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在为改革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的同时,也带来了若干问题。因此,必须辩证地来看待。只有认清建构主义理论的得失,才能推动阅读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1 建构主义与阅读教学
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兴起了建构主义思潮,成为当今最有影响力的教育理论之一。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外界(读本,生活等)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等待知识灌输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建构者。在教学中,教师要用情境呈现问题,设计开放的学习环境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并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可见,建构主义理念已经渗透进语文阅读教学。
2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它需要教师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能驾驭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许多弊端,教学中强调知性分析,过分重视逻辑思维训练,学生的注意力被束缚在认知范畴内,情感通道被阻塞,心灵中难以产生认同和共鸣,结果使本应充满情趣的阅读课味同嚼蜡,寡情少趣。①
2.1 主题理解的单一化
阅读教学中对文章主题的解读,教师的答案似乎是惟一的标准答案,学生也奉为金科玉律。这样严重束缚了学生思考的自由空间。学生本应有的丰富想象和理性判断在这种单一化中丧失殆尽。
2.2 有机整体的破碎化
文章是一个有机整体,一句一段都与整个文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目前的阅读教学常把活生生的文章肢解得破碎零散,失去了文章的思想和灵魂。这样的教学,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情感得不到表现,审美对象的无限丰富性则被公式化的“字、词、句、篇”的分析所掩盖,阅读训练也成为一种机械被动的“应答性行为”,结果非但不能促进,反而扼杀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的发展。②
2.3 教学方法的模式化
不少教师对一篇课文的教学往往是按题目解释——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介绍——分段——逐段分析——归纳中心思想的模式机械地演绎。教师一讲到底,偶尔提点问题让学生应和,事实上这是一种最省事的模式。学生久而久之习惯了,以为自己只有听和记的任务,养成了惟书惟师的习惯,丧失了主动学习的精神。
3 建构主义理论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之前,它对个体来说是毫无权威可言的,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用我们对知识正确性的强调作为让个体接受它的理由,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来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③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得到的。用建构主义来审视阅读教学,会得到不少启示。
3.1 审视阅读教学的目的——树立正确的阅读教学观
学习阅读,不仅是为了理解文本的意义,还要从学习中学会阅读的能力。布鲁纳说:“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我们应把阅读教学的目的定位于通过训练,学生提高筛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审美的能力,培养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2 审视阅读教学的方法——把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入课堂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常把现成的答案讲给学生,即使是提问,也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预设的固定理解中,这对学生思维的提高没有明显效果。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充分地与他人沟通和合作。在阅读教学中,需要让学生自己充分体验,尊重学生的感受,引导他们大胆地探索、鼓励、组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3 审视阅读的指导方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上,教师的霸权地位仍存在,教师是知识的掌握者和仲裁者,学生只能在教师的限定范围内理解,在教师的规定下训练。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是由学生主动构建的。因此,教师应处于引导、倾听、帮助的地位,与学生一起探讨文本的意义,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审美的愉悦,提高阅读能力。
4 建构主义带来的若干问题
建构主义理论的实践推动阅读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带来了若干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下面几点:
4.1 忽视教师指导作用,课堂教学难以驾驭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并未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如果忽视了教师作用的发挥,忽视了师生交互的没计,那么这种教学必定失败:学生的学习将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讨论交流将成为漫无边际的谈论,意义建构将会不得要领。④
4.2 忽视自主学习设计,偏重学习环境的设计
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利用各种资源来支持“学”,这无疑是正确的。⑤但不少人却过于看重设计出适合于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学习环境,“自主学习”本身反而被忽略了。教师有时为了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花费大量时间,甚至喧宾夺主,课堂尽是课件的展示,花花绿绿,悦耳宜人,确实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却忽视了对文本本身的解读,得不偿失。
4.3 忽视学生自主实践形式的多样性,语文学习局限于课堂
由于长期教学习惯的积淀,教师理解的自主实践的范围十分狭小,只是片面地理解为在课堂让学生讨论,必要时进行一些朗读,课后搜集搜集资料。语文阅读与其他学科以及学生的生活出现脱钩,学习面窄且无用武之地。
5 应对策略
5.1 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学中能放也能收
作为指导者,教师要能根据不同教材确定教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防止学生一味地自读、自悟,要在平等对话中因势利导,讲解,点拨,启发,教学相长。作为组织者,教师能就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作正确的引导,适时提出一些打开思路的点拨式问题,并创造和谐的讨论气氛。还要注意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根据问题的难度分别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发表看法,指导面涉及全体学生。⑥
5.2 合理并适度运用教学资源
设计理想的学习环境是必要的,但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要用好教科书,警惕出现不着边际地议论,警惕过多地补充其他内容,却把文本扔在一边的现象。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是语文教学的方向,但一定要恰如其分并要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可适当引进这些资源为课堂“锦上添花”,而不是“画蛇添足”。
5.3 自主实践提倡多样性,与其他学科、课外生活相交融
阅读教材的学习内容大至天文地理,小到鸟虫鱼,涉及文、史、哲、数、理,可谓无所不包 因此不只是语文教师的事,各科教学应该相互关注。同时,还要联系生活实际,教有关大自然的课文,可以让学生亲临其境,实地考察;还可以用多种方式呈现学习过程和结果,如墙报、演讲、自编小报、自版文集等。
作为一个新兴理论,建构主义还需要丰富和完善,使它能更有效地指导教学。不过,它对阅读教学的启示是非常有益的。不管是解构了作者、文本、教师权威,还是重建了阅读的多元价值,这都是一次革命性的突破。
注释
①②蒋独见.从中学生课内外阅读的不同心理反应谈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9).
③成军.建构主义框架下的“自主学习”[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
④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⑤何克抗.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師范大学学报,1997(5).
