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就必须突破传统知识教育的束缚,构筑全新的教学理念。对思想品德课进行新的价值定位,让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提倡学生参与、体验、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赋予思想品德课新的生命力,实现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本文就如何构建充满生活情趣的课堂,引领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实现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进行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生活化 情趣 思想品德 教学
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注重学科理论知识的传授,“讲理论背理论考理论”把学生视野框定在教科书里、课堂里,使学生的学习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和个人成长隔离开来。本来应该是一门生动充满情趣的课程变成了僵化保守,令人生厌的“死记硬背”的说教课,造成学生知与行的严重脱离,影响了思想品德课程价值目标的达成。要走出这种困境,我们必须努力构建一种充满生活气息、富有情趣的课堂,为学生学习提供更为真实可信、丰富感性的生活素材,给学生创造广阔自由的探究天地,给他们以家的亲切感和归属感。让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如何构建充满生活情趣的思想品德课堂,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
构建充满生活情趣的政治课堂其首要前提是教师的正确定位,即按照现代生活教育理论建立“倾听与共舞”式的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珍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还给学生说“不”的权利;同时,“蹲下身”用虚心的态度以学生为师,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让政治课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舞”。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只有用生活化的语言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才有亲切感,才会有心灵的碰撞,在讲《我知我师,我爱我师》一课时,安排学生采访各任课教师,让学生和老师在平等真诚的基础上交流,从不同的侧面了解自己的老师,增进了彼此的感情,让生活和教材知识有机的结合。
二、从生活中发掘教学素材
1、利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典型事例教学
伟大的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 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与经验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生活中已有的知识是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源泉。所以,教师要挖掘日常生活中具体的事例作为素材,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把知识的传授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更能促进学生“知”和“行”的有机结合,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意义,促进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产生,也促进从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课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被原谅的经历和原谅他人的经历,通过学生的讲述,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事例面前,学生更加清楚认识到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宽容的道理;在七年级《身边的诱惑》一课的教学过程中,选取学生身边存在的沉迷网络游戏的现象让学生分析危害,让学生收到了深刻的教训。
2、利用新闻媒体资料教学
思想品德学科作为一门以社会现实为依托的学科,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性和实践性,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主张学生不只做学校的学生,还要做社会的学生。根据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要求,时事政治教育是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的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要求学生必须直接、深入地了解社会实际,分析社会问题,进而思考解决办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时政,尤其是与教材知识点相关联的社会热点问题,让思想品德课充满浓厚的时代气息,才能跳出教材的局限,不断地拓宽学生观察社会的视野,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敏锐的目光,抓住并透析现象背后的本质,在讲授九年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课时,选取汶川大地震的资料,拉近了生活与教材的距离,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受到高尚价值情操的陶冶。
3、利用乡土资源教学
传统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枯燥无味,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学与乡土资源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具有本土特色的时事、人物、案例等资源适时地应用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学习七年级《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时,引用了我省每年春季所遭遇沙尘暴的资料,
由于资料真实可信具有亲近感,更加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学生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
三、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享受情趣
生活是思想品德课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只要用心,生活处处充满情趣,将充满情趣的生活画面迁移到课堂,就是要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在情境中体验、实践、升华。创设生活化情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1、创设体验情境,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体验是一种基于学生通过本身的活动经验,从中获得感性认识的过程,其主体是学生本人。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为学生创设体验的情景,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与失败的感受。
在讲授我与父母的交往相关内容时,我使用了课本中小莉与父母沟通的情境,让学生现场模拟沟通过程,扮演小莉的同学和扮演父母的同学,通过沟通,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了与父母沟通的基本要领。
2、寓教于乐,游戏中感悟明理
