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兴旺匹夫有责,唇亡齿寒的道理都懂吧!我是亲眼见证了新疆人民是怎么支援抗战的!年轻人应该多了解了解抗战的历史。”
“你看,抗战都过去七十多年了,现在还有不少年轻人说,新疆和抗日战争没有多少关联,隔得那么远。”卓华说,他一听到这样的言论就很生气,“太无知了!年轻人应该多了解了解抗战的历史。”
学习英语、拉小提琴、用ipad看新闻……
今年87岁的卓华把晚年生活过得时尚而饶有兴致。
5月中旬,记者来到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卓华老人的家,此时,卓华正在用ipad看新闻,卓华对时事新闻保持着多年不变的高度兴趣,尤其对中国同日本、美国、俄罗斯这些国家的关系。
“国家兴旺匹夫有责,唇亡齿寒的道理都懂吧!我是亲眼见证了新疆人民是怎么支援抗战的!年轻人应该多了解了解抗战的历史。”卓华说。
上街拉募捐新疆老太一次捐出3000银票
“我是老新疆人,我的曾祖父卓麟举是清兵派驻新疆军队的管带(相当于营长),随左宗棠一起过来的。”卓华说,到他这一代的时候,已经是第四代新疆人了,记得小时候,他经常到阜康、木垒的城墙上,骑着大炮玩,那些大炮都是清兵留下来的。
在卓华的印象中,童年过得无忧无虑,直到抗日战争爆发。
1937年7月,时年9岁的卓华还在阜康上小学,有一天,学校通过有线广播告诉大家,日本鬼子打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大家要联合起来,一致抗日!卓华看到了一幅幅描绘日本鬼子杀中国人的宣传画,其中,一幅画深深刺激了卓华年少的心,是一个日本鬼子举起刺刀哈哈大笑,刺刀上,挑起一个中国小孩。卓华说,他当时眼泪都掉下来了,恨不得上前线杀鬼子。
没多久,学校组织学生上街游行,每人手上拿着一面小旗子,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虽然,新疆离北平相隔遥远,但此时,越来越多的新疆人通过有线广播、报纸、以及满街的游行了解到战争的残酷和紧迫。
从那时起,卓华每天都在关注抗战的信息:上海813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血战杭州湾……
随着战火急速蔓延,抗战前线需要大量必备物资,中央政府号召全国人民行动起来,为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贡献一切能贡献的力量。
在卓华的记忆中,大概是1938年秋天,学校组织师生上街拉募捐,号召大家为抗战前线捐款,“我们来到一个店铺,一位小脚老太太,我们就给她讲鬼子是怎么杀中国人的,前线士兵有多么艰苦,大多穿着草鞋,连过冬的衣服都没有……”卓华说,大家说着说着,看到老太太靠在走廊的柱子上,用袖子擦眼泪,老太太问他们,“要捐多少?”卓华他们回答,“根据你的情况来,自愿捐赠,一块钱也不算少。”老太太当时就说,捐3000新疆银票,这个数字把卓华他们吓了一跳,这在当时可是巨款,但老太还是执意捐了出来。老太太说,如果亡国了,这些钱留着也没用,还不如拿出来支援抗战。卓华说,当时看来,那个老太太看起来并不阔绰,那些钱估计是老太太的积蓄了,此举令大家特别感动。
战火逼近西北 新疆人走向前线
战火一直在持续,卓华依然每天在关注局势的变化。
1942年,卓华考上了迪化师范学校(今新疆教育学院),中专学制。
在卓华的印象中,越来越多的内地人来到新疆,有天津的、河北的、还有东北的,有商人也有贫民,一些人拖家带口地跑到新疆就是为了躲避战乱,当时,内地不少城市都沦陷了,有很多新疆人担心,鬼子会不会打到新疆?
