘤、心脑血管、妇科、肝病等七大专科医疗项目,员工4 500人,在全国县市级公立二甲以上医院中,已经有2 000家与其建立了合作关系。根据官网和媒体报道,2016年,远程视界营业收入60亿元,净利润6亿元。
这本该是一段关于“独角兽”的传奇故事,然而在员工、代理商和医院眼中,远程视界却是名副其实的“毒角兽”。刘梅和其代理的医院,仅仅是众多向远程视界讨要说法人群里的冰山一角。
推出“免费午餐”揽入上千家医院
“我也不知道远程视界是从哪里买到我的电话号码,突然有一天他们招商的人打给我,向我介绍项目。”王丽是远程眼科板块的一位中部地区的市级代理商,之前一直做药代生意,多年业务往来的积累让她与当地医院建立起了不错的关系。于是,2016年,远程营销人员找到了她。
在远程招商人员连续一个月的反复致电后,王丽有点不耐烦,抱着敷衍的态度,她让对方发封邮件给自己看看。很快,邮件收到,其中包括多份国家针对远程医疗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和远程视界与医院的合作项目介绍。
在记者接触到的数十位代理商中,囊括了药代、医疗设备贸易商、科室承包商和基层医生等众多与医院往来频繁的职业,他们均是在偶然间接到了来自远程的陌生电话,起初都是抱着怀疑态度,但在和医院看完远程提供的合作细节后,均认为“这不仅符合国家政策,还是一个代理商、医院、病患和远程多赢的项目”。
记者获得的一份项目介绍显示,远程承诺在合作过程中,负责为医院所需建设科室提供免费的诊疗设备,并在线上实时为医院提供远程会诊、阅片、技术支持和手术指导,定期还会派专家到线下实坐诊和手术,培训签约科室医护人员,此外还会为医院提供最低100万元的专项扶贫基金,以医院的名义下发到患者手中,补贴非医保范围内患者费用。另一份合作协议中则显示,后期诊疗产生的会诊和手术费等各项毛收入,25%作为设备款的本息利息归还,其余75%由远程合作的专家医院、地方医院和远程分三份等分,而诊疗产生的医药、耗材等成本,则均由远程承担。
对医院来说,这几乎是一份“免费的午餐”,在没有任何前期投入和后期成本的情况下,医院拿到诊疗分成增加收入,同时还能够在资金和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发展科室、让患者在当地就能就医。而最让他们放心的,则是远程许下的兜底承诺。
根据合作协议,设备购买以融资租赁方式完成,融资租赁公司作为出租人放款购买设备,医院作为承租人和名义还款方获得设备使用权,远程作为担保人为设备分期还款提供连带责任。协议许诺,融资租赁款归还完毕后,设备所有权和原先用于归还本息的25%毛收入全部归医院所有,若诊疗收入无法覆盖融资租赁本息,产生的经济责任由远程承担,即远程在医院无法支付设备本息的情况下,将兜底还款。
“当地对白内障治疗有很大需求,但专科设备不像CT这种所有科室都能用,医院没有资金负担也没有实力运营,看完后感觉他们做的事很符合国家政策,不但医院能够创收发展科室,自己在设备购买和后续经营中也能获得提成。”王丽终于动了心,在签下一份总数额高达70万元的代理费、分5年首期支付14万元的代理合同后,她成为了远程在当地的市级代理商,随后,将项目介绍给了相熟的医院领导。2017年初,医院与远程签约,设备购买的合同金额近千万元。
垫付款断供引发复杂的三角债务诉讼
张强是北方某省的一位县级代理商,2016年,同他保持长期合作关系的两家医院与远程视界签约,设备金额1 600万。
“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远程方面就没有再垫付了。”张强表示,签约的头一年,因为诊费无法覆盖租赁本息,按照合同规定,远程视界确实一直在帮助垫付融资租赁还款,但合同中补贴给病人的基金一直没有到位过。由于医院在病人就诊时就表示有基金,而远程的基金款又没到位,为了防止诊疗费缺口扩大,两家医院没过多久便停止了相关科室的运营。2017年融资租赁款断供,则让医院彻底陷入麻烦。
记者了解到的多个医院项目,均是在2017年中左右开始出现垫付中断。在2017年下半年,没有谈成项目的代理商退还代理费也出现问题。2017年末,远程员工开始被拖欠工资。
一位远程内部员工对记者表示,远程視界收入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一是医院产生的运营收益;二是通过从设备生产商买入设备再高价卖出得来的差价。融资租赁中涉及到的设备供应方,实际上就是远程视界自己。“远程签约的项目运营99%以上是亏损的,设备才是大头。一套核磁共振设备,市场价在七百万元左右,招标的话可能更便宜,走远程的融资租赁在1 500万元左右。”
