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时度势的智慧选择

来源 :江西教育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p99041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哲学的视角切入平衡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哲学中关于世界观、方法论及价值观的论述,以及事物的两面性、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等。这为领导者审时度势,更好地处理平衡与不平衡关系提供了理论视角和实践依据,有利于学校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一、管理——追求平衡
  优秀的管理,表现在追求平衡的艺术。
  教育是发展人的事业,而人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学校是一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大发展可能是某一阶段的特例,但我们追求更多的还是相对的平衡。只有在平衡的环境中,学校组织的秩序才能得到维持,学校组织的常规工作才能得到保证,学校组织的成员才有安全感,学校组织的任务才能完成。
  管理中运用平衡艺术,实际就是着眼于正确地做事。管理的重点在于着眼现实,维持学校的秩序、常规,确保学校的稳定。为了确保平衡,在学校管理中就要“兼顾平衡那些彼此冲突的情境、团体、工作需求等”,做到刚柔相济、宽严结合、情理相通。
  善用平衡艺术的典型人物莫过于野史中的乾隆了。在戏说色彩的历史中,这位皇帝老爷要享受生活就找和珅,即使和大人大贪大腐,他也视若不见。但皇帝毕竟是皇帝,他爱江山,要治国,就找纪晓岚。即使纪大人为了江山社稷经常犯牛脾气,不买皇帝的账,他也能顾全大局,尽量容忍。乾隆就在和坤与纪晓岚之间和稀泥,搞平衡术,基本做到了治国有方与生活快乐两不误。
  这就是笔者认为的“正确地做事”,即调和矛盾、寻求统一、化解冲突、创造平衡的管理艺术。
  二、管理——打破平衡
  然而,平衡毕竟是有条件的,卓越的领导者,更应懂得打破平衡的艺术,以谋求发展。
  任何事物,都无时无刻不处在矛盾、运动、发展、变化之中,人更不例外。统一、静止总是暂时的、相对的,因而,平衡也常常是暂时的、相对的。据此,领导要正确地做事,即善于平衡;更要做正确的事,即超越现状,放眼未来,打破平衡,寻求发展,找到前进的方向,激发前进的动力,确保不断提升境界。对于一个成熟的学校领导来说,维持学校组织的平衡其实是不成问题的;而打破平衡,激发活力,使学校组织获得进一步发展,才是真正的难处。
  打破平衡,是为了拓宽视界,居安思危,防止温水煮青蛙现象的发生。
  打破平衡,是为了引发矛盾,激发动力,获得持续发展的力量。
  卓越的校长,要打破平衡,就要学会科学地唤醒、激励、破坏、剥夺。
  唤醒和激励,可以让温水里的青蛙有危机感,使团队获得发展的意识。
  破坏和剥夺,可以把死水搅活,把铁幕掀开,使组织获得发展的动力。
  破坏平衡获得成功的典型人物是杰出的政治家邓小平。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主要的政治思潮是“两个凡是”“按既定方针办”。但邓小平敏锐地发现,按这样的政治逻辑,中国得不到发展,人民得不到富裕。为此,引发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撬动了铁板一块、死水一团的中国政坛,掀起了改革开放的热潮,由此中国走上了繁荣昌盛的发展之路。
  一切事物的趋于完善,都来自适当的改革。因此,笔者以为,学校管理者要敢于打破平衡,获得新动力,实现新发展。
  三、管理——平衡与不平衡的和谐
  中国传统儒、道思想,也都在平衡与不平衡间纠缠:儒家出世,要的是改变;道家不争,讲的是顺应。目的迥异,但殊途同归。其实,平衡与不平衡,并不是静态地相互割裂,而是动态地交织在一起。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就是要准确地把握节奏,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把平衡与不平衡科学地融合为适时、适机的动态平衡。这需要战略的眼光与规划,也需要战术层面的方法与策略。
  如果我们对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政治平衡进行时空解剖,就会发现政治家在掌握平衡艺术时的眼光与策略,对学校管理是有参考意义的。我们看到,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打破平衡,到“包容性增长”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的均衡理论,我们的国家就在这样社会各方利益平衡与不平衡交织在一起的动态平衡中,从落后走向发达,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弱小走向强大。
  在学校管理中,学校领导者要努力打造幸福校园、平安校园,在学校发展中学会平衡,让师生在平稳、和谐、安宁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工作的幸福。与此同时,还要确立战略规划,不断提出新的奋斗目标,让师生在奋斗中寻找人生的意义,让学校在师生的奋斗中走向新的辉煌。
  平衡与不平衡,说到底,是一切事物、一切组织发展进程中矛盾与和谐统一互为纠结、渐变与突变互为因果的一种表现形态。平衡中往往酝酿着不平衡,而主动打破平衡往往又有利于尽快走向新的平衡。就在这不断打破旧平衡、寻求新平衡的循环往复中,事物实现了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法则,也是领导者遵循规律、运用规律、审时度势、积极有为的智慧所在。
  苏格拉底说:“未经过检讨与反思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对称是美,不对称也有动态的美;和谐是善,不和谐也有动态的善;平衡是稳,不平衡也有动态的稳。最重要的不是组织目前的状态,而是我们能否不断学习、实践、反思,诊断问题,把握方向,掌握策略,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等崭新的课程理念,但是,新课程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的更新,也绝不能停留在教师的口中,新课程应大步走进课堂。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实现主体自主学习。因此,学生依照学古诗的“三步”方法自读、
