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对杜十娘的性格及悲剧原因所进行的分析和阐释,并未令人信服。认清李甲的真实面目,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对他“在京坐监”、“无处投宿”、“萍水相逢”三个阶段中暴露的性格与杜十娘的性格进行综合分析,便可使问题的答案更加合理完善。
【关键词】李甲;杜十娘;性格;悲剧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是明末文学家冯梦龙“三言”中的著名作品。长期以来,人们对杜十娘的性格及其悲剧原因进行了诸多分析和阐释,但并未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教师教学用书》中“课文鉴赏说明”部分里说:“故事中的男主人公李甲是富家子弟。他虽然也曾对杜十娘真心爱恋,但他屈从于社会、家庭的礼教观念,再加上孙富的破坏,最终背叛了爱情,造成了杜十娘投江的悲剧。”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笔者以为,要弄清杜十娘的性格及悲剧原因,切不可忽视李甲的性格特征,也就是必须认清李甲的真实面目。纵观整个故事情节,从李甲角度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在京坐监”阶段;(二)“无处投宿”阶段;(三)“萍水相逢”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李甲的性格主要表现为:浪荡恋色,落魄无能,庸俗贪财。而杜十娘的性格却是:一心从良,善用心智,万念俱灰。杜十娘沉江的悲剧,是整个故事情节一步步发展的必然,是李甲性格一步步刻画完成的必然,是杜十娘一步步认清李甲认清社会的必然,当然也是杜十娘性格塑造的必然。
一、“在京坐监”阶段——一个是浪荡恋色,一个是美丽热情
李甲远离家乡“在京坐监”(“坐监”就是在国子监读书),本应心无旁骛求学上进,本应“学而优则仕”,但他不思学业,“风流年少,未逢美色,自遇了杜十娘,喜出望外,把花柳情怀,一担儿挑在他身上”(此句教材删去),因为杜十娘“浑身雅艳,遍体娇香,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对眼明秋水润。脸如莲萼,分明卓氏文君;唇似樱桃,何减白家樊素”。所以李甲为赢得青楼幸名,便“撒漫用钱,大差大使”,以致“囊箧渐渐空虚”,其父“在家发怒”,“几遍写字来唤他回去”,他仍未悬崖勒马,一心“迷恋十娘颜色”而滞留于京城,逗留于花街柳巷,甚至携杜十娘一起归家途中也仍旧沉溺于杜十娘的“妙音”之中。可见,李甲纯粹是一个浪荡恋色之徒。
而杜十娘“自十三岁破瓜,今一十九岁,七年之内,不知历过了多少公子王孙”(此句教材删去)。既然如此,她应该深知在青楼女与浪荡公子间有着不可跨越的诸多门槛儿,二者间除了“以利相交”(以色换利)外,是不会有多少真心真情的,更不应奢望托付“终身”。但杜十娘却被李甲“俊俏庞儿,温存性儿,又是撒漫的手儿,帮衬的勤儿”(此句教材删去)所迷住,以致失去了冷静与理智,而“一心向他”,于是“从良之志”变得越来越强烈,并极为主动地选择了李甲。其实,此乃杜十娘的一厢情愿!有的评论者分析说此时的李甲“忠厚志诚”,是一个有情有意的公子,其实大错特错。小说写得明白——杜十娘“又见他忠厚志诚”,其中的“见”,冯梦龙已暗藏玄机,所谓的“忠厚志诚”只是杜十娘自己的感觉,只是李甲披的一件漂亮外衣,他骨子里同大多数公子王孙一样——浪荡而恋色。所以说,杜十娘选择李甲,一方面是被其外衣所迷惑,另一方面因为“见鸨儿贪财无义,久有从良之志”而乱了自己的阵脚,有些感情用事,“饥不择食”。她托身于李甲,自然而然地埋下了后来投江的祸根。
