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建築 去物質化

来源 :台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lya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學的真理不應在古代聖人的蒙著灰塵的書上去找,而應該在實驗中和以實驗為基礎的理論中去找。真正的哲學是寫在那本經常在我們眼前打開著的最偉大的書裡面的。這本書就是宇宙,就是自然本身,人們必須去讀它。」
  ——Galileo Galilei
  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ure(無建築),只是我對建學的一種理解,一種感悟,建築理念和觀點都屬於一種私人感受立場。對於建築思想的重要性應當超越物質的限制,又不脫離現實與物質的需求。即便技術的成長有變,時代的變化未知,建築師本身的思想應用有自身的生活價值觀。人文的重要性遠遠超出你我的想象,時代的演變與一切,只是更靠近我們人的創造與想象,並不是讓其駕馭或膜拜。或許建築師的極致追求是創造多樣不同的統一來感悟人生、人造、自然和未知的存在。
  去物質化(Dematerialization),一個讓我至今迷戀的建築理念,第一次聽到這一詞是在哥特歷史課上的「飛扶壁」。隨後在不同建築名師座談和評論裡就像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理念層出不窮的出現。什麼是去物質化? 所謂的物質化就是實體,是現實生活中的需求,是有形態的,常見的固態、液態、氣態、等離子態、超固態、中子態。去物質化簡單的說就是這一切的相反,空間是平的,極簡本源,舍去一切不必要的添加。
  或許可以說「去物質化」的建築是有機的一元一體、表裏合一,沒有形體限制和所謂的潮流,他是哲學化的、天然的人造,他來自不同的個人體驗及地域。在建築領域裏我們可以在Ludwig Mies Van der Rohe、Geoffrey Bawa、Kerry Hill和John Pawson等的建築設計裏發現不同的去物質化手法和共性。純粹不表示光禿禿,有材質不意味著不去物質化,建築本身和人一樣充滿矛盾與複雜性。
  去物質化是一種理念,一種反自然又契合自然的對抗思維。從某種角度來看,儒釋道的追求不就是去物質化的教條和信仰吗?教條是某種信仰的總結並非真理,真理是一種更深層次的追求。人無完人,所以我們想盡方法想象「人类想象的完美」,這種追尋意識讓我們在複雜的世界裡不繁不凡。
  越簡單越接近本質,越純粹越貼近想象,心外唯我唯心是力量。「去物質化」設計理念應該為善用空間,繼而從過往歷史汲取靈感,經過獨特的設計思維作出詮譯,演化為極具感性及靈巧多趣的設計。極簡理念源至人學和設計者自我的詮釋和見解,時間是設計者最好的老師。
  「幸福對於我來說,就是平衡。怎樣安排好自己的工作跟私人時間,達到身心平衡,內心平靜。我承認我是幸福的:有人認同自己,遇到好的合作夥伴,有很多的工作機會。不過當中最重要的是,你通過每一次合作,完成每一次挑戰時,最大的不是單項目很成功,有人讚賞,而是通過每個工作機會跟不同人溝通,你自己會有所提升。對設計也好對生活也好,都有更多的收穫。這是全身投入經歷過後,方可發現的。你未完成一件事前,你永遠不知道你可以得到什麼。」
  ——傅厚明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w i t h o u t architecture,消隱的建築是目前我認為比較合適的中文直接語意。建築消隱是建築師對某種建築設計的一種態度和追求。所謂的消隱就是不浮誇、平凡自由無局限、人化的建築。建築學是從唯心學習到唯物實踐,再以唯識辨別;唯物經驗過程中回到唯心初衷。
  有關建築學不可以停留在口頭、頭腦和人的意識上,建築是要在人的生活中根本起變化。如果建築學只停留在唯物世界和唯物證據,建築學的開創性必然受到局限;如果建築學只有唯心,所謂的經驗和實踐必然危害成長,建築物和建築學有自身的平衡係數。建築是人類有形的智慧,建築學是人生活裡的消隱思考。
  我心目中的好建築,就像佛學裡提到的「唯識無境」!
