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死者说话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m8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周先生发表在《书屋》杂志(2000年11期)上的《齐人物论·续三》再次展现了“齐人”独特的视角,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庄周先生必然博学,否则无从天地古今都能信手拈来。一派浮光掠影中凭着英雄胆色一番折腾,利用匕首投枪式的文学批评武器百花齐放到了极至,甚至让人欲驳忘言,不愿自落了庄周先生的“壶的”。但凡被庄周先生“讨伐”过的“诸子百家”,生者无论是否说话都毕竟是一种态度,但死者是不能说话无从表态的。两位我所熟悉的死者海子、顾城何幸受到庄周先生的笔墨垂青,迫使我不得不为他一辩,至少表明“争鸣”的看法,以求公正。
  
  一、关于海子
  
  庄周先生说:“如同朱湘的蹈海不能超拔他的诗歌那样,海子的卧轨对提高他的诗歌品级本质上毫无帮助——尽管这相当有限地提高了诗人在当代的知名度,未来则藐不可知。”
  庄周先生直接将海子卧轨自杀归结为海子要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或诗歌品级,我认为这是荒谬的、不负责任的言论。首先,海子并不可能预知自杀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正如梵·高不知道他的作品会在后世身价百倍一样。一个敢于舍弃自己生命的人又怎会希图俗世浮名?何况海子并非哗众取宠之辈,他是一个诗歌赤子,在短暂的创作生涯中,他留下了近二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留下了《亚洲铜》等许多著名的抒情诗篇,为中国的现代诗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他是继北岛之后产生的对现代诗发展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人物之一。我们不能因为海子的自杀过誉他,也不能因他的自杀而妄加诋毁。海子是纯朴的,他将自己的青春、爱情、生命都献给了诗歌事业,这种纯粹诗人是罕见的。
  庄周先生断章取义地从诗人西川的《怀念》一文中取出“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这句话来揣度海子的诗歌理想,并举证海子想成为“时代神话”是由于海子在作品中以“诗歌皇帝”自居。“诗歌皇帝”一词出自海子的诗剧《太阳》的一幕《司仪(盲诗人)》中第七节。我摘录如下:“人类母亲啊——这为何/为何偏偏是你的肉体/我披镣带铐。有一连串盲目/荷马啊。我们都手扶诗琴坐在大地上/我们都是被生存的真实刺瞎了双眼。/人,给我血迹,给我空虚。/我是擦亮灯火的第一位诗歌皇帝/至今仍悲惨地活在世上……”
  海子曾在诗论中将荷马、但丁、歌德创作的诗歌称之为伟大的诗歌,并赋予他们“王”的地位,而将普希金、兰波、荷尔德林称之为珍贵的王子,在角逐人类诗歌顶峰的过程中为实现伟大的诗歌而归于失败。海子自己也是荷尔德林式的诗人,他对命运的敏感和对诗歌的执着使自己走向一条不归的路途。这首《司仪(盲诗人)》明显是关于荷马的一种诗歌理想的痛苦和询问。做一个“披镣带铐”、“被生存的真实刺瞎了双眼”、“悲惨地活在世上”的“诗歌皇帝”又有何功利性可言?这种对“人类母亲”的爱之深、痛之切,又岂是不理会人类生存忧患的人能够理解?自居为当代汉语新诗呼吁更多的人阅读和关心的鼓吹者庄周先生怕是要为“诗歌皇帝论”汗颜掩面了。
  海子是否杰出或者是否离杰出尚远,我们现在没有必要过早地下结论,以免遭后人耻笑。庄周先生说:“海子可惜在一个不恰当的时代他错误地选择做一个天启诗人”,我想,什么是“天启诗人”,可能只有庄周先生自己知道吧。庄周先生强调记住海子的诗句,以作为对他的最好纪念:“月亮下/一共有两个人/穷人和富人”,马上又指出“类似的意思早就有过,并非海子的独创。”我便弄不明白庄周先生到底是要纪念海子还是借纪念的手段来捉弄调侃海子。无外乎是命令读者记住海子的诗句并非独创,是抄袭或篡改,最后还假惺惺地表示:“让他安静地走吧,不要搅扰死者的安宁”,收笔之前还不忘加上“尤其是自杀者”这一盖棺定论。 海子这首诗里(《麦地》)有许多优美的诗句,例如”月亮下/连夜种麦的父亲/身上像流动金子”、“月亮知道我/有时比泥土还要累/而羞涩的情人/眼前晃动着/麦秸”。庄周先生截取的诗句漏掉了接下来的至关重要的一句“纽约和耶路撒冷”,物质与精神,贫穷与富足,使诗有了更深的内蕴。为何庄周先生非要海子独创什么“天启”语言呢?
  最后我要重申,海子绝对不是以自杀来标榜自己的人。海子是一个有自杀情结的人,他那么年轻(仅活了二十五岁)也不可能是一个完人。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因为用脑过度出现脑痉挛、幻听症状,为爱情、为诗歌道路所苦,在孤独中选择死亡作为人生的解脱,他的命运值得我们思考。他自杀的暴烈方式不应当效仿,但从人性的角度还是要说:海子的自杀无罪。
  
