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资源丰厚,为教学提供大量的资料;通过直观形象的感官刺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组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它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平台。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兴趣 ;资源;创造性思维
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应该说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体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整合为一体,为师生提供了广阔的资源环境;在教学实践中创设了真实的学习情境,提供了探究可能性;而且计算机独有的交互性,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为发挥学生主体功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1.信息技术有利于解决教学中重难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信息技术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
如教《小树的梦》一课时,学生很难理解小树心情的变化及靠根吸收水分和养分,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气氛,我运用课件时让小树在树林中飞跑起来,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并辅之以配乐,让学生真切地体味小树的快乐。接着,我直观地再现小树用根美滋滋地喝着泥土里既甜又有营养的水时的动态景象,使学生一看就明白小树是靠根吸收水分和养分的,有效地解决了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如古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象,如果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透彻理解、体会。而录像恰当地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学生提问:“怎么横看庐山成岭,侧看庐山成峰呢?诗人为什么说远近高低各不同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庐山的样子一会儿横,一会儿侧,一会儿近,一会儿远,学生看后一目了然,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动态画面中领悟到诗句的意思。
2.信息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小学生对动画有着一份特殊的爱好,看起动画片来,往往津津有味,聚精会神。如果在课堂上也能看到动画,特别是看到把课文内容也变成动画片,毫无疑问,每个学生都会被牢牢吸引过来,自觉自主地投入学习。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的媒体大多是静止的,如板书、图片等,那么在这种表态事物的基础上一出现动态事物,势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教师要的就是让学生上课能注意力集中,全身心地投入。信息技术这一手段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信息技术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现代语文教学突破了地域和感官局限。
人们称网上信息为信息的海洋,多媒体计算机能储存大量教学信息,为阅读教学提供详实的阅读材料。如《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描写祖国南海美丽风光的散文,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西沙群岛更是一个遥远、模糊、神秘的地方。如何让小学生也走近西沙群岛,与西沙群岛进行零距离的对话呢?如果只靠教师枯燥的语言讲授,学生定難以感受西沙群岛的美。采用计算机教学,对特殊环境作生动再现,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以激发学生情感,其学习效果是传统的阅读课所望尘莫及的。课堂上,教师边讲解边操作,银幕上的海底世界动起来了,再配上协调、悦耳的欢快音乐,祖国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便立刻呈现在了学生眼前。现代教学技术突破了地域局限和感官局限,仿佛把学生带到了海边,刹那间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愉悦,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使学生深深地赞叹祖国的河山之美。同时,又能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学得知识,陶冶意趣。
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后,课文中的介绍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好奇心。于是,课下我和他们一起通过网络收集有关资料。通过视频资源,游览了奇、秀、险、峻的黄山美景,了解了许多关于黄山的神话传说,知道了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记住了一句谚语“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一番努力下来,孩子们俨然成了一个个“黄山小导游”。丰富了阅历,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试问,如果没有信息技术,单凭一篇课文,几幅插图,能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吗?信息技术丰富了传统的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真正让语文教学实现“小课本,大课堂”。
4.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创造性思维是指具有创建性的思维,他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指引人们去获得新知识及以前未曾有过的对问题新的解释,从而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互联网,收集到大量的资料,有利于丰富学生知识以及知识的主动重构,这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另外,学生在协作学习中也能形成创造性思维。协作者之间为了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共同分工、协作,共同对问题展开协商与讨论,有时可能为了某个语文教学问题的解决而产生争论,并在争论中达成共识,进而促进了问题的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与信息,也可以从对方那里获得问题解决的思路与灵感,阐述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这些活动,都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思维,并对于形成学生创造性思维有着积极意义。
比如,我在教学《捞铁牛》时,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巧妙地捞起了沉在河底的铁牛的过程,使学生由衷地感受到怀丙和尚不愧是我国古代出色的工程家,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索精神。学习中,学生指出了怀丙和尚的做法中有不合理的地方,说:“怀丙和尚捞一只铁牛需要将两船泥沙铲到黄河里去,捞八只铁牛就需要把十六船泥沙铲入黄河,这样做既费事,又可能会将河道阻塞。”在教师的启发下,他们兴致勃勃,自由讨论,纷纷为怀丙和尚出谋划策,找到了更完善的捞铁牛的方法:“准备四只相同的大木船,两只先装满泥沙划到沉铁牛的地方,架好架子,扣住铁牛,另两只空船分别靠在旁边,让水手们把泥沙铲到空船上,这样原先装泥沙的船慢慢浮起,铁牛就被捞起。原先的空船此时装满了泥沙,再用这两只船搭架子、扣铁牛,等前两只船把铁牛送到岸边划回来,再分别靠在这两只船的边上……这样流水作业既可以少花一半时间捞起八只铁牛,又可以不将泥沙铲入黄河,保持河道的畅通。”这时候,教师让学生把他们想出的好办法输入电脑演示出来,学生的创新成果得到及时反馈。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更增添了自主探究的兴趣。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更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加以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让课堂生动形象,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最终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兴趣 ;资源;创造性思维