卓华说,记得一个天津人告诉大家,“鬼子号称三个月灭亡中国,真是鬼扯!我从天津到新疆都走了半年,新疆这么大,鬼子来不了,估计走到半道上就要撤了。”
实际上,鬼子离新疆越来越近了,当时,卓华通过广播和报纸了解到,日军的陆军已经打到了陕西的潼关,日军的空军多次轰炸甘肃兰州的“中山铁桥”,“中山铁桥”位于兰州滨河路中段白塔山下,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寇相继侵占我国华北、华东、华南地区,封锁了我国大部分出海口。西北、西南成为关系抗战全局的战略大后方。作为西北交通枢纽,由新疆入境的苏联援华物资大多经甘新公路运抵兰州集中后,再由西兰公路等转运到各抗日前线。而“中山铁桥”是甘新、西兰两条东西大通道上唯一的一座横跨黄河、连接两条道路的桥梁,其军事、经济地位空前提高,成为一座为抗日战争提供后勤补给的关键性桥梁。
抗战期间,兰州不仅是抗战大后方、国际援华物资中转站,而且是中国空军的训练中心之一。为此,1937年11月至1943年6月,日寇对兰州进行了长达6年的疯狂轰炸。“中山铁桥”就是他们轰炸的重要目标。
“记得1944年,中央在新疆招收1000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青年军支援抗战,要18岁以上,高中学历。”卓华说,当时,他去报名,但因为年龄不够,没被录取,他觉得特别遗憾,最后,他和同学们,以及好多市民在乌鲁木齐为青年军送行,青年军来自全疆各地,各民族的都有,当时,他们是坐汽车到甘肃、兰州、西安、潼关、双十堡,最后再到四川等抗战前线。那时候,太平洋战争还在持续,日本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大家都觉得战争已经进入最后的阶段,胜利在望。
送钱送粮送马,新疆人民倾力支持抗战
1945年1月,毕业后的卓华被分到了直属中央“联合勤务总司令部驻新疆供应局”,主要工作任务是:为抗战前方和各战区筹集各类物资并转运到战区各地。
供应局缺少文职人员,卓华一进去就任文职官员,少尉军衔。当时的局长是郝家骏中将,组长是曾凯少将。新疆供应局下属三个分局,即南疆分局,驻地阿克苏。迪化分局,驻迪化(今乌鲁木齐)。北疆分局,驻玛纳斯。
在供应局工作期间,卓华参与并见证了新疆人民是如何支援抗战的,比如,把南疆产的粮食和棉花运到抗战前线;把新疆人民为抗战捐赠的寒衣送到前线;转运从印度经过喜马拉雅山口、由毛驴托运到新疆的由盟国支援的汽车轮胎,然后,再把轮胎运到抗战前线。
在卓华的印象中,战时所需,中央号召新疆捐献战马,因为新疆的马匹品质优良,当时,新疆计划为抗战捐献4000匹战马,但因为各种原因,只在哈密的巴里坤征到了优良战马1000匹,由于当时的运力有限,这些战马,由战士徒步送往抗战前线,因为路远,以及水土不服,战马在途中损失过半,到前线时,只剩下了两三百匹。
此外,卓华还见证了三个营的新疆青年军被送往内地支援抗战,每个营大约有1000人。青年军坐汽车到甘肃,然后到西安,再到达重庆,成都,潼关等地参加抗战。
1945年8月15日晚,这个夜晚对卓华来说,终身难忘,“那天晚上,乌鲁木齐沸腾了,好多人涌上街头欢呼抗战胜利,好多人都在哭,大十字那里,整夜在放鞭炮,有商家把自己的布匹和茶叶拿出来贱卖。”卓华说,那晚,他也在欢呼的人群中,眼泪流个不停。第二天早上,大十字的鞭炮屑红彤彤铺了一地,堆到脚脖子那么高了。
1948年6月,卓华考入黄埔军校第23期第一总队(辎重兵独立中队)学习。在黄埔军校学习不到一年,分到了四川的国民革命军部队,不久随部队在四川起义,1951年参加朝鲜战争,任司令部参谋,归国后回到新疆参加工作。
