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不“虚”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zhao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就词语本身意义而言,虚词确实不如实词来得“实在”,但若放到具体语境中,一个用得巧妙的虚词,其意蕴之丰富,恐怕也要令再出色的实词逊色三分。如“其”这个虚词,在文言文中常作代词用,除此之外,还可以作副词,赋予句子某种特殊的语气,同时表达特定情境中人物的特殊感情。我们不妨借助高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几篇文章,分析一下古人是如何巧用“其”这个虚词的。
  
  一、表示期待、希望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与妻书》一文中,有这样几句:“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意思是说:“儿子依新已经五岁了,转眼长大,希望你好好抚育他,使他像我一样。”这是民主主义战士林觉民在参加广州起义前三天夜里,给妻子在手绢上写的一封绝命信中的几句话,他在信中嘱托妻子,要将儿子抚养成人,将来继承他的遗志,完成他未尽的事业。这里“其”与其它词结合在一起,表示“希望”的语气,恰当地表现了作者的这种情感。整个句子蕴涵极丰,既有丈夫对妻子的嘱托,又包含了志士对未来的期盼。
  另外文中还有一句:“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意思是:“一定也乐于牺牲我自己和你自己的福利,给天下人民谋求永久的幸福。希望你不要悲伤。”作者为大义而置生死于不顾,但又挂念妻子,生怕她悲伤,所以以大义开导她,劝她要想得开,“其”放在这个语境中,恰当地表现了作者的至诚至爱之情以及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情操。
  
  二、表示无可奈何的尴尬境遇
  
  第六册选文《崤之战》一文中,有“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意思是攻打它(郑国)又攻不下,包围它(郑国)又没有后继之兵,我们还是撤军吧。这里“其”可译为“还是”,与“也”配合,表示婉商语气,将说话人面对左右为难情势时的无可奈何表达得淋漓尽致。秦穆公不听蹇叔的谏言,派孟明等人率师东行去攻打郑国,用蹇叔的话说,是“劳师以袭远”。但还未到郑国,人家已有了防备,内应杞子又逃之夭夭,此时孟明等人陷入了两难之中,攻打郑国吧,将士疲惫难以攻克;包围它吧,又缺少后援,晋文公只好无可奈何地说:“我们还是回去吧。”一个“其”字,看似不经意,但作用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又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这里的“其”与上文《崤之战》中的“其”的用法相同,也表示婉商,但还稍兼一点祈使语气。秦晋两国本是联师而来,然而佚之狐的一番话,就使秦国主动退兵。这样,就使晋国失去了强有力的援军,单凭他们一国的兵力是很难拿下郑国的。此时晋的处境十分尴尬,打不赢,撤军又极没面子。所以晋文公只好向请求反击秦国的子犯这样解释:“当初,若没有秦国的帮助就不会有晋国的今天,现在反过来攻打秦国,是不仁义的事,而且还失去这一有力的盟国,这更不明智;两国为一个目的而来,若自相残杀,以混乱相攻替代联合一致,不勇武;咱们还是撤军吧。”这一语境中妙用一个“其”字,道尽了晋文公此时此刻进退两难,又难以言说的懊恼与难堪,绝不是“吾还也”所能表达得出来的。
  
  三、表祈使、要求、叮咛的语气
  
  《伶官传序》中有这样一句:“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这是晋王将死之时告诉他的儿子庄宗的话,“三矢”代表三个仇敌:梁、燕、契丹三国。其中梁是宿敌,燕是晋王亲手扶持起来的,契丹王与他是结盟兄弟,但燕、契丹却都背叛了他而归顺了梁,灭掉这三国就成了他最大的愿望,但心愿未了,大去之期已至,临终只好嘱托儿子:“你可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报仇的心愿!”“其”可译为“可要”,“可”或“一定”。可以设想这样的情境:一个弥留之际的老人,拼着最后一点气力嘱咐儿子要为父报仇,但又生怕儿子完不成自己的遗愿,所以再三相告、反复叮咛。这一情境,离开了“其”字,或换成其它实词,也许就不会有这样好的效果了。
  
  四、表示测度或反诘的语气
  
  《师说》中有“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这里“其”可以译为“也许”“大概”。表猜度语气,委婉、含蓄地道出了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使整个句子的意思不武断、不片面,使说话留有了余地。
  又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作者以游山探胜为出发点,在写了游山所见景色后,接着写了游山的感受,说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之处,人们想要到达那里,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足够的力量和一定的物质条件,特别是只有“尽志”才能无悔。原文是这样说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意思是: 尽最大的努力去做了,虽未能达到目的,但可以问心无愧,无怨无悔,难道别人还会讥笑你吗?在这个句子中,“其”与句尾的“乎”相结合,表示反诘语气,比一般的陈述句表达的意思更为肯定。这个“其”字,似乎不用也通,但反诘的语气将会大打折扣,整个句子表现的作者对读者的劝导、启发和鼓励之情也就大大削弱,如此看来,我们仅仅把它看成是无足轻重的副词还远远不够。
  由上面几篇文章可知,古人写作极讲究“炼字”(今之所谓“炼词”),即使是词语中最平常不过的虚词。今人若能像古人那样注重 “炼词”,又能将范围扩大到实词,或许就能写出好文章;阅读时,又能细嚼词语,包括虚词,或许就能读出文章的言外之意,因为虚词不虚,妙在巧用。
  
