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高中 广西 宜州 546300)
历年来,许多资料及高考题目中,都以为二倍体生物有性生殖细胞在进行正常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我私下以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首先,我们要理解同源染色体的来源、内含和外源。
我认为,作为“同源”,首要条件是起源要相同,而起源是指事物发生的根源。
既然是指根源相同,在细胞分裂中由于染色体复制导致出现的染色单体,其一口-分开后所形成的两条染色体,难道其根源不同吗?当然也有些人认为“来源”与“起源”不同,据我后所知,来源是指事物所从来的地方;也就是事物的根源。而且,我认为“起源”就是最早的“来源”,而在细胞分裂中由于染色体复制导致出现的染色单体,其一目.分开后所形成的两条染色体,其最近的来源是相同的,是由同一染色体经过复制而来,既然其最近的来源相同,难道不比最早的来源相同更应称为同源染色体吗!若不是同源染色体,则其应是非同源染色体,因为,在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所有染色体间的关系就是“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的关系。
而且按照生物进化历程来看,有性生殖生物是由无性生殖生物进化而来的,而最早的有性生殖生物是由一倍体生物在异常环境条件下,染色体数目自然加倍形成的二倍体生物,并且进化成现在的二倍体有性生殖生物。染色体数目自然加倍的原因,是在细胞分裂中由于染色体复制导致出现的染色单体,其一旦分开后所形成的两条染色体,由于在异常环境条件下,细胞不能形成纺锤体,没有纺锤丝牵引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这些染色体保留在同一细胞中,导致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这也就是我们现在已经得出肯定结论的同源多倍体的形成过程。再者,例如:XY型性别决定的倍体有性生殖生物中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Y”染色体最早是由“X”经过复制并分离后而成的两条染色体,经染色体结构变异后形成的,并且在变异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异源区段。由此可见,同源染色体最早的起源即“来源”是相同的。所以,在细胞分裂中由于染色体复制导致出现了染色单体,其一旦分开后所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也应称为同源染色体,若不是同源染色体,为什么其在多倍体的减数分裂中也能联会配对呢!而作为同源染色体,其关键就在于其在减数分裂中能联会配对。因此在细胞分裂中由于染色体复制导致出现了染色单体,其一旦分开后所形成的染色体就是同源染色体,只是其“来源”是最近的“起源”罢了。
其次,我想讨论有些人认为所谓的,能够成为同源染色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的说法。至于同源染色体中的两条染色体,一般是指:形状和大小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米自母方。课本里面提到,那是“通常”或者是“一般”来说,是针对现有有性生殖生物的同源染色体,由于其直接来源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但其最早的米源还是相同的,我在前面已经论述。且进一步来说,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的四倍体西瓜,若使其自交(即白花授粉),在子代中原来来自于同一染色体复制并分开后得到的两条染色体不是也能够联会配对,也不就是同源染色体了吗。我想,也许有的人会说,你见到它们出现联会配对了吗,难道就不能是来自父母双问的两条染色体进行联会配对,而经同一染色体复制并分开后得到的两条染色体并不能联会配对。那么,我们且先来看一个实例吧。若经同一染色体复制并分开后得到的两条染色体并不能联会配对,则Dd的二倍体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的DDdd四倍西瓜,经减数分裂所形成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应该是DD:Dd:dd=l:2:l:但实际上所形成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是DD:Dd:dd=l:4:1。而且,在不发生变异的情况下,来自于同一染色体复制并分开后得到的两条染色体,其形状和大小是完全相同的。同时,作为同源染色体,有的同源染色体在形状大小上也不一定相同,例如:“X”染色体和“Y”染色体;“Z”染色体和“W”染色体。
当然,也有此同志说,在细胞分裂中由于染色体复制导致出现的染色单体,其一旦分开后所形成的两条染色体,只能称其为相同染色体。难道这里的“同,,只能是指其形状大小和碱基对的排列顺序相同,而不能指来源相同。如果是这样,在细胞染色体复制正常情况下,其理凿凿,无可置疑;但是,如果在细胞染色体复制异常情况下,出现了基因突变,还能称其为相同染色体吗!不是相同染色体了,那么又应该称其为什么?还有,若其在减数分裂联会四分体期出现了交叉互换了,它们之间还相同吗。因此,我认为同源染色体中的两条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那只是来源较远的同源染色体,而在细胞分裂中由于染色体复制导致出现的染色单体,其一旦分开后所形成的两条染色体,是来源较近的同源染色体,但都是同源染色体,若能用远源同源染色体和近源同源染色体加以区分,则更能说明问题所在。
总之,由上述论证,足以可以证明在细胞分裂中由于染色体复制导致出现的两条染色单体,其一旦分开后所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也应称为同源染色体。
