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或许是因为盲目的自信,或许是出于对金融危机的过度恐慌,全球的政治家们在2009年大举推出带有凯恩斯主义色彩的刺激政策。似乎,凯恩斯主义在全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美国、欧洲很快扭转了经济的下滑趋势,中国更是在2009年实现了9.1%的经济增速。
然而,时至今日再看,这种成功代价巨大。
它恶化了核心区域以及主要国家的资产负债表。欧洲爆发了主权债务危机,欧元体系岌岌可危;日本、美国的财政状况加速恶化;即使是财政状况最健康的中国,也遭遇了信贷的爆炸式增长、房地产泡沫兴起。
虽然凯恩斯主义的反周期刺激计划,从挽救危机时期的经济来说,方向是对的,但挽救的手法,却无奈地加剧、甚至引爆了原本就存在的深刻问题。
凯恩斯主义建筑了貌似美丽雄伟的高楼,却也同时埋下地雷。排雷行动需要凯恩斯主义的退出,2010年是凯恩斯主义的失败之年?
两难的中国
4万亿元的财政刺激计划,加上宽松的货币政策,成功地把中国经济从全球金融危机的深渊拉出,最终在2009年二季度成功地促使GDP增长触底回升,并在四季度重新达到10%以上的增速。这样的表现在金融危机时期可谓成绩斐然。
但中国也面临新的问题:一是快速膨胀的房地产泡沫;二是混乱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
房地产泡沫一方面导致了民众的不满,另一方面是带来银行的贷款质量风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混乱的后果是,由于地方融资平台的偿债能力存在较大的隐忧,尤其是在房地产严厉调控下,靠卖地作为收入主要来源的地方政府财力出现紧张的势头,这使银行业的资产质量进一步遭受信任危机。
这样,中国经济由原来的“困难”变成现在的“两难”。中国若退出,GDP回落的风险也许就在眼前;中国若不退出,或在房地产泡沫刺破前再度放松,国家资产负债表恶化的风险就可能迫近。
再度放松还面临两大挑战:一是泡沫化后的“再泡沫化”,政策效果将远逊于2009年;二是信贷将再次爆炸,2009~2010两年的信贷合计将突破20万亿元,那将是令人不安甚至感到恐惧的数据。
选择退出,可以分成两个方面。
一是总量方面,即贷款总量控制措施。2010年伊始,央行就开始对贷款总量实施了相当严格的措施,采用了信贷额度控制的直接措施,以及央票利率提升、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间接敲打措施。上半年,监管层对贷款总量严厉控制的效果显著,除1月冲高至1.4万亿元之外,今年2月~6月贷款的平均月增量控制在6500亿元左右。只要银行具有放贷冲动,这种总量控制的行为仍会继续。
二是结构方面。首先,继续严厉打压房地产投机,房价不降政策放松的可能性不大,政府可能继续推出房产税等措施;其次,清查、规范地方融资平台。6月13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着手管理地方融资平台混乱的融资行为,同时银监会已要求各家商业银行6月底前完成“解包还原”工作。
上述的政策退出已逐渐进行,进口增速明显放缓、PMI回落等都显示出实体经济已表现出放缓的势头。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因而政策退出仍将是一个延续的过程。
欧洲的烦恼
在凯恩斯的故乡欧洲,金融危机的余波尚未过去,2010年初从希腊开始爆发了主权债务危机,并迅速蔓延到“欧猪五国”。由于希腊加入了欧元区,无法通过货币贬值将财政赤字货币化,也无法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希腊是没有最后贷款人的。