如今的卓老,喜欢唱歌、绘画、书法、学英语、拉提琴。他说,和平年代,没有什么值得忧虑的,活到老,学到老,充实到老。
“你看,抗战都过去七十多年了,现在还有不少年轻人说,新疆和抗日战争没有多少关联,隔得那么远。”卓华说,他一听到这样的言论就很生气,“太无知了!年轻人应该多了解了解抗战的历史。”
学习英语、拉小提琴、用ipad看新闻……
今年87岁的卓华把晚年生活过得时尚而饶有兴致。
5月中旬,记者来到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卓华老人的家,此时,卓华正在用ipad看新闻,卓华对时事新闻保持着多年不变的高度兴趣,尤其对中国同日本、美国、俄罗斯这些国家的关系。
“国家兴旺匹夫有责,唇亡齿寒的道理都懂吧!我是亲眼见证了新疆人民是怎么支援抗战的!年轻人应该多了解了解抗战的历史。”卓华说。
上街拉募捐新疆老太一次捐出3000银票
“我是老新疆人,我的曾祖父卓麟举是清兵派驻新疆军队的管带(相当于营长),随左宗棠一起过来的。”卓华说,到他这一代的时候,已经是第四代新疆人了,记得小时候,他经常到阜康、木垒的城墙上,骑着大炮玩,那些大炮都是清兵留下来的。
在卓华的印象中,童年过得无忧无虑,直到抗日战争爆发。
1937年7月,时年9岁的卓华还在阜康上小学,有一天,学校通过有线广播告诉大家,日本鬼子打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大家要联合起来,一致抗日!卓华看到了一幅幅描绘日本鬼子杀中国人的宣传画,其中,一幅画深深刺激了卓华年少的心,是一个日本鬼子举起刺刀哈哈大笑,刺刀上,挑起一个中国小孩。卓华说,他当时眼泪都掉下来了,恨不得上前线杀鬼子。
没多久,学校组织学生上街游行,每人手上拿着一面小旗子,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虽然,新疆离北平相隔遥远,但此时,越来越多的新疆人通过有线广播、报纸、以及满街的游行了解到战争的残酷和紧迫。
从那时起,卓华每天都在关注抗战的信息:上海813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血战杭州湾……
随着战火急速蔓延,抗战前线需要大量必备物资,中央政府号召全国人民行动起来,为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贡献一切能贡献的力量。
在卓华的记忆中,大概是1938年秋天,学校组织师生上街拉募捐,号召大家为抗战前线捐款,“我们来到一个店铺,一位小脚老太太,我们就给她讲鬼子是怎么杀中国人的,前线士兵有多么艰苦,大多穿着草鞋,连过冬的衣服都没有……”卓华说,大家说着说着,看到老太太靠在走廊的柱子上,用袖子擦眼泪,老太太问他们,“要捐多少?”卓华他们回答,“根据你的情况来,自愿捐赠,一块钱也不算少。”老太太当时就说,捐3000新疆银票,这个数字把卓华他们吓了一跳,这在当时可是巨款,但老太还是执意捐了出来。老太太说,如果亡国了,这些钱留着也没用,还不如拿出来支援抗战。卓华说,当时看来,那个老太太看起来并不阔绰,那些钱估计是老太太的积蓄了,此举令大家特别感动。
战火逼近西北 新疆人走向前线
战火一直在持续,卓华依然每天在关注局势的变化。
1942年,卓华考上了迪化师范学校(今新疆教育学院),中专学制。
在卓华的印象中,越来越多的内地人来到新疆,有天津的、河北的、还有东北的,有商人也有贫民,一些人拖家带口地跑到新疆就是为了躲避战乱,当时,内地不少城市都沦陷了,有很多新疆人担心,鬼子会不会打到新疆?
