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精神的变化也是中国人心态的变化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senbone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应春节公映的《夺冠》在“十一”上映,成為国庆长假娱乐的一个关注点。推迟到“十一”上映也挺合适,影片的性质,从春节档的合家欢,转向国庆节爱国情怀的释放,颇为适宜。
   爱国精神、女排情怀、体育真谛,导演陈可辛需要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各个击破点明主题,又要寻找共振合为一体。有点令人意外的是,陈可辛用三段式结构,分别承担了这三个诉求,很直白也很清晰地传达了体育竞技项目在不同时期所承载的意义。
   现在的体育电影,通常已不再喜欢使用这样的拍摄手法,为了使作品摆脱纪录片性质,更有戏剧冲突,创作者通常会围绕一个点、一条线进行创作,在强化煽情能力的同时,也突出体育电影的紧张气氛。《夺冠》最具戏剧冲突的地方,发生于2008年奥运会,郎平带领的美国队战胜陈忠和带领的中国队,如果影片紧扣这个核心展开故事的话,会是另一个风格的作品。
   但陈可辛没有这么做,不是他不能这么处理,而是中国排球之于中国体育历史、之于中国人的情感,要求创作者尽可能地对不同的时代情绪进行反映。比如1981年中国队战胜日本队首夺世界冠军,的确对那个时代的国人有巨大的振奋作用,用现在的眼光看(也是《夺冠》第三段故事提出的议题):夺冠真的那么重要吗?——对于1980年代的中国与中国人来说,真的很重要,这毋庸置疑,不能用现在的体育竞技价值观来衡量那时的教练员、运动员以及为女排夺冠热泪盈眶的人们,当年女排五连冠所带来的鼓舞力量,是无法代替的。
   《夺冠》再现了老女排在条件艰苦的环境下刻苦训练的情形,队员承受的伤痛让人心疼;在进入低潮期成为二流队伍时,队员的表现又令人失落与着急;当郎平重新执掌国家队并再夺世界冠军的时候,不禁为之感到激动与开心……对比之下,观众更愿意看到最后一段故事吧,因为这段故事藏着触底反弹、再攀高峰的戏剧性,也有着享受比赛、实现自我的新体育精神——不是女排变了,而是观众、中国人的心态集体变了,所以中国女排才会再次找准定位。
   在结构、诉求、价值观表达这三个方面找准,影片就基本立住了。剩下的考验是细节的呈现,《夺冠》有几个细节抓得不错:比如一名打沙滩排球出身的运动员在发球前喜欢转球,还因此被裁判判罚过超时;比如新女排队员被郎平批评,说老女排队员从来不会在训练时拍对方屁股,这样的细节让观众大笑,也让影片变得轻松、生动。
   作为一部新主旋律电影,《夺冠》如何处理集体和个体的关系,考验着创作者的立场与技巧,在最后一段,显然《夺冠》明确了球员为谁而打球的问题——不是为了爸妈打球,不是为了奖牌打球,而是为了改变和提升自我而打球,也正是这样的激励,最终让最年轻一代的球员,做到了轻装上阵。她们丢掉女排精神了吗,并没有,她们只是将女排精神进化了。她们表达出爱国情怀了吗,当然是,虽然没有喊口号,但她们的胜利以及她们带给自身以及带给观众的喜悦,本身就可以含蓄地激发爱国情绪。
   回到电影本身,《夺冠》的缺憾也是有的,比如第一段故事里的队员都没有出现名字,不管什么原因,听不到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总是一种遗憾;在对比赛画面的呈现上,镜头有时候没有跟着球走,没能协调好比赛的全面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剪辑方面略显不足;虽然多数演员都超出预期地完成了表演任务,但个别角色还有脸谱化的嫌疑。
   作为一部体育题材的主旋律电影,主创群体能将《夺冠》以现有水准捧出来,已经算不错,如果对女排历史有好奇心或者对女排队员有亲切感,影片的带入能力会更强些。在国庆档,期望《夺冠》能接棒《八佰》,继续为国产片提气,把疫情之后恢复的电影市场,进一步带热。
   摘自《中国青年报》2020年9月29日
其他文献
“外面敲铜锣,家里喝盐卤。”此民谚形容有些人死要面子活受罪,为顾及面子而丢了里子。比如八旗子弟破落后,生计难以为继,还要摆门面,装阔气,家门背后挂一块肉皮,出门前抹抹嘴,然后提着鸟笼、哼着小曲出门。人家若问:“吃了吗?”就答:“这几天吃肉都吃腻了,嘴上直冒油,出来溜达溜达,消化积食。”俗谚“擦粉上吊——死要面子”“打肿面孔充胖子”,亦属此类。  也有“外面喝盐卤,家里敲铜锣”的现象。有的贪腐分子平
期刊
