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鬼鱼(艺术学硕士,小说见《作品》《西部》《飞天》等刊物,被《小说选刊》及《长江文艺·好小说》选载。)
本文用涉及荷尔蒙和精神世界的言说,勾织了市—县—镇—村男女的浪漫与世俗。在出身门第论道德高度的意识网中,两性的交往最复杂也最体勘人性,作者以主人公中间阶层的符号性对前后(上下)两段情感挣扎进行了寓言般的图解,最终又使命题陷入亘古哲学圈套,无论是技术上,还是艺术上,都具备了一篇好小说该有的元素特质。其在叙事上,克制中见张力,藏露相宜,结尾有升华之笔,点个赞。
大瓠(博士,资深读者,偶有评论、文学作品发表。)
《许愿灯》笔致耐心,以婚恋为线索写出一个平庸师范生的心酸无奈,细细碎碎,缓缓道来,让人恨其不争,叹其不幸。长相可以,有些小才,出身底层,性格懦弱,这样的人在当下很具代表性,小说写出一类人的人生况味。写法是传统的,直线叙写其两次恋爱一次婚姻。第一次恋爱昭示门第的歧视,让人同情。第二次与女学生的恋爱,洞见了主人公性格扭曲萎缩的一面,失意与孤寂让其不顾道德与自己不爱的学生苟且牵连,可恨又可怜。最后在妥协中接受相亲的平凡婚姻,表面安稳的结局却道出了人生的悲哀,令人叹息。总体而言,故事并无出彩之处,但写出了一类人可叹可悲的人生,而语言从容舒缓,叙写细致耐心,读起来很舒服,具有此类题材成功小说的元素。
>>徐晓(1992年生,山东高密人,现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
这篇小说自始至终以一种沉稳老道的语调叙述,行文不急不缓。主人公“他”是芸芸众生中最不起眼的一个,也是最不愿甘于平凡的一个,“他”可以算作是俗世生活中“大多数”的一个典型:普通的家世——即便有个做老师的父亲,使得他与其他乡下孩子区别开来,可也不过是乡镇人家;普通的长相和安静的性格,使得他的人生注定不会有大起大落的变化;普通的生活——即便拥有过两段在当时看来不甚平凡的爱情,最终也不得不向世俗妥协,回归家庭娶妻生子。这篇小说将一个小人物前半生的悲欢展现在读者面前,尤其是人到中年时那种悲凉、无奈以及对新生活微小的奔头,让我们为之感叹。小说的语言也值得赞赏,朴实,节制,像是拉家常般的,缓缓地走进了人物的内心。如果小说内容再增加些矛盾冲突就更好了。
丁奇高(河南禹州人,九零后,有小说发表在《莽原》《文艺风赏》等。)
小说语言很成熟,第三人称的叙述也很流畅,这个题材让人们对小镇青年教师复杂隐晦的心理世界有了更多了解,作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人,主人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和城里的女友结婚,在自私心的驱使下,却默认了一段不伦的师生恋,算是花了几年时间包养了一个年轻活泼有个性,家境又很贫穷的女初中生,以此来完成对社会、家庭和自我不平衡的对抗,可悲可叹。
王邪(1992年生,古代文学硕士在读,有作品发表。)
从常见的普通人中抓住典型,并写得曲折而生动,需要作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功底。通篇读下来,写的都是一个庸常的人生与茶杯中的风波,因为直白而显得真实残酷,很喜欢结尾,是因为它是文章中的亮点,既举重若轻地点了题,照应了“许愿灯”的由来,又暗喻了庸常中的一点光和亮,预示着他的儿子可能会有一个与他不一样的充满希望的人生,整体感觉从温吞变得昂扬,非常难得。这和以前我喜欢《野象小姐》的原因相似,个人偏好,所以觉得好。
涉谷线(90后大学生,文学爱好者。)
这篇小说笔调舒缓,叙写质朴又细致,以小见大地讲述了一个普通人两次无终的恋爱经历,以及最后回归平淡安稳的家庭婚姻的结局。主人公沉稳懦弱的性格和自身的家庭背景暗示着他命运是如此这般,令人感到可怜又可恨。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也是这样普通的人生,也许曾怀揣美好的愿景,但最后还是被生活的湖水所吞噬,看似平静稳定的表面,底下却是翻涌着不甘和悔恨。文章开头的内心感慨为悲叹的结局打下铺垫,结尾处燃放许愿灯有点题升华之用,同时“不知道许什么愿”和開头互为照应。整体颇有老电影的画面感,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和文笔功力。
>>黄鹤权(97年生,男,汉族。作品散见于《草堂》、《青年作家》、《厦门文学》、《天津诗人》、《中国诗歌》等百余本刊物。现居福州。)
读罢《许愿灯》,有一种新奇的无法言喻的苦闷之感。全文描写了一个“识得愁滋味”的平庸师范生与他粗糙麻木的灵魂之外的两段不断变换的婚恋关系。小说行文过程中,从第一次恋爱遭受到门第歧视到第二次无奈容下不爱的女学生,再到最后结尾妥协接受相亲得来的平凡婚姻,主人公的命运仿佛就是新时代许多人恋爱前景的一个小小缩影,极具典型代表性。总结来看,此篇女作者刻画的情爱挣扎的过程,让人读来真实可感又令人生悲感叹。从艺术特色上来说,文章叙事有节有据,语言甚是从容舒缓,尤其结尾处“许愿灯”的出现更使本文主题起到升华之作用,带给人强烈的阅读体验。
