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区垃圾分类出“绝招”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yong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垃圾分类是一场改变人类生活习惯的革命。革命意味着彻底颠覆,难度可想而知。
  “阿姨晚上好,厨余垃圾请倒在这里,您分得很对,给个赞。叔叔您这个厨余垃圾里有餐巾纸,餐巾纸是其他垃圾,要分开投放,其他都分得很好,来这边洗个手吧。”对于每一个前来倒垃圾的居民,南环花苑小区党员志愿者刘爱玲都笑脸相迎,有时还和居民唠唠嗑。遇到不配合的住户,她也会拿出“不客气”的办法。如今小区垃圾分类逐步显成效,一片井然有序,定点定时投放率达95%以上。
  “盯桶”值守,党员巡查,累却欣慰
  南环花苑小区位于吴门桥街道内马路社区,小区从今年6月30日开始实施“三定一督”垃圾分类,前期物业接到垃圾分类的通知后,与小区业委会商量决定了两个垃圾分类点位。刘爱玲是小区业委会主任,也是内马路社区第七党支部书记,年近70岁的刘阿姨,依然亲力亲为,做事干练。疫情时期,她带着小区里其他几位党员骨干和居民志愿者,每天早上六点报到,开始一天的蹲点站岗。这次,她又站出来,自发组织了十个志愿者,有党员、业主代表、业委会委员、居民小组长,共同为小区垃圾分类出力。
  “您好,我们是垃圾分类志愿者,今天上门来主要是宣传垃圾分类工作,现在我们已经在小区内安置了四色分类桶,请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在入户宣传的过程中,内马路社区第七党支部党员刘爱玲、尤国忠、赵佩佩、罗元栖,手拿垃圾分类宣传册,耐心地为小区居民讲解生活垃圾的分类细则、投放方式以及有害垃圾的处理方法等,并对容易混淆的垃圾进行仔细讲解。每晚6点到8点,小区里用大喇叭循环播放实施垃圾分类的时间,经过几日宣传,就像“磨耳朵”一样,让小区业主耳熟于心。
  而这四位党员志愿者是支部里的骨干力量,年纪最轻的尤国忠63岁,赵佩佩和罗元栖都年过七旬,他们为了小区环境治理等日常工作付出,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刘爱玲作为带头人,这些日子为小区事务忙前忙后,整个人瘦了一圈。“我们不为自己,都是为了大家好。”看到一个个居民都能自觉投放垃圾,刘爱玲心里比什么都开心。
  而其实“撤桶并点”之初,居民普遍不习惯、不愿意,有的居民就将垃圾扔在原先垃圾桶的位置,加重了物业工作量。于是,党员志愿者在小区内巡查,清理乱扔的垃圾,并进行一一教育。两个垃圾分类点上,原先各有一个督导员和两个党员“值班”,垃圾房没建之前,小区采取临时投放点,待垃圾投放时间结束,志愿者便用蛇皮袋将垃圾桶口封住,用绳子系紧。炎热高温下,大家在无任何遮挡的情况下,风吹日晒雨淋,几次中暑,仍坚守岗位,每天晚上还准时在一个露天临时点开会交流,为垃圾分类建言献策。
  督导员王伟热心公益,这次主动报名参加小区垃圾分类督导员,王伟对每个过来扔垃圾的居民都是耐心地引导、鼓励,还会做出贴心动作,拍拍居民的肩膀,说一声:你分得真好,给你点个赞。来来往往的大人、小孩,大多数都将厨余垃圾分出来,并主动倒进厨余垃圾桶,有小部分没有分好类的,则在督导员的指引下进行分类,整个过程都很有序。王伟还特地准备了小礼品送给孩子们作为奖励。
  从头到尾,督导员都十分有礼貌、有耐心,一来二回,有些不爱分类的住户也开始学着分类。党员志愿者们则会定时出来巡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上“平台”,做义工,一视同仁记于心
  为了更好地监督以及培养居民自觉分类的习惯,小区已在垃圾房附近安装了监控摄像头。周末两天,小区采取24小时值守,志愿者“下班”后,探头“上班”。的确,发现了一些年轻的出租户乱扔垃圾的现象。党员第一时间上门进行教育,不过,教育不能无止境,刘爱玲也想出了一些“招数”应对。
  “人大立法、百姓守法、城管执法。”这是刘爱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根据人大文件要求,新市民依照积分进行考核,因此如果小区的新苏州人不遵守垃圾分类规章制度,志愿者可以将其行为上传至苏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平台,不仅要罚款,还会影响个人信誉等级。
  有的出租户听到这样的警示,顿时怕了,连忙询问有没有弥补的办法。因此刘爱玲又想出了做义工的办法。她说,从孩子到老人,不分年龄,只要不遵守小区垃圾分类文明公约,不想被拍照上传平台曝光,可以选择做义工,亲身体验督导员的工作。
  刘爱玲在小区已经是众所周知的“厉害角色”,大家一般不敢轻易与她较真,而她对待每个人都是一视同仁,只要遇到不配合垃圾分类的居民,她都会上前指出,且加以教育。她不在乎众人怎么看她,只求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的态度、行为,最后改变分类习惯。
  就在前不久,垃圾分类个人罚单在该小区产生。吴门桥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一中队执法队员接到南环花苑小区业委会和物业反应,小区内8幢405室租户蔡某多次未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志愿者多次教育仍不改正,并对志愿者恶语相向。一中队南环网格执法队员王俊杰和市容员尤仲秋晚上上门对蔡某进行教育,并开具《责令停止违反城市管理行为通知书》,责令其到大队接受调查处理。蔡某当场表示意识到了错误,并承诺改正。“我们党员志愿者是借力使力,没有权力去惩罚哪个居民,只能依靠相关部门来共同做好垃圾分类。很多事情不是我一人能够搞定,需要有這样一个团队和群体,大家相互使力。”刘爱玲告诉记者。
