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也是当前课改的重要方向。针对当前教师课堂问题设计的一些不足之处,从问题设计的价值性、针对性、科学性、情境性四个角度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问题设计课堂实效优化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063
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笔者所在的地区開展了课堂改革活动,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以问题设计为起点,把教学内容以问题的方式呈现,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课堂实效。但由于受到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师自身能力等因素的影响,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问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此,笔者做了以下思考。
一、问题设计要有价值性
如教学生活与哲学“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时,一位教师设计了三个问题。①为什么说人类社会是物质的?②是什么原因使古猿进化为人?③构成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有哪些?这些问题,学生可直接从书本上找到答案,因此无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针对上述课例,我们可对问题做如下调整。①观看视频《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思考人类是怎样产生的。②在我国历史上曾有过“赶英超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做法,均以失败而告终。这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具有什么特点?③人类社会由哪些客观要素构成?鉴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一个很抽象的内容,教师可以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自己的讲授结合起来。
二、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
在教学生活与哲学 “真理是客观的”时,笔者选择了两则材料。1.布鲁诺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学说,提出宇宙是无限的 。他的这一学说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最后他被烧死在罗马广场。2. 16世纪,西班牙青年科学家塞尔维特提出血液循环学说,与教会所宣扬的“血液产生于肝脏,存在于静脉”的观点完全对立。因此,他被逮捕并受尽严刑拷打。神父最后一次问他:“愿不愿放弃自己的学说?”他默默摇头,终于被烈火吞没。根据材料,笔者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①布鲁诺、塞尔维特等人追求的是什么?② 塞尔维特被教会迫害致死,但他的血液循环学说依然存在,这说明了真理具有什么特点?③16世纪西班牙教会认为“血液产生于肝脏,存在于静脉”,而塞尔维特认为“人体血液是循环的”,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人体血液有不同的认识?
通过这三个问题,把真理的客观性这一部分的知识点(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客观性;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对同一确定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认识,但只能有一种正确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呈现出来。这样既启发了学生思考,又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问题设计要有科学性
如在教学生活与哲学“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时,笔者呈现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借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认为地球是平的。1519~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首次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17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提出,地球是像橘子一样的扁球体。但牛顿的理论遭到了反对,当时巴黎天文台台长卡西尼认为地球长得更像一个西瓜。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出两个远征队,去实测子午线的弧度。结果证明,牛顿的扁球理论正确。进入21世纪,科学家通过人造卫星拍照,并进行数据分析认为地球更像一只梨子。根据上述材料,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①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②为什么人类无法在一开始就能正确认识地球的形状?这说明认识具有什么特点?③证实地球“梨形”,认识就结束了吗?为什么?这说明认识具有什么特点?④ 请你尝试画出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路线图。
这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只要对材料进行总结即可。第二、三个问题难度适中,学生要对材料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第四个问题的设计是基于学生对前三个问题的探究。如果笔者一开始就问“认识的特点有哪些”,那么学生无需探究便可在教材中找到答案。如果笔者直接问第四个问题,学生可能会因为问题偏难而一脸茫然,这样的问题怎能让课堂活起来,让教学效率高起来?
四、问题设计要有情境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将自己的体验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从而使枯燥、抽象的政治课堂变为形象、具体的生活课堂。
笔者在教学“实践的特点”时设计了以下问题:工人建筑楼房这一实践活动由哪些要素构成?这些要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工人造房子和蜜蜂筑巢有什么区别?造房子是建筑师和工人努力合作的结果,这说明实践有什么特点?现在的工人造房子和以前的人造房子有什么不同?
问题提出以后,学生迅速思考。盖房子需要人、原材料、工具等客观的物质的东西,由此学生明白了实践是客观物质的活动。工人盖房子和蜜蜂筑巢的区别是人的活动有目的,由此学生明白实践的能动性。造房子需要人与人的合作,以及古今造房子的不同体现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责任编辑袁妮)
[关键词]问题设计课堂实效优化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063
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笔者所在的地区開展了课堂改革活动,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以问题设计为起点,把教学内容以问题的方式呈现,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课堂实效。但由于受到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师自身能力等因素的影响,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问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此,笔者做了以下思考。
一、问题设计要有价值性
如教学生活与哲学“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时,一位教师设计了三个问题。①为什么说人类社会是物质的?②是什么原因使古猿进化为人?③构成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有哪些?这些问题,学生可直接从书本上找到答案,因此无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针对上述课例,我们可对问题做如下调整。①观看视频《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思考人类是怎样产生的。②在我国历史上曾有过“赶英超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做法,均以失败而告终。这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具有什么特点?③人类社会由哪些客观要素构成?鉴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一个很抽象的内容,教师可以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自己的讲授结合起来。
二、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
在教学生活与哲学 “真理是客观的”时,笔者选择了两则材料。1.布鲁诺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学说,提出宇宙是无限的 。他的这一学说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最后他被烧死在罗马广场。2. 16世纪,西班牙青年科学家塞尔维特提出血液循环学说,与教会所宣扬的“血液产生于肝脏,存在于静脉”的观点完全对立。因此,他被逮捕并受尽严刑拷打。神父最后一次问他:“愿不愿放弃自己的学说?”他默默摇头,终于被烈火吞没。根据材料,笔者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①布鲁诺、塞尔维特等人追求的是什么?② 塞尔维特被教会迫害致死,但他的血液循环学说依然存在,这说明了真理具有什么特点?③16世纪西班牙教会认为“血液产生于肝脏,存在于静脉”,而塞尔维特认为“人体血液是循环的”,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人体血液有不同的认识?
通过这三个问题,把真理的客观性这一部分的知识点(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客观性;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对同一确定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认识,但只能有一种正确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呈现出来。这样既启发了学生思考,又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问题设计要有科学性
如在教学生活与哲学“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时,笔者呈现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借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认为地球是平的。1519~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首次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17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提出,地球是像橘子一样的扁球体。但牛顿的理论遭到了反对,当时巴黎天文台台长卡西尼认为地球长得更像一个西瓜。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出两个远征队,去实测子午线的弧度。结果证明,牛顿的扁球理论正确。进入21世纪,科学家通过人造卫星拍照,并进行数据分析认为地球更像一只梨子。根据上述材料,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①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②为什么人类无法在一开始就能正确认识地球的形状?这说明认识具有什么特点?③证实地球“梨形”,认识就结束了吗?为什么?这说明认识具有什么特点?④ 请你尝试画出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路线图。
这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只要对材料进行总结即可。第二、三个问题难度适中,学生要对材料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第四个问题的设计是基于学生对前三个问题的探究。如果笔者一开始就问“认识的特点有哪些”,那么学生无需探究便可在教材中找到答案。如果笔者直接问第四个问题,学生可能会因为问题偏难而一脸茫然,这样的问题怎能让课堂活起来,让教学效率高起来?
四、问题设计要有情境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将自己的体验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从而使枯燥、抽象的政治课堂变为形象、具体的生活课堂。
笔者在教学“实践的特点”时设计了以下问题:工人建筑楼房这一实践活动由哪些要素构成?这些要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工人造房子和蜜蜂筑巢有什么区别?造房子是建筑师和工人努力合作的结果,这说明实践有什么特点?现在的工人造房子和以前的人造房子有什么不同?
问题提出以后,学生迅速思考。盖房子需要人、原材料、工具等客观的物质的东西,由此学生明白了实践是客观物质的活动。工人盖房子和蜜蜂筑巢的区别是人的活动有目的,由此学生明白实践的能动性。造房子需要人与人的合作,以及古今造房子的不同体现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