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解放大军进城,全国青年学生唱起《延安颂》,“延安出身”成为新社会的入门券,“延安一代”在将马克思主义带进城的同时,也成为红色政权的坚强基石。
地方师范为“延安一代”储才
“延安一代”指大致出生于1900-1925年间的红色知识分子,他们于抗战前后进入各根据地或加入中共。上世纪80年代,党内将延安时期(1935-1947年)视为“黄金时代”,称“延安一代”为“黄金一代”。
1930年代以前,中国知识分子人数稀少,国民党推广地方师范教育政策,客观上成为中共基层骨干的输血管。1921年初留法女生18人,16人出自川湘粤等省各级师范,内有蔡畅、蒋碧微。大革命时期,各地师范更是红源,如浙江一师出了大批左派师生:陈望道、茅盾、施存统、柔石、馮雪峰…… 湖南一师出了毛泽东、蔡和森、萧楚女等;衡阳省立三师出了曾希圣、江华;长沙周南女师出了杨开慧、蔡畅、丁玲等;济南一师出了王荩美……
一些师范生到达延安与各根据地后,经过“现炒现卖”的短训,很快进入基层干部队伍,成为中共政权的基层细胞。
名校学生赴延以北方大学居多
1943年12月,任弼时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通报:抗战后到延安的知识分子总共四万余人,就文化程度而言,初中以上约占70%(高中以上19%)。
“延安一代”中还有一小批留学生。主要为留苏留日学生,留欧留美者甚少,除非进入延安前已接触、接受马列,否则不会选择奔赴延安。因此,延安思想界的知识分子构成十分单一,除了马克思主义,其他西方思想基本上“刀枪不入”。从全国名校学生奔赴延安的情况看,以北大、清华、燕京、南开等北方大学的学生居多,南方的金陵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则相对较少。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因为“一二·九”运动爆发于平津地区,中共地下党十分方便吸收平津名校的激进学生;二为地域阻隔,南方诸校学生赴延安相对不易;三是中央大学等南方名校,国民党“政治思想工作”较强,红色思潮受到阻挡。
学士精英成中共各要角秘书
延安时期,“延安一代”中的精英陆续成为中共各要角秘书,跻身“梯队”。先后进入政坛高层的“青年学士”集团成员有:周小舟、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吴冷西、黄华、廖盖隆、李锐、邓力群、吕振羽、宋平、廖鲁言、曾涛、王任重、蒋南翔、邓拓、艾思奇、孙冶方、范长江、姚依林、马洪……这一时期,中共高干挑选的秘书,绝大多数为北大清华生或燕京生。
除了极少数“延安学士”进入高层,绝大多数“延安一代”作为基层骨干散布各根据地。清华化学系与天津工商学院经济系学生姚依林,既利用化学知识制造土炸药,又利用经济学知识管理晋察冀边区政府,担任秘书长、财经办副主任、工业局长等职。金陵大学化学系毕业生李苏,为延安制造出黄色炸药;辅仁大学化学系教师张珍担任晋察冀兵工厂厂长。
“文革”后全面接班
从中共党内代际序列上看,“大革命一代”、“红军一代”为举旗打江山的第一代,“延安一代”为接班人的第二代。抗战时期,中共文武首脑绝大多数为“大革命一代”与“红军一代”,此时的“延安一代”尚年轻,处于党内中下层。
“文革”时期,“延安一代”已多人进入政治局:华国锋、纪登奎、张春桥、吴德、江青、叶群;部长一级有乔冠华、何东昌、钱正英、熊复。还有名噪一时的王力、关锋……
“文革”后,1981年中组部统计3900万党员,1949年10月前入党的仅6.8%,多已升入中高层。1982年十二大后,万里、胡乔木、姚依林、方毅、乔石、田纪云、吴学谦等“一二·九”一代进入政治局;李锐、蒋南翔、谷牧、王丙乾、胡绳、崔月犁、杨静仁、芮杏文、阎明复、邓力群、许家屯、朱穆之、朱厚泽、穆青、贺敬之进入中委,开始全面接班。1987年十三大,正式整体接班,粤闽琼等各省首长亦多出自“延安一代”:任仲夷、项南、吴南生、梁湘、高扬、池必卿……此外,还有中央各部门首长于光远、胡绩伟、曾涛、李普、曾彦修、刘顺元……
较之“大革命一代”与“红军一代”,“延安一代”奋斗时间较短、支付成本较小,30多岁已位居厅级,少数进入省军级,个别进入中委。当然,“延安一代”也经历了“革命淬火”,经历了从“反右”到“文革”的“共和国阵痛”。1980年代后,“延安一代”中有人开始反思,真正体现了历史的坐标性价值。(据《党史文苑》)
