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荷花淀》中描写荷花的作用

来源 :金色年华·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wei78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特别喜爱现代作家孙犁的小说,倾慕于他小说那些热烈的感情境界和诗画的调子,我常用他小说中的真善美来教化学生、抚慰心灵。
  作者的代表作《荷花淀》营养了我们这一代人,从学习《荷花淀》到教学《荷花淀》,我都十分钟情于文中映日的荷花、田田的荷叶、幽幽的怡人清香。置身于孙犁的荷花淀,仿佛置身于一个水乡世界,它的景点之多之美让人忘记了个别景点的多少或存在。在教学中,一个学生的质疑,使我对文中的荷花描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发现作者写荷花的笔墨十分经济,只有五次,散见在小说的首尾。作者写荷花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匠心独运,真正做到以少胜多,以简约显丰富。文中荷花或渲染、或比喻、或暗示、或象征、或寄寓,表意不露痕迹,展景尽现阔远,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无景满眼是景。
  一、以荷花来渲染环境的美好
  白洋淀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地方,是一方原生态的净土,中华民族淳朴的民风在此得到很好的演绎。文中这样写到:“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作者用散文的笔调、白描的手法,给我们勾勒出园田和村庄星罗棋布,沟叉河道纵横交错,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争相斗艳的荷花,飞腾戏水的小鸟,以及蜿蜒蛇形的千里堤的一幅幅绚丽的自然风景画面。荷花的描写使小说锦上添花。它不仅是水乡特有的景点,也使小说有了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美丽、和谐、恬静的意境,诗人的幻想中的超脱,理想中的情趣,纯洁明净的生活理想得到巧妙的寄托。这是一个纯美的艺术境界。
  二、以荷花来比喻女子姣好的容貌
  《荷花淀》对人的外貌没有正面的描写,也没有把女人比作荷花,但我们坚信孙犁善于写妇女,而且笔下的女人都很美,都很健康,人面荷花相映红。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文人喜欢荷花,入诗入画的不乏其见。荷花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极娉婷,极高洁的,容易让人想起“出水芙蓉”、“芙蓉仙子”般的绝代佳人。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又如白居易《长恨歌》: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又如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古典诗词中的传统意向自觉不自觉地使我们把荷花与女人联系在一起,如文中“这女人编着席……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一人摘了一片大荷叶顶在头上,抵挡正午的太阳。”成功的文学作品都能激发读者去想象,在想象中审美、在想象中再创作。荷花淀的女人是怎样的美呢,孙犁没有也不便直接告诉,而是把人物放在“淡淡的月光,朦胧的夜雾,修长的苇眉子,银白的白洋淀,洁白如雪的苇席,香飘万里的荷叶荷花,……”这样一个湖光山色,风姿秀态环境中来含蓄表现。在此我们可以想象出荷花淀有以水生嫂为代表的这样一群妇女:白净的皮肤、婀娜的身姿、相宜的淡妆浓抹……。
  三、以荷花来暗示人物性格的纯洁无瑕
  荷花淀山美、水美、人更美,水生嫂她们不仅有自然造化的美丽外表,而且有清如水,洁如荷的心灵。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此。”孙犁在小说中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恬静而洁白的水乡世界。作者把大片苇眉子比作洁白的雪,把淀里写成一片银白的世界,写丈夫身上穿一件洁白的小褂,写水象无边的跳荡的水银,写菱角还很小,乳白色的……,荷花是什么颜色呢,文中是粉色,或红或白,当然以白为多。明月、薄雾、清风、荷香,整个画面的色调是洁净的、清新的,这些富有乡土气息的景物描写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美丽多情、温顺善良的形象,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孙犁说过“文学作品不只反映现实,还要改善人类的道德观念,发扬一种理想……”他正是以自己的诗化情感、美好情操,伦理地照临和人性的光辉,表现了革命人道主义,以艺术的彩笔升华了生活中的真善美—妇女的形象及品质,赢得了自己较高的审美价值和长久的艺术魅力。
  四、以荷花来象征坚贞的品格
  孙犁笔下的荷花不仅具有阴柔之美,也有阳刚之气,写景、写人充满了时代的气息。他按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要求去塑造人物,在人物的刻画上,他很注重对特定的时代及生活方式、风土人情和世态习俗的描写。借助环境的衬托,人物的性格表现的更生动、更鲜明、更突出、更真实。
  归途中她们遇到了敌人,把船驶进了荷花淀,接下来有一段景物描写,“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作者在这里不是欣赏那“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而是透露出一种象征,那粉色的荷花箭,使我们想起了水生嫂这一群青年妇女。 “铜墙铁壁”“哨兵”,也具有象征意义,表现了妇女们刚强的性格。在这紧要关头,她们想到的是丈夫的嘱托:“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或许此时她们已做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
  荷花的描写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寄寓了乐观的革命精神,其它文章有精彩赏析,在此不再赘述。
  