游戏是一项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活动,它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生动活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及热情。在讲关爱集体的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游戏的规则是,第一步,让一个同学正常行走从讲台走到教室后面, 第二布,让这个同学闭着眼睛完成刚才的动作,第三步,让这个同学闭着眼睛,另一位同学搀扶他完成刚才的动作。游戏完成后,让这个同学谈三次行走的体会,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感悟到,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与困难,如果我们善于同他人协作就能战胜困难,进而引导学生关爱集体,树立团队意识。
3、创设表演情景,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表演是情感的外在表现,能把抽象的内容简化成直观的情景。在学习追寻高雅生活情趣的内容时,如果单纯从理论上去给学生讲,不仅课堂索然无味,而且学生很难真正理解这个问题。在设计教学时,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小活动——“才艺展示”,让有特长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顿时,能歌善舞的,擅长口技的,喜欢说相声的,拉小提琴的、擅长吟诵的同学纷纷上台一展自己的风采。顷刻,课堂变成学生展现自己的舞台,学生在表演或观看表演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高雅情趣对自己性情的陶冶,身心的发展、视野的开阔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4、诗歌名言,点燃学生的智慧之光。
思想品德教学中,恰当地引用名诗佳句,可以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由此创设教学情境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对集体、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美好情感,实现情感教学目标。比如讲解我国的资源国情和环境国情时,可引用《地球母亲》一诗,说明人类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讲解“陶冶高雅情趣”时,可组织学生开展诗歌朗诵比赛,领略自然美、社会美,感受文学的魅力,培养审美能力,增添课堂的情趣。
四、源于生活的德育
德育源于生活,德育為了生活,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 “不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这就是说,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之中,不应该有脱离生活的道德。生活应该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情感价值观目标,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因素,重视思想教育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或模拟情境下主动地感悟教材的思想内涵。同时,还应该以学生的生活为起点,找到学生、课程和生活的和谐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道德品质、行为规范更需要在生活状态下的潜移默化、耳闻目染、日渐成行。何其芳告诉我们,“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深入生活的德育才是学生所乐于接受、容易接受的。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回归生活,改变已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新的教学尝试与探索,紧密的联系生活,在知识与生活的碰撞中才能擦出智慧的火花。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也是思想品德课走出困境,焕发生命与活力的关键所在,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增添更多的生活情趣才能是我们的德育创新之路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苏联 苏霍姆林斯基
3、《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浅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回归生活”的理念》
【关键词】生活化 情趣 思想品德 教学
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注重学科理论知识的传授,“讲理论背理论考理论”把学生视野框定在教科书里、课堂里,使学生的学习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和个人成长隔离开来。本来应该是一门生动充满情趣的课程变成了僵化保守,令人生厌的“死记硬背”的说教课,造成学生知与行的严重脱离,影响了思想品德课程价值目标的达成。要走出这种困境,我们必须努力构建一种充满生活气息、富有情趣的课堂,为学生学习提供更为真实可信、丰富感性的生活素材,给学生创造广阔自由的探究天地,给他们以家的亲切感和归属感。让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如何构建充满生活情趣的思想品德课堂,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
构建充满生活情趣的政治课堂其首要前提是教师的正确定位,即按照现代生活教育理论建立“倾听与共舞”式的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珍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还给学生说“不”的权利;同时,“蹲下身”用虚心的态度以学生为师,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让政治课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舞”。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只有用生活化的语言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才有亲切感,才会有心灵的碰撞,在讲《我知我师,我爱我师》一课时,安排学生采访各任课教师,让学生和老师在平等真诚的基础上交流,从不同的侧面了解自己的老师,增进了彼此的感情,让生活和教材知识有机的结合。
二、从生活中发掘教学素材
1、利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典型事例教学
伟大的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 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与经验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生活中已有的知识是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源泉。所以,教师要挖掘日常生活中具体的事例作为素材,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把知识的传授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更能促进学生“知”和“行”的有机结合,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意义,促进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产生,也促进从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课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被原谅的经历和原谅他人的经历,通过学生的讲述,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事例面前,学生更加清楚认识到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宽容的道理;在七年级《身边的诱惑》一课的教学过程中,选取学生身边存在的沉迷网络游戏的现象让学生分析危害,让学生收到了深刻的教训。
2、利用新闻媒体资料教学