地方师范为“延安一代”储才
“延安一代”指大致出生于1900-1925年间的红色知识分子,他们于抗战前后进入各根据地或加入中共。上世纪80年代,党内将延安时期(1935-1947年)视为“黄金时代”,称“延安一代”为“黄金一代”。
1930年代以前,中国知识分子人数稀少,国民党推广地方师范教育政策,客观上成为中共基层骨干的输血管。1921年初留法女生18人,16人出自川湘粤等省各级师范,内有蔡畅、蒋碧微。大革命时期,各地师范更是红源,如浙江一师出了大批左派师生:陈望道、茅盾、施存统、柔石、馮雪峰…… 湖南一师出了毛泽东、蔡和森、萧楚女等;衡阳省立三师出了曾希圣、江华;长沙周南女师出了杨开慧、蔡畅、丁玲等;济南一师出了王荩美……
一些师范生到达延安与各根据地后,经过“现炒现卖”的短训,很快进入基层干部队伍,成为中共政权的基层细胞。
名校学生赴延以北方大学居多
1943年12月,任弼时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通报:抗战后到延安的知识分子总共四万余人,就文化程度而言,初中以上约占70%(高中以上19%)。
“延安一代”中还有一小批留学生。主要为留苏留日学生,留欧留美者甚少,除非进入延安前已接触、接受马列,否则不会选择奔赴延安。因此,延安思想界的知识分子构成十分单一,除了马克思主义,其他西方思想基本上“刀枪不入”。从全国名校学生奔赴延安的情况看,以北大、清华、燕京、南开等北方大学的学生居多,南方的金陵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则相对较少。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因为“一二·九”运动爆发于平津地区,中共地下党十分方便吸收平津名校的激进学生;二为地域阻隔,南方诸校学生赴延安相对不易;三是中央大学等南方名校,国民党“政治思想工作”较强,红色思潮受到阻挡。
学士精英成中共各要角秘书
延安时期,“延安一代”中的精英陆续成为中共各要角秘书,跻身“梯队”。先后进入政坛高层的“青年学士”集团成员有:周小舟、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吴冷西、黄华、廖盖隆、李锐、邓力群、吕振羽、宋平、廖鲁言、曾涛、王任重、蒋南翔、邓拓、艾思奇、孙冶方、范长江、姚依林、马洪……这一时期,中共高干挑选的秘书,绝大多数为北大清华生或燕京生。
除了极少数“延安学士”进入高层,绝大多数“延安一代”作为基层骨干散布各根据地。清华化学系与天津工商学院经济系学生姚依林,既利用化学知识制造土炸药,又利用经济学知识管理晋察冀边区政府,担任秘书长、财经办副主任、工业局长等职。金陵大学化学系毕业生李苏,为延安制造出黄色炸药;辅仁大学化学系教师张珍担任晋察冀兵工厂厂长。
“文革”后全面接班
从中共党内代际序列上看,“大革命一代”、“红军一代”为举旗打江山的第一代,“延安一代”为接班人的第二代。抗战时期,中共文武首脑绝大多数为“大革命一代”与“红军一代”,此时的“延安一代”尚年轻,处于党内中下层。
“文革”时期,“延安一代”已多人进入政治局:华国锋、纪登奎、张春桥、吴德、江青、叶群;部长一级有乔冠华、何东昌、钱正英、熊复。还有名噪一时的王力、关锋……
“文革”后,1981年中组部统计3900万党员,1949年10月前入党的仅6.8%,多已升入中高层。1982年十二大后,万里、胡乔木、姚依林、方毅、乔石、田纪云、吴学谦等“一二·九”一代进入政治局;李锐、蒋南翔、谷牧、王丙乾、胡绳、崔月犁、杨静仁、芮杏文、阎明复、邓力群、许家屯、朱穆之、朱厚泽、穆青、贺敬之进入中委,开始全面接班。1987年十三大,正式整体接班,粤闽琼等各省首长亦多出自“延安一代”:任仲夷、项南、吴南生、梁湘、高扬、池必卿……此外,还有中央各部门首长于光远、胡绩伟、曾涛、李普、曾彦修、刘顺元……
较之“大革命一代”与“红军一代”,“延安一代”奋斗时间较短、支付成本较小,30多岁已位居厅级,少数进入省军级,个别进入中委。当然,“延安一代”也经历了“革命淬火”,经历了从“反右”到“文革”的“共和国阵痛”。1980年代后,“延安一代”中有人开始反思,真正体现了历史的坐标性价值。(据《党史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