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初探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nyw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化课堂教学,就是寻求一种在给定的教学活动条件下,进行系统调控从而保证教学活动达到最优效率。即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效益。因此,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要取得实效,就要在优化课堂教学上下功夫,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根本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基于此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以下改革探索。
  
  一.以人为本,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性的光辉,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谈到优化课堂教学,就不由得令人想到那些形式繁多声光电配合五彩缤纷的公开课示范课,本人认为那不是课堂教学的优化而是教学形式的过分矫饰,是对优化课堂教学的歪曲。语文教材中凝聚着人类丰富美好的感情,语文教学首先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北大教授钱理群在对理科学生讲《大学语文》时曾说:“这门课程将打破时空的界限,克服个人生命的有限范围,把你引入民族与世界、古代与现代思想文化的宝库,与百年之远、万仞之遥的大师巨匠进行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你们将触摸集中了人世大智大勇的高贵的头颅,融会了人间大欢喜大悲悯大憎恨的博大情怀的颗颗大心。”这才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达到这种境界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才会落到实处,“以人为本”也就不是一句空话。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每设计一篇课文,我都十分注重对作者感情和学生感情的尊重,力争完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内化为自己的感情,然后引导带动学生利用已有的语言材料品味领悟,且师生间不断交流传达自己的感受,直至最后达到融合。比如学习舒婷的《致橡树》,我尽可能让学生全面了解作者创作本文的背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思想大解放及由此引发的大讨论,产生创作冲动的最直接原因——作者和一位老诗人的关于爱情问题的谈话,完整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进行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反馈,这种交流是彼此心灵的相通情感的相融。通过学习交流使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任何改革首先是观念的革新,语文教学改革也不例外。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而学生这种“不需要教”的自学能力培养是靠教师引导循序渐进地进行的。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充分的自学时间,把自学活动有机地渗透到教学过程各个环节,让学生进行探索性自学、探究性自学和吸收性自学。但是强调学生自学,并不是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越是强调学生自学,教师的指导作用地就越重要,越具体。
  首先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激发学生自学欲望,调动学生自学兴趣。语文教学改革的先驱于漪老师认为“教”不是统治“学”、代替“学”而是启发“学”、引导“学”,教师“不仅要胸中有书本,目中还要有人”,目中有人也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针对某一具体课文,我的具体做法是:指出自学方向,明确自学重点,指点自学方法,提出自学的具体要求,进而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讨论,变课堂为“学堂”。事实证明,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基础。
  其次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启发学生去寻找,点拨学生去思考。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点拨思路:本文题目是《荷塘月色》,而课文真正写到“荷塘”和“月色”的是哪几个自然段?学生很容易就找到4、5两段,接着重点从语言、修辞方面引导学生自学这两段,把握作者在这里表露的情感。然后进一步引导:那么文章的前三个自然段有什么作用?进而启发学生从结构和作者情绪两个方面去思考:作者出游是由家里带上门出去的,游完应回去,这样结构才完整,是不是?还有作者是带着“不宁静”的情绪去游荷塘的,荷塘的美景给作者片刻的逍遥,使作者获得淡淡的喜悦,是不是作者就此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学生依次解读课文:不是,淡淡的喜悦中又在这里的描写中夹杂了隐隐的哀愁,他是要回到现实中的,他逃避不了。这
  样既重点突出又浑然天成地从各个方面理解掌握了全文,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灵活运用教法,优化课堂结构,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优化课堂教学,就是课堂教学结构最优化。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从学情出发,改革落后的课堂教学过程。目前的语文教学依然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讲得太多,二是启发很少,三是目中无人。讲得多,学生没有时间看书,不能按自己的思路思考教材;启发少,激不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活泼思想便受到扼制;目中无人,缺乏教学民主,难以因材施教,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不到发展。针对上述情况,语文教学改革首要的是使课堂教学符合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自觉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要遵循学生学习规律,指导学生学习。即教服从于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文的不同和学生实际不断地改变课堂教学结构,以达到最优化。
