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的灵感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s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传统村落,总让人想到“保持”二字。田园牧歌,百年古建……往往第一直觉,正是因为没有了现代的侵蚀,人流的冲刷,这些乡村才能在静谧中遗存下最原味的一面。
  但吴中的村子可以颠覆这种固有思维。传统,未必是陈旧的;保护,也不只是维持原状。在内核不变的基础上,用创意将传统以新的方式呈现出来,反而能让古村之美踏入来者的心中。舟山核雕村、黄墅村,就代表着灵感在其中的真正意义。
  舟山核雕村传统不在外表,在“核”心
  步入舟山核雕村,第一感受是小巧、整洁和统一。这个面积不大的自然村,只要走几步就能全部浏览完毕。白墙黛瓦,安静怡然,看不到陈旧的痕迹,也没有“框”起来的传统建筑,甚至可以直白地说,外貌有点新。
  新,是因为2014年,村子完成了对100户人家的外立面改造。村里也没有达到百年的建筑需要维护。但神奇的是,走进这个抬头就能看到穹窿山的村子,就能立刻感受到,这里藏着最为正宗的传统。
  被评为江苏省首批传统古村,舟山核雕村必然有着它的优势和“秘籍”。
  步入舟山核雕村,緊凑有致的小街两边统一的棕色门牌无不有着“核雕”二字。小小的村子,似乎浸润在“核雕”工艺中,与这个非遗传统工艺融为了一体。再往村里走,一条百米不到的青砖小路,是核雕村最有“古风”的地方。小路一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光福核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周建明的“建明堂”,两边都是门面不大但风格古朴的核雕工作室。
  其他村子最大的不同,舟山核雕村家家户户大门敞开。因为在这里,每一个家庭都是核雕世家,每一处院落都是生活与创作相结合的核雕工作室。现在的舟山核雕村内,已经形成了大师工作室、前店后坊的经营作坊、家庭作坊以及集中园区等多种生产组织方式。在舟山村从事核雕手工艺的家庭达80%以上,有各类工作室、陈列室近 500 个。
  村中最抢眼的建筑是建于2015年的苏州核雕艺术馆。此艺术馆是舟山核雕村文化的一个展示空间。这座采用苏式建筑风格的双层建筑,立面为白墙和仿木结构的方式,屋顶为“人”字形屋顶,主楼及建筑侧面,院内亭台楼阁,主楼与建筑两侧装有大面积玻璃窗增加透光性,保持着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风格。从核雕技艺的起源,到近代舟山核雕的发展历史,从舟山核雕几代代表人物展示到核雕制作的工序介绍……核雕传统在这里得到了完整彰显。
  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核雕的传承与保护,是舟山核雕村能够获得入选江苏省传统村落的重要因素之一。历史上,香山地区的“香山帮”建筑营造技艺的发展,带动了其周边地区相关手工业发展,也使得这里成为了太湖畔居住型手工艺村落,香山(南宫)雕刻之乡。在当时舟山村密集了众多工艺种类,雕刻类就有木雕、砖雕和核雕,还有其它工艺门类,如刺绣、绘画、藤编等等,清代建造皇宫的香山泥瓦木工,也出自舟山这一带,例如舟山核雕创始人殷根福即初学竹雕,继学牙雕,再学核雕,从事雕工甚广。正如《香山小志》所记:“香山梓人,巧者居十之五六。又有雕工,专将竹根、竹节、黄杨、紫檀以及象牙、牛角、桃核、橄榄核,刻画山水人物、花卉鸟兽等工艺品,精巧有致,雅俗共赏。”苏州核雕中最负盛名的是光福核雕,光福核雕里最负盛名的是舟山核雕。核雕成为舟山人的一门传统而独特的手艺,村落开始向核雕专门化村落发展。