  二、关于顾城
  
  顾城的“自毁毁人”固然残忍,虽然他完成了自我审判,是是非非都随生命的风帆远去了。他留下的悲剧是大的,我们应当予以理性的反思。顾城的杀妻然后自杀,原因众说纷纭,无外乎陷入情感矛盾纠葛中不能自拔等诸如此类。但庄周先生此刻如美国的独立检察官跳将出来,硬是从顾城诗作中检索出一连串并非“孤证”的铁证,搞了一个顾城杀人行凶动机大曝光。也就是说顾城从二十五岁时(一九八一年)写下《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开始,就埋下了杀人的伏笔,直到一九九三年十月八日也就是等待了十二年之后才得以实现“自毁毁人”的梦想。这真是惊人的发现,诗歌史上的“哥德巴赫猜想”。在庄周先生的笔下,顾城若干年前传诵一时的诗作,不但今天“看起来毫不朦胧”,完全是一名凶手明显显的供词:可惜时下不兴“文字狱”,要不凭庄周先生的才智是可以大有一番作为的。现在我将庄周先生引用的“证据”用黑线标明还原原诗段落如下:
  “我在希望/在想/但不知为什么/我没有领到蜡笔/没有得到一个彩色时刻/我只有我/我的手指和创痛/只有撕碎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让它们去寻找蝴蝶/让它们从今天消失我是一个孩子/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1981年)“太好了,我等待着/等待着又等待着/到了,大钟发出轰响/我要在震颤间抛出一切/去享受迸溅的愉快/我要给世界留下美丽的危险的碎片/让红眼睛的上帝和老板们/去慢慢打扫”《有时,我真想》(1982年)“你走了/小时候我也在路上想过/好像你会先去,按照古老的习惯/我没想过那个人,因为习惯是抽象的螺纹/我只是深深憎恨,你的所有同学/她们害怕我,她们只敢在门外跺脚/我恨她们蓝色的腿弯,恨她们把你叫走/你们在树林中跳舞,我在想凶恶的计划/最后,我总沾满白石灰,慢慢地离开夜晚”(《顾城诗全编》中“凶恶的计划”为“捣乱的计划”)(《铁铃——给秋天离家的姐姐》,1983年)
  根据我粗浅的读诗经验,《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真实地表现了那个时代下少年的失落感。“没有得到一个彩色时刻”,没有蜡笔只有手指和创痛,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也就是喜爱幻想的孩子不能心爱的白纸上描绘“蝴蝶”般的梦想世界,只好一张张撕碎失落如单调的昔日时光,但少年依旧任性地想,明天一定会是一个彩色时刻。《有时,我真想》这首诗的副题是“一个异国侍者自语”,作者虚拟侍者厌倦老板的专制,在想象的对抗中打烂瓶子,让老板自己打扫的场景,抒发作者对新时代到来的“钟声”的应和与喜悦。《铁铃——给秋天离家的姐姐》是一首怀念亲人的诗,“我”回忆了童年与姐姐生活的许多细节,亲情感人,历历在目。抄录的第四节写的是姐姐和女同学在树林中玩而不让爱捣乱的弟弟“我”参与,“我”十分气恨她们丢下“我”,便想着拿生石灰砸她们来报复一事。作者适度地采用了夸张和白描的手法。但不知庄周为何一眼就从诗中看出顾城包藏祸心,步步阴险透着杀气,并由此推断诗句预示顾城自毁毁人的阴谋?
  庄周先生将“迸溅”、“凶恶”、“憎恨”、“宠坏”、“任性”、“撕碎”等一类词语简单粗暴地与顾城后期所为联系在一起,又包藏着怎样的用心,透着怎样的意气呢?
  顾城之死并不足道,但顾城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在诗歌领域是有相当特殊的贡献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晴/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那个时代的声音永远不会随记忆磨灭。我不禁要问庄周先生:假如你是在一九九三年以前写下《齐人物论》,对顾城的评价是否还这样盖棺定论呢?
  