一位从事设备贸易的代理商告诉记者,他和医院都知道远程在设备里面挣了很多钱,但更多看中的是远程提供的医疗服务和资金帮扶。“如果远程按照之前的约定对接专家资源并兑现补助基金,那么在渡过市场培育期、医院相关科室逐渐建立起品牌和信任度后,实际上是可以实现盈利的,但招商完成后,远程在运营方面基本没有做过任何事。”
与张强相比,王丽和其所代理医院的处境则更加尴尬。在与远程签订融资租赁合同后,设备却迟迟未到。“期间我们一直联系远程,他们一开始说医院项目太多,设备供应不过来,还说有一些进口设备要走流程。”王丽表示,直到2017年11月份,她再也坐不住了,领着医院领导来到北京远程总部,但对方仍然以相同的理由拖延。“因为没设备,科室运营从来就没有开始过”。 没有收到设备的医院以及收到设备却没能顺利运营的医院,几乎涵盖了远程视界合作的所有项目。这些医院需要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是,远程视界停止垫付融资租赁还款的现象已经越来越频繁的出现,而医院根本无力偿还本息。作为承租方,越来越多的医院被融资租赁公司起诉。
根据记者在“企查查”上检索到的信息,远程视界仅眼科和心血管两块业务,融资租赁相关诉讼就接近20多起,其中包括融资租赁公司将多家医院作为第一被告、将远程作为第二被告的案件,也包括医院反诉远程和融资租赁公司的案件,三者之间形成了复杂了三角债务关系。
远程视界经营不善还是蓄谋骗局?
据远程视界内部员工介绍,公司创始人韩春善是一名眼科医生,曾经创立过一家在线问诊挂号的网站,在业界小有名气,2012年其开始操作构想远程医疗模式,2014年公司开始盈利。
那么,2016年还年实现60亿元收入、6亿元利润的远程视界,为何会突然“断电”?
部分代理商认为,远程发展速度过快,导致其后签约项目已经无法覆盖日常运营成本和设备还款垫付。“号称3 000员工,每人5 000元工资,光每个月工资开支就是1 500万元,后期零星的项目签约根本养不起来。”
一位在远程工作多年的员工也告诉记者,“起先远程只做了几个眼科示范项目,运营的还不错,但规模并不大,2015年上半年的时候,营收才10个亿。而从下半年开始,十几家几十家的签约”。
但更多的代理商则认为,远程视界在收到大笔设备款并从中赚取巨额利润后,并未提供相关服务甚至设备给医院,本身已经构成了诈骗行为。远程账目的具体细节,对外界来说是个迷。
工商资料显示,远程视界最早成立的眼科医院管理有限公司注册于2013年,而远程中卫妇科医院管理有限公司、远程金卫肿瘤医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程金卫肿瘤”)、远程心界医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程心界”)等其他业务板块均从2015年下半年后才陆续注册成立。
2017年4月,上市公司中珠医疗公告称,计划全资收购远程金卫肿瘤。当年7月,中珠医疗以收购价格未能统一为由宣布终止收购,取而代之的是拟投资远程金卫肿瘤不超过3亿元获得不超过25%的股权。2017年8月,上市公司银河生物宣布拟以50亿元~60亿元估值收购远程心界,但不久后同样搁置,取而代之的是以远程心界15%股权为质押先期投资3亿元作为定金。
就与远程视界合作一事,银河生物方面近日对记者坦言,60亿元估值是双方当时初步协商价格,但后来发现远程心界销售策略激进,在应收账款等方面存在风险,考虑到上市公司对于财务的审慎原则,所以搁置了交易,收购方面则需要等到标的公司业务优化和调整后再重新评估。
随着越来越多的相关方公开“维权”,遠程欠款事件还在进一步发酵当中。记者从一位远程员工处了解到,公司拖欠员工工资和代理商代理费保守估计超过3亿元,而所拖欠的设备租赁垫付款,由于涉及医院过多,数额无法准确计算。目前,远程旗下部分账户已被冻结,公司正要求合作方将流入资金打入其他账户。而据一位代理商推测,目前远程公司资金缺口可能接近百亿元。
4月11日,远程视界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外界将远程与合作伙伴的商业纠纷定位为欺诈,是对远程视界运营模式极大歪曲。声明强调,“为老百姓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远程人一直在努力。远程视界愿与更多有爱心、有能力、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身大健康事业。”
2017年上半年,刘梅代理的地方医院与远程视界订立合同,以融资租赁方式向后者采购医疗设备,并由远程提供专家诊疗资源,协助发展相关科室。在医院已开始按期偿还融资租赁款的情况下,设备迟迟未见踪影。不得已之下,她带着医院院长多次上京讨要设备。在再次吃到“闭门羹”后,刘梅选择了报警。
