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13日,记者来到跳蹬河社区,在多个院落门口的宣传栏上,记者看到网格负责人的名字、联系方式及职责职能都清晰可见。
叶润全是第五网格的负责人,每天他都要走访院落,了解群众诉求,群众只要有什么事,都可以通过宣传栏上的联系方式找到他。“我们这些社区网格负责人对片区都会实施24小时动态、全方位管理。社区环境卫生、居民矛盾化解、社区党建、社会治安维护等都在我们网格化管理范围内,我们的工作责任就是做到事不出网格,一旦有突发情况,我们会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理。”叶润全说。
成华区实施网格管理后,“等”群众来办事、“单一型”服务等服务方式正在得到改变。
社区与居民的困惑催生“网格”服务
“以前有事找单位,现在有事找社区。”家住跳蹬河社区的王丽告诉记者,“可是流程不熟,经常办个社保都要跑很多趟。”
“每一项业务都由专业工作人员负责办理,各办各的事情,几个业务线条板块的信息、数据不共享,是造成居民来回跑的主要原因。”跳蹬河社区书记陈芬道出其中原由:计划生育、劳动保障、医疗救助等具有政务性质的事务,都是采取“业务线条”的模式,造成居民在社区工作站和家里之间来回跑。
“社区除‘两委’干部外,还有城管协管员、流管协管员、综治巡逻队员、司法调解员等职能部门下派到社区的专业人员,人员虽多,但管理和服务工作时常停留在表面,不能沉下去。”成华区有关部门经过深入调研后得出了这一结论。
对此,居民有意见,社区也为难,希望找到一种“短平快”和“多快好省”的社区管理服务模式,成为社区和居民的共同愿望。
于是,跳蹬河社区成了突破这一尴尬的先行者。去年10月,酝酿两个月的网格管理开始运行。
人还是那些人,原本的尴尬何以得到突破?
平均600户左右居民划分为1个网格,要确保网格划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空白,不交叉重叠。有限的网格员怎么为这么多居民服务?
在跳蹬河社区工作站的墙上,挂着一张网格化管理工作组织机构图。每个网格负责人的下面“隶属”居民自治组、卫生监督员、党员骨干、综合治理和流动人口管理员。
“光靠网格员是无法随时服务居民的,需要发动社区居民、党员等参与社区管理,壮大辖区居民自治和服务联盟,提升社区自我服务能力。”跳蹬河街道办社会建设科科长李静说,每个网格负责人都会发动并联络一支由楼栋长、综治骨干、居民代表、议事会代表、党员积极分子等组成的志愿服务团队,形成联动服务工作网,为居民“精细化”服务。
“网格负责人除分管线上的工作外,对应的网格就是其‘包产到户’的‘责任田’。”跳蹬河街道办副书记李东辉说。
“人员下去了,事情也好办了。”成华区组织部组织二科科长谢恩分析道,网格化的管理模式,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将社区资源整合,同时促进社区工作人员多下社区、多进院落、多问情况、多提供服务,实现了“社区有网、网中有格、格中定人、人负其责”的管理格局。
“在我的‘网格’中,一条长达几年的烂路得以修整,社区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都是‘出门一把抓’抓回来的事情。”叶润全说,每天“巡格”时,居民的事能及时解决的就当场解决,不能解决的“带回家”分类处理。
“出门一把抓,回来再分家。”由此,实现了“小社区大服务”。而与之相配套的“1+7”政策,更为网格管理在整个成华区得以推行增添了一份力量。
由旁观者,到参与者,再到组织者
住在跳蹬河社区的张春华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能领到补贴,因为自己从未向社区提过要求。
张春华有一残疾儿子,已退休的老两口还要奉养两位九十几岁的老人,尽管困难却从未开口诉苦。但这些情况都掌握在“巡格”的网格管理员的头脑里。
在成华区,活跃着一群志愿者队伍。“建立起志愿服务团队以后,不仅能全方位服务群众,同时通过榜样示范,居民参与社区建设活动的积极性也明显增强。”陈芬介绍说。5月24日,社区开展了一场“我爱我家”院落环境治理志愿者服务活动,引导居民打扫院落,清洁家园。原本只通知了20个人参加,结果吸引了60多名居民自发地参与其中。
“自打社区工作人员每天在院落里转悠,随时帮助我们解决生活困难后,社区与我们居民之间的关系明显拉近。”跳蹬河社区居民刘素清说,现在社区搞什么活动,大家都会积极参与。
“我们经常会收到一些建议,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采纳,当一些建议得以实施,居民们很开心,因为他们也是组织者。”陈芬也从居民的开心中感受到了社区的和谐氛围。