  依附于“核雕”传统手工业的发展而盛名在外,加之舟山核雕村所在的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拥有优质的太湖山水自然资源和丰富的吴地文化遗存,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以及底蕴深厚的人文环境,孕育了这里融山、水、于一体的自然环境特色与传统手工业,使其完成从春秋时期吴王练水师、造战船之地到中国核雕第一村的转变。核雕已经成为了舟山核雕村独树一帜的地方性文化产业。这里延续了村落“大师工作室、前店后坊的经营作坊、家庭作坊以及集中园区”的基本生产空间组织方式,也将加工制作过程开发成文化展示场景或特色体验项目。同时,结合现状建筑的修缮改造以及村落环境的改善等方式,舟山核雕村提供了展示空间载体,设置各类场所,为保护非物质遗存提供文化展示、科学研究、参与体验等空间载体。
  传统,只要抓住一个“核”,有时可以在意不在“形”。
  舟山核雕村tips
  舟山核雕村面积较小,有一条核雕城美食街,以家常菜、点心为主,服务当地工作室里人们一日三餐的需求。
  住的方面,村里也没有酒店或民宿,村子所在的度假区可满足前来购买核雕的外地客户的住宿需求。
  黄墅村当太湖村落融入创意之美
  烈日当空下,绿影婆娑中,里尺桥默默屹立在黄墅村边。这座建于明代弘治年间(1498年)的古桥,到现在已有522年的历史。相传,它的名字源自此处离古太湖一里零一尺。“里尺源内里尺桥,东西横跨横泾港。弘治始建清重修,藤蔓青石古意留。”它代表着黄墅村的传统与历史。
  毗邻太湖的灵湖村黄墅自然村,森林、水域、农田环绕,有着独特的自然优势。10年前,还是“贫困村”的它并没有给世人留下什么印象。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生态环境优越,极具休闲旅游吸引力的“网红”村,更重要的是,黄墅村使传统文化在与创意的融合中,诞生出了一种独特的魅力。
  无论什么时节,闲逛黄墅村都是一种享受。村口是正在打造中的“匠心学社”。和太湖边的许多村落一样,黄墅村也有着工匠传统。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这里涌现出了大批木匠、泥瓦匠、漆匠,农闲时外派做工。上世纪80年代是最鼎盛时期,手艺人通过精湛的手艺和勤劳的精神,不仅为集体创收,慢慢开始发家致富。如今,还有不少手艺人留在乡村,但大多年事已高。黄墅村利用东北角的老旧厂房,改造提升为“匠心学社”,集中展示工匠文化,弘扬和宣传工匠精神,传统乡贤文化,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传承和发扬传统手艺。
  往里走,是网红咖啡馆 “呼吸森林”。它由一个废旧仓库改建而来,保留了传统夯土结构房屋的风格。走进黄色的土墙,木屋、木栈道、绿化景观等元素,以一种开放式的结构融合在一起。“在最土的房子里,喝最时髦的咖啡”,它也是村里引进的第一家乡村旅游的咖啡店。   咖啡馆对面,是一家极具当地农家风格的农家乐。隔壁则是當地村民开设的茶馆半日闲茶吧。事实上,行走在村里,那些“时髦”的民宿都来自村里的老房子。如结合传统餐饮,设计中也不乏传统元素的右见·光荫里,也是由村民的老房子改造而来。
  留下老建筑,也留下了老建筑里的细节。1978咖啡店是黄墅村自己的咖啡馆。这处老房子,曾是设计师驻村的地方,之后成为村务工作站。为了充分利用这一建筑,一家传统农村元素与现代咖啡相结合的咖啡馆于2020年5月开业。房子没有被特地改造,只是用钢结构撑起来,屋顶进行了加固了,甚至留下了老灶头和一堵70年前的泥胚老墙。
  行走在黄墅村,不乏吴中太湖边村落所特有的绿意。一些咖啡馆和民宿的风景,得益于村边深邃的防护林。以敞开的、原汁原味的方式呈现太湖乡村特有的风貌,也是此处风景特别吸引人的原因之一。