远程视界一度被誉为国内最大的专科远程医疗O2O平台。根据官网介绍,集团目前拥有眼科、肿瘤、心脑血管、妇科、肝病等七大专科医疗项目,员工4 500人,在全国县市级公立二甲以上医院中,已经有2 000家与其建立了合作关系。根据官网和媒体报道,2016年,远程视界营业收入60亿元,净利润6亿元。
这本该是一段关于“独角兽”的传奇故事,然而在员工、代理商和医院眼中,远程视界却是名副其实的“毒角兽”。刘梅和其代理的医院,仅仅是众多向远程视界讨要说法人群里的冰山一角。
推出“免费午餐”揽入上千家医院
“我也不知道远程视界是从哪里买到我的电话号码,突然有一天他们招商的人打给我,向我介绍项目。”王丽是远程眼科板块的一位中部地区的市级代理商,之前一直做药代生意,多年业务往来的积累让她与当地医院建立起了不错的关系。于是,2016年,远程营销人员找到了她。
在远程招商人员连续一个月的反复致电后,王丽有点不耐烦,抱着敷衍的态度,她让对方发封邮件给自己看看。很快,邮件收到,其中包括多份国家针对远程医疗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和远程视界与医院的合作项目介绍。
在记者接触到的数十位代理商中,囊括了药代、医疗设备贸易商、科室承包商和基层医生等众多与医院往来频繁的职业,他们均是在偶然间接到了来自远程的陌生电话,起初都是抱着怀疑态度,但在和医院看完远程提供的合作细节后,均认为“这不仅符合国家政策,还是一个代理商、医院、病患和远程多赢的项目”。
记者获得的一份项目介绍显示,远程承诺在合作过程中,负责为医院所需建设科室提供免费的诊疗设备,并在线上实时为医院提供远程会诊、阅片、技术支持和手术指导,定期还会派专家到线下实坐诊和手术,培训签约科室医护人员,此外还会为医院提供最低100万元的专项扶贫基金,以医院的名义下发到患者手中,补贴非医保范围内患者费用。另一份合作协议中则显示,后期诊疗产生的会诊和手术费等各项毛收入,25%作为设备款的本息利息归还,其余75%由远程合作的专家医院、地方医院和远程分三份等分,而诊疗产生的医药、耗材等成本,则均由远程承担。
对医院来说,这几乎是一份“免费的午餐”,在没有任何前期投入和后期成本的情况下,医院拿到诊疗分成增加收入,同时还能够在资金和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发展科室、让患者在当地就能就医。而最让他们放心的,则是远程许下的兜底承诺。
根据合作协议,设备购买以融资租赁方式完成,融资租赁公司作为出租人放款购买设备,医院作为承租人和名义还款方获得设备使用权,远程作为担保人为设备分期还款提供连带责任。协议许诺,融资租赁款归还完毕后,设备所有权和原先用于归还本息的25%毛收入全部归医院所有,若诊疗收入无法覆盖融资租赁本息,产生的经济责任由远程承担,即远程在医院无法支付设备本息的情况下,将兜底还款。
“当地对白内障治疗有很大需求,但专科设备不像CT这种所有科室都能用,医院没有资金负担也没有实力运营,看完后感觉他们做的事很符合国家政策,不但医院能够创收发展科室,自己在设备购买和后续经营中也能获得提成。”王丽终于动了心,在签下一份总数额高达70万元的代理费、分5年首期支付14万元的代理合同后,她成为了远程在当地的市级代理商,随后,将项目介绍给了相熟的医院领导。2017年初,医院与远程签约,设备购买的合同金额近千万元。
垫付款断供引发复杂的三角债务诉讼
张强是北方某省的一位县级代理商,2016年,同他保持长期合作关系的两家医院与远程视界签约,设备金额1 600万。
“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远程方面就没有再垫付了。”张强表示,签约的头一年,因为诊费无法覆盖租赁本息,按照合同规定,远程视界确实一直在帮助垫付融资租赁还款,但合同中补贴给病人的基金一直没有到位过。由于医院在病人就诊时就表示有基金,而远程的基金款又没到位,为了防止诊疗费缺口扩大,两家医院没过多久便停止了相关科室的运营。2017年融资租赁款断供,则让医院彻底陷入麻烦。
记者了解到的多个医院项目,均是在2017年中左右开始出现垫付中断。在2017年下半年,没有谈成项目的代理商退还代理费也出现问题。2017年末,远程员工开始被拖欠工资。
一位远程内部员工对记者表示,远程視界收入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一是医院产生的运营收益;二是通过从设备生产商买入设备再高价卖出得来的差价。融资租赁中涉及到的设备供应方,实际上就是远程视界自己。“远程签约的项目运营99%以上是亏损的,设备才是大头。一套核磁共振设备,市场价在七百万元左右,招标的话可能更便宜,走远程的融资租赁在1 500万元左右。”
