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消毒供应中心职业危害因素的经总结,主要包括生物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生理因素及主观因素方面,且认为消毒供应中心职业防护应该从预防入手,加强对职业安全防护的知识教育,从而使职业危害的发生率降到最低,保证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职业安全。
【关键词】职业危害;防护措施;消毒供应中心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963—02
消毒供应中心作为医院医疗用品消毒灭菌与配送中心,对于有效的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的护理质量与安全是非常重要的[1]。在操作的过程中,供应室的人员会接触到病原微生物和病人的血液等感染性的物质;此外,还可能在污染洗涤操作中接触含有有害化学气体损害、污染物的气溶胶、受到高温损伤等职业危险,故供应室的人员应加强职业防护措施,防患于未然,有效的避免感染发生[2]。
1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1生物性因素
生物性因素指经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感染。在回收、清点、拆卸和清洗等操作过程中,皮肤和肢体很容易接触到病人的体液、血液污染的各类医疗物品器械;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接触到以上物品就很容易被病源微生物所感染。经有关资料统计,常接触血液和经常被刺伤的工作人员,HBV感染的发生率与一般的工作人员相比,大约高出8倍;感染乙型肝炎发生率是3.1%~5.2%;感染丙型肝炎发生率是2.8%~10.5%。
1.2化学性因素
在消毒供应室清洗和消毒物品的过程中,会接触到例如醛类消毒剂和多酶清洗剂之类的大量的化学消毒剂。若常与此类的化学物质接触,会对人体神经系统、呼吸道和肠胃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浓度高的会对皮肤、黏膜和呼吸道等的刺激性增强,严重的还会危及到生命;而浓度低的也会造成二次的污染。
1.2.1含氯消毒剂
有机类的含氯消毒剂和无机类的含氯消毒剂对人体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尤其是对人体的呼吸道和其他器官都有损害。
1.2.2过氧乙酸
长期接触过氧乙酸会引起皮肤粗糙、脱皮和干裂。高浓度的还会对皮肤和眼睛都有刺激性,更甚者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烧伤。
1.2.3环氧乙烷
环氧乙烷对眼睛、呼吸道都有很强的刺激性,大量的吸入可能发生例如恶心、呕吐、头痛、精神定向力障碍和肺水肿等急性中毒现象;长期的接触还会引起例如白血病、皮炎和自发性流产等严重病症。
1.2.4紫外线和臭氧消毒
紫外线可以引起电光性眼炎、皮肤过敏和呼吸道黏膜的刺激,严重的会出现肺组织的损伤等;而臭氧会对呼吸道和胃肠粘膜产生刺激,导致胸闷、咳嗽、恶心、头痛等,严重者或者过敏者会发生呼吸困难和肺水肿从而危及到生命。
1.3物理因素
1.3.1消毒因子的损害
在高压蒸汽灭菌、干热灭菌、煮沸和蒸馏水制作过程中,都有可能因高温和高压蒸汽意外的引起烧、烫伤和爆炸等情况。
1.3.2皮肤黏膜机械性损伤
污染物品在回收、分类、清洗、包装和制料的过程中被刀片、针或者玻璃等各种利器刺破皮肤,远红外线干热灭菌设备和物理压力灭菌器等意外的事故。
1.3.3寒冷、高温、潮湿的工作环境
噪音的发生主要来源于压力灭菌器和超声清洗机器械碰撞。在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抽真空的时候,其噪声的强度超过了国家队工业区噪声标准的极限。噪声让人感觉神经紧张、心动过速、末梢血管收缩和心电图异常等。噪声长期反复容易引起烦躁、疲劳、头晕、头痛血压升高等症状。
1.4生理因素
医院的灭菌物品都由供应室供应。此项工作的劳动强度较大、负荷较重、长期的站立及被迫位过久的姿势,处理重物都比较容易产生慢性疲劳症,可以引起腰背和肌肉关节的损伤及慢性腰腿痛等。
1.5主观因素
有些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自我防护的意识淡薄,对职业的危害认识也不足,工作中没有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的制度从而受到职业危害。
2防护措施
2.1生物性防护
2.1.1在污染物回收、分类的过程中直接接触没有处理过的污染医疗器械,细菌和利器较多,稍微不小心就会造成感染。回收、分类和初步处理时要穿戴好防护用品。例如防护手套、防水衣、帽子和口罩,必要的时候戴防护镜和防目镜。遇到绿脓杆菌和艾滋病病毒等特殊感染时,应该戴双层手套,在单独回收和分类处理后要立即更换手套。尤其在气枪和水枪冲洗器械内腔时,谨慎水溅到脸部和眼部等主要部位,应该戴防护面罩。进行刷洗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要置于水面下,减少喷溅,防气溶胶。