思想品德学科作为一门以社会现实为依托的学科,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性和实践性,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主张学生不只做学校的学生,还要做社会的学生。根据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要求,时事政治教育是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的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要求学生必须直接、深入地了解社会实际,分析社会问题,进而思考解决办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时政,尤其是与教材知识点相关联的社会热点问题,让思想品德课充满浓厚的时代气息,才能跳出教材的局限,不断地拓宽学生观察社会的视野,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敏锐的目光,抓住并透析现象背后的本质,在讲授九年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课时,选取汶川大地震的资料,拉近了生活与教材的距离,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受到高尚价值情操的陶冶。
3、利用乡土资源教学
传统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枯燥无味,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学与乡土资源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具有本土特色的时事、人物、案例等资源适时地应用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学习七年级《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时,引用了我省每年春季所遭遇沙尘暴的资料,
由于资料真实可信具有亲近感,更加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学生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
三、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享受情趣
生活是思想品德课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只要用心,生活处处充满情趣,将充满情趣的生活画面迁移到课堂,就是要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在情境中体验、实践、升华。创设生活化情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1、创设体验情境,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体验是一种基于学生通过本身的活动经验,从中获得感性认识的过程,其主体是学生本人。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为学生创设体验的情景,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与失败的感受。
在讲授我与父母的交往相关内容时,我使用了课本中小莉与父母沟通的情境,让学生现场模拟沟通过程,扮演小莉的同学和扮演父母的同学,通过沟通,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了与父母沟通的基本要领。
2、寓教于乐,游戏中感悟明理
游戏是一项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活动,它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生动活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及热情。在讲关爱集体的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游戏的规则是,第一步,让一个同学正常行走从讲台走到教室后面, 第二布,让这个同学闭着眼睛完成刚才的动作,第三步,让这个同学闭着眼睛,另一位同学搀扶他完成刚才的动作。游戏完成后,让这个同学谈三次行走的体会,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感悟到,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与困难,如果我们善于同他人协作就能战胜困难,进而引导学生关爱集体,树立团队意识。
3、创设表演情景,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表演是情感的外在表现,能把抽象的内容简化成直观的情景。在学习追寻高雅生活情趣的内容时,如果单纯从理论上去给学生讲,不仅课堂索然无味,而且学生很难真正理解这个问题。在设计教学时,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小活动——“才艺展示”,让有特长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顿时,能歌善舞的,擅长口技的,喜欢说相声的,拉小提琴的、擅长吟诵的同学纷纷上台一展自己的风采。顷刻,课堂变成学生展现自己的舞台,学生在表演或观看表演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高雅情趣对自己性情的陶冶,身心的发展、视野的开阔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4、诗歌名言,点燃学生的智慧之光。
思想品德教学中,恰当地引用名诗佳句,可以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由此创设教学情境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对集体、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美好情感,实现情感教学目标。比如讲解我国的资源国情和环境国情时,可引用《地球母亲》一诗,说明人类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讲解“陶冶高雅情趣”时,可组织学生开展诗歌朗诵比赛,领略自然美、社会美,感受文学的魅力,培养审美能力,增添课堂的情趣。
四、源于生活的德育
德育源于生活,德育為了生活,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 “不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这就是说,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之中,不应该有脱离生活的道德。生活应该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情感价值观目标,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因素,重视思想教育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或模拟情境下主动地感悟教材的思想内涵。同时,还应该以学生的生活为起点,找到学生、课程和生活的和谐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道德品质、行为规范更需要在生活状态下的潜移默化、耳闻目染、日渐成行。何其芳告诉我们,“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深入生活的德育才是学生所乐于接受、容易接受的。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回归生活,改变已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新的教学尝试与探索,紧密的联系生活,在知识与生活的碰撞中才能擦出智慧的火花。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也是思想品德课走出困境,焕发生命与活力的关键所在,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增添更多的生活情趣才能是我们的德育创新之路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苏联 苏霍姆林斯基
3、《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浅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回归生活”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