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这皮囊有何用?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890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读一半,却早已数不清几次热淚盈眶,每个故事都在撞击着我的泪腺,我想这本书我注定无法心平气和地看完,正如李敬泽的书评一样:“《皮囊》是认心认人的书。”
  生而为人,无非是顶着一具皮囊,在世间游走奔波,那些死后的孤魂野鬼,也无非是想转世为人,再获一具皮囊。《皮囊》讲述的是一件件简单、质朴的故事,而每个故事间又存在着某种联系。它不像小说一气呵成,章回之间紧密连接;也不像散文,文章之间无瓜无葛,篇幅随心而定;它只是一部文学作品,一部纯粹的文学作品。
  这些刻骨铭心的故事,说的是我们始终要面对的问题,也是人们常想逃避或者是含糊而答的问题:生与死的问题。或许有人会觉得生死不就那么一回事儿,活着也就那样,死了也就一了百了了,甚至有人直接不把生命看作一回事,一旦有点不顺就毫无顾虑地选择轻生。这种面对生与死的态度,真的好吗?
  曾听过一个段子,那些上了年纪的中年人,每次体检都心惊胆战,在等待体检报告出来的那段时间更是惶恐,连接到快递小哥的电话都以为是病危通知。我想,很多年轻人肯定不以为然,干吗要把生死看得那么重要?其实真正到了那个年纪才会发现年轻时的想法是多么愚蠢。正如电影《风月》中的一句话:世界上其实根本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针不刺到自己身上,就不知道有多痛。
  一般人对于生死的认知都比较肤浅,却又那么的真实。而相对而言,《皮囊》里面对生死的态度则截然不同。让我记忆深刻的是第一篇文章中的阿太——作者外婆的母亲。文章用了较少的篇幅来描写阿太,却把这样的一位硬朗倔强的老人描述得生气十足。这位九十六岁的老人并没有上过学,却自始至终有着自己的信仰和对生活的理解,还有她对生死的那种超然脱俗的态度。她把自己的皮囊比作是包袱,一旦走了,就真正地甩掉了这个包袱,走得也轻快了。就像她的生活观一样:我们的生命本来很轻盈,都是被肉体和各种欲望给拖累。而我也会永远记住她的那句话: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我要这皮囊有何用?但若生了这副皮囊,那就多拿来用用,去经历些什么。生的时候好好活着,走的时候一路顺风。
  点评
  “生的时候好好活着,走的时候一路顺风。”生与死是个永恒的话题,对于一个即将成年的人来说,谈论生死似乎沉重了些,而本文的作者能够在阅读《皮囊》的过程中去倾听生命,触碰生命的脉搏,比照现实,引发思考,进而拓宽自我的人生视野,这也许就是阅读的价值所在。
  【作者系福建省龙岩二中高二7班学生,指导并置评:詹有明】
其他文献
一、吹尽狂沙始到金  今后高考作文的命题与评分,侧重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思维品质是判定一篇作文的重要尺度与标准。因此,考生在写作时,一定要深入挖掘题目中所提供的材料,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其中蕴含的真正深层次的东西;下笔写作时,我们能从社会生活的现象出发,透过现象洞察本质,挖掘现象背后隐含的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提出的观点能给人以启发。当然,深刻的见解,不是凭空捏造,也不能随意引申、无原则地提高和
期刊
【古诗一】  塞 上  ◎宋·柳开  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诵读指导  从诗歌标题看,塞上放目,硝烟依稀可见,厮杀声犹在耳,那一刻,家国天下,责任在肩,光荣使命,与有荣焉,慷慨激昂、浓烈炽热、至真至诚之情几至喷薄。再从诗歌内容看,文字虽质朴,但鸣骹飞天,一鸣惊人,境界超拔,气势可谓高开高走,升而不穷,降而不颓。所以,柳开这首诗,可以说是尽显粗狂本色
期刊
【技法指导】  “感情真挚”是对作文的基本要求,写出真情实感是作文取胜的重要因素。从近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及发展趋势看,联系自身实际,抒发自己自然、真实和独特的情感,越来越容易受到阅卷者的肯定和赞赏。可是很多同学却觉得自己的生活太枯燥,没有什么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写出来的文章就像白开水一样,连自己都感动不了,更别说感动别人了。我想,这除了同学们对生活的观察、思考、感悟不够之外,缺乏一定的抒情技巧也是不可