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应该说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体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整合为一体,为师生提供了广阔的资源环境;在教学实践中创设了真实的学习情境,提供了探究可能性;而且计算机独有的交互性,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为发挥学生主体功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1.信息技术有利于解决教学中重难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信息技术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
如教《小树的梦》一课时,学生很难理解小树心情的变化及靠根吸收水分和养分,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气氛,我运用课件时让小树在树林中飞跑起来,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并辅之以配乐,让学生真切地体味小树的快乐。接着,我直观地再现小树用根美滋滋地喝着泥土里既甜又有营养的水时的动态景象,使学生一看就明白小树是靠根吸收水分和养分的,有效地解决了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如古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象,如果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透彻理解、体会。而录像恰当地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学生提问:“怎么横看庐山成岭,侧看庐山成峰呢?诗人为什么说远近高低各不同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庐山的样子一会儿横,一会儿侧,一会儿近,一会儿远,学生看后一目了然,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动态画面中领悟到诗句的意思。
2.信息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小学生对动画有着一份特殊的爱好,看起动画片来,往往津津有味,聚精会神。如果在课堂上也能看到动画,特别是看到把课文内容也变成动画片,毫无疑问,每个学生都会被牢牢吸引过来,自觉自主地投入学习。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的媒体大多是静止的,如板书、图片等,那么在这种表态事物的基础上一出现动态事物,势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教师要的就是让学生上课能注意力集中,全身心地投入。信息技术这一手段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信息技术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现代语文教学突破了地域和感官局限。
人们称网上信息为信息的海洋,多媒体计算机能储存大量教学信息,为阅读教学提供详实的阅读材料。如《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描写祖国南海美丽风光的散文,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西沙群岛更是一个遥远、模糊、神秘的地方。如何让小学生也走近西沙群岛,与西沙群岛进行零距离的对话呢?如果只靠教师枯燥的语言讲授,学生定難以感受西沙群岛的美。采用计算机教学,对特殊环境作生动再现,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以激发学生情感,其学习效果是传统的阅读课所望尘莫及的。课堂上,教师边讲解边操作,银幕上的海底世界动起来了,再配上协调、悦耳的欢快音乐,祖国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便立刻呈现在了学生眼前。现代教学技术突破了地域局限和感官局限,仿佛把学生带到了海边,刹那间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愉悦,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使学生深深地赞叹祖国的河山之美。同时,又能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学得知识,陶冶意趣。
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后,课文中的介绍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好奇心。于是,课下我和他们一起通过网络收集有关资料。通过视频资源,游览了奇、秀、险、峻的黄山美景,了解了许多关于黄山的神话传说,知道了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记住了一句谚语“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一番努力下来,孩子们俨然成了一个个“黄山小导游”。丰富了阅历,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试问,如果没有信息技术,单凭一篇课文,几幅插图,能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吗?信息技术丰富了传统的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真正让语文教学实现“小课本,大课堂”。
4.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创造性思维是指具有创建性的思维,他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指引人们去获得新知识及以前未曾有过的对问题新的解释,从而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互联网,收集到大量的资料,有利于丰富学生知识以及知识的主动重构,这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另外,学生在协作学习中也能形成创造性思维。协作者之间为了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共同分工、协作,共同对问题展开协商与讨论,有时可能为了某个语文教学问题的解决而产生争论,并在争论中达成共识,进而促进了问题的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与信息,也可以从对方那里获得问题解决的思路与灵感,阐述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这些活动,都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思维,并对于形成学生创造性思维有着积极意义。
比如,我在教学《捞铁牛》时,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巧妙地捞起了沉在河底的铁牛的过程,使学生由衷地感受到怀丙和尚不愧是我国古代出色的工程家,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索精神。学习中,学生指出了怀丙和尚的做法中有不合理的地方,说:“怀丙和尚捞一只铁牛需要将两船泥沙铲到黄河里去,捞八只铁牛就需要把十六船泥沙铲入黄河,这样做既费事,又可能会将河道阻塞。”在教师的启发下,他们兴致勃勃,自由讨论,纷纷为怀丙和尚出谋划策,找到了更完善的捞铁牛的方法:“准备四只相同的大木船,两只先装满泥沙划到沉铁牛的地方,架好架子,扣住铁牛,另两只空船分别靠在旁边,让水手们把泥沙铲到空船上,这样原先装泥沙的船慢慢浮起,铁牛就被捞起。原先的空船此时装满了泥沙,再用这两只船搭架子、扣铁牛,等前两只船把铁牛送到岸边划回来,再分别靠在这两只船的边上……这样流水作业既可以少花一半时间捞起八只铁牛,又可以不将泥沙铲入黄河,保持河道的畅通。”这时候,教师让学生把他们想出的好办法输入电脑演示出来,学生的创新成果得到及时反馈。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更增添了自主探究的兴趣。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更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加以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让课堂生动形象,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最终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