二、“无处投宿”阶段——一个是落魄无能,一个是用尽心智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觉一年有余”,因为一直浪荡恋色,李甲学业早已荒废,钱财早已耗尽,“平日间有了杜家,连下处也没有了,今日就无处投宿”。也就是说,李甲除了有一副好皮囊外,已经落魄潦倒到连一个投宿之地都没有了,他只有赖在杜十娘处栖身度日。正因这样,鸨母才破口大骂他“穷汉”,激他滚蛋,结果他仍癞皮狗一个,就是不走。杜十娘要他只拿三百两银赎她,他一点儿不惊喜,无所谓的样子,只说“囊空如洗,如之奈何”;杜十娘叫他去亲友处借,他一连几日“分毫无获”,一派敷衍的模樣,可谓无能之极;杜十娘除去了教坊上的名籍,跳出了火坑,李甲却“未有万全之策”,一筹莫展毫无主意。可见,李甲完全是一个落魂无能之流。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根本就没有虑及与杜十娘长相厮守。
而杜十娘却显得巴心巴肠,自以为“一双两好,情投意合”,似乎找到了可以托付终身的如意郎君,为妻也好,为妾也好;并想象着设计着一切,安排着打点着一切,似乎一无所有的李甲已非“大家”公子,似乎自己与之已“门当户对”,似乎自己积攒的百宝箱可以缩短青楼女子与公子哥儿之间的距离,可以填平自己与李甲父亲之间的鸿沟。于是,她心急火燎地借鸨母“烟花逐客之计”,顺水推舟,假戏真做,智激鸨母“若翻悔时,做猪做狗”。跳出火坑后,她又不失时机地恰到好处地一次次拿出自己的银两:“妾所卧絮褥内,藏有碎银一百五十两”,“于姊妹中借得白银二十两”;还特地演了一场姊妹送别戏,“十姊从郎君千里间关,囊中萧索,吾等甚不能忘情。今合具薄赆,十姊可检收,或长途空乏,亦可少助”。由此可见,杜十娘用心良苦,极尽心智。那美好的未来如同一线亮光,由暗而明,由弱而强,似乎唾手可得。在这整个过程中,作品几次写到李甲的眼泪,这眼泪也许是“发乎情”的,但却是瞬间即逝的,并非海枯石烂、共甘苦同生死的眼泪。因此,杜十娘先前植下的祸根就顺理成章地破土发芽而茁壮成长起来。
三、“萍水相逢”阶段——一个是庸俗贪财,一个是万念俱灰
虽然明代是我国历史上商品经济发展最为充分和繁荣的时期,虽然金钱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姿态冲击着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意识,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仍然根深蒂固。所以李甲与孙富“萍水相逢”,便暴露出了他的真实面目,面对白花花的一千两银子,面对“父子天伦,必不可绝。若为妾而触父,因妓而弃家,海内必以兄为浮浪不经之人。异日妻不以为夫,弟不以为兄,同袍不以为友,兄何以立于天地之间?”李甲便毫不犹豫地二者兼取,既获得钱财又保全礼教。杜十娘不过是一个烟花女子,只要有钱随时都可以拥有,在他的内心深处绝没有杜十娘的一席位置,因此毫不怜惜地舍弃。可见,李甲彻头彻尾是一个贪财庸俗的小人,他选择钱财选择礼教符合他这类人贯穿始终的性格,并非最终才“背信弃义”!
杜十娘一直生怕金钱成为二人间的纽带而使真诚纯洁的爱情遭到玷污,但真诚纯洁的爱情还是被金钱玷污了;她也许以为金钱也可能填补一切鸿沟,但在礼教面前金钱又是何等的渺小。被李甲毫不怜惜地舍弃后,她这才恍然大悟:所有的爱恋最终竟被一句“止乎礼”而一笔勾销,所有的努力抗争竟然源于一心从良的一厢情愿,自己为妻或为妾的真情与梦想竟然被一千两银子击得粉碎。她“恨郎眼内无珠”,其实她自己才是有眼无珠!此时的杜十娘终于认清了李甲的真实面目,终于认清了那个既要钱又要“礼”的社会,并毅然决然地作出了选择——投江!她能有别的选择吗?正如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里说:“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于此,杜十娘自己植下的祸根也就水到渠成地开花结果 ——投江。
综上所述,李甲是一个浪荡恋色之徒、落魄无能之流、庸俗贪财之辈,他对杜十娘并非“真心爱恋”,根本谈不上什么“最终背叛了爱情”,最多是一种“逢场作戏”。小说结尾有一段“后人评说此事”的话,杜十娘“不能觅一佳侣,共跨秦楼之凤,乃错认李公子。明珠美玉,投于盲人,以致恩变为仇,万种恩情化为流水,深可惜也”(此段教材删去)。所以笔者以为,杜十娘的性格及其沉江悲剧,是故事情节一步步发展的必然,是李甲性格一步步完成的必然,是杜十娘一步步认清李甲认清社会的必然,也是作者精心构思杜十娘性格悲剧的内核所在。