2016年春节放假前一日,开始读索尔仁尼琴的《癌症楼》,整整一个假期,我都陷于它宏大低沉的叙事旋律中,不能自拔。书中的癌症楼里是一个苦难的世界,不断的切割手术、X光反复的照射、剧烈疼痛时的呻吟、咬牙忍受时的绝望,凡此种种在阅读的过程中,都常常让我脊背发凉,冷汗直流。抛开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那熠熠闪光的荣誉,抛开它曾引发世人争议又被人津津乐道的政治意义暂且不论,《癌症楼》这部伟大作品对个体灵魂于
期刊
首先说一说“说真话”。  “文章总要讲真话”,稍有良知的人都知道。但以今日文坛观之,却有人不愿讲真话,还有人不敢讲真话,也有人不屑讲真话。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本应是杂文作者的基本素质。  在一大群指鹿为马的佞臣中间,敢说“这是鹿,不是马”,看似容易,实属艰难,因为这样要冒被赵高杀戮的风险。而当一大帮马屁精称颂赤身裸体的皇帝是锦衣彩裹的当口儿,能说一句“他根本没有穿衣服”,看似平淡,亦属不易,因为这要冒
期刊
讲话,俗称卖嘴,是当官、做领导的基本工作样式。大会小会、各种场合都要发言讲话。说啥讲啥?讲意义讲“性感”未免太“装”,讲新情况新问题新概括肚子里又没货,讲深刻道理、讲解决问题真招儿实策,那更是需要真学问真功夫的,而这正是一些官儿的短板儿。你别看官儿们这研究生那EMBA学历,虽也都是真金白银买来的,可除了填表装门面,别的用场实在是派不上。你总不能讲话前先把这小本儿拿出来示众,再旁白“我有EMBA学历
期刊
前不久,庆坤兄来函说我“还能再写三十年”,很是让我大吃一吓。古人云“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已岁近古稀,倘“再活三十年”,岂非“人瑞”——想来阎王爷难有如此慷慨赐我寿数之肚量!而我自估算,能将自以为想料理之事做好,盖亦至多十年,且要看有无“旦夕祸福”!故而,与其留“遗愿”于身后,莫如立“清单”于生前——我的“遗愿”我作主,我的“清单”我处理!  遗愿之一是“说话”。人生最大之“憾事”,在我看来并非是爱
期刊
唐代大诗人贺知章才学了得,且在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过乙未科状元,但在为官处理群体事件方面,显然不是高手。开元年间,唐玄宗的弟弟李业死了,礼部侍郎贺知章负责给李业的葬礼挑选“挽郎”,《新唐书》里说他“取舍不平,荫子喧诉,不能止,知章梯墙出首以决事,人皆靳(嘲笑,奚落)之”。登梯子爬墙头探出脑袋来解决问题,肤瑟股栗,畏葸不前,一副害怕“群众”的模样。而这些争着要当“挽郎”的落选“荫子”,又都是
期刊
据报道,近日,甘肃省庆城县印發了《关于禁止公职人员饮酒的规定(试行)》的通知,该“禁酒令”第四条明确规定,公职人员不论是正常上班还是节假日值班、执勤或工作日8小时外一律禁止饮酒。也就是说,在此禁令之下,庆城县的公职人员,在工作日即使下了班也不能饮酒。对此,有网友感叹这是最严禁酒令。记者还注意到,此前已有多地出台“最严禁酒令”,公职人员工作日24小时严禁饮酒并不鲜见。   公务禁酒并不稀奇,公职人
期刊
近日,有网友在微博晒出一张拍摄于江苏无锡火车站的照片,配文只有3个字+2个标点符号:“无锡。善……”没想到获得了19万次点赞。照片显示,无锡火车站为使用老人机、手机没电、无微信、无手机、不会操作等无法出示健康码的旅客开通“无健康码通道”。发帖网友表示,这是她第一次来无锡,就被这座城市的善举打动。   一项贴心、细心和人性化的举措,以低成本的方式,让一座城市得到了高回报的形象传播。做到了别人没有想
期刊
朱大路先生《闲居时的断想(之五)》一文(《杂文月刊》2016年1月上),委实是篇力作、佳作,读来令人感慨系之。  记得,从《中国当代杂文家》一书看到,朱大路先生写杂文的体会之一是:喜欢“硬题材,软表达”。应当说,这篇杂文,就是他这一写作实践的生动体现。文中围绕《张春桥狱中家书》,将张春桥从头到尾、从里到外,方方面面,批了个体无完肤。针对张春桥书信里经常出现“人民”二字,如“‘為人民’才是最重要的”
期刊
小小一块创可贴,引出了轩然大波,这已是上周的事儿。在我们这个“江山屡有奇闻出,各领风骚三五天”的网络时代,这事儿就像天上的轻云,一飘就过去啦。但是“事事报表、处处留痕”等等的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的教训,却不应“三五天”就忘却了。   其实这样的奇闻怪事,又何止小小一块创可贴——某地以“精细化管理城市”,农贸市场摆摊的鲜带鱼,也要一刀剪齐,以免不整洁,剪齐之后,还要拉线测量,看看是不是分毫不差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