  黄墅村森林覆盖率非常高,结合文旅的形式,已有一定的森林产业发展规模。森林里野奢温泉度假酒店内,29间树屋错落散布在树林中。每个树屋都是独立的一套客房,需要从腾空而起的栈道步行而过,度假村内特设的人文生态区域,提供各色餐饮,客人可在此阅读、观影,享受来自森林的好味道。
  人们来黄墅度假、娱乐,也感叹于黄墅村生活环境的美好。这里有着江南田园与粉墙黛瓦相结合的太湖村落景观,村内多数为二层楼房。近年来,黄墅村对村落进行了综合性整治提升,包括水系疏浚沟通、树林开放延伸、田园全面梳整等,使村落、水系、树林、田园四方面既轮廓清晰又相互交融,成功打造富有江南水乡气质和人文底蕴的传统乡村。
  保持传统并不是要修建一座古色古香的乡村,而是选择性保留村落特定时期的生产建筑。设计师的新理念和“工匠”村民的老经验碰撞,“碰”出了匠心独运的传统营造手法,乡土自然的绿化方式,颇有园林之趣的村落、水系规划。
  黄墅村民有着门前种着紫色茄子、绿色蔬菜的大院,有着压着苏式瓦沿,开着花窗的院墙。巷道由定制的水泥板和青砖铺设,但巧妙地将各种管道铺设其中,并做了专门的“开关”和标示,未来若有维修,只要定点掀开此处青砖即可,避免了更多琐碎工程。
  传统的木工、泥瓦工技艺成为了设计师融入乡村设计的好创意,村里随处可见灵活运用匠人手艺的各类砖墙、瓦墙,还有土坯墙、茅草屋。这些都在无形中增加了乡村文旅的淳朴之美。在村里行走,还会忽然见到一间明显不曾被修饰的老房子,“陈旧”得与黄墅周边建筑格格不入。但它非但被加固得很结实,更是特别被保护下来作为村里的儿童之家来使用。孩子们会看到旧时农舍的样子,村民们也留住了一份记忆,游客们感受到了“乡愁”。
  “乡愁”不在破旧,“乡愁”在用创意的画笔描进所有人的心中。
  黄墅村tips
  在黄墅村怎么可能找不到美食?湖光山色水泽堂农家乐提供地道的农家菜,村边精品餐饮以川菜扬名,森林里野奢温泉度假酒店提供高档餐饮服务,呼吸森林咖啡店、黄墅1978时光咖啡有着咖啡和特调饮品,半日闲茶吧里展示传统茶道,童涵酒吧则满足深夜小酌一杯的需要。
  住,更不必说,各种风格的住宿应有尽有。森林里野奢温泉度假酒店有着最邻近大自然的数屋,右见光荫里精品民宿是设计感和静谧,里尺源度假农庄和村边民宿提供最为熟悉的在村中熟睡的夜晚。
其他文献
三山岛 在太湖独岛纵游山水  从三山岛的桥头码头顺着老街往村里走,岛上有年份的老建筑随处可见。黄梅雨季结束后,高涨的太湖水位也刚刚退去一些,大块大块的石板路上还留着水藻的滑腻感。  历久的黄杨陪伴古老的民居  因为四面环水,须坐班船或快艇上岛,游客不多。也正如此,岛上至今保留着隐秘、简单的气质。  桥头村的清俭堂刚刚完成了一次修缮。这座建于清戊戍春月彀旦(1778 年)的古老建筑,据称现有房屋 5
期刊
垃圾分类是一场改变人类生活习惯的革命。革命意味着彻底颠覆,难度可想而知。  “阿姨晚上好,厨余垃圾请倒在这里,您分得很对,给个赞。叔叔您这个厨余垃圾里有餐巾纸,餐巾纸是其他垃圾,要分开投放,其他都分得很好,来这边洗个手吧。”对于每一个前来倒垃圾的居民,南环花苑小区党员志愿者刘爱玲都笑脸相迎,有时还和居民唠唠嗑。遇到不配合的住户,她也会拿出“不客气”的办法。如今小区垃圾分类逐步显成效,一片井然有序,
期刊
虎丘、山塘,历来美得深入人心。在古人笔下,这里有着“归帆高背虎丘烟”,也有着“红穗疏灯水上楼”。时光变迁,今天的虎丘保留着旧时姑苏的情调,也不失现代城市的繁华。  2020年,苏州迎来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评选,辖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虎丘街道作为展示苏州城市面貌的一个重要窗口,直接反映了苏州市的文明水平。在近两年的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街道的文明程度、治理水平、城市面貌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改善。这