2.1.2消毒供应中心的人员要熟练的掌握各种锐利器械操作技术,不可以直接用手对锐物进行清洗,以免刺伤,所以已经使用的利器应该放入专用的锐器盒内,按照规定废弃。此外,工作人员应该了解刺伤后的危险,若不慎刺伤应立即实行应急预案。
2.1.3与临床加强沟通,指导临床在使用医疗器械时进行预处理,例如取下刀片和针头等,以减少对消毒供应中心的人员伤害。
2.1.4正确的洗手程序,按照六步洗手的方法进行洗手,在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2.2化学性防护
平日用的含氯化学消毒剂会对工作人员的身体某些部位会有不良的刺激,相关人员应该严格掌握其有效的浓度。
消毒液在配置完毕后应加盖,减少刺激和挥发,并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工作人员要戴好防护口罩和橡胶手套等,保护眼睛,避免受到消毒因子的刺激。若不小心消毒液溅到皮肤应立即用水冲洗,眼睛则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其次加强对环氧乙烷气体的灭菌管理,其都要符合国家的卫生標准要求。
2.3物理性防护
穿戴好防护工具,夏季注意多饮水、防高温。在使用压力蒸汽和干热灭菌器时,应预先做好防止燃烧爆炸的措施,注意严格的操作流程。消毒供应中心的机器较多,噪声大,工作区的工作人员应佩戴耳塞,尽量减少噪声带来的危害。
2.4生理性维护
根据工作的需要配备可以调节高低的转椅,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工作人员定时的轮换岗位,尽量减少同一个姿势的持续操作,再长时间的操作后应活动一下肢体,减少负重的时间,提高身体素质。
2.5主观因素防护
加强教育,要求工作人员掌握工作中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各种消毒液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制定完善的制度,并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执行。
参考文献
[1] 刘金云.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9):4102-4103.
[2] 张淑北, 唐文慧, 杨燕. 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及预防的调查分析[ J]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6) : 652-653.
【关键词】职业危害;防护措施;消毒供应中心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963—02
消毒供应中心作为医院医疗用品消毒灭菌与配送中心,对于有效的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的护理质量与安全是非常重要的[1]。在操作的过程中,供应室的人员会接触到病原微生物和病人的血液等感染性的物质;此外,还可能在污染洗涤操作中接触含有有害化学气体损害、污染物的气溶胶、受到高温损伤等职业危险,故供应室的人员应加强职业防护措施,防患于未然,有效的避免感染发生[2]。
1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1生物性因素
生物性因素指经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感染。在回收、清点、拆卸和清洗等操作过程中,皮肤和肢体很容易接触到病人的体液、血液污染的各类医疗物品器械;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接触到以上物品就很容易被病源微生物所感染。经有关资料统计,常接触血液和经常被刺伤的工作人员,HBV感染的发生率与一般的工作人员相比,大约高出8倍;感染乙型肝炎发生率是3.1%~5.2%;感染丙型肝炎发生率是2.8%~10.5%。
1.2化学性因素
在消毒供应室清洗和消毒物品的过程中,会接触到例如醛类消毒剂和多酶清洗剂之类的大量的化学消毒剂。若常与此类的化学物质接触,会对人体神经系统、呼吸道和肠胃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浓度高的会对皮肤、黏膜和呼吸道等的刺激性增强,严重的还会危及到生命;而浓度低的也会造成二次的污染。
1.2.1含氯消毒剂
有机类的含氯消毒剂和无机类的含氯消毒剂对人体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尤其是对人体的呼吸道和其他器官都有损害。
1.2.2过氧乙酸
长期接触过氧乙酸会引起皮肤粗糙、脱皮和干裂。高浓度的还会对皮肤和眼睛都有刺激性,更甚者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烧伤。
1.2.3环氧乙烷