一位从事设备贸易的代理商告诉记者,他和医院都知道远程在设备里面挣了很多钱,但更多看中的是远程提供的医疗服务和资金帮扶。“如果远程按照之前的约定对接专家资源并兑现补助基金,那么在渡过市场培育期、医院相关科室逐渐建立起品牌和信任度后,实际上是可以实现盈利的,但招商完成后,远程在运营方面基本没有做过任何事。”
与张强相比,王丽和其所代理医院的处境则更加尴尬。在与远程签订融资租赁合同后,设备却迟迟未到。“期间我们一直联系远程,他们一开始说医院项目太多,设备供应不过来,还说有一些进口设备要走流程。”王丽表示,直到2017年11月份,她再也坐不住了,领着医院领导来到北京远程总部,但对方仍然以相同的理由拖延。“因为没设备,科室运营从来就没有开始过”。 没有收到设备的医院以及收到设备却没能顺利运营的医院,几乎涵盖了远程视界合作的所有项目。这些医院需要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是,远程视界停止垫付融资租赁还款的现象已经越来越频繁的出现,而医院根本无力偿还本息。作为承租方,越来越多的医院被融资租赁公司起诉。
根据记者在“企查查”上检索到的信息,远程视界仅眼科和心血管两块业务,融资租赁相关诉讼就接近20多起,其中包括融资租赁公司将多家医院作为第一被告、将远程作为第二被告的案件,也包括医院反诉远程和融资租赁公司的案件,三者之间形成了复杂了三角债务关系。
远程视界经营不善还是蓄谋骗局?
据远程视界内部员工介绍,公司创始人韩春善是一名眼科医生,曾经创立过一家在线问诊挂号的网站,在业界小有名气,2012年其开始操作构想远程医疗模式,2014年公司开始盈利。
那么,2016年还年实现60亿元收入、6亿元利润的远程视界,为何会突然“断电”?
部分代理商认为,远程发展速度过快,导致其后签约项目已经无法覆盖日常运营成本和设备还款垫付。“号称3 000员工,每人5 000元工资,光每个月工资开支就是1 500万元,后期零星的项目签约根本养不起来。”
一位在远程工作多年的员工也告诉记者,“起先远程只做了几个眼科示范项目,运营的还不错,但规模并不大,2015年上半年的时候,营收才10个亿。而从下半年开始,十几家几十家的签约”。
但更多的代理商则认为,远程视界在收到大笔设备款并从中赚取巨额利润后,并未提供相关服务甚至设备给医院,本身已经构成了诈骗行为。远程账目的具体细节,对外界来说是个迷。
工商资料显示,远程视界最早成立的眼科医院管理有限公司注册于2013年,而远程中卫妇科医院管理有限公司、远程金卫肿瘤医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程金卫肿瘤”)、远程心界医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程心界”)等其他业务板块均从2015年下半年后才陆续注册成立。
2017年4月,上市公司中珠医疗公告称,计划全资收购远程金卫肿瘤。当年7月,中珠医疗以收购价格未能统一为由宣布终止收购,取而代之的是拟投资远程金卫肿瘤不超过3亿元获得不超过25%的股权。2017年8月,上市公司银河生物宣布拟以50亿元~60亿元估值收购远程心界,但不久后同样搁置,取而代之的是以远程心界15%股权为质押先期投资3亿元作为定金。
就与远程视界合作一事,银河生物方面近日对记者坦言,60亿元估值是双方当时初步协商价格,但后来发现远程心界销售策略激进,在应收账款等方面存在风险,考虑到上市公司对于财务的审慎原则,所以搁置了交易,收购方面则需要等到标的公司业务优化和调整后再重新评估。
随着越来越多的相关方公开“维权”,遠程欠款事件还在进一步发酵当中。记者从一位远程员工处了解到,公司拖欠员工工资和代理商代理费保守估计超过3亿元,而所拖欠的设备租赁垫付款,由于涉及医院过多,数额无法准确计算。目前,远程旗下部分账户已被冻结,公司正要求合作方将流入资金打入其他账户。而据一位代理商推测,目前远程公司资金缺口可能接近百亿元。
4月11日,远程视界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外界将远程与合作伙伴的商业纠纷定位为欺诈,是对远程视界运营模式极大歪曲。声明强调,“为老百姓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远程人一直在努力。远程视界愿与更多有爱心、有能力、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身大健康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