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1.1树立科学家榜样,培育科学精神。
青少年正处于社会化时期,易于模仿,因此榜样的作用很大。科学家是人类的宝贵资源,他们的发明,也包括他们的成长,甚至包括他们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所有这些都是人类宝贵的财富,这种财富对于下一代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榜样功能。
1.2创设问题情境培育质疑精神
理性的怀疑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创设一些情境,尤其是问题情境,能更好地触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技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很多老师都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质疑。
1.3开展探究式教学培养探究精神
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最重要方法。根据新课程标准,教师已经开始改变过去传授式教学和验证性实验的单一教学模式,尝试使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开展探究式实验活动。在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活动,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科学精神方面,很多老师进行了有益探索。有的小学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过程,把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创造思维能力的任务落实到教学过程中。
2.小学生应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
首先是实践,实践是一种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科学学科所特有的特点是为学生的动手实践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善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充分地动眼、动手、动脑、动口,按一定的要求对研究客体,包括实物、标本、模型及有关的实验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实验和操作,使学生获得更直接、更清晰、印象更新的认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训练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在探究中使学生形成一丝不苟、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学生倾听的科学探究态度,为学生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工作、研究乃至创造发明等打好不可缺少的素养基础。
从具体的认识活动来说,训练学生观察、思考、实验三种基本的科学方法。在观察方面,训练学生观察各种自然事物、自然现象的观察方法,把握观察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按顺序观察、多角度观察,边观察边思考、边观察边研讨、边观察边记录,等等。在思考方面,训练学生比较、分类、概括、归纳、综合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先思后说”、“先想后做”等良好的思考习惯。如:在加热白糖时,通过观察猜测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说出了很多现象。学生有了很高的兴趣,都想通过实際操作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集中精神,认真观察,记入实验的点滴现象,俨然一个小科学家。学生获得了探究乐趣。
3.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高低。营造一个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在课堂上都能自由“呼吸”。在一个开放的、民主的、充分尊重个性的环境和心理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才有可能进入状态。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而且是情感的交流。当我们在互动过程中,达到“相互信任,彼此尊重,融洽相处”时,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主人,才能敢想、敢说、勇于创新。试想,教师板着一张脸,学生对老师也是唯唯诺诺,学生怎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们只能是一切听老师的,把教师的话当做圣旨,不敢质疑,又谈何创新。
4.实验教学要给予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在实验教学中,科学老师的语言一定要简练、明了,给学生以明确的实验目标,为学生动手操作安排更多时间;对于比较复杂的实验,可以进行分解,降低实验难度,尤其对于中低年级的小学生,实验更应该简单、易于操作;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时要认真,但不能要求学生把看到的每一种现象都抄下来,刚接触实验的三年级学生会写的字并不多,书写的速度很慢,用笔记下来的东西不一定比记在脑海里的更有价值。如果有需要用笔记录的实验,则要对学生进行必要指导,或者对实验记录单进行合理设计,为学生的探究实验赢得时间。
5.实验教学发挥合作交流的作用
实验教学中,我们应激发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实践活动,更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合作、交流。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可以开展经验交流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经验分享,也可以对于某一问题进行讨论甚至争论,这些都能让学生自主解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通过集思广益、思维互补,使实验方案更完善,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例如:在《造一艘小船》教学中,学生就能通过合作交流设计、制作能浮着的小船。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完全沉浸在与同伴真诚合作的快乐之中。
6.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促进有效探究
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与材料亲密接触,是科学活动中重要的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些蕴涵着典型的科学概念的材料,会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带给不同起点水平的学生不同层次的体验和经历。
在“观察水”的教学中,每组一套学生实验材料:牛奶(或有色饮料)、白醋、糖水、水装在烧杯里,准备几根筷子用于品尝。在教学中,如果选择替代实验材料,一定要考虑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材料不当、分发材料的时机不当等都会造成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困难,影响教学有效性。
7.通过及时复习,促使学生巩固科学概念
在课的起始阶段,适当地对上几节课的科学概念进行复习;在课的结束阶段,利用多种形式对本节课或单元的科学概念进行练习。练习的过程也是信息反馈的过程,教师可以从学生做练习的准确性和速度的快慢程度全面获取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和掌握科学概念的情况,而后根据反馈得到的信息给予恰当弥补和点拨,以便使学生对科学概念有一个再学习、再理解吸收的过程,适时、适度的练习能够有效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