其他文献
「2019年底的突發疫情已有2個多月,隨著疫情穩定和抗疫工作的積極進展,如何盡快復工復產、恢復經濟,已經成為關注焦點。  日前,清華、北大研究人士聯合對995家中小企業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受疫情影響約30%的企業預計2020年營業收入下降幅度將超過50%,85%的企業賬上現金餘額最多維持3個月。  形勢嚴峻。企業是市場的主體,為了緩解疫情衝擊,各地陸續推出了階段性的「暖企」政策,包括房租補貼
期刊
2 0 2 1年的「兩會」別具意義,「建黨百年」恰逢「十四五」開局,「规划綱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落錘定音之後,一幅「双循环」下的「從量轉質」發展藍圖,正在佈局謀篇。  解讀——從「量」到「質」的重心轉變  2021,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八大政策取向  兩岸——親望親好 融合發展  「兩會」描繪「兩岸」廣闊前景  反響——台商看「兩會」  合作發展 榮景可期  解讀篇  從「量」到「質」的重心轉
期刊
春節前夕,當台商紛紛從各地啟程準備回台灣和家人團圓賀歲之際,武漢突然爆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因前期資訊不對稱,由「不會人傳人」、「有限度人傳人」到面目多變、潛伏期長且可透過多種途徑傳染,加以當地領導應變處置不當,疫情很快在人群中散開擴及全大陸各省,連台、港、澳等周邊地區及日、美、澳、法等國均遭波及,影響層面之大、範圍之廣遠超過2003年的SARS(非典)風暴。  台灣冷漠疏離 台
期刊
過去大半年,香港可謂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在全球貿易動蕩以及持續數月的反修例風波下,2019年香港經濟萎縮1.2%,陷入了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首次年度衰退。進入2020新年以後,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使得香港的經濟陷入到不樂觀之中。雙重打擊之下,香港的經濟是否能重新走出困境,引起關註。  經濟萎縮情況進一步加劇  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2月2日提到,特區政府目前還未敲定對於20
期刊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不僅考驗著中國舉國上下處理危機的應變能力,也檢驗著世界各國對這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反應與合作態度。  眾所周知,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國人民在疫情防控中展現的中國力量、中國精神、中國效率,展現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得到國際社會高度讚譽。由於我們把堅持全國一盤棋、統籌各方
期刊
疫情影響、懶人經濟迅速發展、大量資本注入的背景,為方便速食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創新思維。  方便食品背後,富有傳染力的社交媒體達人、購買力增強的年輕消費者、成熟而發達的物流網絡、新興而繁榮的零售渠道,成為了它走向爆紅的體系原因。  在資本大量湧入的情況下,新老品牌該如何切下更大份额的市場蛋糕呢?  方便速食產業未來的發展不僅僅是營銷策略的改變、產品本身的調整,而是涉及到整個產業鏈的方方面面。誰能真正以
期刊
2019年12月12日,《上市公司分拆所屬子公司境內上市試點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若干規定》」)正式公佈並實施,截至目前已有30餘家上市公司通過各種管道、方式表示了業務整合並分拆所屬子公司上市的計畫和意向,其中3家上市公司率先發佈了分拆預案,國內資本市場「A拆A」的新浪潮已經開啟。  概念股先行  早在科創板設立之際,A股市場就已經興起了一波分拆上市科創板的「概念股」。2019年3月,證監會發佈
期刊
老李的食品化工行原本只是賣香料,但是隨著歲月,他賣的商品項目逐漸增加,規模早已超過原來的幾十倍,業績、利潤也增加了不少。不過,我幫他算過「投資報酬率」,他是越做越低,而且成本越墊越高,如果要把他的「苦勞成本」算進去,他真的是白幹了!  有的人一生大志就想當老大,可是卻不秤秤自己多少斤兩,你適合「做老大」嗎?看人家事業很大,你千萬別眼紅,或是想照樣學樣;各人一款命,你不要以為「他能,吾為何不能?」 
期刊
區塊鏈技術因其自帶金融屬性,隨著過去比特幣的起起落落,毀譽半參,很多人僅將這項技術理解為「數字貨幣」、「挖礦機」,其實數字貨幣只是區塊鏈技術的第一個產品。隨著2019年習主席在中央政治局「區塊鏈技術現狀與發展」集體學習討論會上明確該技術是「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需加大投入力度,著力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人們越發有興趣提高對該技術的認知。  當人們對區塊鏈還懵懵懂
期刊
最近有客戶遇到難題,說是上個月已經匯回台灣的2018年度企業利潤,被稅務專管員要求繳納20%的所得稅,理由是該台資企業的投資方是台籍自然人,應該適用大陸2019年1月1日起實施的新《個人所得稅法》第三條之規定。  果真如此嗎?  大陸2019年1月1日起實施的新《個人所得稅法》第三條之規定如下:  第三條 個人所得稅的稅率:  (一)綜合所得,適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稅率表附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