以希腊为代表的欧猪五国,爆发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源是财政赤字过高,高福利的安逸生活,长期寅吃卯粮,债台高筑,而与德国等要素生产率差距较大却使用统一的欧元,更加剧了财政问题。治疗的方法只能是从病根下手,紧缩开支减轻债务,7500亿欧元的巨额援助只能让希腊等国继续债台高筑,而欧洲的救助计划与金融危机后美国的救助政策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希腊等国必须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最重要的影响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是由于竞争力低下和紧缩财政,希腊经济前景黯淡,很可能脱离欧元区,由此将导致一系列的主权债券贬值,进而使欧美的金融机构资本金大幅损失,影响全球经济复苏;其二是危机的爆发让德国、法国甚至是日本的领导人意识到,本国如果爆发债务危机,是没有“最后贷款人”的,所以财政状况必须要重回健康,要降低国家负债率,退出凯恩斯主义。
事实上,许多欧元区国家和发达国家都有债务问题。2010年,欧元区各国的平均预算赤字占GDP的比例高达6.9%,远超马约规定的3%。
近三年来,各主要发达国家的债务占比逐年上升,预计到2011年,英国、法国、美国将接近100%,日本更是可能突破200%。同属欧元区的德国、法国,以及英国,都陆续推出了以削减财政开支为中心的紧缩政策。各国意识到,这个世界只有美国能在危机时刻借到钱并有钱回流,所以不甚在意本国的资产负债表。2009年美国爆发危机,全球资金流向美国;2010年欧洲爆发危机,全球资金还是流向美国,欧元没有“最后贷款人”。
关于凯恩斯主义刺激政策,发达国家有多大的分歧,多伦多G20峰会让我们有了“管中窥豹”的机会。
在这次会议上,美国倡议继续实施扩张性政策的建议无人喝彩。反过来,各国都意识到降低债务水平、修补资产负债表的重要性。峰会正式提出了“健全财政”的基本原则,并明确表示“发达国家到2013年实现财政赤字减半,在2016年前稳定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这是各国已经着眼于降低公共债务,逐步退出应对危机时期凯恩斯主义刺激政策的开始。
这让我们回想到了“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在凯恩斯主义的罗斯福新政刺激下,宏观经济好转。到1936~1937年政府转而选择退出时,先是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随后削减了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果导致了美国经济在1938年大幅回落,失业率大幅回升,史称“罗斯福萧条”。
今天各国为降低财赤而削减开支,结合一系列诸如取消税收优惠等紧缩政策,势必会抑制经济的增长,可能也将面临“罗斯福萧条”的威胁。
(作者为第一创业证券研究所副所长)
然而,时至今日再看,这种成功代价巨大。
它恶化了核心区域以及主要国家的资产负债表。欧洲爆发了主权债务危机,欧元体系岌岌可危;日本、美国的财政状况加速恶化;即使是财政状况最健康的中国,也遭遇了信贷的爆炸式增长、房地产泡沫兴起。
虽然凯恩斯主义的反周期刺激计划,从挽救危机时期的经济来说,方向是对的,但挽救的手法,却无奈地加剧、甚至引爆了原本就存在的深刻问题。
凯恩斯主义建筑了貌似美丽雄伟的高楼,却也同时埋下地雷。排雷行动需要凯恩斯主义的退出,2010年是凯恩斯主义的失败之年?