其他文献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面临尴尬的境地。本文拟从课堂教学入手,探讨激活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能力结构特点,采用多种策略变学生不愿学,苦学为想学,爱学,乐学,主动学习。  【关键词】课堂教学;策略选择;教法处理;教材特色;课堂设计  时下,中学语文教学面临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思想。由于学科特点的原因,高考语
期刊
说到“教学研究、教育科研”,老师们并不陌生,但从以往的了解和掌握的情况看,老师对开展教学研究并不是很热情、很积极、很主动、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认识上存在误差。很多老师都认为自己又不是什么理论工作者,只要能把书教好就行了,教学研究是专家们的事情,离我们的教学工作十分遥远。其实教学研究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一线教师要开展的正是扎根于教学实际、学校实际、学生实际的“草根式”研究。  一、为什
期刊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曾有人统计过,一个人一生所需要的知识,在校期间所学仅占三分之一左右,还有三分之二的知识需要走出学校以后不断地自学获得,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语文是百科之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对于学好语文乃至学好其它学科至关重要。《新课标》也指出:语文教学要
期刊
【摘要】冰心的《小桔灯》写了小姑娘一家在国统区严酷政治形势下的悲惨遭遇。全文围绕极为普通的家庭关系展开情节,反与情节相关的一些主要人物:“我”,小姑娘,小姑娘的爸爸和妈妈,都以一根“爱”红线贯穿。因此我认为“《小桔灯》叙述了一个家庭在遭受毁灭性的打击的情况下,借助爱的神奇力量得以复苏的故事,反映了冰心泛爱主义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冰心;小桔灯;爱的哲学;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引言:提起冰心先生,
期刊
初二下学期了,学生的个子又拔高了一大节。最近发现许多男生聚在一起说说笑笑,而且还有几个男生偶尔单手上跳,做着投篮的动作。想想他们也真可怜,在校期间,课间不能去打篮球,不能去踢足球,只能做着喜欢的空投动作来“做梅止渴”了。对于他们的幼稚举动,我付之一笑。  这一天,学校后勤的王老师找上门来,让我去看看学生的“杰作”。仰望走廊雪白的墙壁上方,是一个挨着一个、重重叠叠的、梅花型的灰黑色的手印,我恍然大悟
期刊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沃土。学生通过学习应该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对这基本的语文素养内涵,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  【关键词】文以载道;挖掘人文;创造思维  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教师既要注重“授业解惑”,又要注重“人文性”的培养,于是人文内涵也就被人们
期刊
【摘要】中学地理科目的教学,对于增进中学生的人文素养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入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就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们的人文素养。进而,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又促使他们更高情趣的养成。然而,通过现阶段中学地理教学反馈的信息发现,关乎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还未真正引起同行们的重视。因此,这里将就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作一定的阐述。【关键词】中学地理;人文教育;
期刊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的目标中提出:学生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量应在400万字。然而目前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实际情况实在是不容乐观、令人担忧。究其原因主要有缺乏阅读时间、缺乏阅读书籍、课外读物选择的错位、缺乏阅读兴趣、缺乏阅读指导。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实施课外阅读策略,激励学生提高课外阅读质量。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指导  作家茅盾曾说过:“课堂上就那么薄薄的几本
期刊
【摘要】博阅强识,融入角色,拓宽思维情境;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优化诗歌教学过程。  【关键词】积累;多媒体;发散思维;知人论世;推敲炼字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诗歌教学作了明确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很明显,诗歌教学已经作为体现语文人文性特点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而且诗歌鉴赏作为高考的必考内容,如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是诗歌教学的另一
期刊
《木离的春》  时间是个巨大的沙漏,恍惚间已把昨颜悄悄褪去,留下的是一抹空寂的苍白。消融的河水,携带着支言片语的零碎,将阳光告醉,镌刻着往日萧瑟的落叶,在微风中扫尽了一纸荒唐。或许,告别式就这样悄悄地展开,就如人生的一幕幕剧集,无声地开始,意料的落幕。但这个季节的告罄已是一种循环,一种消逝。  或许,冬天给我的唯一感觉是一股股浅浅的寒意,它萦绕在我的心底,时刻提醒着我所谓的“清冷寒肃”就这样淡淡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