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渤海和黄海北部近岸海域,每年冬季都有海冰出现。随着沿海港口和海岸带的不断发展,防范和控制海冰灾害已经成为必须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海冰灾害分析、防御对策、应急反应、破冰工具等方面剖析对海冰灾害的防御。
海冰灾害分析
1、海冰灾害简况
历史上渤海湾地区曾发生过多次海冰灾害,这里以1969年特大海冰灾害和2010年海冰灾害为例。
1969年出现有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冰封。1968年12月中旬到1969年3月上旬的三个月期间,北方来的寒流和冷空气,侵袭渤海地区达23次之多,渤海海域的温度迅速降低。辽东湾、莱州湾的冰层相继达到20至30厘米厚,天津塘沽新港和大沽锚地的冰层厚度达到了40多厘米,大批船只被困。
受2009年年底冷空气影响,辽东湾海域出现海冰,次年1月,渤海和黄海北部海冰冰情迅速发展。海水冰冻达到峰值时,辽东湾海冰覆盖面积20835平方公里,占海区面积67%;渤海湾海冰覆盖面积9441平方公里,占渤海湾59%。
2、海冰灾害成因分析
渤海和黄海北部位于37°至41°N之间,渤海是伸入陆地的浅海,黄海北部也是被半岛包围的半封闭海域,海岸附近滩大、水浅、盐度低,每年冬季都受西伯利亚寒冷空气的侵袭,气温较低,所以渤海和黄海北部每年冬季都结冰。大量的降雪可以不被融化而直接形成“糊状冰”或“粘冰”;降到冰面上的雪,能促使海冰厚度的增加,使冰情进一步加重。
此外,偏北大风不仅使气温和水温降低进而使海水结冰,还能把海上的冰吹向岸边,从而加重近岸冰情甚至造成冰害。
海冰灾害的防御对策
1、增强防灾意识
随着港口、航运业的不断建设和发展,海冰灾害将比以往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海冰灾害能衍生的间接损失也会比以往增加。因此,在结冰海区进行海上经济开发活动时,必须考虑海冰的影响,增强防御海冰灾害的意识。
2、健全海冰观测网,施行海冰主体监测监视
为适应港口、航运业的发展和海洋开发工作的需要,必须逐步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完善沿岸和岛屿海洋观测站网,加强岸基雷达、海上船舶以及飞机和卫星遥感的协同观测。改进资料处理技术和分析方法,进行经常性的海冰观测监视,及时进行冰情预报并传递到各地有关部门。
3、研究海冰灾害规律,完善海冰灾害档案
建立海冰灾害档案,进行海冰灾害的个例分析,开展渤海冰封成因机理研究,同时进行海冰物理力学性质、海冰与结构物相互作用以及防冰抗冰、灾害防御对策等研究。
4、建立防灾救灾指挥和救助系统
建立具有权威性的统一的指挥系统和救助组织,制订海冰灾害防御规划、计划和执行方案,储备防灾救灾技术装备。在防御海冰灾害工作中,要贯彻执行预防为主,防、抗、抢、救相结合的方针,使灾害损失减至最低。
三、海冰灾害的应急反应
1港口企业应急反应程序
1)向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港口行政管理、海事、安全生产监督、公安消防、醫疗卫生等有关部门报告;
2)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措施控制海冰灾害影响;
3)做好人员疏散,港口客运站做好旅客安置。
2 船舶或船舶所有人、经营人反应程序
1)向事故发生地附近海域的海上搜救指挥中心、海事机构以及注册地港航管理部门和当地政府报告;
2)启动应急预案,全力自救,如遇船舶被海冰封锁情况,应注意船舶、人员给养问题,等待救援;
3)客运船舶做好遇险旅客的安置、疏散。
4)稳定旅客、职工及家属。
3 政府有关部门反应程序
1)启动应急预案,组成应急处理领导机构,主要领导要现场参与指挥;
2)协调海事、搜救、安全生产监督、港口、消防、渔业、医疗等部门做好抢险救助各项工作;
3)建立现场与当地政府、上级主管机关以及船舶与岸上指挥的通讯联系;
4)协助企业做好职工的稳定工作。
四、抵御海冰灾害的重要工具--破冰船解析
破冰船是用于破碎水面冰层,开辟航道,保障舰船进出冰封港口、锚地,或引导舰船在冰区航行的勤务船。船身短而宽,长宽比值小,底部首尾上翘,首柱尖削前倾,总体强度高,首尾和水线区用厚钢板和密骨架加强。推进系统多采用双轴和双轴以上多螺旋桨装置,以柴油机为原动力的电力推进,螺旋桨和舵有防护和加强。
破冰船一般常用两种破冰方法。当冰层不超过1.5米厚时,多采用“连续式”破冰法,主要靠螺旋桨的力量和船头把冰层劈开撞碎。如果冰层较厚,则采用“冲撞式”破冰法,冲撞破冰船船头部位吃水浅,会轻而易举地冲到冰面上去,船体就会把下面厚厚的冰层压为碎块。然后破冰船倒退一段距离,再开足马力冲上前面的冰层,把船下的冰层压碎,如此反复,开出新的航道。
目前,我国破冰船主要装配于海军,在海冰灾害中,军用破冰船对于抗灾和营救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如2010年渤海湾海冰灾害中,中国海军“海冰721”号破冰船在担负冰情调查任务的同时,还成功解救了一艘受困于营口鲅鱼圈附近海域中的民用船舶。为了能够更有效的应对海冰灾害,已有部分专家学者建议国家或港口企业装备民用破冰船。
结语海冰灾害给人们生活、生产,特别是对水上交通行业影响非常巨大,而我们对海冰灾害应急管理的研究只能说是刚刚起步,有待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完善。相信这项研究还会更加的深入和全面,并通过研究结果对实践的科学指导,使人们在强大的自然灾害面前,能够有效的减少损失,保护生命财产安全。