期刊
德育教育是小学阶段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关键性作用。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德育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开展,让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中既学知识又学做人,形成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导入环节中渲染德育思想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导入环节可以巧妙地结合德育思想教育,让学生从中受益,树立信念。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最初环节多动脑、勤思考,把德育合情合理结合其中,让学生在语文
期刊
阅读对儿童成长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笔者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却深切地感受到,由于缺乏读物,缺少阅读氛围,阅读始终无法真正走进农村儿童的童年生活。究其原因,当然与他们的生存环境有关。他们生活在农村,身边没有图书,没有书店,父母大多外出打工,负责照顾他们的是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只能给予他们物质上的满足,而无法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求,特别是阅读的需求。他们的校外生活比较散漫,电视、游戏及街头低俗读
期刊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小学阶段法治教育的目标要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实施法治教育的主阵地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课程融入了法治意识的教育,但课堂上时间有限,不能很好地进行法治教育。为此,在学校全面推行选课走班的举措下,专门开辟了学法社团,实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外延伸,时间和空
期刊
摘 要:创新的核心就是培育创新型人才。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理念和创新素养能力的电子商务优秀人才,是高等院校教学改革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南昌大学为例,构建了电子商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电子商务创新型人才培养实施矩阵化模型,并对其进行实证研究与探索,希望对高校创新教育工作提供可行的参考。  关键词:电子商务 创新型人才 培养模式  电子商务是一种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商品交换为中
期刊
“数感”是一个具有抽象意义的有关于数学的专业术语,同时它也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字、运算、数量关系等多方面知识时,所得出的感悟与结论。“数感”在现实生活中它是看不见、摸不到的,由于其本身有相对高的隐蔽性,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与学习当中,常使人们忽视“数感”的存在,但它又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基于此,要培养学生的“数感”,促进其快速进入数学的学习中。  一、利用情境法促进学生对“数感”的了解  情境法是提高学
期刊
当“小乐器进课堂”的号角吹响,传统的音乐课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被人们誉为“柔和的笛子”和“像鸟唱歌的笛子”的竖笛,以其音色纯正、柔和轻盈的特点,在音乐课堂上呈现出独特的一面。  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教材中,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专门的竖笛练习教学内容,这些练习内容与各单元内容紧密联系,既是对本单元教学内容的补充,又是将竖笛演奏综合运用于歌曲、乐曲的一种体现。  一、巧用竖笛,给民歌加点“料”  民族
期刊
预设驱动教学,生成引领课堂。把握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落实课标“教学建议”部分的“五个要求”,既需要课堂教学有微观的教学设计,更需要课堂教学有宏观的教学顶层设计。从教学设计走向教学顶层设计,需要教师的教学设计高屋建瓴,直指课程。教学顶层设计,是对教学设计去粗取精、化繁为简,需要重点把握“知、能、意”三个要点,处理好从课程到课堂、从课堂到课程的辩证关系。  一、知:教学顶层设计要切合教学内容与学生认
期刊
摘 要:在少年科学院中渗透体验教育取决于体验教育自身的功能特点,这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也适应少年科学院的发展趋势。在少科院里,通过设立科学健康的体验项目,提供体验条件,启发体验思考,鼓励体验的积极性,以集体体验、自我体验、换位体验、模拟体验等方式,尽可能地为孩子们的体验提供舞台,创造机会,导引路径,营造氛围,实现体验教育的渗透。  关键词:体验教育 实践 创新  少年科学院以它独有的魅力与
期刊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过:“思想是会享用它的人的财产。”数学思想是数学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是数学能力的核心要素,“掌握数学思想,就是掌握数学精髓”。小学数学所蕴含的数学思想颇为丰富,分类思想就是其中的一种。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分类现象无处不在,分类方法应用广泛,分类思想意义深远。分类思想源自高效的分类活动,笔者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分类活动质效,优化分类过程,在优效的分类活动中提升学生能力,凝聚分类思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