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志愿者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也在志愿活动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该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文献研究法等调研方法,从志愿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两个角度出发,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不同动机以及价值观等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找出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价值观中存在的偏差;通过比较体育类院校学生和非体育类院校学生在参与志愿者活动中的优、劣势,提升体育类院校大学生竞争力;为志愿活动的组织方提供改革意见,为志愿服务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类院校 志愿服务 现状 建议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07(c)-0080-02
志愿者(Volunteer),是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的人,在不计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人员。近年来,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各大体育赛事纷纷兴起,体育类院校大学生以其独特的专业优势和体育专长在各项志愿服务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体育类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该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问卷调查人群主要为在北京市海淀区就读的大学生,分为体育类院校学生和非体育类院校学生两类。笔者于2016年4月1~2日在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等体育类院校进行了实地考察和采访调研,同时也邀请到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非体育类院校参与问卷填写。
1 调查结果分析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25份,有效问卷为125份,有效率为100%,其中体育类院校学生86人,非体育类院校学生39人,并对8名调查对象进行了深入采访。
1.1 对志愿活动参与者的分析
1.1.1 志愿者动机分析
动机作为动词时,多被用为“激励”,即人们在朝着理想中的目标前进时,通过激发和鼓励,使得人们内心产生一种驱动力。该文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志愿者行为动机分为了7種:金钱动机、兴趣动机、荣耀及成就动机、归属动机、提升动机和娱乐交际动机。
在调查数据中发现,选择“兴趣动机”的人数最多,达到了30.6%;其次是“提升动机”,选择人数达到了20.8%;而选择最少的是“纯利他动机”,只有3.7%。而根据志愿者的定义(自愿奉献、不求回报)来看,纯利他动机才是参与志愿者的最终目的和最重要动机,而现在参与志愿活动的大学生已经偏离了志愿者设立的初衷,利己动机占据了主要部分。
在7项动机中,体育类院校大学生更加注重兴趣和提升自身能力,相关组织方应从这两方面改进志愿活动组织的奖励和激励机制,提升招募志愿者的效率和质量。
1.1.2 志愿者成本分析
公平理论中提到,绝对报酬与相对报酬会影响一个人工作的积极性。当收获与付出不平衡或付出大于收获时,就会降低志愿者工作积极性。
根据数据结果分析,46%的学生认为参与志愿活动“收获大于付出”,而19%的学生认为参与志愿活动“付出大于收获”,35%的学生认为收获与付出“相差不大”。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志愿活动是非常有收获的,但在小组采访过程中,也有一些受访者表示部分志愿活动组织管理不到位,组织方忽略了志愿者的心理感受,给他们造成了一定的物质损失(如车费无法报销,食物无法饱腹而需要自己花钱购买等)和精神损失(如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影响到学生正常的工作和学习等;受到不公正待遇等问题会造成志愿者实现自我价值受挫、积极性受打击等不良影响)。
1.2 对体育类院校大学生的优、劣势分析
1.2.1 体育类院校大学生的优势
(1)专业知识丰富。尤其是参与体育赛事类活动的志愿者时,专业知识和能力突出,与非体育类院校学生相比在此类活动中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2) 身体素质较好,意志力较强。体育类院校有较浓的体育氛围,因此在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中更加吃苦耐劳。
(3) 体育类志愿活动资源多,信息渠道丰富。许多大型体育赛事主办方直接与体育类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高校定向招募志愿者。
1.2.2 体育类院校大学生的劣势
(1)专业面较为狭窄,对体育赛事类以外的活动了解较少,综合素质不够。
(2)可选择的志愿活动较少,形式较为单一,多为体育类志愿活动,选择受到较大局限。
(3)理解和阅读能力相对较弱,与组织方的交流存在一些不同程度的障碍。
2 志愿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组织方对志愿者不够重视