  注:本文所引诗作出自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顾城诗全编》《海子诗全编》。
其他文献
中国的食文化源远流长,谈吃的著述也就不绝如缕代有佳作。但说来也怪,名家谈吃,却往往意不在吃,远的如袁枚那份素净的《随园食单》不说,即如现代文化史上的两位名人周作人梁实秋,也很少胶柱鼓瑟般谈某款菜的秘方或一味渲染珍馐杂错前的大快朵颐,用知堂的话说,他们寻找的是包含历史的精炼的或颓废的点心。看来,要想从饮食这件俗事上雅起来,你就不能不把目光投到吃之外,去捕捉蕴含于食品中的情趣风味和文化民俗,否则倒不如
期刊
近日,有机会读到岳阳籍革命家、学者许诺(1910—1993)的若干首诗联,被深深地吸引和感动了,他的诗联使我自然地相起了清代著名诗歌美学家叶燮的一段话:“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聪明、才辨以出,随遇发生,随生即盛。千古诗人推杜甫。其诗随所遇之人之境之事之物,无处不发其思君王、忧祸乱、悲时日、念友朋、吊古人、怀远道,凡欢愉、幽愁、离合、今昔之感,一一触类而起,因遇得题,
期刊
岁末读《月亮与六便士》,内心处在风暴之中,对我的生活和写作冲击很大。作家毛姆让我产生了无比的亲切感,对他生发出同情与理解;我早已感觉到的东西被他轻易说出,他小说中的那种自言自语就像是我的独白;好像我们共同说着同一个话题。隐隐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种生活样式;他以高更为原型塑造的思德里克兰德这个人物,就是“我们中间的人”。通过他,我精神领域的一些东西在被看清,一些彷徨与迟疑被解除,过往的冲动在加强;先前的
期刊
夜深人静了。灯下随意翻动着新出版的《陶澍集》,一种纷扰的思绪和沉甸甸的感觉充塞心头。是孤独,寂寞?感慨,悲怜?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惆怅?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情怀?抑或是抚今追昔,顿然有悟?也许,这只是一种连自己也描述不清楚的心境。  翻开《陶澍集》上册,一幅“陶澍拈花微笑图”跃入眼帘。图像的上方,有陶澍亲笔题诗:“平生未见先生笑,今日拈花喜若
期刊
做与不做的最大区别是:后者拥有对前者的评论权。      理解的法则:先去理解别人的不理解处。      谈判的最好结果——让双方都感到自己是赢家。
期刊
南怀瑾先生曾说,提起笔来面对稿纸,一想到“我现在要写文章了”,就写不好文章了。写文章没有什么道理诀窍,如南先生说的:想到“我开始放屁了”,有什么放什么,就轻松多了。不仅南先生自己轻松,对读者来讲,这样随心的“屁”比那做“秀”的“文”要受用得多。  其实,写文章能放人屁还算不错的。纪晓岚深有同感。老纪大你我几岁,是清乾隆时学者。盛世出鸿儒,老纪进退百家,钩深摘隐,堪称学文渊博。被委以“四库全书”的总
期刊
对于梁漱溟的学术理论,我知之甚少,没有资格妄评。但有两件事情是大家都知道的。一是一九五三年九月,他在中央人民政府的一次会议上发言,受到毛泽东的批评,他不畏权势,当场起来反驳,招致了一场围攻。二是“文革”期间批儒反孔,他明确表示不赞成,不但写了长文,还在座谈会上多次发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两次事情中他所发表的意见是否完全正确可以另当别论。即使错了,也有言论自由嘛。可敬的是在高压之下,他敢于挺起腰杆坚
期刊
《写本》是《鸣凤记》里的一折。《鸣凤记》是我国戏曲史上记载的第一部时事剧。剧中暴露了明王朝的黑暗和腐败,描写了朝野忠臣与奸相的斗争。剧中人物杨继盛,忠诚无私,敢于正义直言,他因劾奏严嵩的走狗仇鸾被奸臣威逼,拶断手指,夹损胫骨,想置他于死地,幸好皇上只把他谪职,发往口外边城。谁知当地不容他,最后下放到广西。一万五千里的路程,奔走了几个月,到了宜山驿站,任了驿站驿丞,幸喜上司知道他是个谪官,不必往来迎
期刊
有次,在美国,住友人家,家处半山腰,左邻右舍,相隔数步,花木相接,鸡犬相闻。一日清晨,睡梦间,被鸡犬声吵醒,一时朦胧,似乎置身于老家农村景象。  赴美四次,不谙英语,处处不便。有时友人外出,只留我一人。电话铃响,我不敢接,语言不通,接了也是白接。门铃响,也不敢开门,开了也是白开。如遇坏人闯入,更是说不清了。外出,总是友人带着。购物,由友人论价。看电视、看演出,如看哑剧,人家笑,跟着笑,似瞎子看戏。
期刊
画王献之对羊叔子的评价:“故不如铜雀台上妓”,我有点犯难。铜雀台湮没了,台上妓是什么东西?不好懂,忍不住先逮个现存的二王庙看看台、庙物业业主们的人生价值示范。  “书圣”王羲之、献之并称的“二王”由中国书画家顺口念出从不打吞,胆子大的言其神圣,添盐佐醋都如数家珍,本来嘛,老子“右将军”,小儿子“大令”,官也不算小,我说句你别歇气的话,凭他父子这点本钱离“王爷”档次还欠八竿子打不着,铜雀台肯定建不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