卓华说,记得一个天津人告诉大家,“鬼子号称三个月灭亡中国,真是鬼扯!我从天津到新疆都走了半年,新疆这么大,鬼子来不了,估计走到半道上就要撤了。”
实际上,鬼子离新疆越来越近了,当时,卓华通过广播和报纸了解到,日军的陆军已经打到了陕西的潼关,日军的空军多次轰炸甘肃兰州的“中山铁桥”,“中山铁桥”位于兰州滨河路中段白塔山下,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寇相继侵占我国华北、华东、华南地区,封锁了我国大部分出海口。西北、西南成为关系抗战全局的战略大后方。作为西北交通枢纽,由新疆入境的苏联援华物资大多经甘新公路运抵兰州集中后,再由西兰公路等转运到各抗日前线。而“中山铁桥”是甘新、西兰两条东西大通道上唯一的一座横跨黄河、连接两条道路的桥梁,其军事、经济地位空前提高,成为一座为抗日战争提供后勤补给的关键性桥梁。
抗战期间,兰州不仅是抗战大后方、国际援华物资中转站,而且是中国空军的训练中心之一。为此,1937年11月至1943年6月,日寇对兰州进行了长达6年的疯狂轰炸。“中山铁桥”就是他们轰炸的重要目标。
“记得1944年,中央在新疆招收1000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青年军支援抗战,要18岁以上,高中学历。”卓华说,当时,他去报名,但因为年龄不够,没被录取,他觉得特别遗憾,最后,他和同学们,以及好多市民在乌鲁木齐为青年军送行,青年军来自全疆各地,各民族的都有,当时,他们是坐汽车到甘肃、兰州、西安、潼关、双十堡,最后再到四川等抗战前线。那时候,太平洋战争还在持续,日本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大家都觉得战争已经进入最后的阶段,胜利在望。
送钱送粮送马,新疆人民倾力支持抗战
1945年1月,毕业后的卓华被分到了直属中央“联合勤务总司令部驻新疆供应局”,主要工作任务是:为抗战前方和各战区筹集各类物资并转运到战区各地。
供应局缺少文职人员,卓华一进去就任文职官员,少尉军衔。当时的局长是郝家骏中将,组长是曾凯少将。新疆供应局下属三个分局,即南疆分局,驻地阿克苏。迪化分局,驻迪化(今乌鲁木齐)。北疆分局,驻玛纳斯。
在供应局工作期间,卓华参与并见证了新疆人民是如何支援抗战的,比如,把南疆产的粮食和棉花运到抗战前线;把新疆人民为抗战捐赠的寒衣送到前线;转运从印度经过喜马拉雅山口、由毛驴托运到新疆的由盟国支援的汽车轮胎,然后,再把轮胎运到抗战前线。
在卓华的印象中,战时所需,中央号召新疆捐献战马,因为新疆的马匹品质优良,当时,新疆计划为抗战捐献4000匹战马,但因为各种原因,只在哈密的巴里坤征到了优良战马1000匹,由于当时的运力有限,这些战马,由战士徒步送往抗战前线,因为路远,以及水土不服,战马在途中损失过半,到前线时,只剩下了两三百匹。
此外,卓华还见证了三个营的新疆青年军被送往内地支援抗战,每个营大约有1000人。青年军坐汽车到甘肃,然后到西安,再到达重庆,成都,潼关等地参加抗战。
1945年8月15日晚,这个夜晚对卓华来说,终身难忘,“那天晚上,乌鲁木齐沸腾了,好多人涌上街头欢呼抗战胜利,好多人都在哭,大十字那里,整夜在放鞭炮,有商家把自己的布匹和茶叶拿出来贱卖。”卓华说,那晚,他也在欢呼的人群中,眼泪流个不停。第二天早上,大十字的鞭炮屑红彤彤铺了一地,堆到脚脖子那么高了。
1948年6月,卓华考入黄埔军校第23期第一总队(辎重兵独立中队)学习。在黄埔军校学习不到一年,分到了四川的国民革命军部队,不久随部队在四川起义,1951年参加朝鲜战争,任司令部参谋,归国后回到新疆参加工作。
如今的卓老,喜欢唱歌、绘画、书法、学英语、拉提琴。他说,和平年代,没有什么值得忧虑的,活到老,学到老,充实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