环氧乙烷对眼睛、呼吸道都有很强的刺激性,大量的吸入可能发生例如恶心、呕吐、头痛、精神定向力障碍和肺水肿等急性中毒现象;长期的接触还会引起例如白血病、皮炎和自发性流产等严重病症。
1.2.4紫外线和臭氧消毒
紫外线可以引起电光性眼炎、皮肤过敏和呼吸道黏膜的刺激,严重的会出现肺组织的损伤等;而臭氧会对呼吸道和胃肠粘膜产生刺激,导致胸闷、咳嗽、恶心、头痛等,严重者或者过敏者会发生呼吸困难和肺水肿从而危及到生命。
1.3物理因素
1.3.1消毒因子的损害
在高压蒸汽灭菌、干热灭菌、煮沸和蒸馏水制作过程中,都有可能因高温和高压蒸汽意外的引起烧、烫伤和爆炸等情况。
1.3.2皮肤黏膜机械性损伤
污染物品在回收、分类、清洗、包装和制料的过程中被刀片、针或者玻璃等各种利器刺破皮肤,远红外线干热灭菌设备和物理压力灭菌器等意外的事故。
1.3.3寒冷、高温、潮湿的工作环境
噪音的发生主要来源于压力灭菌器和超声清洗机器械碰撞。在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抽真空的时候,其噪声的强度超过了国家队工业区噪声标准的极限。噪声让人感觉神经紧张、心动过速、末梢血管收缩和心电图异常等。噪声长期反复容易引起烦躁、疲劳、头晕、头痛血压升高等症状。
1.4生理因素
医院的灭菌物品都由供应室供应。此项工作的劳动强度较大、负荷较重、长期的站立及被迫位过久的姿势,处理重物都比较容易产生慢性疲劳症,可以引起腰背和肌肉关节的损伤及慢性腰腿痛等。
1.5主观因素
有些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自我防护的意识淡薄,对职业的危害认识也不足,工作中没有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的制度从而受到职业危害。
2防护措施
2.1生物性防护
2.1.1在污染物回收、分类的过程中直接接触没有处理过的污染医疗器械,细菌和利器较多,稍微不小心就会造成感染。回收、分类和初步处理时要穿戴好防护用品。例如防护手套、防水衣、帽子和口罩,必要的时候戴防护镜和防目镜。遇到绿脓杆菌和艾滋病病毒等特殊感染时,应该戴双层手套,在单独回收和分类处理后要立即更换手套。尤其在气枪和水枪冲洗器械内腔时,谨慎水溅到脸部和眼部等主要部位,应该戴防护面罩。进行刷洗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要置于水面下,减少喷溅,防气溶胶。
2.1.2消毒供应中心的人员要熟练的掌握各种锐利器械操作技术,不可以直接用手对锐物进行清洗,以免刺伤,所以已经使用的利器应该放入专用的锐器盒内,按照规定废弃。此外,工作人员应该了解刺伤后的危险,若不慎刺伤应立即实行应急预案。
2.1.3与临床加强沟通,指导临床在使用医疗器械时进行预处理,例如取下刀片和针头等,以减少对消毒供应中心的人员伤害。
2.1.4正确的洗手程序,按照六步洗手的方法进行洗手,在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2.2化学性防护
平日用的含氯化学消毒剂会对工作人员的身体某些部位会有不良的刺激,相关人员应该严格掌握其有效的浓度。
消毒液在配置完毕后应加盖,减少刺激和挥发,并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工作人员要戴好防护口罩和橡胶手套等,保护眼睛,避免受到消毒因子的刺激。若不小心消毒液溅到皮肤应立即用水冲洗,眼睛则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其次加强对环氧乙烷气体的灭菌管理,其都要符合国家的卫生標准要求。
2.3物理性防护
穿戴好防护工具,夏季注意多饮水、防高温。在使用压力蒸汽和干热灭菌器时,应预先做好防止燃烧爆炸的措施,注意严格的操作流程。消毒供应中心的机器较多,噪声大,工作区的工作人员应佩戴耳塞,尽量减少噪声带来的危害。
2.4生理性维护
根据工作的需要配备可以调节高低的转椅,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工作人员定时的轮换岗位,尽量减少同一个姿势的持续操作,再长时间的操作后应活动一下肢体,减少负重的时间,提高身体素质。
2.5主观因素防护
加强教育,要求工作人员掌握工作中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各种消毒液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制定完善的制度,并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执行。
参考文献
[1] 刘金云.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9):4102-4103.
[2] 张淑北, 唐文慧, 杨燕. 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及预防的调查分析[ J]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6) : 652-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