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得诺贝尔奖的若干步骤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LBC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想赢得诺贝尔奖、想出名、想掌大权,甚至想发财?如果这正是你的野心,那我可没法帮你忙了。根本没有指导守则或是路径,能引导你获得诺贝尔奖。事实上,纯就几率而言,我们大部分人赢得奥运金牌的机会,还比赢得诺贝尔奖来得高呢。
  反过来说,另一种不同的情况是:奥运得奖选手确实有可能赢得诺贝尔奖,但是你能想象爱因斯坦或罗素(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奥运十项全能项目拼战的场面吗?当我在圣犹大网球经典赛中颁奖给冠军张德培时,就不得不面对此一残酷的事实。就某个角度来看,虽然我和张德培都可以算是一位赢家,但是他往后有可能改行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或是作家,我却永远不可能在网球场上击败张德培或桑普拉斯,即使是让我和85岁高龄的他们对打。
  既然我已经引起你的注意,但愿你能从中找出塑造伟大科学家的要素。那么,照着我以下的话去做,虽不能保证你有一趟斯德哥尔摩或奥斯陆之旅,但是加上一点儿运气,还是可能带给你相当丰富的收获。
  
  解决大问题。傲出真正的大发现
  
  大家可能认为,受过良好教育、工作极为努力、天生能力高强而且智力出众的人,就有办法挑选出诺贝尔级的重大议题,然后一举将它破解。不过根据我的经验,这样的人可说少之又少,如果真的有恐怕是外星人,或是人类演化到下一阶段的产品。
  “发现”其实很困难。没有人能决定自己想做出“发现”,就可以做出“发现”,但是有一些方法确实可以让做出“发现”的可能性提高。专心制造新的信息与见解,然后寻求意外的结果与答案。不要接受表面的意义,养成习惯不要用因循的老方法来思考。要卖力工作,加上一点儿运气,然后就要看你是否有那种意外发现好东西的本领了。
  
  要实际。善用你的长处
  
  像我这样出身兽医背景的人和赌马的人一样清楚,不同的工作要用不同的马。能力只适合犁田的马,最好放弃去当球赛马或障碍赛马的念头。一名分子生物学家或许同时也可以是一位诗人,但是通常其中一个角色都会比另一个角色杰出得多。最好的科学属于喜爱发问、而且很高兴看见新发现能推翻固有想法与偏见的那些人。如果他们必须在权威与证据之间做一抉择,基础科学家总是会选择证据。例如,大部分科学家都是出了名的瞧不起威权政治。科学与政治之间的暖昧关系总是充满了潜在的冲突。不过,那些激烈事件所特有的激情与背叛,倒是常常能成为戏剧或报纸杂志的好题材。
  
  培养基本技能。与适当的人共事
  
  要养成一名杰出人道主义者或是作家,所需要的基本元素可能因人而有极大差别——只除了最明显的几个要点,像是敏锐的头脑、强烈的责任感等。反观科学家的养成,全都需要接受大学以上的深入专业训练。
  另外,如果你生在一个有知识而且肯支持你的家庭,在美国、欧洲、日本、加拿大或澳大利亚成长,进好学校和一流大学,而且是某个大人物的门生,这些多多少少都有帮助,虽然不是必要条件。有些野心勃勃的人,甚至千方百计要和诺贝尔奖得主共事,因为诺贝尔奖得主有权提名诺贝尔奖候选人——而诺贝尔奖只颁给获得提名的人。资深科学家喜欢想象自己正在创造一个历久不衰的“学派”,所以这样的师承关系确实可能有帮助。
  然而,这些因素全都不保证你能拿到诺贝尔奖。
  
  锻炼清晰简洁的文笔
  
  很多人精通科学,也擅长动手做实验,但是却不懂得写作。当然你不需要下笔有如莎士比亚或其他大文豪,但是任何想成为顶尖科学家的人,一定要具有清晰简沽的英文写作能力。英文是科学语言,而且很多国家在学校和大学里的科学课程都采用英语教学,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就是其中两个例子。毕竟,科学就是在讲述一则又一则有趣且难忘的好故事。
  
