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特别喜爱现代作家孙犁的小说,倾慕于他小说那些热烈的感情境界和诗画的调子,我常用他小说中的真善美来教化学生、抚慰心灵。
作者的代表作《荷花淀》营养了我们这一代人,从学习《荷花淀》到教学《荷花淀》,我都十分钟情于文中映日的荷花、田田的荷叶、幽幽的怡人清香。置身于孙犁的荷花淀,仿佛置身于一个水乡世界,它的景点之多之美让人忘记了个别景点的多少或存在。在教学中,一个学生的质疑,使我对文中的荷花描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发现作者写荷花的笔墨十分经济,只有五次,散见在小说的首尾。作者写荷花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匠心独运,真正做到以少胜多,以简约显丰富。文中荷花或渲染、或比喻、或暗示、或象征、或寄寓,表意不露痕迹,展景尽现阔远,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无景满眼是景。
一、以荷花来渲染环境的美好
白洋淀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地方,是一方原生态的净土,中华民族淳朴的民风在此得到很好的演绎。文中这样写到:“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作者用散文的笔调、白描的手法,给我们勾勒出园田和村庄星罗棋布,沟叉河道纵横交错,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争相斗艳的荷花,飞腾戏水的小鸟,以及蜿蜒蛇形的千里堤的一幅幅绚丽的自然风景画面。荷花的描写使小说锦上添花。它不仅是水乡特有的景点,也使小说有了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美丽、和谐、恬静的意境,诗人的幻想中的超脱,理想中的情趣,纯洁明净的生活理想得到巧妙的寄托。这是一个纯美的艺术境界。
二、以荷花来比喻女子姣好的容貌
《荷花淀》对人的外貌没有正面的描写,也没有把女人比作荷花,但我们坚信孙犁善于写妇女,而且笔下的女人都很美,都很健康,人面荷花相映红。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文人喜欢荷花,入诗入画的不乏其见。荷花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极娉婷,极高洁的,容易让人想起“出水芙蓉”、“芙蓉仙子”般的绝代佳人。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又如白居易《长恨歌》: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又如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古典诗词中的传统意向自觉不自觉地使我们把荷花与女人联系在一起,如文中“这女人编着席……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一人摘了一片大荷叶顶在头上,抵挡正午的太阳。”成功的文学作品都能激发读者去想象,在想象中审美、在想象中再创作。荷花淀的女人是怎样的美呢,孙犁没有也不便直接告诉,而是把人物放在“淡淡的月光,朦胧的夜雾,修长的苇眉子,银白的白洋淀,洁白如雪的苇席,香飘万里的荷叶荷花,……”这样一个湖光山色,风姿秀态环境中来含蓄表现。在此我们可以想象出荷花淀有以水生嫂为代表的这样一群妇女:白净的皮肤、婀娜的身姿、相宜的淡妆浓抹……。
三、以荷花来暗示人物性格的纯洁无瑕
荷花淀山美、水美、人更美,水生嫂她们不仅有自然造化的美丽外表,而且有清如水,洁如荷的心灵。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此。”孙犁在小说中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恬静而洁白的水乡世界。作者把大片苇眉子比作洁白的雪,把淀里写成一片银白的世界,写丈夫身上穿一件洁白的小褂,写水象无边的跳荡的水银,写菱角还很小,乳白色的……,荷花是什么颜色呢,文中是粉色,或红或白,当然以白为多。明月、薄雾、清风、荷香,整个画面的色调是洁净的、清新的,这些富有乡土气息的景物描写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美丽多情、温顺善良的形象,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孙犁说过“文学作品不只反映现实,还要改善人类的道德观念,发扬一种理想……”他正是以自己的诗化情感、美好情操,伦理地照临和人性的光辉,表现了革命人道主义,以艺术的彩笔升华了生活中的真善美—妇女的形象及品质,赢得了自己较高的审美价值和长久的艺术魅力。
四、以荷花来象征坚贞的品格
孙犁笔下的荷花不仅具有阴柔之美,也有阳刚之气,写景、写人充满了时代的气息。他按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要求去塑造人物,在人物的刻画上,他很注重对特定的时代及生活方式、风土人情和世态习俗的描写。借助环境的衬托,人物的性格表现的更生动、更鲜明、更突出、更真实。
归途中她们遇到了敌人,把船驶进了荷花淀,接下来有一段景物描写,“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作者在这里不是欣赏那“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而是透露出一种象征,那粉色的荷花箭,使我们想起了水生嫂这一群青年妇女。 “铜墙铁壁”“哨兵”,也具有象征意义,表现了妇女们刚强的性格。在这紧要关头,她们想到的是丈夫的嘱托:“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或许此时她们已做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
荷花的描写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寄寓了乐观的革命精神,其它文章有精彩赏析,在此不再赘述。
