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唯心与不唯心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eyu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这种文体在老早以前是不入流的,究根溯源来说中国没有小说的传统,我们现在对小说的观念、认识、创作方法多来自西方,古代中国流传下来的东西,是极美妙而意蕴丰富的赋、诗、词,这几样才是古人文学创作的正道。明清时期小说得以发展,在于那时期沿传统流续下来的文学创作已日渐衰微,好像前面几千年里才子们把文学的样式、创意、造诣,什么都用透用完了,明清文人无法再有创新,再怎样努力,各方面都比不上了,于是小说应时而出,冒头了,如集大成的《红楼梦》,(《红楼梦》的好是超过前面很多赋、诗、词的,它展示和拉回了小说这种被人瞧不起的文体在文人眼里的自尊和面子,那时有追求的文人普遍不屑于小说,但好些文人私下传阅《红楼梦》。
  为什么小说这种文体在前被人视为屑末,想到原因有二:一是它是放大放长的文体,唐诗二十八个字可说清的事,小说可写两万八干字,是汉字的注水,近于口语说话,对追求修辞、对仗、凝练而富深义的赋、诗、词来说,好像显得不尊重汉字,不懂得简约含蓄之美。《聊斋志异》里稍长的篇幅,如三千多字的,改换成小说来写,往长了拉,能写出一部长篇小说的字数。然而事情都有两面性,小说这注水了的文体,却又给了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富于具体而多妙的想象空间,人物有性情,有生命,很生动,有人爱上就一直爱看小说了。二就是小说所写的人与事均为俗物,文字呈现在纸上读来都是一幅幅具象的形而下图景,猜想在古代仕子们眼里,小说可能就像我们现代有阅读追求的读者所不屑的《故事会》。《红楼梦》里许多篇幅写的是贾府里喝茶、聊天、斗嘴等日常俗事,可见曹雪芹在最杨亡、的主旨追求下,要完成他心中的作品,须得日常俗事撑起,免不了,免了,人物就无法鲜活立体,它们是使此书最终走向主旨宏阔思想深远的重要环节,这时要追求幽眇飘幻的文学想象感受,可以去读唐诗。日常俗事是俗,可是要看作者怎么写,写好了,就走向优美的形而上,拥有了不起的思想。由此,小说的丰富性又可一见。所以小说这种文体发展了下来,至现在,說起文学,人们第一个想起的是小说,赋、诗、词已然像远古的旧物了。
  既然今人作文学主要作的是小说,就全站在小说里来看小说吧。喜欢看小说的人也许较喜欢字面呈出的文字生活,而写小说的人应是真切热爱生活的。有时在地铁、公交上,看到旁边的人用手机看小说,我会好奇地挨近看一看,看他看的是什么小说。多数是网络小说,一张长方形的手机屏幕,细小汉字排满整面,只需看文字的分行就可辨别,如二三十个字就分一段,或占满屏幕三分之二的十来个字的短句对话,就知是网络小说。纯文学小说的作者对段落的掌握比较严谨,分行不会轻易草率,再一点,在嘈杂流动的公众场合,文学性的小说很难让人定心看得进去。
  写小说离不开活生生的人,文学即人学,对人保持好奇进而引发挖掘的兴趣,是想用小说写作这种方式进行语言文字的表达与探索,是艺术创作。古人写虚无缥缈不落地的人神恋,追求高远旷达的情怀抱负,等等,多不出离言志抒情,首先讲究文体美,重修辞,也是心灵寄托,然而到底属不及物的表达,重在欣赏,是很纯的文字创造。现代小说也讲心灵寄托,对欣赏度也有高要求,但软性门槛就要求很及物,但有时有的小说太及物了,反而不好看了,要在不及物与及物之间平衡把握得好,需要作家的本事。我自知喜欢文学,能写出流利无语病的章段,却自知斤两,只是擅长点文字罢了。最近补历史看《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感叹联大期间任课的教授们,真真个个是大才子,我们这种会写几篇小说的人,是极微卑的雕虫小技,去比都够不上入门资格,那个时候涌现那么一批厚博的人才,现在只能想一想,望洋兴叹。
