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对于学生的成绩和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五个方面阐明了培养学生思维的双向性、发散性、广阔性、周密性、深刻性的方法和意义.
【关键词】数学;思维品质;培养;策略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不会解题或考虑不周等现象,追究其原因除基础不扎实以外,还有很大的原因是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欠缺.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对题目进行深入研读,挖掘在思维品质培养方面上的价值,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逆向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双向性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逆向思维的训练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帮助学生克服单向思维定势,引导学生从正向思维通向正、逆双向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双向思维习惯,逐步完善思维品质.
如教学“平方根”概念时,不但可以问学生:“25的平方根是什么数?”还可以问:“5是什么数的平方根?”“一个正数的两个平方根有什么关系?”这样从正、逆两个方面提出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平方根的概念.
当学生从正向理解了某个新的知识内容后,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考,就会使学生跨进新的思维领域,会使学生正向和逆向思维同步发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习惯.
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数学是一个各部分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于同一问题,由于思考角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解法,教学中,老师若能对同一题,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探求不同的探求方案,从而串联相关知识,使思维灵活发散.
例1 已知:在直线AB,CD内有一点P,且AB∥CD,求证:∠BAP ∠DCP=∠APC.
这道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转化三个角的位置、大小关系,不同的辅助线就体现着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角度.
解法一 作PM∥AB,将∠APC一个角分解成了两个角,利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将它们对应起来.
解法二 连接AC,构造出三角形,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与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个定理,等量代换得解.
解法三 延长AP交CD于点N,利用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将∠BAP转移到∠PNC,再利用外角的性质得解.
这三种解法,是从不同角度思考的,展现不同的解题思想和迥异的思维理念.经过如此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不再定势,会渐渐的灵活和发散,学生就会灵活运用,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三、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路开阔,富有想象力,善于从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教师在对一道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后,要注意发挥此题以点带面的功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申扩充,挖掘有价值的知识点,指导学生对新问题的探讨,这对学生思维广阔性的培养大有裨益.
例2 过等腰三角形ABC的边AB上一点D作一条直线与另一边AC相交,截得的小三角形与△ABC相似,这样的直线有几条?画出图形,请把它们作出来.
变式一 过△ABC的边AB上一点D作一条直线与另一边AC相交,截得的小三角形与△ABC相似,这样的直线有几条?画出图形,请把它们作出来.
变式二 过Rt△ABC的边AB上一点D作一条直线与另一边AC相交,截得的小三角形与△ABC相似,这样的直线有几条?画出图形,请把它们作出来.
变式三 过Rt△ABC的边AB上一点D作一条直线与另两边相交,截得的小三角形与△ABC相似,这样的直线有几条?画出图形,请把它们作出来.
这样,通过对变式题的思路剖析,使学生掌握了基本思路,揭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前后贯通,引申拓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由浅入深,渐进式上升,由一题到一类题的“动态”进程中,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知识链,学生的思维在层层递进中得以拓展与延伸,发展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四、分类讨论,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就是要求学生考虑问题时要全面周到,不要漏解.要防止漏解,可采用分类讨论的方法.
例3 在等腰三角形ABC中,已知∠A=40°,求∠B.
这一题很多学生的答案是:70°或100°.其实这一题得分两种情况讨论:(1)∠A是顶角.(2)∠A是底角.其中第二种情况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B是顶角,二是∠B是底角.所以此题有三个答案.
在引导学生分类讨论时,要帮助学生确定唯一一个标准统一分类,这样,学生的答案才会不重不漏,考虑周到而全面,思维才更趋完善和周密.
五、暴露错误,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有时可根据学生易犯的错误,设置陷阱题,激起问题悬念,启发学生分析错误根源,找到正确解法,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的目的.
在学习了分式方程解法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
例4 已知关于x的方程x[]x-3=2-m[]3-x有一个正数解,求m的取值范围.
学生读完题后,个个“胸有成竹”,纷纷下笔解答:
解 去分母,得x=2(x-3) m.整理,得x=6-m.因为解是正数,所以6-m>0,解得m<6.
这样的解答看似无懈可击,但这时我提问学生:这是什么方程?要注意些什么?经此点拨,学生茅塞顿开,立即领悟到题中隐含着分母不为零的条件!由此应先求x≠3.学生经历了上面的剖析后,对分式方程根的存在条件有深刻的认识,比教师讲授的效果要好得多.
在教学时,学生难免会暴露一些问题或错误,教师要及时引导、剖析,并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增强预防错误的能力,因为主体认识经历了自身的内化和重组,所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思维就会更深刻.
其实,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应通过启迪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发散、广阔、周密、深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开发.当然,这些思维品质不是割裂存在的,而是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
【参考文献】
[1]郭学明.新教材完全解读(数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253-254.
[2]刘增利.倍速学习法八年级数学(下).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9:207.
