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1年11月20日,《时事新报》发表了马君武的《哀沈阳·二首》,诗云:
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最当行。
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
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佳人舞几回。
这两首诗出现了三个人的名字,赵四即张学良当时的侍妾赵—荻、朱五即张学良秘书的夫人朱湄筠,还有著名影星胡蝶,而实际上这两首诗针对的人是名字并未在诗中出现的张学良。马君武这是在讽刺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的当夜醉心欢场、不理军机,使得沈阳被攻破。
马君武是同盟会与国民党元老级人物,性情耿直,常为一言不合而与人动手,但他绝非是造谣生事的小人。诗中所言诸事均在一定范围内口口相传、甚嚣尘上。不过,这两首诗却是错责了赵四、朱五、胡蝶和张学良。
诗中点名的三个女子,唯有赵—荻当夜确实与张学良在—起。当时,伤寒病初愈的张学良正在北京协和医院疗养,“九一八事变”当夜,他携夫人于凤至与赵一荻,一起招待一些将领去看梅兰芳的《宇宙锋》,其时,张本人陪英国驻华大使夫妇在—个包厢看戏。中途侍卫副官谭海来报“沈阳出事”,张即刻返回装有前线电话的协和医院,—边与南京方面沟通,一边安排各国驻京记者召开新闻发布会,基本上是一夜未眠。
由于南京军事委员会及在南昌视察的蒋介石都误判了形势,认为不过是日军寻常挑衅性质,对张学良发出了“绝对不准抵抗”,以免“事态扩大”、“影响外交解决”的命令。张学良即令收缴士兵军械,存于库房——此举的恶果是,日本兵为了节约子弹,直接用刺刀杀人。而沈阳亦在一夜之间陷落。
著名影星胡蝶在此事中可谓‘躺枪”——她终其一生都未见过张学良。马君武的诗,虽然在当时极大地伤害了她的声誉,却也无意中让她有机会表现出超凡的胸襟与见识。胡蝶所在的明星公司在马诗见报后连续两日在《申报》上登出启事,她的同事也纷纷以个人名义登出启事,力证胡蝶是夜正在天津拍戏,与张学良绝无任何瓜葛,不过此事还是给胡蝶的名誉和心理造成了巨大伤害。但当有人力促胡蝶诉诸法律时,她却很冷静地表示:此事是日本人先利用中文报纸传出谣言,马君武听信谣言才写的诗;日本人“欲毁张副司令之名誉,冀阻止其回辽反攻”,而她个人对生活琐事的讹传并不在意,只求在民族大义上无亏。据知情人分析,日本人之所以选择她而不是别的影星来“搞臭”张学良,也是因为她当时拍的电影中有反日情节。
胡蝶与张学良在马诗发表之前,是无缘相识,在马诗发表之后,则更刻意避免认识。其中有一次是张学良到上海,有人想介绍他认识胡蝶,张认为不妥而作罢;数十年后两人均定居美国之后,有一个方便的机会两人可得见,胡蝶回答,“既然不相识,就没必要刻意去认识了”。
那么,“朱五”又为何入诗呢?这很可能涉及马君武与张学良的“过节”。朱五,本名为朱湄筠,在京沪几大名媛中排在赵—荻之后,位列第五,故有此名,其父为朱启钤;她后来嫁给了张的秘书朱光沐。马早年因办学经费捉襟见肘,曾一再登门拜访曾花巨资创办东北大学的张学良。谁料张却通过秘书一再拒见。终被逼一见,但仍以军费庞大无力资助而拒绝了马。向以国民党元老自居、与同僚一言不合便要打人的马君武何曾受过此等委屈,是以他写《哀沈阳·二首》,也不能说完全不含个人情绪在里面。而当年代表张学良表达拒见意思的正是朱光沐,其妻朱湄筠无辜受到“牵连”也就顺理成章的事了。有意思的是,“朱五”日后在—个宴会上遇到马君武,这个大家闺秀“不经意”地对马君武说:马先生的诗,可让我成为全国的名人了。曾经将宋教仁打得住院的马君武,当即落荒而逃,离席回家。
因马君武特殊身份,他的《哀沈阳·二首》产生了巨大影响力,事后他也颇为自得。而他在诗中批评到的四个名人,受伤最深的是张学良,从此被称为“投降将军”。晚年的张学良曾在口述历史中表示:“这首诗我最恨了……我都没有跟她(朱五)开过一句玩笑!”