【关键词】李甲;杜十娘;性格;悲剧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是明末文学家冯梦龙“三言”中的著名作品。长期以来,人们对杜十娘的性格及其悲剧原因进行了诸多分析和阐释,但并未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教师教学用书》中“课文鉴赏说明”部分里说:“故事中的男主人公李甲是富家子弟。他虽然也曾对杜十娘真心爱恋,但他屈从于社会、家庭的礼教观念,再加上孙富的破坏,最终背叛了爱情,造成了杜十娘投江的悲剧。”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笔者以为,要弄清杜十娘的性格及悲剧原因,切不可忽视李甲的性格特征,也就是必须认清李甲的真实面目。纵观整个故事情节,从李甲角度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在京坐监”阶段;(二)“无处投宿”阶段;(三)“萍水相逢”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李甲的性格主要表现为:浪荡恋色,落魄无能,庸俗贪财。而杜十娘的性格却是:一心从良,善用心智,万念俱灰。杜十娘沉江的悲剧,是整个故事情节一步步发展的必然,是李甲性格一步步刻画完成的必然,是杜十娘一步步认清李甲认清社会的必然,当然也是杜十娘性格塑造的必然。
一、“在京坐监”阶段——一个是浪荡恋色,一个是美丽热情
李甲远离家乡“在京坐监”(“坐监”就是在国子监读书),本应心无旁骛求学上进,本应“学而优则仕”,但他不思学业,“风流年少,未逢美色,自遇了杜十娘,喜出望外,把花柳情怀,一担儿挑在他身上”(此句教材删去),因为杜十娘“浑身雅艳,遍体娇香,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对眼明秋水润。脸如莲萼,分明卓氏文君;唇似樱桃,何减白家樊素”。所以李甲为赢得青楼幸名,便“撒漫用钱,大差大使”,以致“囊箧渐渐空虚”,其父“在家发怒”,“几遍写字来唤他回去”,他仍未悬崖勒马,一心“迷恋十娘颜色”而滞留于京城,逗留于花街柳巷,甚至携杜十娘一起归家途中也仍旧沉溺于杜十娘的“妙音”之中。可见,李甲纯粹是一个浪荡恋色之徒。
而杜十娘“自十三岁破瓜,今一十九岁,七年之内,不知历过了多少公子王孙”(此句教材删去)。既然如此,她应该深知在青楼女与浪荡公子间有着不可跨越的诸多门槛儿,二者间除了“以利相交”(以色换利)外,是不会有多少真心真情的,更不应奢望托付“终身”。但杜十娘却被李甲“俊俏庞儿,温存性儿,又是撒漫的手儿,帮衬的勤儿”(此句教材删去)所迷住,以致失去了冷静与理智,而“一心向他”,于是“从良之志”变得越来越强烈,并极为主动地选择了李甲。其实,此乃杜十娘的一厢情愿!有的评论者分析说此时的李甲“忠厚志诚”,是一个有情有意的公子,其实大错特错。小说写得明白——杜十娘“又见他忠厚志诚”,其中的“见”,冯梦龙已暗藏玄机,所谓的“忠厚志诚”只是杜十娘自己的感觉,只是李甲披的一件漂亮外衣,他骨子里同大多数公子王孙一样——浪荡而恋色。所以说,杜十娘选择李甲,一方面是被其外衣所迷惑,另一方面因为“见鸨儿贪财无义,久有从良之志”而乱了自己的阵脚,有些感情用事,“饥不择食”。她托身于李甲,自然而然地埋下了后来投江的祸根。
二、“无处投宿”阶段——一个是落魄无能,一个是用尽心智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觉一年有余”,因为一直浪荡恋色,李甲学业早已荒废,钱财早已耗尽,“平日间有了杜家,连下处也没有了,今日就无处投宿”。也就是说,李甲除了有一副好皮囊外,已经落魄潦倒到连一个投宿之地都没有了,他只有赖在杜十娘处栖身度日。正因这样,鸨母才破口大骂他“穷汉”,激他滚蛋,结果他仍癞皮狗一个,就是不走。杜十娘要他只拿三百两银赎她,他一点儿不惊喜,无所谓的样子,只说“囊空如洗,如之奈何”;杜十娘叫他去亲友处借,他一连几日“分毫无获”,一派敷衍的模樣,可谓无能之极;杜十娘除去了教坊上的名籍,跳出了火坑,李甲却“未有万全之策”,一筹莫展毫无主意。可见,李甲完全是一个落魂无能之流。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根本就没有虑及与杜十娘长相厮守。