  (姬秀梅,甘肃省渭源一中)
其他文献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灾后重建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会议强调,要认真做好灾后重建的前期工作,统筹规划、科学评估、分步实施,抓紧制定灾后重建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建立对口支援机制,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在这关键的时刻,做好这些工作,根本一条就是要高扬科学发展观的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灾后重建,必须在灾后重建中作好科学规划。§面
期刊
新中国刚刚成立,文字改革便作为一件大事摆在中央面前。制订《汉语拼音方案》、制订《汉字简化方案》、大力推广普通话……  2008年2月11日,《汉语拼音方案》公布整整50年了。现在,汉语拼音早已不只是一个注音识字的辅助工具了,电脑输入、火车代码、专用名词拼写、手机输入、对外汉语教学、图书索引、手语、旗语……越来越多的行业离不开它。  汉语拼音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得越来越紧密。而50年前为了制订《汉语拼音
期刊
摘 要:课堂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四大环节之一。目前,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研究的成果丰富,但存在的问题是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缺少系统科学的课堂量化观察工具。本文针对Nina Spada、Maria Fröhlich和Patrick Allen等学者于1984年提出的交际法教学观察量表(COLT量表)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首先就该量表产生的时代背景进行了论述,对该量表的观察项设置和使用方法进
期刊
2007年8月16日,“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赵沁平出席新闻发布会。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发布了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的基本状况。李宇明指出,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生机盎然,和谐健康,语言文字观念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思想意识的空前活跃,新事物、新观念、新词语及其新用法大量涌现。新语
期刊
一本字典从编纂到出版,费尽了众多人员的心血与精力,他们的目的,都是希望能对使用者有所帮助。如果不能让读者满意的话,就只能让人感到美中不足、分外遗憾了。我们在使用四川辞书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古今汉字字典》的时候,就有上述的感受。现以“婠”字音义的历史演变记录与四川辞书出版社对该字作出的解释进行商榷。   “婠”,徐铉校订的《说文》里的解释是:“体德好也,从女官声,读若楚、却、宛,一完切。”而在徐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汉语中新兴的一种表达完成体的格式为研究对象,讨论了目前只在汉语方言局部“有+V”与“V+了”的关系。文章以先贤的已有成果为起点,结合最新的语言事实讨论现代汉语完成体的一种新格式“有+V”和已有的“V+了”格式的消长关系,并指出可能存在的新格式逐渐语法化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完成体 “有+V” 语法化    现代汉语中存在完成体已经成为语言学界的一个共识,但对完成体语法上的标记的认识
期刊
摘 要: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在语言研究中占有方法论上的优势。本文从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两个方面对《汉语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展开评述。调查统计、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和立足于大众语感的研究角度是该书的一大亮点,对汉语词的研究很有价值。  关键词:汉语词 研究方法 研究角度 公众语感    近读江汉大学王立教授的《汉语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8月出版。以下简称《汉语词》),感觉耳目一
期刊
一、问题说明    李宇明《汉语量范畴研究》(2000)中说,回叠是“利用顶真式的手段,形成象回文一样的镜像结构。”“这种现象可以码化为‘AXB,BXA’,X表示夹在AB或BA中间的成分。”陈前瑞也在《汉语反复体的考察》(2001)说,“回叠,即利用顶真式的手段,形成回文一样的镜像结构。如‘谈了打,打了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等。”由此可以看到,回叠式是重叠和回环的交叉部分。但如果在结构与语义
期刊
有人写“黏性”有人写“粘性”,哪种写法正确?  “黏”和“粘”这两个字的读音和意思不同。“黏性”的写法正确。“黏”字读nián,表示能把一种东西附着在另一种东西上的性质。”“粘”字读zhān,表示黏性物(或用黏性物)把物体连接起来。“黏”字用于:黏稠、黏度、黏附、黏糕、黏合、黏糊糊、黏米、黏膜、黏土、黏性、黏液、黏着……“粘”字用于:粘胶、粘连、粘贴…… 说“这东西真nián”,要用“黏”字;说“
期刊
反问句是汉语里比较特殊的一类句型,除了形式层面,很多学者从语用角度对反问句进行了讨论,但这些讨论都或多或少忽略了反问句带来的礼貌问题。本文就汉语口语中反问句系统内部反问程度与礼貌程度的关系进行探讨,尝试对反问句的语用研究做一些补充。    一、反问程度    语法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不明确的体系,在许多不同范畴或结构之间,往往缺乏明确的界限,而且这种模糊性分布范围很广。认知语法认为在语法研究中许多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