历年来,许多资料及高考题目中,都以为二倍体生物有性生殖细胞在进行正常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我私下以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首先,我们要理解同源染色体的来源、内含和外源。
我认为,作为“同源”,首要条件是起源要相同,而起源是指事物发生的根源。
既然是指根源相同,在细胞分裂中由于染色体复制导致出现的染色单体,其一口-分开后所形成的两条染色体,难道其根源不同吗?当然也有些人认为“来源”与“起源”不同,据我后所知,来源是指事物所从来的地方;也就是事物的根源。而且,我认为“起源”就是最早的“来源”,而在细胞分裂中由于染色体复制导致出现的染色单体,其一目.分开后所形成的两条染色体,其最近的来源是相同的,是由同一染色体经过复制而来,既然其最近的来源相同,难道不比最早的来源相同更应称为同源染色体吗!若不是同源染色体,则其应是非同源染色体,因为,在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所有染色体间的关系就是“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的关系。
而且按照生物进化历程来看,有性生殖生物是由无性生殖生物进化而来的,而最早的有性生殖生物是由一倍体生物在异常环境条件下,染色体数目自然加倍形成的二倍体生物,并且进化成现在的二倍体有性生殖生物。染色体数目自然加倍的原因,是在细胞分裂中由于染色体复制导致出现的染色单体,其一旦分开后所形成的两条染色体,由于在异常环境条件下,细胞不能形成纺锤体,没有纺锤丝牵引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这些染色体保留在同一细胞中,导致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这也就是我们现在已经得出肯定结论的同源多倍体的形成过程。再者,例如:XY型性别决定的倍体有性生殖生物中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Y”染色体最早是由“X”经过复制并分离后而成的两条染色体,经染色体结构变异后形成的,并且在变异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异源区段。由此可见,同源染色体最早的起源即“来源”是相同的。所以,在细胞分裂中由于染色体复制导致出现了染色单体,其一旦分开后所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也应称为同源染色体,若不是同源染色体,为什么其在多倍体的减数分裂中也能联会配对呢!而作为同源染色体,其关键就在于其在减数分裂中能联会配对。因此在细胞分裂中由于染色体复制导致出现了染色单体,其一旦分开后所形成的染色体就是同源染色体,只是其“来源”是最近的“起源”罢了。
其次,我想讨论有些人认为所谓的,能够成为同源染色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的说法。至于同源染色体中的两条染色体,一般是指:形状和大小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米自母方。课本里面提到,那是“通常”或者是“一般”来说,是针对现有有性生殖生物的同源染色体,由于其直接来源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但其最早的米源还是相同的,我在前面已经论述。且进一步来说,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的四倍体西瓜,若使其自交(即白花授粉),在子代中原来来自于同一染色体复制并分开后得到的两条染色体不是也能够联会配对,也不就是同源染色体了吗。我想,也许有的人会说,你见到它们出现联会配对了吗,难道就不能是来自父母双问的两条染色体进行联会配对,而经同一染色体复制并分开后得到的两条染色体并不能联会配对。那么,我们且先来看一个实例吧。若经同一染色体复制并分开后得到的两条染色体并不能联会配对,则Dd的二倍体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的DDdd四倍西瓜,经减数分裂所形成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应该是DD:Dd:dd=l:2:l:但实际上所形成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是DD:Dd:dd=l:4:1。而且,在不发生变异的情况下,来自于同一染色体复制并分开后得到的两条染色体,其形状和大小是完全相同的。同时,作为同源染色体,有的同源染色体在形状大小上也不一定相同,例如:“X”染色体和“Y”染色体;“Z”染色体和“W”染色体。
当然,也有此同志说,在细胞分裂中由于染色体复制导致出现的染色单体,其一旦分开后所形成的两条染色体,只能称其为相同染色体。难道这里的“同,,只能是指其形状大小和碱基对的排列顺序相同,而不能指来源相同。如果是这样,在细胞染色体复制正常情况下,其理凿凿,无可置疑;但是,如果在细胞染色体复制异常情况下,出现了基因突变,还能称其为相同染色体吗!不是相同染色体了,那么又应该称其为什么?还有,若其在减数分裂联会四分体期出现了交叉互换了,它们之间还相同吗。因此,我认为同源染色体中的两条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那只是来源较远的同源染色体,而在细胞分裂中由于染色体复制导致出现的染色单体,其一旦分开后所形成的两条染色体,是来源较近的同源染色体,但都是同源染色体,若能用远源同源染色体和近源同源染色体加以区分,则更能说明问题所在。
总之,由上述论证,足以可以证明在细胞分裂中由于染色体复制导致出现的两条染色单体,其一旦分开后所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也应称为同源染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