但是,从另—个角度来说,马君武的诗所述事实虽不实,在总体评论上也不能说对张学良是完全冤枉的。他耽于享乐的花名天下共闻,情事数不清的他在晚年也说“平生爱女人”,而最重要的是,即便要遵守不抵抗的命令,又为何不拖延一下,让东北军抵抗一阵再说——日本军队当时,甚至至今都宣称,沈阳事变起初是几个底层士兵搞起来的。这种鬼话当然是为了当时的“外交需要”,但张学良若有大智慧大格局,在执行不抵抗命令时拖延那么一会儿,改变的将是整个中国历史——30万东北军对付15万日军,实在是优势太明显了;再说了,不抵抗就不抵抗,你还缴了所有士兵的械,让许多人成为日军刀俎上的鱼肉……
可惜历史不能假设,也无法重来。
张宁据《看世界》东方小四/文 整理
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最当行。
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
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佳人舞几回。
这两首诗出现了三个人的名字,赵四即张学良当时的侍妾赵—荻、朱五即张学良秘书的夫人朱湄筠,还有著名影星胡蝶,而实际上这两首诗针对的人是名字并未在诗中出现的张学良。马君武这是在讽刺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的当夜醉心欢场、不理军机,使得沈阳被攻破。
马君武是同盟会与国民党元老级人物,性情耿直,常为一言不合而与人动手,但他绝非是造谣生事的小人。诗中所言诸事均在一定范围内口口相传、甚嚣尘上。不过,这两首诗却是错责了赵四、朱五、胡蝶和张学良。
诗中点名的三个女子,唯有赵—荻当夜确实与张学良在—起。当时,伤寒病初愈的张学良正在北京协和医院疗养,“九一八事变”当夜,他携夫人于凤至与赵一荻,一起招待一些将领去看梅兰芳的《宇宙锋》,其时,张本人陪英国驻华大使夫妇在—个包厢看戏。中途侍卫副官谭海来报“沈阳出事”,张即刻返回装有前线电话的协和医院,—边与南京方面沟通,一边安排各国驻京记者召开新闻发布会,基本上是一夜未眠。
由于南京军事委员会及在南昌视察的蒋介石都误判了形势,认为不过是日军寻常挑衅性质,对张学良发出了“绝对不准抵抗”,以免“事态扩大”、“影响外交解决”的命令。张学良即令收缴士兵军械,存于库房——此举的恶果是,日本兵为了节约子弹,直接用刺刀杀人。而沈阳亦在一夜之间陷落。
著名影星胡蝶在此事中可谓‘躺枪”——她终其一生都未见过张学良。马君武的诗,虽然在当时极大地伤害了她的声誉,却也无意中让她有机会表现出超凡的胸襟与见识。胡蝶所在的明星公司在马诗见报后连续两日在《申报》上登出启事,她的同事也纷纷以个人名义登出启事,力证胡蝶是夜正在天津拍戏,与张学良绝无任何瓜葛,不过此事还是给胡蝶的名誉和心理造成了巨大伤害。但当有人力促胡蝶诉诸法律时,她却很冷静地表示:此事是日本人先利用中文报纸传出谣言,马君武听信谣言才写的诗;日本人“欲毁张副司令之名誉,冀阻止其回辽反攻”,而她个人对生活琐事的讹传并不在意,只求在民族大义上无亏。据知情人分析,日本人之所以选择她而不是别的影星来“搞臭”张学良,也是因为她当时拍的电影中有反日情节。
胡蝶与张学良在马诗发表之前,是无缘相识,在马诗发表之后,则更刻意避免认识。其中有一次是张学良到上海,有人想介绍他认识胡蝶,张认为不妥而作罢;数十年后两人均定居美国之后,有一个方便的机会两人可得见,胡蝶回答,“既然不相识,就没必要刻意去认识了”。
那么,“朱五”又为何入诗呢?这很可能涉及马君武与张学良的“过节”。朱五,本名为朱湄筠,在京沪几大名媛中排在赵—荻之后,位列第五,故有此名,其父为朱启钤;她后来嫁给了张的秘书朱光沐。马早年因办学经费捉襟见肘,曾一再登门拜访曾花巨资创办东北大学的张学良。谁料张却通过秘书一再拒见。终被逼一见,但仍以军费庞大无力资助而拒绝了马。向以国民党元老自居、与同僚一言不合便要打人的马君武何曾受过此等委屈,是以他写《哀沈阳·二首》,也不能说完全不含个人情绪在里面。而当年代表张学良表达拒见意思的正是朱光沐,其妻朱湄筠无辜受到“牵连”也就顺理成章的事了。有意思的是,“朱五”日后在—个宴会上遇到马君武,这个大家闺秀“不经意”地对马君武说:马先生的诗,可让我成为全国的名人了。曾经将宋教仁打得住院的马君武,当即落荒而逃,离席回家。
因马君武特殊身份,他的《哀沈阳·二首》产生了巨大影响力,事后他也颇为自得。而他在诗中批评到的四个名人,受伤最深的是张学良,从此被称为“投降将军”。晚年的张学良曾在口述历史中表示:“这首诗我最恨了……我都没有跟她(朱五)开过一句玩笑!”
但是,从另—个角度来说,马君武的诗所述事实虽不实,在总体评论上也不能说对张学良是完全冤枉的。他耽于享乐的花名天下共闻,情事数不清的他在晚年也说“平生爱女人”,而最重要的是,即便要遵守不抵抗的命令,又为何不拖延一下,让东北军抵抗一阵再说——日本军队当时,甚至至今都宣称,沈阳事变起初是几个底层士兵搞起来的。这种鬼话当然是为了当时的“外交需要”,但张学良若有大智慧大格局,在执行不抵抗命令时拖延那么一会儿,改变的将是整个中国历史——30万东北军对付15万日军,实在是优势太明显了;再说了,不抵抗就不抵抗,你还缴了所有士兵的械,让许多人成为日军刀俎上的鱼肉……
可惜历史不能假设,也无法重来。
张宁据《看世界》东方小四/文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