  选对研究领域
  
  诺贝尔奖要表彰的是我们视为人类高等文化活动中的部分项目,不是所有项目都包括在内。诺贝尔并没有设置视觉艺术奖、音乐奖或舞蹈奖,因此这些领域恐怕是你要避开的。就我所知,表演艺术只拿过两次诺贝尔奖:1997年的文学奖颁给意大利剧作家达里欧·傅;1953年的文学奖颁给英国领袖丘吉尔,这当然是因为丘吉尔既是著名的演说家,也是作家。虽说对许多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来说,为了要推广特定议题所进行的公开倡议活动,恐怕部分也可以归类于“表演艺术”。至于对科学家而言,面对专家以及一般群众讲述自己的研究,基本上也是获得荣誉与建立名声的重要因素。如果你成天窝在家里,没有人会知道你和你的研究。
  此外。对于你踏入的科学领域也要慎选。虽然有些领域并没有列入诺贝尔奖的目标领域,但是它们却有可能符合其中的项目。好比说,纯数学可能被排除在诺贝尔奖外,但是以数学为基础的理论,显然是物理学及经济学的中心。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纳什,1996年经济学奖颁发莫理斯,这些就是数学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例子。又如地质学也不在给奖范围内,但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地质学家,却有可能因为对物理学或化学的贡献而获奖。
  
  发掘并培养你真正的热情
  
  尽管我讲了这么多,人生最大乐事之一莫过于发现一系列真正能吸引你的问题。如果有人发觉自己热爱的项目不在诺贝尔给奖范围,或是任何“光荣大奖”的给奖范围,那么就应该把奖项抛到脑后,放胆追求能让自己满足和兴奋的事业,不论这项事业是哲学,还是制造冲浪板。因为那才是人生真正要紧的大奖。
  
  避免担任显赫的管理职位
  
  那些年纪轻轻便担任所长或院长职务的聪明人儿,可能就此断送了赢得大奖的机会。领导一所大型研究机构,当然是一件耗费心力的工作。主持大型研究计划也是一样。我个人认为,聪明的人会投身于他们最喜欢的事。某些诺贝尔奖项颁给了实验物理领域中绝顶聪明的顶尖领导人,但是这种情况鲜少发生在其他研究领域。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学术机构里的高阶领导人能赚取高薪,而且现在希望他们具备管理技巧的要求也愈来愈常见。
  虽然某些担任这类职位的人会赢得诺贝尔奖,但其实是因为他早期的研究。另外一些年纪还没太老、就去过斯德哥尔摩领奖的人,通常会成为非常有效率的大学校长或著名研究机构的院长。
  然而,通常的情况是这样的:拥有能在研究领域出人头地的创意与洞见的人,多半都缺乏成为杰出管理者所需要的技巧与决心。正如《哈姆雷特》里的人物波隆尼尔斯所说的:“首先,对自己要诚实。”
  
  小心照顾自己,活久一点
  
  就诺贝尔和平奖的特性来说,受奖者可能在伟大成就受认可后没多久,便受邀前往奥斯陆领奖,但是对于作家、科学家、经济学家来说,却可能需要长时间的等待。有时候,从完成一项重大发现,到诺贝尔奖委员会终于做出正确抉择(至少就你的角度来说),需要等50年。
  所以从年轻就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饮食要有节制,要度假,不要抽烟或滥用药物(包括酒精),保持运动习惯,不要从事极限运动,若有自杀念头,一定要寻求专业协助。
  科学家里包括各式各样的人,而我知道有许多才华出众又有效率的人,就是因为上面那些因素而出局的。对于生
    