期刊
人生有风雨,但心有阳光,就能由内而外散发光芒,激励自己,温暖他人。残障人士群体是社会不可忽视的存在,课本里的“扶老奶奶过马路”,教我们从小面对弱势群体要学会热情、主动。到了真正帮助他人、并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过程中,就会发现事情不是我们想得那么简单。  在一个80后残障小伙助残过程中,他一直坚信用生命影响生命,用心去感受爱,去获得幸福,人生会凤凰涅槃。这几年里,吴门桥街道南环第三社区残障小伙顾春良辅助
期刊
疫情期间的一份爱心晚餐,让人们牢牢记住了双塔街道企业的爱心与社会责任感。如今,初春转为盛夏,可无论季节如何交替,辖区内的企业总是凝聚着一股能量,其间每一次为社会所作出的贡献,都是一个感人的缩影。  城市通信建设中的光荣奉献  出了梅,苏州立马入伏,气温直接上升到35度以上。越是这样的日子,负责城市基础建设的人们就越发令人敬佩。从白天的“烤箱”模式,到夜晚的“蒸笼”状态,通信工程的从业者们,坚持穿着
期刊
芭蕉树下,两名小学生专心致志地下棋;垂柳树旁,一位姑娘两手托腮望着远方……夏日里,这样一组以“小巷记忆”为主题的手绘墙画出现在古城的一些街头巷尾,吸人眼球。浓浓的江南风情、满满的儿时画面,唤起了许多老居民温情记忆,也吸引了一些喜欢深度游的游客驻足。而经过进一步采访了解到,这组墙画大多出自一位苏州本土画家之手。  用画笔勾勒心中之画  正苏州自古为钟灵毓秀之地,环太湖之滨,诞生出很多享誉画界的大家。
期刊
顶上一派冰雪之境,前有冰窟,入内穿行,寒气逼人,没几分钟就连忙退出。最高处观景平台,已站满游人,雪峰绵延,下临深谷,蔚为壮阔。出人群,立于空处远望,空气清透,景物皆泛着淡蓝的光晕。猛地背后一阵喧哗,回头看,一壮汉脱去上衣,在寒风中嘶吼,博得看客喝彩。  中午下山,先去用餐,早上吃得过饱,举箸略尝几口即罢。饭毕往古城卢塞恩,此购表天堂,每人先发一张世界名表大全,等级排列分明,众人兴趣顿生。光头兄藏表
期刊
我父费新我从小身体羼弱,青年时代在沪上工作,从吴式太极拳祖师吴鉴泉学拳六年之久,参加上海国术分馆中山武学会,旨在健身强身防身,刀枪剑棍无不涉猎,迷醉太极拳术,并在家乡成立了“双林太极拳研究社”。自此每天晨练,七十年如-日终生不辍。上世纪四十年代与苏州商会会长戎法琴等在大公园北门内辟地建屋创办“涵社”,设茶座,网球场,三十余名同好交流拳艺。这涵社离我家仅一站路之遥,右手患疾后,人们常能见到他提着草包
期刊
疫情时节,宅家无事,心有所感便临写《祭侄文稿》。第一次临,笔下便生意十足。“维乾元元年……”,开头相同两个元字,一个左收右放,一个左放右收,张力十足,细节微妙。与前日临的文征明小楷相较,写颜字如拉弓,写文衡山则如弄枪。颜真卿千钧一发,气贴背脊;文征明三寸灵苗,快马沙场。  书法是乾坤的变化,而乾坤是风雅的本源。日本人曾体会得很有道理。不过中国的翻译家,只是译成了四季时令的变化。尽管日本枯山水是世界
期刊
杨明义,苏州籍画家。他画山水,画水乡,画江南,画江南的桥。他说,他从小生活在苏州小巷中,在一顶顶桥上跑来跑去,所以对桥特别有感情。他还说,桥是江南风景中很重要的一个元素,画江南风景一定要画桥。  杨明义画桥,走遍了江、浙、沪、皖很多水乡的古镇古村,以及鲜为人知的小镇小村,当然也不乏东山。他画的桥,不只是他眼中的桥,更是他心中的桥、梦中的桥。在他的《江南百桥图》中,第二十三座桥《静静的秋林》(原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