从数据来看,16.4%的学生选择了“志愿服务形式和内容单一”;仅次于此的是“任务分配不均”,有16.1%的学生选择了这一项。在“得不到充分培训”“形式化严重”“工作时间过长”这3个选项中选择人数也较多,选择比例大于10%。
经过分析,组织方存在问题的原因是:没有提供充分的岗前培训,导致志愿者不熟悉工作流程;主办方与志愿者沟通较少;组织和管理效率太低,浪费志愿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志愿服务形式化严重,导致工作内容過于单一。
2.2 志愿者缺乏奉献精神
依据该次调查的采访内容,总结出了体育类院校大学生志愿者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
第一,对活动基本情况不够了解。许多志愿者仅凭热情参加,对即将举办的赛事活动基本信息一无所知,造成组织方执行活动和调配人员的困难。许多体育类赛事(例如中网公开赛、华彬LPGA中国精英赛、北京国际马术大师赛等)需要充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而仅凭热情参加的志愿者无法胜任自己的工作。
第二,缺乏稳定的服务积极性。大多数志愿者在活动刚开始时热情高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情逐渐减退,工作注意力下降;有些志愿者因为被分配的任务过于简单和枯燥,认为志愿工作与想象中不符合。 第三,缺乏整体意识和大局观。许多志愿者缺乏主动分担任务的意识,例如在“2015北京马拉松”志愿活动快要结束之时,最后一批运动员跑过时人流量较大,造成了极其混乱的场面,而此时却没有志愿者主动站出来维持秩序、清理垃圾,可见许多志愿者缺乏一定的大局意識和责任感。
2.3 高校未能起到良好的桥梁作用
高校志愿服务队伍缺乏稳定性,没有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高校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流于形式,没有真正锻炼到学生的能力;活动内容比较单一和枯燥,易让学生失去兴趣和热情;没有发挥高校在志愿服务组织机构与学生志愿者之间的桥梁中介作用,造成志愿者信息失真,信息传递不及时。
3 建议
依据组织者、参与者以及高校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3.1 组织机构应与志愿者加强沟通,完善志愿服务机制
3.1.1 優化志愿者招募机制
招募之前做好规划工作,确定需要招募的人数、年级,为志愿者撰写尽可能清晰的职务说明书,对具体工作职责及权利进行明确规定;采取定向招募的方式,与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减少自由报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3.1.2 加强对志愿者的岗前培训
对志愿者进行思想教育,让其了解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向志愿者仔细介绍活动的基本情况和举办目的,让志愿者了解活动的整体流程。
3.1.3 建立健全反馈监督机制
完善绩效评估机制,制定合理健全的评估标准,全程对志愿者的个人表现、工作态度等方面进行监督,同时注重对服务对象的反馈意见的收集,将其作为考评标准之一,采取评分制,满分100分,综合评估达到90分以上的可以获得“优秀志愿者”称号。
3.2 体育类院校志愿者应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体育类院校学生应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对专业技能的锻炼,形成有竞争优势的优秀人才;加强自身教育,培养奉献精神,从内心深处真正理解志愿者的含义,树立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抱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态度成为志愿者。
3.3 体育类高校应发挥在志愿服务中的桥梁作用
3.3.1 构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体育类院校应将体育赛事志愿服务与专业课程学分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给予参加志愿服务的大学生适当的学业成绩肯定;建立志愿者星级认证表彰工作,将奖学金、评优等加分与志愿服务直接联系起来,完善志愿者激励机制。
3.3.2 完善志愿者平台建设
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建立志愿者资料信息库,以网络平台为依托(例如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网页等),在校网开发 “志愿服务网络管理系统”,在网上进行志愿服务活动的申报、审批、认证、记录,实现对全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态管理。
4 结语
高校志愿者是目前我国大型社会志愿活动的主力军,而体育类院校大学生更是为以体育赛事类为首的志愿活动做出了重要贡献。基于志愿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该文从组织者、志愿者和高校自身三方面入手,为志愿活动模式的改进提供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昆仑,汪俊.大型体育赛事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动机研究——以第26届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5):28.
[2] 朱辰瑜.高校志愿者参与机制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2.