  活方式通常更孤独、也更富创意的作家来说,对于这类危险因素更是难以抗拒。
其他文献
贴子来源:U客论坛·UFO探索   帖子名称:真的存在外星人吗?  帖子地址:http://bbs.fdts.com cn/threod-2816-1-6.html  发帖时间:2009年6月25日  楼主:简单    编者:一个全新的栏目,希望借助这个栏目,将大家在u客论坛中的“胡言乱语”集中发布到这里,使更多的读者可以在这些“稚嫩”的思想火花中有所思,有所得。也希望大家更多地关注论坛,积极参
期刊
来自于德国马普太阳系研究所、加拿大艾伯塔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科学家们已经提出了一个新的三维计算机模型,成功地描述和解释了木星带状风圈的所有重要特征。这项模拟暗示,木星上的风流系统也许一直深入到7000千米以下的深层大气之中。  驱动这些风流的力量是一些较小的湍流,它们被行星弯曲的表面和迅速的自转整理成了环绕行星的带状风圈。这个计算机模型还解释了为什么会存在二种类型的风圈:赤道附近的是强劲
期刊
在食物供给不稳定的地区,难以预测的恶劣气候,为土壤、植物与人口带来更剧烈的冲击。面对夏季热浪干旱侵袭,究竟需要怎样的水资源策略?  气候科学专家认为,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在21世纪下半段,夏季极端的高温与旱象将成为常态。而2003年年初欧洲大陆土壤水分的快速减少,似乎预示了欧洲接下来的夏季热浪。热浪使土壤水分快速消失,极其干燥的土壤,又助长了热浪,二者交互影响。  土壤水分的变化可能影响土壤冲蚀、
期刊
英国剑桥大学中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一生投身于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写出了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令李约瑟困惑不解的是,中国古代创造出了杰出的技术成就,但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起源?这一问题被中国学术界称为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的解答在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曾掀起一阵风潮,答案众说纷纭。主流的观点认为是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制度制约了科学在中国的萌芽与发展。  当代科学史专家
期刊
●他用了四瓶化学物质为他们的人造细胞设计出了染色体,然后把这个基因信息植入另一个修改过的细菌细胞中,这个由合成基因组控制的细胞具有自行复制的能力——这就是人类成功制造的第一个合成生命,取名为:“辛西娅”。  ●肯定者说:这项技术或可用来制造特定的藻类,以净化导致气候暖化的二氧化碳;也可能为炼油厂生产新的碳氢化合物清洁能源;还有助于加速疫苗生产,以及制造新食材和化学物质。  ●否定者担忧:这是取代“
期刊
引力无穷的超大质量黑洞    恰恰在银河系中心,距离地球2.6万光年远的地方,拥有银河系中最重的天体——一个质量相当于400万个太阳的超大质量黑洞,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它被压缩为一个点。距离这个超大质量黑洞越近,遭遇的引力就越强。一旦距离其过近,连光线都无法逃脱而被吞噬。这样的超大质量黑洞对时间具有显著的影响,令其减缓的速度远远超过银河系中的任何物体。这使得它成为一台“天生的时间机器”。  我喜欢想
期刊
生物学家认为:地球现存生物都源自同一先祖。这个观点似与人的直接觉不符,但从胚胎发生、同源器官到痕迹器官的形态学证据,再到蛋白质与基因的分子层面,都指向同一结论。根据这个论点,生物从单细胞多细胞,从无脊椎到有脊椎。从鱼到两栖在到爬虫乃至于鸟及哺乳动物,都该有处于过渡期的物种存在才是。发掘这些环节物种的化石,就成了古生物的重要工作。  成年后,我的典型夏季生活写照:穿越过北极圈,置身于冰天雪地中,在悬
期刊
C档案编号:NO.57  C档案编号:NO.57  目击时间:2005年5月25日 12时31分  目击地点:乌鲁木齐  南山庙儿沟镇停车场  目击人数:1人  飞行物数量:1个  飞行物形状:碟状  飞行物颜色:黑色  目击报告是否报告:是  相机型号:佳能400  目击人:吴涛  目击人地址:乌鲁木齐铁路局乌鲁木齐车务段工会  备注:  2005年5月21日,我和单位同事六人参加了乌鲁木齐北山
期刊
“巴拉德先生因成功探险加的好运和科学带头人的专门只是而收益终身。”  国家地理驻会探险家罗伯特·巴拉德,是一名有着125次探险经历的老手,许多经历是搜寻失事的沉船和史前器物,其中最为著名的是1985年他发现了“泰坦尼克”号沉船。巴拉德是美国康涅狄格州密斯狄克探险协会主席,罗德岛州大学考古海洋学研究所长。  前海军军官巴拉德,已被授予过30多次奖励,包括6次战功和国家地理特技术领先的真知灼见。  从
期刊
帖子来源:U客论坛.UFO探索帖子名称:你相不相信有灵魂这回事?       帖子地址:http://bbs.fdts.com.    cn/thread-1924-1-1.html       发贴时间:2009年6月2日         楼主:把上帝笑死    【编者】:一个全新的栏目,希望借助这个栏目,将大家在u客论坛中的“胡言乱语”集中发布到这里,使更多的读者可以在这些“稚嫩”的思想火花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