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认识上的“冲突”,激发求知欲望.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先通过口算得到如下等式:6÷3=2;60÷30=2;600÷300=2;6000÷3000=2然后提问:这4道题的被除数和除数都不同,为什么除得的商都是2?这时,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进入新课学习,就会事半功倍.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断设置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冲突”.如教学“小数除以小数”,出示例题后,引导学生与小数除以整数的小数除法比较,找出不同的地方<除数是小数>,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怎样使除数转化为整数?去掉除数的小数点后,要使商不变,被除法应该怎样?在学生掌握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法则的基础上,结合新的例题再讨论: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的小数位数少时怎么办?整数除以整数,被除数又小于除数的除法怎么算?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探求新知,保持积极主动地学习状态.
二、更新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有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没有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没有办法学会数学的.因此,数学的教学应力求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心向,使学习数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和追求.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口算“60÷3=______15÷3=”.有了“好算”的体验后,再把学生组织在猜想编好算的除法题“80÷4=______60÷2=,90÷3=______40÷2=______24÷3=______18÷6=______12÷4=,48÷6=______72÷8=
”这一极富挑战性的活动中.在学习中,我多次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活动,并不在于学生是否能猜想出正确的结果、结论、重要的是通过猜想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学到探究知识规律的科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发现“75÷3=,65÷5=,84÷4=,42÷3=”的多种计算方法.而学生对口算的感悟过程是思维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享受到探索活动的乐趣,对枯燥无味的口算产生了浓厚兴趣.因此,我认为在进行数学规律探知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大胆地让学生进行猜想.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四、突出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上课时常常感到要讲的内容很多,时间不够用.其实,一节课要讲的内容并不多的,因为新知大都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关键要善于抓住新知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例如:“和是11的加法”涉及到的知识有:①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②10以内的加法;③3个数连加(如7+3+4);④计算法则:“凑10法”.其中①②③方面的知识是学生已掌握的,只有“凑10法”是新知识,在新知识中,按“凑10法”的需要,把其中一个加数分解成两个数,教学中的重点和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应把主要精力用来解决“怎样把这个加数分解成两个数,分解出来的第一个数和另一个加数凑成10”.
五、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都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认识上的“冲突”,激发求知欲望.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先通过口算得到如下等式:6÷3=2;60÷30=2;600÷300=2;6000÷3000=2然后提问:这4道题的被除数和除数都不同,为什么除得的商都是2?这时,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进入新课学习,就会事半功倍.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断设置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冲突”.如教学“小数除以小数”,出示例题后,引导学生与小数除以整数的小数除法比较,找出不同的地方<除数是小数>,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怎样使除数转化为整数?去掉除数的小数点后,要使商不变,被除法应该怎样?在学生掌握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法则的基础上,结合新的例题再讨论: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的小数位数少时怎么办?整数除以整数,被除数又小于除数的除法怎么算?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探求新知,保持积极主动地学习状态.
二、更新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有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没有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没有办法学会数学的.因此,数学的教学应力求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心向,使学习数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和追求.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口算“60÷3=______15÷3=”.有了“好算”的体验后,再把学生组织在猜想编好算的除法题“80÷4=______60÷2=,90÷3=______40÷2=______24÷3=______18÷6=______12÷4=,48÷6=______72÷8=
”这一极富挑战性的活动中.在学习中,我多次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活动,并不在于学生是否能猜想出正确的结果、结论、重要的是通过猜想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学到探究知识规律的科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发现“75÷3=,65÷5=,84÷4=,42÷3=”的多种计算方法.而学生对口算的感悟过程是思维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享受到探索活动的乐趣,对枯燥无味的口算产生了浓厚兴趣.因此,我认为在进行数学规律探知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大胆地让学生进行猜想.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四、突出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上课时常常感到要讲的内容很多,时间不够用.其实,一节课要讲的内容并不多的,因为新知大都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关键要善于抓住新知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例如:“和是11的加法”涉及到的知识有:①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②10以内的加法;③3个数连加(如7+3+4);④计算法则:“凑10法”.其中①②③方面的知识是学生已掌握的,只有“凑10法”是新知识,在新知识中,按“凑10法”的需要,把其中一个加数分解成两个数,教学中的重点和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应把主要精力用来解决“怎样把这个加数分解成两个数,分解出来的第一个数和另一个加数凑成10”.
五、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都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