两难的中国
4万亿元的财政刺激计划,加上宽松的货币政策,成功地把中国经济从全球金融危机的深渊拉出,最终在2009年二季度成功地促使GDP增长触底回升,并在四季度重新达到10%以上的增速。这样的表现在金融危机时期可谓成绩斐然。
但中国也面临新的问题:一是快速膨胀的房地产泡沫;二是混乱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
房地产泡沫一方面导致了民众的不满,另一方面是带来银行的贷款质量风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混乱的后果是,由于地方融资平台的偿债能力存在较大的隐忧,尤其是在房地产严厉调控下,靠卖地作为收入主要来源的地方政府财力出现紧张的势头,这使银行业的资产质量进一步遭受信任危机。
这样,中国经济由原来的“困难”变成现在的“两难”。中国若退出,GDP回落的风险也许就在眼前;中国若不退出,或在房地产泡沫刺破前再度放松,国家资产负债表恶化的风险就可能迫近。
再度放松还面临两大挑战:一是泡沫化后的“再泡沫化”,政策效果将远逊于2009年;二是信贷将再次爆炸,2009~2010两年的信贷合计将突破20万亿元,那将是令人不安甚至感到恐惧的数据。
选择退出,可以分成两个方面。
一是总量方面,即贷款总量控制措施。2010年伊始,央行就开始对贷款总量实施了相当严格的措施,采用了信贷额度控制的直接措施,以及央票利率提升、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间接敲打措施。上半年,监管层对贷款总量严厉控制的效果显著,除1月冲高至1.4万亿元之外,今年2月~6月贷款的平均月增量控制在6500亿元左右。只要银行具有放贷冲动,这种总量控制的行为仍会继续。
二是结构方面。首先,继续严厉打压房地产投机,房价不降政策放松的可能性不大,政府可能继续推出房产税等措施;其次,清查、规范地方融资平台。6月13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着手管理地方融资平台混乱的融资行为,同时银监会已要求各家商业银行6月底前完成“解包还原”工作。
上述的政策退出已逐渐进行,进口增速明显放缓、PMI回落等都显示出实体经济已表现出放缓的势头。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因而政策退出仍将是一个延续的过程。
欧洲的烦恼
在凯恩斯的故乡欧洲,金融危机的余波尚未过去,2010年初从希腊开始爆发了主权债务危机,并迅速蔓延到“欧猪五国”。由于希腊加入了欧元区,无法通过货币贬值将财政赤字货币化,也无法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希腊是没有最后贷款人的。
以希腊为代表的欧猪五国,爆发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源是财政赤字过高,高福利的安逸生活,长期寅吃卯粮,债台高筑,而与德国等要素生产率差距较大却使用统一的欧元,更加剧了财政问题。治疗的方法只能是从病根下手,紧缩开支减轻债务,7500亿欧元的巨额援助只能让希腊等国继续债台高筑,而欧洲的救助计划与金融危机后美国的救助政策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希腊等国必须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最重要的影响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是由于竞争力低下和紧缩财政,希腊经济前景黯淡,很可能脱离欧元区,由此将导致一系列的主权债券贬值,进而使欧美的金融机构资本金大幅损失,影响全球经济复苏;其二是危机的爆发让德国、法国甚至是日本的领导人意识到,本国如果爆发债务危机,是没有“最后贷款人”的,所以财政状况必须要重回健康,要降低国家负债率,退出凯恩斯主义。
事实上,许多欧元区国家和发达国家都有债务问题。2010年,欧元区各国的平均预算赤字占GDP的比例高达6.9%,远超马约规定的3%。
近三年来,各主要发达国家的债务占比逐年上升,预计到2011年,英国、法国、美国将接近100%,日本更是可能突破200%。同属欧元区的德国、法国,以及英国,都陆续推出了以削减财政开支为中心的紧缩政策。各国意识到,这个世界只有美国能在危机时刻借到钱并有钱回流,所以不甚在意本国的资产负债表。2009年美国爆发危机,全球资金流向美国;2010年欧洲爆发危机,全球资金还是流向美国,欧元没有“最后贷款人”。
关于凯恩斯主义刺激政策,发达国家有多大的分歧,多伦多G20峰会让我们有了“管中窥豹”的机会。
在这次会议上,美国倡议继续实施扩张性政策的建议无人喝彩。反过来,各国都意识到降低债务水平、修补资产负债表的重要性。峰会正式提出了“健全财政”的基本原则,并明确表示“发达国家到2013年实现财政赤字减半,在2016年前稳定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这是各国已经着眼于降低公共债务,逐步退出应对危机时期凯恩斯主义刺激政策的开始。
这让我们回想到了“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在凯恩斯主义的罗斯福新政刺激下,宏观经济好转。到1936~1937年政府转而选择退出时,先是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随后削减了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果导致了美国经济在1938年大幅回落,失业率大幅回升,史称“罗斯福萧条”。
今天各国为降低财赤而削减开支,结合一系列诸如取消税收优惠等紧缩政策,势必会抑制经济的增长,可能也将面临“罗斯福萧条”的威胁。
(作者为第一创业证券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