期刊
1月8日上午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被称为“火炸药大王”的王泽山荣膺国家最高科技奖。他是我国著名的火炸药专家。1954年,19岁的王泽山高中毕业了。这时,抗美援朝的硝烟才刚刚散尽,每一個中国人都明白,强国方能御辱、强国先强军,血气方刚的王泽山也不例外。“我们任何人都不希望有战争,愿世界充满和平,但中国的近代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没有自己强大的国防,就相当于没有自己的国门。”带着这
期刊
【文题】  风浪中,船沉了,一名幸存者被冲到一座荒岛上。为了生存并等待援救,这位幸存者千辛万苦搭起了一间房子。然而有一天,他外出寻找食物时,一场不知怎么引起的大火把这间房子烧为灰烬。幸存者看着滚滚浓烟,充满了绝望。但第二天一早,当他还在痛苦中煎熬时,风浪拍打船体的声音惊醒了他——一艘大船正向他驶来。“你们是怎么知道我在这里的?”“我们看到了你燃放的烟火信号。”他得救了。  其实,我们的一生,总在得
期刊
我的父亲比母亲大了整整12岁。  父亲的理科很好。每当有不会做的题目时,我就会拿去问他,他总是嘲笑我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那个时候我总会反驳他,你毕竟是大学本科毕业,比我会的多着呢。  有一次,不知父亲是脑子一下没转过来还是别的,一道题目竟想了一个多小时才想出来。这下轮到我嘲笑他:“你看吧,大学生,把你难住了吧!”  母亲在旁边一边笑一边煽风点火:“你爸人老了,脑子肯定也比以前糊涂了,你要体谅他
期刊
《韩非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讲的地是东周时期公孙仪担任鲁国的宰相,地位十分显赫。他有吃鱼的嗜好,于是一国之人争相买鱼来献殷勤,然而他却坚辞不受。其弟子不明就里,探问原因。公孙仪回答道:“若受鱼则会迁就他人,迁就他人则会枉于法,枉于法则会免于相,免于相则不仅再无人送鱼,而且失去了买鱼的俸禄。”  受鱼而享受美味,此为一得;免相而丢俸禄,此为一失。得与失,如影随形地集中在“受鱼”这件看似
期刊
走进历史的画廊,瞻仰先贤的风采,我的眼中满含泪水。面对得失,为何你们从容镇定,大智若愚,高风亮节。我久久伫立,静静寻思,耳畔突然响起一个个凝重的声音——  回车避“辱”  邯郸古都,街衢纵横,商贾如云,游人如织。我端坐车中,将赴同僚府中商讨国策,边患未止,忧心如焚,无暇欣赏如画的风景。驭手长鞭挥扬,马蹄奏起急风骤雨般的旋律,车行似离弦之箭。忽然有人飞马来报:廉将军率人守候在前面十字路口,扬言要当众
期刊
以“微信朋友圈晾晒18岁的照片”来迎接2018,成了70后、80后、90后的集体狂欢,那些斑驳陆离的旧照里有瘦弱的影子,有倔强的泪水,有艰辛的足迹,也有成功与喜悦,但无一不闪耀着青春的光彩,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和对理想的渴望。晾晒18岁时的照片,是砥砺自我,不忘初心,携梦前行的最直观体现,我们应为这样的行为喝彩,应从晒照中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  长沟流月去无声,晒一枚青涩照,赴一场旧时约!  18岁,
期刊
【例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学校一般都会设一些社团,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学校社团有文学社、动漫社、街舞社、诗词吟诵社等。参加社团活动,相信每一位同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你参加了(或喜欢)哪个社团?请根据你的经历与理解,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某一个社团。要求:(1)开头点明说明的对象;(2)说明顺序要合理、清晰;(3)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4)须引用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