[3]杨九俊.新课程备课新思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71-173.
【关键词】数学;思维品质;培养;策略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不会解题或考虑不周等现象,追究其原因除基础不扎实以外,还有很大的原因是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欠缺.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对题目进行深入研读,挖掘在思维品质培养方面上的价值,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逆向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双向性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逆向思维的训练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帮助学生克服单向思维定势,引导学生从正向思维通向正、逆双向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双向思维习惯,逐步完善思维品质.
如教学“平方根”概念时,不但可以问学生:“25的平方根是什么数?”还可以问:“5是什么数的平方根?”“一个正数的两个平方根有什么关系?”这样从正、逆两个方面提出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平方根的概念.
当学生从正向理解了某个新的知识内容后,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考,就会使学生跨进新的思维领域,会使学生正向和逆向思维同步发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习惯.
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数学是一个各部分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于同一问题,由于思考角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解法,教学中,老师若能对同一题,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探求不同的探求方案,从而串联相关知识,使思维灵活发散.
例1 已知:在直线AB,CD内有一点P,且AB∥CD,求证:∠BAP ∠DCP=∠APC.
这道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转化三个角的位置、大小关系,不同的辅助线就体现着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角度.
解法一 作PM∥AB,将∠APC一个角分解成了两个角,利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将它们对应起来.
解法二 连接AC,构造出三角形,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与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个定理,等量代换得解.
解法三 延长AP交CD于点N,利用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将∠BAP转移到∠PNC,再利用外角的性质得解.
这三种解法,是从不同角度思考的,展现不同的解题思想和迥异的思维理念.经过如此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不再定势,会渐渐的灵活和发散,学生就会灵活运用,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三、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路开阔,富有想象力,善于从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教师在对一道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后,要注意发挥此题以点带面的功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申扩充,挖掘有价值的知识点,指导学生对新问题的探讨,这对学生思维广阔性的培养大有裨益.
例2 过等腰三角形ABC的边AB上一点D作一条直线与另一边AC相交,截得的小三角形与△ABC相似,这样的直线有几条?画出图形,请把它们作出来.
变式一 过△ABC的边AB上一点D作一条直线与另一边AC相交,截得的小三角形与△ABC相似,这样的直线有几条?画出图形,请把它们作出来.
变式二 过Rt△ABC的边AB上一点D作一条直线与另一边AC相交,截得的小三角形与△ABC相似,这样的直线有几条?画出图形,请把它们作出来.
变式三 过Rt△ABC的边AB上一点D作一条直线与另两边相交,截得的小三角形与△ABC相似,这样的直线有几条?画出图形,请把它们作出来.
这样,通过对变式题的思路剖析,使学生掌握了基本思路,揭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前后贯通,引申拓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由浅入深,渐进式上升,由一题到一类题的“动态”进程中,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知识链,学生的思维在层层递进中得以拓展与延伸,发展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四、分类讨论,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就是要求学生考虑问题时要全面周到,不要漏解.要防止漏解,可采用分类讨论的方法.
例3 在等腰三角形ABC中,已知∠A=40°,求∠B.
这一题很多学生的答案是:70°或100°.其实这一题得分两种情况讨论:(1)∠A是顶角.(2)∠A是底角.其中第二种情况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B是顶角,二是∠B是底角.所以此题有三个答案.
在引导学生分类讨论时,要帮助学生确定唯一一个标准统一分类,这样,学生的答案才会不重不漏,考虑周到而全面,思维才更趋完善和周密.
五、暴露错误,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有时可根据学生易犯的错误,设置陷阱题,激起问题悬念,启发学生分析错误根源,找到正确解法,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的目的.
在学习了分式方程解法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
例4 已知关于x的方程x[]x-3=2-m[]3-x有一个正数解,求m的取值范围.
学生读完题后,个个“胸有成竹”,纷纷下笔解答:
解 去分母,得x=2(x-3) m.整理,得x=6-m.因为解是正数,所以6-m>0,解得m<6.
这样的解答看似无懈可击,但这时我提问学生:这是什么方程?要注意些什么?经此点拨,学生茅塞顿开,立即领悟到题中隐含着分母不为零的条件!由此应先求x≠3.学生经历了上面的剖析后,对分式方程根的存在条件有深刻的认识,比教师讲授的效果要好得多.
在教学时,学生难免会暴露一些问题或错误,教师要及时引导、剖析,并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增强预防错误的能力,因为主体认识经历了自身的内化和重组,所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思维就会更深刻.
其实,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应通过启迪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发散、广阔、周密、深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开发.当然,这些思维品质不是割裂存在的,而是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
【参考文献】
[1]郭学明.新教材完全解读(数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253-254.
[2]刘增利.倍速学习法八年级数学(下).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9:207.
[3]杨九俊.新课程备课新思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