叶润全是第五网格的负责人,每天他都要走访院落,了解群众诉求,群众只要有什么事,都可以通过宣传栏上的联系方式找到他。“我们这些社区网格负责人对片区都会实施24小时动态、全方位管理。社区环境卫生、居民矛盾化解、社区党建、社会治安维护等都在我们网格化管理范围内,我们的工作责任就是做到事不出网格,一旦有突发情况,我们会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理。”叶润全说。
成华区实施网格管理后,“等”群众来办事、“单一型”服务等服务方式正在得到改变。
社区与居民的困惑催生“网格”服务
“以前有事找单位,现在有事找社区。”家住跳蹬河社区的王丽告诉记者,“可是流程不熟,经常办个社保都要跑很多趟。”
“每一项业务都由专业工作人员负责办理,各办各的事情,几个业务线条板块的信息、数据不共享,是造成居民来回跑的主要原因。”跳蹬河社区书记陈芬道出其中原由:计划生育、劳动保障、医疗救助等具有政务性质的事务,都是采取“业务线条”的模式,造成居民在社区工作站和家里之间来回跑。
“社区除‘两委’干部外,还有城管协管员、流管协管员、综治巡逻队员、司法调解员等职能部门下派到社区的专业人员,人员虽多,但管理和服务工作时常停留在表面,不能沉下去。”成华区有关部门经过深入调研后得出了这一结论。
对此,居民有意见,社区也为难,希望找到一种“短平快”和“多快好省”的社区管理服务模式,成为社区和居民的共同愿望。
于是,跳蹬河社区成了突破这一尴尬的先行者。去年10月,酝酿两个月的网格管理开始运行。
人还是那些人,原本的尴尬何以得到突破?
平均600户左右居民划分为1个网格,要确保网格划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空白,不交叉重叠。有限的网格员怎么为这么多居民服务?
在跳蹬河社区工作站的墙上,挂着一张网格化管理工作组织机构图。每个网格负责人的下面“隶属”居民自治组、卫生监督员、党员骨干、综合治理和流动人口管理员。
“光靠网格员是无法随时服务居民的,需要发动社区居民、党员等参与社区管理,壮大辖区居民自治和服务联盟,提升社区自我服务能力。”跳蹬河街道办社会建设科科长李静说,每个网格负责人都会发动并联络一支由楼栋长、综治骨干、居民代表、议事会代表、党员积极分子等组成的志愿服务团队,形成联动服务工作网,为居民“精细化”服务。
“网格负责人除分管线上的工作外,对应的网格就是其‘包产到户’的‘责任田’。”跳蹬河街道办副书记李东辉说。
“人员下去了,事情也好办了。”成华区组织部组织二科科长谢恩分析道,网格化的管理模式,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将社区资源整合,同时促进社区工作人员多下社区、多进院落、多问情况、多提供服务,实现了“社区有网、网中有格、格中定人、人负其责”的管理格局。
“在我的‘网格’中,一条长达几年的烂路得以修整,社区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都是‘出门一把抓’抓回来的事情。”叶润全说,每天“巡格”时,居民的事能及时解决的就当场解决,不能解决的“带回家”分类处理。
“出门一把抓,回来再分家。”由此,实现了“小社区大服务”。而与之相配套的“1+7”政策,更为网格管理在整个成华区得以推行增添了一份力量。
由旁观者,到参与者,再到组织者
住在跳蹬河社区的张春华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能领到补贴,因为自己从未向社区提过要求。
张春华有一残疾儿子,已退休的老两口还要奉养两位九十几岁的老人,尽管困难却从未开口诉苦。但这些情况都掌握在“巡格”的网格管理员的头脑里。
在成华区,活跃着一群志愿者队伍。“建立起志愿服务团队以后,不仅能全方位服务群众,同时通过榜样示范,居民参与社区建设活动的积极性也明显增强。”陈芬介绍说。5月24日,社区开展了一场“我爱我家”院落环境治理志愿者服务活动,引导居民打扫院落,清洁家园。原本只通知了20个人参加,结果吸引了60多名居民自发地参与其中。
“自打社区工作人员每天在院落里转悠,随时帮助我们解决生活困难后,社区与我们居民之间的关系明显拉近。”跳蹬河社区居民刘素清说,现在社区搞什么活动,大家都会积极参与。
“我们经常会收到一些建议,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采纳,当一些建议得以实施,居民们很开心,因为他们也是组织者。”陈芬也从居民的开心中感受到了社区的和谐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