  学生、教材的差异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差异,灵活地选择最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是优化课堂结构的手段。即对不同的课文应巧妙合理地选择和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有“源头活水来”的“教”“学”新感觉,高激情。如《药》一文,对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我便采用引导探究法,开课伊始,我首先提出:小说为什么以“药”为题?小说中出现了一般意义上的中药或西药了吗?“药”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又暗示了我们什么?然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结合时代背景思考讨论。当学生明白了“药”的含义后,再深入启发分析讨论小说的意蕴所在,这样步步设疑,师生读读想想,说说议议,引导探究,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理解把握小说的意义。《项链》一课,文字较浅显,内容易掌握,因而采用了讨论式教学法,充分发扬民主,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分析讨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把握全文,并达到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四.精心设计课型,运用不同学法,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课型,顾名思义是指课的类型,课型设计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具体说就是教师用新颖独特的课型作为课堂教学的策略,通过不同的学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编入教材的文章,尽管可能有着千差万别,比如时代、内容、文体、表现手法等等,但我们仍能寻出一定的规律性,找到一些共性。那么我们就根据这些规律与共性设计不同的课型。
  对一些文辞优美抒情性强的散文、诗歌等采用诵读课型,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诵读技巧的指导使学生在重读,停顿,语音、语调、语气的变化与模拟中揣摩理解文章的意义。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诵读层次的层层递进和诵读形式的灵活多样。教学曹操的《短歌行》时,第一步,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有关知识初读,然后让三五个学生试读,之后大家对试读同学作出评价,进而讨论:此诗应以怎样的语气、语调、语势去读才能表现出诗歌的思想意义,最后达成共识:朗读要表现出诗歌格调的苍劲,感情的深沉,读的要慷慨悲壮。接下来学生朗读感悟。第二步,借助注解分层研读,进一步把握诗意的回环往复,情感的跌宕起伏:先以人生短促的慨叹开启求贤建功的急迫心情,接着写求贤不得的忧思和期待,然后写得到贤士后的愉悦,接着又写求贤不得的忧虑和求贤既得的欢乐,并流露出唯恐贤者不来的焦虑,最后以虚心纳士、天下归心收结。第三步,反复朗读整体感悟直至背诵。学生逐渐用声音形象准确地表现出诗歌的内涵,这是一个实践过程,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再比如对一些像《故都的秋》这样的含义隽永、思想深刻的文章可以采用品读课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准备一部分历代名家颂秋、悲秋的诗文名篇,让学生比较体味历代名家表现秋声、秋色、秋味的不同表现手法,进而更深刻地品味把握郁达夫所写的秋味,让课堂溢满秋意与诗意,美也会在学生心中流淌荡漾。另外,还可以设计研读课型、自读课型等。当然这些课型不是孤立的、僵化的,要根据文章的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运用,让学生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想象,在解读文本的同时产生创造力。
  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既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又具有极强的工具性。因此,语文教学既要注重文化意蕴,让学生在精神上成人,又要重视学生能力的训练。语文教育的老前辈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语文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素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养成和提高,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师》)。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注意开发学生各种潜能,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深入改革,采用民主教风,打开学生思路,挖掘学生思维潜力,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以适应未來社会的需要。
  
  曹咏梅,山东鲁东大学在职研究生,潍坊工商职业学院教师。
其他文献
出土文献中有“■”字,见于楚帛书、包山简等多种材料,学者多释为“李”字。文章从形体演变、文献用例两个方面进行讨论,认为“■”字当为“釐”字,直接释为“李”并不恰当。
日本古写本《群书治要》中节录了大量的《孔子家语》内容,而这些珍贵的新材料至今没有引起《孔子家语》研究者的注意。文章根据这批新资料,从增补脱句、校正讹文、增补脱文、
神道教乃日本本土固有的民族宗教,它的最大特点是在自身教义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外来宗教:如佛教、道教等教派的部分内容,并且对其加以融合、吸收、改造、创新而形成自己的具有独特
山 冈  在渐趋岑寂的山冈  麻雀叫着 遥远的风吹着  落日百感交集的心跳动  不能屈服于肉体 不能屈服于死亡  北 山  在北山初秋的台阶上  落日试图以自己的圆满  忘掉无枝可栖的一生  薄暮时分 这山林的寂静  多么像我们五味杂陈的心  下姜村听雨  下姜。今晚有雨  雁来红兀自站在门外  举着内心的灯盏  流年侧耳听。我辗转于肺腑间  不平之气日渐消磨  不复如秋凉  抱朴道院  在接近阳
期刊
文学作品是所有文本中可读性最强、最有魅力、最受师生欢迎的教学材料之一。它浓烈的情感、鲜活的人物、美妙的语言无不令人陶醉和神往。可以说,很多人热爱生活、喜欢语文,就是从喜欢文学作品开始的。因此,文学作品的教学是我们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引导他们感受生活、热爱生命、学习语言、形成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舞台。许多有成就的教师都因重视文学作品的教学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为学生所敬仰。  为了“配合省级语
慢  傍晚六点多钟,在路口,崩爆米花的人来了。  我路过他时,他正卸东西,一条细长的布  已经铺在地面上。他握在手中的东西,  还没有放到地面上,我骑着车子就一晃而过。  这个制造声音和香味的男人,他有火炉、有碳,  他不停地摇啊摇,看着时间。他的手艺在时间中  还没有生疏甚至废弃。他在黄昏抵达城市,他有  一种慢:在火苗的燃烧上,在重复的旋转中。  准 备  为了漫长的死,你在准备着  短暂的生
期刊
女儿从小就很聪明、乖巧,上幼儿园时,每学期下来,总会捧回几张奖状,对于这些奖状,我没太重视,只是把奖状放在透明档案袋中保存。女儿上小学后,得到的奖状渐渐多了,我就专门为她配了一个收藏箱,学期末,就与女儿一起数数有多少张奖状。  三年级时女儿十岁了,那个年级的第一学期期末,我们照例数着奖状,突然女儿小声地对我说,想把小学的奖状贴在书房的墙上。我假装没听到,因为书房的墙壁上挂着本地书画名人的字画。女儿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相信,文学除了传统认定的认识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之外,还具有治疗功能。本文通过对金庸笔下的一些经典角色的解读来探讨一下文学的自我治疗功能。
一rn那天早上男孩有些食欲不振,只吃了一块蛋糕,喝了半杯牛奶就不吃了.rn不吃了?男孩的妈问道.她就坐在男孩的对面,两眼在男孩的脸上扫来扫去.rn男孩摇了摇头.rn再吃点吧?rn
汉建安弩机共有铭文十九字,其中“市”字的形、义历来解读不一,争议颇多。历代学者多认为古代兵器由专司铸造,专用于军事需要,不可买卖,故皆认可此字非“交易”义之“市”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