(责编:周朝军)
本文用涉及荷尔蒙和精神世界的言说,勾织了市—县—镇—村男女的浪漫与世俗。在出身门第论道德高度的意识网中,两性的交往最复杂也最体勘人性,作者以主人公中间阶层的符号性对前后(上下)两段情感挣扎进行了寓言般的图解,最终又使命题陷入亘古哲学圈套,无论是技术上,还是艺术上,都具备了一篇好小说该有的元素特质。其在叙事上,克制中见张力,藏露相宜,结尾有升华之笔,点个赞。
大瓠(博士,资深读者,偶有评论、文学作品发表。)
《许愿灯》笔致耐心,以婚恋为线索写出一个平庸师范生的心酸无奈,细细碎碎,缓缓道来,让人恨其不争,叹其不幸。长相可以,有些小才,出身底层,性格懦弱,这样的人在当下很具代表性,小说写出一类人的人生况味。写法是传统的,直线叙写其两次恋爱一次婚姻。第一次恋爱昭示门第的歧视,让人同情。第二次与女学生的恋爱,洞见了主人公性格扭曲萎缩的一面,失意与孤寂让其不顾道德与自己不爱的学生苟且牵连,可恨又可怜。最后在妥协中接受相亲的平凡婚姻,表面安稳的结局却道出了人生的悲哀,令人叹息。总体而言,故事并无出彩之处,但写出了一类人可叹可悲的人生,而语言从容舒缓,叙写细致耐心,读起来很舒服,具有此类题材成功小说的元素。
>>徐晓(1992年生,山东高密人,现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
这篇小说自始至终以一种沉稳老道的语调叙述,行文不急不缓。主人公“他”是芸芸众生中最不起眼的一个,也是最不愿甘于平凡的一个,“他”可以算作是俗世生活中“大多数”的一个典型:普通的家世——即便有个做老师的父亲,使得他与其他乡下孩子区别开来,可也不过是乡镇人家;普通的长相和安静的性格,使得他的人生注定不会有大起大落的变化;普通的生活——即便拥有过两段在当时看来不甚平凡的爱情,最终也不得不向世俗妥协,回归家庭娶妻生子。这篇小说将一个小人物前半生的悲欢展现在读者面前,尤其是人到中年时那种悲凉、无奈以及对新生活微小的奔头,让我们为之感叹。小说的语言也值得赞赏,朴实,节制,像是拉家常般的,缓缓地走进了人物的内心。如果小说内容再增加些矛盾冲突就更好了。
丁奇高(河南禹州人,九零后,有小说发表在《莽原》《文艺风赏》等。)
小说语言很成熟,第三人称的叙述也很流畅,这个题材让人们对小镇青年教师复杂隐晦的心理世界有了更多了解,作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人,主人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和城里的女友结婚,在自私心的驱使下,却默认了一段不伦的师生恋,算是花了几年时间包养了一个年轻活泼有个性,家境又很贫穷的女初中生,以此来完成对社会、家庭和自我不平衡的对抗,可悲可叹。
王邪(1992年生,古代文学硕士在读,有作品发表。)
从常见的普通人中抓住典型,并写得曲折而生动,需要作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功底。通篇读下来,写的都是一个庸常的人生与茶杯中的风波,因为直白而显得真实残酷,很喜欢结尾,是因为它是文章中的亮点,既举重若轻地点了题,照应了“许愿灯”的由来,又暗喻了庸常中的一点光和亮,预示着他的儿子可能会有一个与他不一样的充满希望的人生,整体感觉从温吞变得昂扬,非常难得。这和以前我喜欢《野象小姐》的原因相似,个人偏好,所以觉得好。
涉谷线(90后大学生,文学爱好者。)
这篇小说笔调舒缓,叙写质朴又细致,以小见大地讲述了一个普通人两次无终的恋爱经历,以及最后回归平淡安稳的家庭婚姻的结局。主人公沉稳懦弱的性格和自身的家庭背景暗示着他命运是如此这般,令人感到可怜又可恨。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也是这样普通的人生,也许曾怀揣美好的愿景,但最后还是被生活的湖水所吞噬,看似平静稳定的表面,底下却是翻涌着不甘和悔恨。文章开头的内心感慨为悲叹的结局打下铺垫,结尾处燃放许愿灯有点题升华之用,同时“不知道许什么愿”和開头互为照应。整体颇有老电影的画面感,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和文笔功力。
>>黄鹤权(97年生,男,汉族。作品散见于《草堂》、《青年作家》、《厦门文学》、《天津诗人》、《中国诗歌》等百余本刊物。现居福州。)
读罢《许愿灯》,有一种新奇的无法言喻的苦闷之感。全文描写了一个“识得愁滋味”的平庸师范生与他粗糙麻木的灵魂之外的两段不断变换的婚恋关系。小说行文过程中,从第一次恋爱遭受到门第歧视到第二次无奈容下不爱的女学生,再到最后结尾妥协接受相亲得来的平凡婚姻,主人公的命运仿佛就是新时代许多人恋爱前景的一个小小缩影,极具典型代表性。总结来看,此篇女作者刻画的情爱挣扎的过程,让人读来真实可感又令人生悲感叹。从艺术特色上来说,文章叙事有节有据,语言甚是从容舒缓,尤其结尾处“许愿灯”的出现更使本文主题起到升华之作用,带给人强烈的阅读体验。
(责编:周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