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中议热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62162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热,就是天在发高烧。以此类推,天下雨,就是天在悲泣;天电闪雷鸣,就是天在发脾气;天阴,就是天心情郁闷。
  天热,人就热。但人的热,和天的热,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天热,是天真的燥热,并把自己的热,释放出来,从而让大地滚烫,让草木发蔫;但人热,并不是人体真的很热,只是人的一种感觉而已。
  天热好不好?从人的感受上,肯定是不好的。在酷热里,白天无精打采,夜晚难以安眠,那些令人生厌的蚊子,更是像喝了兴奋剂那般地载歌载舞,时不时就叮咬得人皮肤肿痒。然而,再好的物事都有人憎恶,再坏的物事都有人欢喜:一场大雨,带给这个人的,可能是丰收在望的憧憬,而带给那个人的,则可能是被洪水围困的惆怅。就天热而言,也不乏受益者,其中既有临时的受益者,也有终极的受益者,但归结到底,最终获益的,还是对其无比憎恶的人——只是并非每个人都能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
  没有天热,西瓜就难以甘甜。西瓜,是靠暴晒才滋生蜜汁的。没有天热,稻谷无法成熟。稻谷,是在阳光的作用下,才聚集起饱满的籽粒……而西瓜和稻谷,最终皆转化为人的口腹之享。
  不要责怪夏热,没有夏热,无以知秋爽;也不要责怪天冷,没有冬寒,无以知春暖。春夏秋冬,皆为大自然的蓄意安排和精心布局,无一多余。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人热,而不是天热。人一旦发高烧,犹如深度醉酒者那样,是很难将其唤醒的。人发烧,绝非吉兆,很有可能预示着灾殃的迫近。皮肤发热,一定是某个部位有炎症;头脑发热,一定会繁衍出丧失理智的疯狂。
  人器官之发热,是用不着太过担忧的,也许扛一扛,依靠自身的调节功能,就能退烧。实在不行,吃吃消炎药,打打消炎针,轻易就能恢复常态。唯有头脑发热,最为难以医治,其带来的危害性也最为难以弥补。理智一旦被高烧烧毁,情绪就会如烈火焚燃,从而将人的正常思维化为灰烬,使人的判断力瞬间骤降为零。重要的是,那些头脑发热者,从来不认为自己头脑异常,他们拒绝良药,拒绝良言,哪怕别人一句清风般委婉的建议,都会被他们视为挑衅自己权威的闪电,引发一场雷霆暴雨。他们像醉酒者不知己醉那样地昏晕,辨不清方向,亦辨不清气象;看不清路灯,亦看不清路障;无视世界的风云,亦无视人间的状况。
  普通人的頭脑发热,做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决定,或进行一些把陷阱当馅饼的投资,对社会的伤害是有限的,至多,他给自己或自己的家庭,造成某种损失或伤痛,属于自作自受之类,不会“城楼失火殃及池鱼”。但那些公共人物,一旦头脑发热,注定社会的某条系统,或国家的整个中枢神经,都会因他而失调失控。他的感冒,会导致社会的发炎;他的发炎,会引起社会并发症的发作——在这方面,就人类千转百回的发展史而言,惨痛的反面事例俯拾皆是,比如纳粹时期的德意志帝国和军国主义时期的东瀛帝国等。
  天热,是一种自然现象,夏热之后就是秋凉;甚至夏热,也某种程度上应该被赞美:夏日的绚烂,就是由夏热之手绘制的;秋天的瓜果,就是由夏热之力催熟的。然而人热,却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疾病,有百害而无一益,需要被警惕,被戒除。
  时值互联网时代,话语不再被有话语权的人垄断,每一个个体,皆拥有发声的机会。面对一方小小的荧屏,在键盘上撒欢或者撒野,已成为很多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因为他人看不见自己,于是就可以不负责任地信口雌黄;因为只要不涉及违法而免于被追究,于是就可以像泼妇一样地爆粗口,像流氓一样地耍无赖……面对一个话题或一个事件,更是情绪化地煽风点火,无理性地上纲上线,热油猛炒,烈火熏烤,硬是将小题炒大,将凉事炒热,也使好端端的互联网,时而像滚烫的煎油锅,时而像无人打扫的厕所,或烟雾缭绕,或满地污秽。
  要防止社会因发热而偏离正常轨道,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必要管控好自己的脑子,以避免其发热昏胀。
其他文献
干货摊、蔬菜摊、猪肉摊、海鲜摊……经过一个个摊位,我跟着妈妈到了活禽摊。一到活禽攤,我就闻到了一股让人胃里翻江倒海的味道,就像多年未清理的下水道经发酵发出的恶臭,我忍了半天还是没忍住,“哇”的一声吐了起来。  妈妈把我安顿在活禽摊外面没味的地方等候,她自己一人去买鸡。没一会儿,妈妈出来了,手上拎着一只大公鸡,鸡爪和鸡翅都已经用红绳捆好。公鸡在妈妈手上用力地挣扎着,妈妈吃力地抓着鸡翅膀,我清楚地看到