海冰灾害分析
1、海冰灾害简况
历史上渤海湾地区曾发生过多次海冰灾害,这里以1969年特大海冰灾害和2010年海冰灾害为例。
1969年出现有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冰封。1968年12月中旬到1969年3月上旬的三个月期间,北方来的寒流和冷空气,侵袭渤海地区达23次之多,渤海海域的温度迅速降低。辽东湾、莱州湾的冰层相继达到20至30厘米厚,天津塘沽新港和大沽锚地的冰层厚度达到了40多厘米,大批船只被困。
受2009年年底冷空气影响,辽东湾海域出现海冰,次年1月,渤海和黄海北部海冰冰情迅速发展。海水冰冻达到峰值时,辽东湾海冰覆盖面积20835平方公里,占海区面积67%;渤海湾海冰覆盖面积9441平方公里,占渤海湾59%。
2、海冰灾害成因分析
渤海和黄海北部位于37°至41°N之间,渤海是伸入陆地的浅海,黄海北部也是被半岛包围的半封闭海域,海岸附近滩大、水浅、盐度低,每年冬季都受西伯利亚寒冷空气的侵袭,气温较低,所以渤海和黄海北部每年冬季都结冰。大量的降雪可以不被融化而直接形成“糊状冰”或“粘冰”;降到冰面上的雪,能促使海冰厚度的增加,使冰情进一步加重。
此外,偏北大风不仅使气温和水温降低进而使海水结冰,还能把海上的冰吹向岸边,从而加重近岸冰情甚至造成冰害。
海冰灾害的防御对策
1、增强防灾意识
随着港口、航运业的不断建设和发展,海冰灾害将比以往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海冰灾害能衍生的间接损失也会比以往增加。因此,在结冰海区进行海上经济开发活动时,必须考虑海冰的影响,增强防御海冰灾害的意识。
2、健全海冰观测网,施行海冰主体监测监视
为适应港口、航运业的发展和海洋开发工作的需要,必须逐步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完善沿岸和岛屿海洋观测站网,加强岸基雷达、海上船舶以及飞机和卫星遥感的协同观测。改进资料处理技术和分析方法,进行经常性的海冰观测监视,及时进行冰情预报并传递到各地有关部门。
3、研究海冰灾害规律,完善海冰灾害档案
建立海冰灾害档案,进行海冰灾害的个例分析,开展渤海冰封成因机理研究,同时进行海冰物理力学性质、海冰与结构物相互作用以及防冰抗冰、灾害防御对策等研究。
4、建立防灾救灾指挥和救助系统
建立具有权威性的统一的指挥系统和救助组织,制订海冰灾害防御规划、计划和执行方案,储备防灾救灾技术装备。在防御海冰灾害工作中,要贯彻执行预防为主,防、抗、抢、救相结合的方针,使灾害损失减至最低。
三、海冰灾害的应急反应
1港口企业应急反应程序
1)向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港口行政管理、海事、安全生产监督、公安消防、醫疗卫生等有关部门报告;
2)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措施控制海冰灾害影响;
3)做好人员疏散,港口客运站做好旅客安置。
2 船舶或船舶所有人、经营人反应程序
1)向事故发生地附近海域的海上搜救指挥中心、海事机构以及注册地港航管理部门和当地政府报告;
2)启动应急预案,全力自救,如遇船舶被海冰封锁情况,应注意船舶、人员给养问题,等待救援;
3)客运船舶做好遇险旅客的安置、疏散。
4)稳定旅客、职工及家属。
3 政府有关部门反应程序
1)启动应急预案,组成应急处理领导机构,主要领导要现场参与指挥;
2)协调海事、搜救、安全生产监督、港口、消防、渔业、医疗等部门做好抢险救助各项工作;
3)建立现场与当地政府、上级主管机关以及船舶与岸上指挥的通讯联系;
4)协助企业做好职工的稳定工作。
四、抵御海冰灾害的重要工具--破冰船解析
破冰船是用于破碎水面冰层,开辟航道,保障舰船进出冰封港口、锚地,或引导舰船在冰区航行的勤务船。船身短而宽,长宽比值小,底部首尾上翘,首柱尖削前倾,总体强度高,首尾和水线区用厚钢板和密骨架加强。推进系统多采用双轴和双轴以上多螺旋桨装置,以柴油机为原动力的电力推进,螺旋桨和舵有防护和加强。
破冰船一般常用两种破冰方法。当冰层不超过1.5米厚时,多采用“连续式”破冰法,主要靠螺旋桨的力量和船头把冰层劈开撞碎。如果冰层较厚,则采用“冲撞式”破冰法,冲撞破冰船船头部位吃水浅,会轻而易举地冲到冰面上去,船体就会把下面厚厚的冰层压为碎块。然后破冰船倒退一段距离,再开足马力冲上前面的冰层,把船下的冰层压碎,如此反复,开出新的航道。
目前,我国破冰船主要装配于海军,在海冰灾害中,军用破冰船对于抗灾和营救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如2010年渤海湾海冰灾害中,中国海军“海冰721”号破冰船在担负冰情调查任务的同时,还成功解救了一艘受困于营口鲅鱼圈附近海域中的民用船舶。为了能够更有效的应对海冰灾害,已有部分专家学者建议国家或港口企业装备民用破冰船。
结语海冰灾害给人们生活、生产,特别是对水上交通行业影响非常巨大,而我们对海冰灾害应急管理的研究只能说是刚刚起步,有待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完善。相信这项研究还会更加的深入和全面,并通过研究结果对实践的科学指导,使人们在强大的自然灾害面前,能够有效的减少损失,保护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