而杜十娘却显得巴心巴肠,自以为“一双两好,情投意合”,似乎找到了可以托付终身的如意郎君,为妻也好,为妾也好;并想象着设计着一切,安排着打点着一切,似乎一无所有的李甲已非“大家”公子,似乎自己与之已“门当户对”,似乎自己积攒的百宝箱可以缩短青楼女子与公子哥儿之间的距离,可以填平自己与李甲父亲之间的鸿沟。于是,她心急火燎地借鸨母“烟花逐客之计”,顺水推舟,假戏真做,智激鸨母“若翻悔时,做猪做狗”。跳出火坑后,她又不失时机地恰到好处地一次次拿出自己的银两:“妾所卧絮褥内,藏有碎银一百五十两”,“于姊妹中借得白银二十两”;还特地演了一场姊妹送别戏,“十姊从郎君千里间关,囊中萧索,吾等甚不能忘情。今合具薄赆,十姊可检收,或长途空乏,亦可少助”。由此可见,杜十娘用心良苦,极尽心智。那美好的未来如同一线亮光,由暗而明,由弱而强,似乎唾手可得。在这整个过程中,作品几次写到李甲的眼泪,这眼泪也许是“发乎情”的,但却是瞬间即逝的,并非海枯石烂、共甘苦同生死的眼泪。因此,杜十娘先前植下的祸根就顺理成章地破土发芽而茁壮成长起来。
三、“萍水相逢”阶段——一个是庸俗贪财,一个是万念俱灰
虽然明代是我国历史上商品经济发展最为充分和繁荣的时期,虽然金钱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姿态冲击着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意识,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仍然根深蒂固。所以李甲与孙富“萍水相逢”,便暴露出了他的真实面目,面对白花花的一千两银子,面对“父子天伦,必不可绝。若为妾而触父,因妓而弃家,海内必以兄为浮浪不经之人。异日妻不以为夫,弟不以为兄,同袍不以为友,兄何以立于天地之间?”李甲便毫不犹豫地二者兼取,既获得钱财又保全礼教。杜十娘不过是一个烟花女子,只要有钱随时都可以拥有,在他的内心深处绝没有杜十娘的一席位置,因此毫不怜惜地舍弃。可见,李甲彻头彻尾是一个贪财庸俗的小人,他选择钱财选择礼教符合他这类人贯穿始终的性格,并非最终才“背信弃义”!
杜十娘一直生怕金钱成为二人间的纽带而使真诚纯洁的爱情遭到玷污,但真诚纯洁的爱情还是被金钱玷污了;她也许以为金钱也可能填补一切鸿沟,但在礼教面前金钱又是何等的渺小。被李甲毫不怜惜地舍弃后,她这才恍然大悟:所有的爱恋最终竟被一句“止乎礼”而一笔勾销,所有的努力抗争竟然源于一心从良的一厢情愿,自己为妻或为妾的真情与梦想竟然被一千两银子击得粉碎。她“恨郎眼内无珠”,其实她自己才是有眼无珠!此时的杜十娘终于认清了李甲的真实面目,终于认清了那个既要钱又要“礼”的社会,并毅然决然地作出了选择——投江!她能有别的选择吗?正如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里说:“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于此,杜十娘自己植下的祸根也就水到渠成地开花结果 ——投江。
综上所述,李甲是一个浪荡恋色之徒、落魄无能之流、庸俗贪财之辈,他对杜十娘并非“真心爱恋”,根本谈不上什么“最终背叛了爱情”,最多是一种“逢场作戏”。小说结尾有一段“后人评说此事”的话,杜十娘“不能觅一佳侣,共跨秦楼之凤,乃错认李公子。明珠美玉,投于盲人,以致恩变为仇,万种恩情化为流水,深可惜也”(此段教材删去)。所以笔者以为,杜十娘的性格及其沉江悲剧,是故事情节一步步发展的必然,是李甲性格一步步完成的必然,是杜十娘一步步认清李甲认清社会的必然,也是作者精心构思杜十娘性格悲剧的内核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