其他文献
山塘老街动迁安置而来的老苏州人,搬进了新社区。他们热爱苏州文化,有一定的欣赏品味,各项思维活跃,正逐渐成为新一代社区达人的代表。而社区通过着意打造的基层非遗文化圈,吸引居民们一道前来,让非遗走入社区,让非遗留在社区,让非遗的文化魅力融入社区的民众生活,为居民们的小康生活再添姿彩。  夏日摇“清风” 穿扇骨制苏扇  夏日炎炎。苏扇轻摇,优雅自若,是苏州人精致生活的标志之一。姑苏区白洋湾街道领秀金品社
期刊
曾经繁荣兴盛的苏州“三花”种植业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消失。与之一同消失的还有阿婆“阿要买白兰花”“阿要买栀子花”的软糯叫卖声,以及夏初人们随身携带的清幽一缕白来香。那些消失的花农去了哪儿呢?他们的生活如今还与“三花”有联系吗?  无法忘怀的花香  白兰花、茉莉花、玳玳花在苏州被称作“三花”。苏州“三花”种植已有近千年历史,自南宋就在虎丘山麓开始大规模种植,每年5-8月“三花”开花,附近一带芬芳馥郁。
期刊
苏州,与水共生,因水繁华。水带来灵气,也带来隐患。千百年来,苏州这座水城与水共生,最令人好奇的是,水如此之多,苏州如何做到从容地与水共舞?尤其是今年的超长梅雨期,水乡泽国的苏州是如何安然度过这一劫的?  与水共生水乡泽国,三横四直  苏州究竟有多少水?  除了太湖,苏州还有阳澄湖、澄湖、蠡湖、盛泽湖、金鸡湖、独墅湖、汾湖、淀山湖、昆承湖、尚湖等。苏州处于太湖下游,北临长江,辖区内50亩以上湖泊35
期刊
东山是个好地方,尤其是那些藏于山水间的古村落,是可以让人们漫游、品赏、感悟的诗意栖居之地。莫厘村翁巷与杨湾村杨湾、上湾,虽说不及明月湾、三山岛、陆巷那么盛名在外,这两个历史悠久、遗迹遍布的古村,有故事,有风光,有宁静悠远的气质,更是有着不少惊世之美。  翁巷 用时间换空间,重现传统美  穿行在二号、三号桥、金家河的巷弄里,随处可见的古民居,斑驳的墙体流淌着岁月的痕迹。转角遇见如松风馆的园林式大宅,
期刊
企业主像是候鸟,哪儿的营商环境好,它就在此留驻、生长。高新区枫桥街道西南部正在“孕育”一个生命健康小镇,小镇自启动建设之初,便聚焦众人关注,引领一种健康生活示范。最近,它也迎来首期交付,一批总投资达20多亿元的新项目正式签约,落户枫桥。  放眼34平方公里的苏州枫桥版块,确有“工业重镇”之实,而如今随着辖区用地盘活,营商环境做优做舒心,越来越多国内知名企业和创新创业高科技人才看中枫桥,落地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项目和高素质的人才。营商环境正是项目和人才落地的最根本吸引力,优化营商环境,已经成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蘇州工业园区通过先行先试,充分发挥“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园区经验”,高水准地跑出了“园区速度”。  坐标:高端制造与贸易区  关键词:逆风起飞  空运包机再发力  受海外疫情不断升级的影响,国际空运航班运力严重短缺,为落实稳外贸工作要求,保
期刊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湖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再加上村落里的古建筑,就是一场最好的心灵净化。  疫情束缚了人的脚步,更带来心理冲击,人与自然的的议题被重新审视,我们也开始重新调适自己的心灵。  在自然面前,人是受到限制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我们都想离自然山水更近一点,身在城里的达官贵人,离不开城,于是把山水造进苏州园林,还有一些豁达的干脆就直接住到湖边。  那些择山水而居
期刊
吴门桥街道南环第三社区有一位老党员袁以坚,最近她晒出了在“学习强国”APP上多次挑战答题通关的截图,党员群里瞬间炸开了锅。大家被她的通关答题数震惊了,也被她的知识储备所震撼,甚至开始把她当成偶像。  “积分不是目的,但这能激发我主动学、深入学的热情,使学习真正融入日常生活。”袁以坚说道。而今,在袁以坚等不少党员代表的影响下,南环第三社区党组织掀起了学习新热潮。  秒答题,全通关,“学习达人”炼成记
期刊
受疫情影响,苏城演出市场被迫按下“暂停键”,市民的文艺生活也“空窗”了许久。为了丰富市民精神生活,3月21日,新时代集团旗下苏州交响乐团开启了“古典online音乐会”系列直播,短短半小时内就吸引了14万观众观看,远远超出了金鸡湖音乐厅508人次的容量。  结合“姑苏八点半”和“非凡园区YE”夜经济品牌,苏交还将线上音乐会从室内搬到室外,在风景秀美的金鸡湖畔,奏响夏日里最美的交响音符。  “对城市
期刊
三山岛 在太湖独岛纵游山水  从三山岛的桥头码头顺着老街往村里走,岛上有年份的老建筑随处可见。黄梅雨季结束后,高涨的太湖水位也刚刚退去一些,大块大块的石板路上还留着水藻的滑腻感。  历久的黄杨陪伴古老的民居  因为四面环水,须坐班船或快艇上岛,游客不多。也正如此,岛上至今保留着隐秘、简单的气质。  桥头村的清俭堂刚刚完成了一次修缮。这座建于清戊戍春月彀旦(1778 年)的古老建筑,据称现有房屋 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