期刊
前不久,我随空军观摩团,有幸参观了珠海航展,之前就听说俄罗斯空军“勇士”特技飞行表演队在阔别中国航展6年后,将以全新面貌回归这次盛会,我对他们充满了期待。  俄罗斯空军“勇士”特技飞行表演队,是全球唯一一支使用重型战斗机作为表演飞机的特技表演队。他们驾驶的苏-27战斗机加油后重量超过26吨,起飞重量大,外形尺寸大,编队飞行表演难度就更大。  11月13日,珠海阳光灿烂,碧空如洗,这是飞行的好天气。
期刊
人已在高原,心神却仍有些平原属性的恍惚。來程倒也顺利,清晨六点出门,航班落地昆明,转机,中午便到了昭通。此地去年来过,还受聘为昭通学院的客座教授。本该是故地重游的心神清明才对,怎么却有些无端的发蒙,有点回不过神似的?  说是无端,其实也能找出些端倪吧。譬如,这作为庚子年背景的疫情,譬如,那从“中央”奔赴到“边疆”的微妙心情。疫情自不必说了,在这个背景之下,所有的人,人所有的行为,都有些恍兮惚兮;往
期刊
第一次见小左,在秋涛阁楼下的茶舍。那是难得的暖冬,中午的太阳晃得人睁不开眼。她穿着红色的短袖毛衣,站在门口的台阶上,露出的胳膊像剥了壳的荔枝。  那时的我还没有孩子,她端坐在圈椅里,倒茶的姿势像身后博古架上那柄龙带壶。我常常想去那里闻茶,闻她的插花和沉香,看她的指端尖尖拢着短发,讲她和儿子的老师成为闺蜜的故事。  商场里又一次碰到了小左,她在挑花盆。同样的短发同样的中式衣服,她的平静甚至平淡,让我
期刊
作者简介  王倩,任教于西安市铁一中,所带学生高考成绩优秀。郑州铁路局骨干教师,西安市教学能手。2005年获全国中语会“创新写作教学与研究”课题成果展示会观摩课一等奖;多篇论文获全国、省市区级一等奖;参与编写《唐诗鉴赏辞典》(中学版)、《“新课程”读本》等书;参加国家“十五”“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并获奖。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写道:“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
期刊
1  接到姥爷去世的电话,是在凌晨三点四十分,那天早上,我才刚从住了一晚的姥姥家回到自己家,夜里被某种预感笼罩,我一直没有睡下。电话里,妈妈在断断续续地哭:“姥爷走了,你明天过来一趟吧!”  姥爷是在自己的房间去世的,按规矩,我应该去他的屋里对遗像三拜。我有点抗拒,舅姥爷说不用害怕,抬手拍拍我的右肩,推我进了屋。  看着姥爷的照片,忽然想化解不知何处而在的尴尬,我只好故作轻松,笑着对照片说:“姥爷
期刊
汉语言真是博大厚实又奇妙精巧,许多字面近似的词语,意思却大相径庭,体现在方言中程度尤甚。比如陕西话中“面面辣子”与“面辣子”两词,一字之差,但含义云泥。“面面辣子”是指碾碎的干红辣椒,是陕西人吃辣椒的常态,“油泼辣子”“油泼面”中用的辣椒就是“面面辣子”;而“面辣子”则是另外一种奇妙的存在,与“面面辣子”完全不是一回事,欲知详情,且听道来——  “面辣子”是个啥?没吃过的人,单看这名称,是无论如何
期刊
一. 踏 空  生活单纯得难以名状,悠长寂静地在黑暗中腐烂长毛,让我的每一口呼吸都觉得痒,就像盲了一样看不到光。  地铁摇摇晃晃,伴着尖锐的金属摩擦碰撞的声音。我倚靠栏杆坐下,冬日的寒意侵染了座位,一阵瑟缩。天阴沉沉的。我把头往后靠着,靠在冰冷的地铁玻璃上。  恍惚间,眼前忽明忽暗的,我感到浑身一阵麻木,手脚渐渐地没有了知觉,乃至车厢里人声的喧嚣、地铁外呼啸的风、两股冰凉的触感,都一起渐渐地消失…
期刊
前不久,在中國日报社举办的第三届“致经典”双语诵读会全国总决选现场,中场休息过程中,双语主持人张博老师问了评委老师们一个问题:AI(人工智能)翻译可否完全取代人工翻译?来华12年之久、长期从事英中翻译的林泓睿(Lens Daniel Benjamin)评委回应道:诗歌翻译至少100年以后,科技翻译很快就可以取代。随后,他解释说,智能机器人的大脑对信息、数据的存储量以及反应和处理速度,显然很容易超过
期刊
《菩提锦》《金兰谱》《冬青》的叙述虽各有侧重,但它们均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回顾八十年前的一段“故事”,以及注定将被历史铭记的人物。他们是杨靖宇、魏拯民、吕英俊、王树义、李永云、陈德寿、思聪老师、洪勋老师、李松柏、高思孝、薛永林……他们一度活跃在辉发河、松花江、长白山……他们或在强敌面前,自然显露“灵魂的光芒”,或在“漫长的黑暗与无望中”,为民族“照亮前方的路”,并最终让一座山峰有了新的名字——英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