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本文从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实际出发,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本着“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原则”,着重从“创设情境,诱发情感”、“实际操作,激活课堂”和“联系生活,解决问题”三个方面探讨分析如何根据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酝酿氛围,创设情景,注重操作,手脑并用,联系实际,联系生活,赋予死板、教条的数字、线条和图形鲜活的生命,使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力求在小学数学教学这条布满荆棘的教学之路上捉莹为灯,让自己的教学之路变得“灯照迷离希望生、燎原星火绘前程”,亦为广大同仁开辟小学数学教育的康庄大道抛砖引玉,如贻笑大方,则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主题词:小学 数学教学 激活课堂
长年以来,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广大的数学教师——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过去那种“时间加汗水”型的教学方式,教师一味地平铺直叙,空洞说教,教师很辛苦,学生学得更累,且课堂效益低。久而久之,难免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学情绪。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是外因,学生的学是才是内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所以如果学生不愿学,教师讲得再好,作用也是不大的。一个数学家曾经说过这么一句令人深思的话:“数学教师最大的失败,就在于把学生教得都讨厌数学。”新课改理念提出:教育要以人为本,要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把课上得生动活泼,高潮迭起,让学生乐学、爱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景,诱发情感。
数学中的符号、概念、判断、推理,如果不通过艺术化加工,不融抽象的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不以数学特有的美感去吸引学生,那么学生就容易对数学失去兴趣。教师要善于创设具体生动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教学境界,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例如,在讲授“加法运算定律”的新课时,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设置了以下教学情景。一上课我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1+2+3+……+100=?”接着有声有色地讲了外国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一个故事:高斯小时候就是一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有一次老师出了这么一道题目:“1+2+3+……+100=?,要让同学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找算出答案。其他同学争先恐后地纷纷动笔算了起来,可是小高斯一点也不着急,他仔细观察这些数的特点,不一会儿就找到了一个巧妙的方法,用了短短几分钟就算出了正确的答案“5050”。同学们惊呆了,老师却并不感到意外,而是很满意地点了点头。并面带微笑地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他是怎么算的吗?”这个问题一个子就击中了学生的要害,扣紧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诱发了和谐而愉悦的情感,这时我便不慌不忙、水到渠成地导入新课“加法运算定律”。通过创设这个悬念来吊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在学习完“加法运算定律”后再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答导课时所提的问题,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适当拓展了教材知识,起到了“一矢两鸟”的功效。
二、实际操作,激活课堂。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研究的本质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所以教师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来构想,让学和在观察、操作、合作、讨论、交流、比较等多种实践活动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先启发学生参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再通过剪、移、拼等活动让学生认识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同底同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面积=(底×高)÷2。再如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学生对于“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于是我便先让学生在课前用纸做一个圆柱体,再用剪刀沿着纸圆柱体的高剪开,再将剪开的纸张展开,平铺在桌面上,看看所得到的图形——长方形或正方形,通过这一实践操作,学生发现原来圆柱体的高就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边长,而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就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另一个边长,这样,当老师再在课堂上讲解圆柱体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时,学生就觉得简单多了。
心理学研究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在教学中恰到好處地安排一些实践操作,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华罗庚先生指出:“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是脱离实际。”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各处领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就要求我们数学老师做一个有心人,要能够从实践入手,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把解决数学问题与解决生活问题联系起来,这样就使数学课堂变得趣味横生、奥妙无穷。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知识点进,我设计了“火柴的包装”这么一节课,以学生常见的火柴盒为学具,通过动手、动脑,使学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一个学习和认识过程,把数学中的“正方体与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问题变成了现实生活中的物体包装问题。
数学根植于现实生活,所以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做到“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尽量避免空洞的说教,否则学生就会误以为数学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太远,数学只是一些抽象的数字和图形,于我们的生活毫无意义,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参考书目
①《中小学教育心理学常识》
②《教育学与心理学》
(德宏州盈江县第一小学 云南省 679300)
主题词:小学 数学教学 激活课堂
长年以来,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广大的数学教师——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过去那种“时间加汗水”型的教学方式,教师一味地平铺直叙,空洞说教,教师很辛苦,学生学得更累,且课堂效益低。久而久之,难免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学情绪。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是外因,学生的学是才是内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所以如果学生不愿学,教师讲得再好,作用也是不大的。一个数学家曾经说过这么一句令人深思的话:“数学教师最大的失败,就在于把学生教得都讨厌数学。”新课改理念提出:教育要以人为本,要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把课上得生动活泼,高潮迭起,让学生乐学、爱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景,诱发情感。
数学中的符号、概念、判断、推理,如果不通过艺术化加工,不融抽象的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不以数学特有的美感去吸引学生,那么学生就容易对数学失去兴趣。教师要善于创设具体生动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教学境界,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例如,在讲授“加法运算定律”的新课时,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设置了以下教学情景。一上课我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1+2+3+……+100=?”接着有声有色地讲了外国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一个故事:高斯小时候就是一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有一次老师出了这么一道题目:“1+2+3+……+100=?,要让同学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找算出答案。其他同学争先恐后地纷纷动笔算了起来,可是小高斯一点也不着急,他仔细观察这些数的特点,不一会儿就找到了一个巧妙的方法,用了短短几分钟就算出了正确的答案“5050”。同学们惊呆了,老师却并不感到意外,而是很满意地点了点头。并面带微笑地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他是怎么算的吗?”这个问题一个子就击中了学生的要害,扣紧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诱发了和谐而愉悦的情感,这时我便不慌不忙、水到渠成地导入新课“加法运算定律”。通过创设这个悬念来吊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在学习完“加法运算定律”后再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答导课时所提的问题,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适当拓展了教材知识,起到了“一矢两鸟”的功效。
二、实际操作,激活课堂。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研究的本质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所以教师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来构想,让学和在观察、操作、合作、讨论、交流、比较等多种实践活动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先启发学生参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再通过剪、移、拼等活动让学生认识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同底同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面积=(底×高)÷2。再如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学生对于“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于是我便先让学生在课前用纸做一个圆柱体,再用剪刀沿着纸圆柱体的高剪开,再将剪开的纸张展开,平铺在桌面上,看看所得到的图形——长方形或正方形,通过这一实践操作,学生发现原来圆柱体的高就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边长,而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就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另一个边长,这样,当老师再在课堂上讲解圆柱体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时,学生就觉得简单多了。
心理学研究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在教学中恰到好處地安排一些实践操作,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华罗庚先生指出:“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是脱离实际。”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各处领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就要求我们数学老师做一个有心人,要能够从实践入手,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把解决数学问题与解决生活问题联系起来,这样就使数学课堂变得趣味横生、奥妙无穷。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知识点进,我设计了“火柴的包装”这么一节课,以学生常见的火柴盒为学具,通过动手、动脑,使学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一个学习和认识过程,把数学中的“正方体与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问题变成了现实生活中的物体包装问题。
数学根植于现实生活,所以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做到“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尽量避免空洞的说教,否则学生就会误以为数学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太远,数学只是一些抽象的数字和图形,于我们的生活毫无意义,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参考书目
①《中小学教育心理学常识》
②《教育学与心理学》
(德宏州盈江县第一小学 云南省 679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