[3] 鞠彬彬.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动机研究——以湖北省十所高校为例[D].华中农业大学,2013.
[4] 尹沙沙,张悦仙.我国高校志愿者服务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3.
[5] 李媛媛.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类院校 志愿服务 现状 建议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07(c)-0080-02
志愿者(Volunteer),是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的人,在不计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人员。近年来,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各大体育赛事纷纷兴起,体育类院校大学生以其独特的专业优势和体育专长在各项志愿服务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体育类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该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问卷调查人群主要为在北京市海淀区就读的大学生,分为体育类院校学生和非体育类院校学生两类。笔者于2016年4月1~2日在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等体育类院校进行了实地考察和采访调研,同时也邀请到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非体育类院校参与问卷填写。
1 调查结果分析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25份,有效问卷为125份,有效率为100%,其中体育类院校学生86人,非体育类院校学生39人,并对8名调查对象进行了深入采访。
1.1 对志愿活动参与者的分析
1.1.1 志愿者动机分析
动机作为动词时,多被用为“激励”,即人们在朝着理想中的目标前进时,通过激发和鼓励,使得人们内心产生一种驱动力。该文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志愿者行为动机分为了7種:金钱动机、兴趣动机、荣耀及成就动机、归属动机、提升动机和娱乐交际动机。
在调查数据中发现,选择“兴趣动机”的人数最多,达到了30.6%;其次是“提升动机”,选择人数达到了20.8%;而选择最少的是“纯利他动机”,只有3.7%。而根据志愿者的定义(自愿奉献、不求回报)来看,纯利他动机才是参与志愿者的最终目的和最重要动机,而现在参与志愿活动的大学生已经偏离了志愿者设立的初衷,利己动机占据了主要部分。
在7项动机中,体育类院校大学生更加注重兴趣和提升自身能力,相关组织方应从这两方面改进志愿活动组织的奖励和激励机制,提升招募志愿者的效率和质量。
1.1.2 志愿者成本分析
公平理论中提到,绝对报酬与相对报酬会影响一个人工作的积极性。当收获与付出不平衡或付出大于收获时,就会降低志愿者工作积极性。
根据数据结果分析,46%的学生认为参与志愿活动“收获大于付出”,而19%的学生认为参与志愿活动“付出大于收获”,35%的学生认为收获与付出“相差不大”。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志愿活动是非常有收获的,但在小组采访过程中,也有一些受访者表示部分志愿活动组织管理不到位,组织方忽略了志愿者的心理感受,给他们造成了一定的物质损失(如车费无法报销,食物无法饱腹而需要自己花钱购买等)和精神损失(如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影响到学生正常的工作和学习等;受到不公正待遇等问题会造成志愿者实现自我价值受挫、积极性受打击等不良影响)。
1.2 对体育类院校大学生的优、劣势分析
1.2.1 体育类院校大学生的优势
(1)专业知识丰富。尤其是参与体育赛事类活动的志愿者时,专业知识和能力突出,与非体育类院校学生相比在此类活动中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2) 身体素质较好,意志力较强。体育类院校有较浓的体育氛围,因此在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中更加吃苦耐劳。
(3) 体育类志愿活动资源多,信息渠道丰富。许多大型体育赛事主办方直接与体育类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高校定向招募志愿者。
1.2.2 体育类院校大学生的劣势
(1)专业面较为狭窄,对体育赛事类以外的活动了解较少,综合素质不够。
(2)可选择的志愿活动较少,形式较为单一,多为体育类志愿活动,选择受到较大局限。
(3)理解和阅读能力相对较弱,与组织方的交流存在一些不同程度的障碍。
2 志愿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组织方对志愿者不够重视
从数据来看,16.4%的学生选择了“志愿服务形式和内容单一”;仅次于此的是“任务分配不均”,有16.1%的学生选择了这一项。在“得不到充分培训”“形式化严重”“工作时间过长”这3个选项中选择人数也较多,选择比例大于10%。
经过分析,组织方存在问题的原因是:没有提供充分的岗前培训,导致志愿者不熟悉工作流程;主办方与志愿者沟通较少;组织和管理效率太低,浪费志愿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志愿服务形式化严重,导致工作内容過于单一。
2.2 志愿者缺乏奉献精神