1.1树立科学家榜样,培育科学精神。
青少年正处于社会化时期,易于模仿,因此榜样的作用很大。科学家是人类的宝贵资源,他们的发明,也包括他们的成长,甚至包括他们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所有这些都是人类宝贵的财富,这种财富对于下一代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榜样功能。
1.2创设问题情境培育质疑精神
理性的怀疑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创设一些情境,尤其是问题情境,能更好地触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技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很多老师都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质疑。
1.3开展探究式教学培养探究精神
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最重要方法。根据新课程标准,教师已经开始改变过去传授式教学和验证性实验的单一教学模式,尝试使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开展探究式实验活动。在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活动,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科学精神方面,很多老师进行了有益探索。有的小学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过程,把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创造思维能力的任务落实到教学过程中。
2.小学生应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
首先是实践,实践是一种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科学学科所特有的特点是为学生的动手实践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善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充分地动眼、动手、动脑、动口,按一定的要求对研究客体,包括实物、标本、模型及有关的实验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实验和操作,使学生获得更直接、更清晰、印象更新的认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训练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在探究中使学生形成一丝不苟、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学生倾听的科学探究态度,为学生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工作、研究乃至创造发明等打好不可缺少的素养基础。
从具体的认识活动来说,训练学生观察、思考、实验三种基本的科学方法。在观察方面,训练学生观察各种自然事物、自然现象的观察方法,把握观察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按顺序观察、多角度观察,边观察边思考、边观察边研讨、边观察边记录,等等。在思考方面,训练学生比较、分类、概括、归纳、综合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先思后说”、“先想后做”等良好的思考习惯。如:在加热白糖时,通过观察猜测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说出了很多现象。学生有了很高的兴趣,都想通过实際操作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集中精神,认真观察,记入实验的点滴现象,俨然一个小科学家。学生获得了探究乐趣。
3.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高低。营造一个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在课堂上都能自由“呼吸”。在一个开放的、民主的、充分尊重个性的环境和心理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才有可能进入状态。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而且是情感的交流。当我们在互动过程中,达到“相互信任,彼此尊重,融洽相处”时,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主人,才能敢想、敢说、勇于创新。试想,教师板着一张脸,学生对老师也是唯唯诺诺,学生怎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们只能是一切听老师的,把教师的话当做圣旨,不敢质疑,又谈何创新。
4.实验教学要给予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在实验教学中,科学老师的语言一定要简练、明了,给学生以明确的实验目标,为学生动手操作安排更多时间;对于比较复杂的实验,可以进行分解,降低实验难度,尤其对于中低年级的小学生,实验更应该简单、易于操作;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时要认真,但不能要求学生把看到的每一种现象都抄下来,刚接触实验的三年级学生会写的字并不多,书写的速度很慢,用笔记下来的东西不一定比记在脑海里的更有价值。如果有需要用笔记录的实验,则要对学生进行必要指导,或者对实验记录单进行合理设计,为学生的探究实验赢得时间。
5.实验教学发挥合作交流的作用
实验教学中,我们应激发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实践活动,更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合作、交流。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可以开展经验交流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经验分享,也可以对于某一问题进行讨论甚至争论,这些都能让学生自主解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通过集思广益、思维互补,使实验方案更完善,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例如:在《造一艘小船》教学中,学生就能通过合作交流设计、制作能浮着的小船。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完全沉浸在与同伴真诚合作的快乐之中。
6.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促进有效探究
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与材料亲密接触,是科学活动中重要的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些蕴涵着典型的科学概念的材料,会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带给不同起点水平的学生不同层次的体验和经历。
在“观察水”的教学中,每组一套学生实验材料:牛奶(或有色饮料)、白醋、糖水、水装在烧杯里,准备几根筷子用于品尝。在教学中,如果选择替代实验材料,一定要考虑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材料不当、分发材料的时机不当等都会造成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困难,影响教学有效性。
7.通过及时复习,促使学生巩固科学概念
在课的起始阶段,适当地对上几节课的科学概念进行复习;在课的结束阶段,利用多种形式对本节课或单元的科学概念进行练习。练习的过程也是信息反馈的过程,教师可以从学生做练习的准确性和速度的快慢程度全面获取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和掌握科学概念的情况,而后根据反馈得到的信息给予恰当弥补和点拨,以便使学生对科学概念有一个再学习、再理解吸收的过程,适时、适度的练习能够有效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