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高一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p1108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理课往往被学生认为很重要,但同时也很枯燥,特别是刚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物理更加难学,产生厌学的情绪,原因在于:初中物理重在定性研究,所研究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而且多数是单一的、静态的,教学要求以识记为主。而高中物理不仅要求定性地分析,而且要求用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教学要求重在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物理教学 问题及对策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行几年了,在教学工作中,我通读教材,查资料,听课,请教,精心编写教案,落实教学目标,上好每一节课,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新课上下来,常感觉效率比较低,很是困惑。如今再回过头来看高一的教学,翻开以前的教案,反思当初的教育教学方式,感触颇深。我觉得有以下的问题。
  一、高一物理新课程改革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从对“实物”到“物理模型”认识的不适应。
  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研究对象大多数是一些物理模型,如质点等。单就这些模型的理解,许多同学就很不适应,因为他们解决问题时抽象思维往往滞后于形象思维。
  第二,从单一状态、单一过程到复杂、动态过程的分析不适应。
  高中物理往往要研究多个动态变化过程,整个过程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还会变化。如物体先匀速再加速或先加速再减速等。学生面对这种动态过程往往显得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将不同的运动进行衔接。
  第三,学生受思维定势影响,造成生活经验与物理科学性的不一致。
  学生在初中虽学过一些物理知识,但总是出现这样的错误,如:认为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拔河比赛的胜负决定于拉力的大小等。凡此总总,均是由于受日常生活经验和思维定势的影响,分析物理现象时仅停留在表面,从而带来物理学习困难。
  第四,不善于运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在高中阶段,运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是物理学科必须培养的能力之一。但大多数学生还是倾向于直接带数字运算。学生解题时,没有相应的公式,仅出现一些数字的计算,没有形成物理解题所要求的在解题过程中体现和运用物理思想。
  第五,对物理课有畏难情绪,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内容有所增删,从表面上内容简单多了。
  有时旧教材几节课的内容在新课本中却被合并为一节内容。学生接受这些内容却有了极大的压力和困难。这样,课堂效率变得很低。
  二、高一物理新课程改革教学中的应对措施
  1.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2.正确引导,消除心理障碍
  有些高一学生在一两次物理测验中成绩低下,得不到老师的及时鼓励和帮助,便开始对物理学科产生厌恶感。尤其是女生,认为物理学科深奥抽象,自己天生不是学物理的料,从而产生自卑感和畏难情绪。针对这种情况,“衔接期”的教学要控制难度,不要过早涉及一些偏、难、复杂的题型,而应随着物理的深入学习不断提高要求。
  3.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求知欲
  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激发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入门的金钥匙,这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实现全面发展的途径。在教育教学过程和各个环节中,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创设开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和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多加鼓励和赞赏,树立自信心
  现在学生的自尊心和荣辱感都特别强,在挫折面前感情也比较脆弱,有时对老师善意的批评也很难理解。老师若不讲方式地批评,往往会适得其反,甚至会成为他们进步和发展的障碍。因此老师应放下架子去与学生们谈心、交友,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遇到问题时老师应多加鼓励,和学生共同分担困难,问题解决时,老师更要及时加以表扬。有时老师不经意的鼓励和表扬会改变一个学生一生的命运。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农村高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特点和现实困难,尊重学生实际,多想办法,研究和遵循规律,以物理学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實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续佩君 薛永红《文化视角下的高中物理新课程》。
  [2]蔡守龙《走向教学案例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
  [3]方修培《高中物理教学应凸现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其他文献
摘 要:增强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小学教育的成败,而且大大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以教学实践为基础,深入研究如何增强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教学思想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育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并改进教
期刊
“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在新课改的今天,当我们活跃在教研的舞台上纠结和研讨着教学模式的转变,课程设置的优化,谈论得热火朝天时,对于作业设计的质疑和研究也需要我们同样抛开旧理念的束缚,给其以足够
期刊
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拓宽知识面、培养语文素养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的教学策略能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本文笔者结合实践,对语文课堂阅读提出以下教学策略。  一、诵读策略  诵读即大声地读。诵读是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的直接途径,是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好方法。通过诵读,学生能够感受文本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是抒情类文本。  
期刊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不要以绝对权威自居,师生之间应是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伙伴关系。要有意创设一个个暗藏玄机的问题情景,刺激学生好奇心的膨胀,奇而生疑,产生问题。  我国古代教育家张载说过:“学则须疑。”朱熹也说:“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
期刊
摘 要: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要想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能,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首先要在优选教学方法或教学方法的优化设计上下功夫。前者指的是合理选择已有的教学方法,后者是指自己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无论是“优选”还是“创新”,一般都应注意以下四点:一是教学方法的选用或创新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和原则;二是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和特点,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三是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变化特征
期刊
摘 要:情感教学对促进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十分重要。小学语文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感去打动学生,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本文通过对情感教学的概念以及作用进行分析,提出了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感教育 策略  语文教学是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相互融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准确地领悟文章的思想情感,把握作
期刊
摘 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关键词:数学课堂 提高 学习效率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极力倡导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新教材为师生的发展提供了平台,教材不再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而是作
期刊
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品味赏析语言的能力。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地对话,丰富学生的语言,在写作中能够文采飞扬。教师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开掘语言材料,使学生在品读欣赏语言的过程中,把自己的语言修炼成“精”。  语言是传达思想的桥梁,这一点毋庸置疑。每一句话都是为了表达一个观点,一个思想,一种情感而说出来或者写下来的,无一不是为了沟通交流的。而一个相同的字,在不同的人那里,便有了千差万别的含义。我们语文
期刊
孩子稀奇古怪的问题往往出现在小学时候的课堂,所以新的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他们在学会基础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必要的情感体验。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传递正能量,有利于学生提出更富想象力的、更具挑战性的问题。  案例1:一名教师把某学生的作文当成范文在课堂讲评,刚读几句,一位学生喊:“这篇文章是抄来的。”课堂上立刻出现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只有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胡克英老师说:教学就是引导学习。就是说,教师应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学习的主动权“授予”学生。据心理学原理,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认识活动的一种最实际、最直接的内部动力。而在教学过程中设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