⑥龙文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1 建构主义与阅读教学
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兴起了建构主义思潮,成为当今最有影响力的教育理论之一。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外界(读本,生活等)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等待知识灌输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建构者。在教学中,教师要用情境呈现问题,设计开放的学习环境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并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可见,建构主义理念已经渗透进语文阅读教学。
2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它需要教师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能驾驭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许多弊端,教学中强调知性分析,过分重视逻辑思维训练,学生的注意力被束缚在认知范畴内,情感通道被阻塞,心灵中难以产生认同和共鸣,结果使本应充满情趣的阅读课味同嚼蜡,寡情少趣。①
2.1 主题理解的单一化
阅读教学中对文章主题的解读,教师的答案似乎是惟一的标准答案,学生也奉为金科玉律。这样严重束缚了学生思考的自由空间。学生本应有的丰富想象和理性判断在这种单一化中丧失殆尽。
2.2 有机整体的破碎化
文章是一个有机整体,一句一段都与整个文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目前的阅读教学常把活生生的文章肢解得破碎零散,失去了文章的思想和灵魂。这样的教学,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情感得不到表现,审美对象的无限丰富性则被公式化的“字、词、句、篇”的分析所掩盖,阅读训练也成为一种机械被动的“应答性行为”,结果非但不能促进,反而扼杀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的发展。②
2.3 教学方法的模式化
不少教师对一篇课文的教学往往是按题目解释——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介绍——分段——逐段分析——归纳中心思想的模式机械地演绎。教师一讲到底,偶尔提点问题让学生应和,事实上这是一种最省事的模式。学生久而久之习惯了,以为自己只有听和记的任务,养成了惟书惟师的习惯,丧失了主动学习的精神。
3 建构主义理论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之前,它对个体来说是毫无权威可言的,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用我们对知识正确性的强调作为让个体接受它的理由,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来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③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得到的。用建构主义来审视阅读教学,会得到不少启示。
3.1 审视阅读教学的目的——树立正确的阅读教学观
学习阅读,不仅是为了理解文本的意义,还要从学习中学会阅读的能力。布鲁纳说:“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我们应把阅读教学的目的定位于通过训练,学生提高筛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审美的能力,培养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2 审视阅读教学的方法——把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入课堂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常把现成的答案讲给学生,即使是提问,也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预设的固定理解中,这对学生思维的提高没有明显效果。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充分地与他人沟通和合作。在阅读教学中,需要让学生自己充分体验,尊重学生的感受,引导他们大胆地探索、鼓励、组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3 审视阅读的指导方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上,教师的霸权地位仍存在,教师是知识的掌握者和仲裁者,学生只能在教师的限定范围内理解,在教师的规定下训练。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是由学生主动构建的。因此,教师应处于引导、倾听、帮助的地位,与学生一起探讨文本的意义,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审美的愉悦,提高阅读能力。
4 建构主义带来的若干问题
建构主义理论的实践推动阅读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带来了若干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下面几点:
4.1 忽视教师指导作用,课堂教学难以驾驭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并未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如果忽视了教师作用的发挥,忽视了师生交互的没计,那么这种教学必定失败:学生的学习将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讨论交流将成为漫无边际的谈论,意义建构将会不得要领。④
4.2 忽视自主学习设计,偏重学习环境的设计
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利用各种资源来支持“学”,这无疑是正确的。⑤但不少人却过于看重设计出适合于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学习环境,“自主学习”本身反而被忽略了。教师有时为了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花费大量时间,甚至喧宾夺主,课堂尽是课件的展示,花花绿绿,悦耳宜人,确实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却忽视了对文本本身的解读,得不偿失。
4.3 忽视学生自主实践形式的多样性,语文学习局限于课堂
由于长期教学习惯的积淀,教师理解的自主实践的范围十分狭小,只是片面地理解为在课堂让学生讨论,必要时进行一些朗读,课后搜集搜集资料。语文阅读与其他学科以及学生的生活出现脱钩,学习面窄且无用武之地。
5 应对策略
5.1 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学中能放也能收
作为指导者,教师要能根据不同教材确定教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防止学生一味地自读、自悟,要在平等对话中因势利导,讲解,点拨,启发,教学相长。作为组织者,教师能就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作正确的引导,适时提出一些打开思路的点拨式问题,并创造和谐的讨论气氛。还要注意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根据问题的难度分别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发表看法,指导面涉及全体学生。⑥
5.2 合理并适度运用教学资源
设计理想的学习环境是必要的,但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要用好教科书,警惕出现不着边际地议论,警惕过多地补充其他内容,却把文本扔在一边的现象。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是语文教学的方向,但一定要恰如其分并要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可适当引进这些资源为课堂“锦上添花”,而不是“画蛇添足”。
5.3 自主实践提倡多样性,与其他学科、课外生活相交融
阅读教材的学习内容大至天文地理,小到鸟虫鱼,涉及文、史、哲、数、理,可谓无所不包 因此不只是语文教师的事,各科教学应该相互关注。同时,还要联系生活实际,教有关大自然的课文,可以让学生亲临其境,实地考察;还可以用多种方式呈现学习过程和结果,如墙报、演讲、自编小报、自版文集等。
作为一个新兴理论,建构主义还需要丰富和完善,使它能更有效地指导教学。不过,它对阅读教学的启示是非常有益的。不管是解构了作者、文本、教师权威,还是重建了阅读的多元价值,这都是一次革命性的突破。
注释
①②蒋独见.从中学生课内外阅读的不同心理反应谈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9).
③成军.建构主义框架下的“自主学习”[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
④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⑤何克抗.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師范大学学报,1997(5).
⑥龙文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