依据该次调查的采访内容,总结出了体育类院校大学生志愿者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
第一,对活动基本情况不够了解。许多志愿者仅凭热情参加,对即将举办的赛事活动基本信息一无所知,造成组织方执行活动和调配人员的困难。许多体育类赛事(例如中网公开赛、华彬LPGA中国精英赛、北京国际马术大师赛等)需要充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而仅凭热情参加的志愿者无法胜任自己的工作。
第二,缺乏稳定的服务积极性。大多数志愿者在活动刚开始时热情高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情逐渐减退,工作注意力下降;有些志愿者因为被分配的任务过于简单和枯燥,认为志愿工作与想象中不符合。 第三,缺乏整体意识和大局观。许多志愿者缺乏主动分担任务的意识,例如在“2015北京马拉松”志愿活动快要结束之时,最后一批运动员跑过时人流量较大,造成了极其混乱的场面,而此时却没有志愿者主动站出来维持秩序、清理垃圾,可见许多志愿者缺乏一定的大局意識和责任感。
2.3 高校未能起到良好的桥梁作用
高校志愿服务队伍缺乏稳定性,没有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高校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流于形式,没有真正锻炼到学生的能力;活动内容比较单一和枯燥,易让学生失去兴趣和热情;没有发挥高校在志愿服务组织机构与学生志愿者之间的桥梁中介作用,造成志愿者信息失真,信息传递不及时。
3 建议
依据组织者、参与者以及高校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3.1 组织机构应与志愿者加强沟通,完善志愿服务机制
3.1.1 優化志愿者招募机制
招募之前做好规划工作,确定需要招募的人数、年级,为志愿者撰写尽可能清晰的职务说明书,对具体工作职责及权利进行明确规定;采取定向招募的方式,与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减少自由报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3.1.2 加强对志愿者的岗前培训
对志愿者进行思想教育,让其了解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向志愿者仔细介绍活动的基本情况和举办目的,让志愿者了解活动的整体流程。
3.1.3 建立健全反馈监督机制
完善绩效评估机制,制定合理健全的评估标准,全程对志愿者的个人表现、工作态度等方面进行监督,同时注重对服务对象的反馈意见的收集,将其作为考评标准之一,采取评分制,满分100分,综合评估达到90分以上的可以获得“优秀志愿者”称号。
3.2 体育类院校志愿者应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体育类院校学生应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对专业技能的锻炼,形成有竞争优势的优秀人才;加强自身教育,培养奉献精神,从内心深处真正理解志愿者的含义,树立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抱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态度成为志愿者。
3.3 体育类高校应发挥在志愿服务中的桥梁作用
3.3.1 构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体育类院校应将体育赛事志愿服务与专业课程学分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给予参加志愿服务的大学生适当的学业成绩肯定;建立志愿者星级认证表彰工作,将奖学金、评优等加分与志愿服务直接联系起来,完善志愿者激励机制。
3.3.2 完善志愿者平台建设
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建立志愿者资料信息库,以网络平台为依托(例如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网页等),在校网开发 “志愿服务网络管理系统”,在网上进行志愿服务活动的申报、审批、认证、记录,实现对全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态管理。
4 结语
高校志愿者是目前我国大型社会志愿活动的主力军,而体育类院校大学生更是为以体育赛事类为首的志愿活动做出了重要贡献。基于志愿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该文从组织者、志愿者和高校自身三方面入手,为志愿活动模式的改进提供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昆仑,汪俊.大型体育赛事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动机研究——以第26届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5):28.
[2] 朱辰瑜.高校志愿者参与机制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2.
[3] 鞠彬彬.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动机研究——以湖北省十所高校为例[D].华中农业大学,2013.
[4] 尹沙沙,张悦仙.我国高校志愿者服务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3.
[5] 李媛媛.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