作者的代表作《荷花淀》营养了我们这一代人,从学习《荷花淀》到教学《荷花淀》,我都十分钟情于文中映日的荷花、田田的荷叶、幽幽的怡人清香。置身于孙犁的荷花淀,仿佛置身于一个水乡世界,它的景点之多之美让人忘记了个别景点的多少或存在。在教学中,一个学生的质疑,使我对文中的荷花描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发现作者写荷花的笔墨十分经济,只有五次,散见在小说的首尾。作者写荷花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匠心独运,真正做到以少胜多,以简约显丰富。文中荷花或渲染、或比喻、或暗示、或象征、或寄寓,表意不露痕迹,展景尽现阔远,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无景满眼是景。
一、以荷花来渲染环境的美好
白洋淀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地方,是一方原生态的净土,中华民族淳朴的民风在此得到很好的演绎。文中这样写到:“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作者用散文的笔调、白描的手法,给我们勾勒出园田和村庄星罗棋布,沟叉河道纵横交错,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争相斗艳的荷花,飞腾戏水的小鸟,以及蜿蜒蛇形的千里堤的一幅幅绚丽的自然风景画面。荷花的描写使小说锦上添花。它不仅是水乡特有的景点,也使小说有了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美丽、和谐、恬静的意境,诗人的幻想中的超脱,理想中的情趣,纯洁明净的生活理想得到巧妙的寄托。这是一个纯美的艺术境界。
二、以荷花来比喻女子姣好的容貌
《荷花淀》对人的外貌没有正面的描写,也没有把女人比作荷花,但我们坚信孙犁善于写妇女,而且笔下的女人都很美,都很健康,人面荷花相映红。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文人喜欢荷花,入诗入画的不乏其见。荷花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极娉婷,极高洁的,容易让人想起“出水芙蓉”、“芙蓉仙子”般的绝代佳人。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又如白居易《长恨歌》: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又如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古典诗词中的传统意向自觉不自觉地使我们把荷花与女人联系在一起,如文中“这女人编着席……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一人摘了一片大荷叶顶在头上,抵挡正午的太阳。”成功的文学作品都能激发读者去想象,在想象中审美、在想象中再创作。荷花淀的女人是怎样的美呢,孙犁没有也不便直接告诉,而是把人物放在“淡淡的月光,朦胧的夜雾,修长的苇眉子,银白的白洋淀,洁白如雪的苇席,香飘万里的荷叶荷花,……”这样一个湖光山色,风姿秀态环境中来含蓄表现。在此我们可以想象出荷花淀有以水生嫂为代表的这样一群妇女:白净的皮肤、婀娜的身姿、相宜的淡妆浓抹……。
三、以荷花来暗示人物性格的纯洁无瑕
荷花淀山美、水美、人更美,水生嫂她们不仅有自然造化的美丽外表,而且有清如水,洁如荷的心灵。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此。”孙犁在小说中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恬静而洁白的水乡世界。作者把大片苇眉子比作洁白的雪,把淀里写成一片银白的世界,写丈夫身上穿一件洁白的小褂,写水象无边的跳荡的水银,写菱角还很小,乳白色的……,荷花是什么颜色呢,文中是粉色,或红或白,当然以白为多。明月、薄雾、清风、荷香,整个画面的色调是洁净的、清新的,这些富有乡土气息的景物描写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美丽多情、温顺善良的形象,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孙犁说过“文学作品不只反映现实,还要改善人类的道德观念,发扬一种理想……”他正是以自己的诗化情感、美好情操,伦理地照临和人性的光辉,表现了革命人道主义,以艺术的彩笔升华了生活中的真善美—妇女的形象及品质,赢得了自己较高的审美价值和长久的艺术魅力。
四、以荷花来象征坚贞的品格
孙犁笔下的荷花不仅具有阴柔之美,也有阳刚之气,写景、写人充满了时代的气息。他按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要求去塑造人物,在人物的刻画上,他很注重对特定的时代及生活方式、风土人情和世态习俗的描写。借助环境的衬托,人物的性格表现的更生动、更鲜明、更突出、更真实。
归途中她们遇到了敌人,把船驶进了荷花淀,接下来有一段景物描写,“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作者在这里不是欣赏那“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而是透露出一种象征,那粉色的荷花箭,使我们想起了水生嫂这一群青年妇女。 “铜墙铁壁”“哨兵”,也具有象征意义,表现了妇女们刚强的性格。在这紧要关头,她们想到的是丈夫的嘱托:“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或许此时她们已做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
荷花的描写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寄寓了乐观的革命精神,其它文章有精彩赏析,在此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