  尽管对小说看得不唯心,也还是喜欢小说,看小说长大,到现在已成为一种消遣习惯,有时深觉看社科类的书比看小说这种虚无缥缈的书实在,但是买书多是买的小说,也是总想看优秀的作家是怎么写的,学习不到欣赏也好。自己能力虽不济,却喜欢尝试写小说,平时遇到听到某个人某件事,触动心弦,就想能不能用文字表达出来,如顺利表达出来,就是小说了。这么说来,对小说的态度其实还是很唯心的。
其他文献
关键词:今宝 在桃 生命力  热闹的文坛很少见到李凤群的身影,她对文学的虔诚、笃定规避她观望文场而沉潜专注于文学核心,其作品具有时代风貌和生命质地也就顺理成章了。她的近作《大野》讲述一对“精神姐妹”今宝和在桃的留守(逃逸)和出走(回归),呈现她们的人生轨迹和精神追求的回环,刻画内心的纹理皱褶,倾听心灵的歌哭,彰显生命的温度、力度和光亮。  今宝:从留守、隐忍、承担到决绝出走  今宝是“脚踏大地眼望
期刊
《论语》成书迄今已两千多年,一直是中国读书人的必读书。至于今天很多号称读书人的人压根儿没读完整过《论语》,或许是拜当代占据主流的白话文教育所赐,我想说的是,这如果不是一种十分重大的缺憾,至少也绝不该引以为骄傲。  关于《论语》究竟应该怎么读,既是方法论问题,也是价值观问题,历来讨论较多,误读曲解也不少,故实在颇有辨明廓清之必要。某虽不才,且请试论之。  窃以为,要想读好《论语》,读懂《论语》,读通
期刊
雨果在小说《巴黎圣母院》原序中说:“去探索圣母院的时候,在那两座钟楼之间的暗角里,发现了墙上有这样一个手刻的单词——ANAΓKH(希腊文,意为命运)。”这个词,触动作者写了这本小说。我们如果认识不到这个词的内涵,停留于为那凄美而惨烈的爱情悲剧哀伤,为克洛德、艾丝美拉达、卡西莫多的命运担忧、恐惧,心碎神伤,那我们的人生还将继续为这命运付出代价。  一个善良的灵魂  克洛德这个人物最有深度,也最值得反
期刊
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1929—2020)对国内大多数文学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在于,他的翻译理论著作《巴别塔之后》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介绍到国内,书中提出的“翻译四步骤论”至今常被用来研究作家作品的译介问题。此外,李欧梵先生在他主编的“西方现代批评经典译丛”总序中,说起自己“私淑”两位文学批评大师,一位是美国东岸评论界霸主埃德蒙·威尔逊,另一位就是以人文
期刊
关键词:四书 治平之道 “为政以德” “无为而治” “礼治” “刑政”  “君臣之义”的现代诠释  在儒家治道思想中,“君民”关系固然重要,“君臣”关系更不可忽视,后者比前者更具实践价值和制度意义。通常而言,“君”代表着可以世袭的尊位和强权,而根据“绝对权力必然导致绝对腐败”(英國思想家阿克顿语)的政治原理,只要是有独立人格和思考判断能力的现代公民,一般都不可能对“君”产生天然的好感。但理性和良知
期刊
关键词:《论语》 疑难句 思无邪  “小人哉樊须也”“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之真意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路》)  此章记言记事很完整,没什么难懂的。唯一的难题是“小人哉樊须也”一句里的“小人”该怎样理解。
期刊
关键词:吴佩孚 签赠本 溥仪  从小,历史教科书就告诉我们,吴佩孚是屠杀工人、阻扰北伐的反动大军阀。如今网络时代,信息充足,人们对历史的看法更为充分客观。比如“百度”条目下的吴佩孚,虽未回避“二七”惨案屠杀工人等事,但只一笔带过,未做渲染。  2006年我出了第一本书《乱世掌国——平议民国大总统》(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在梳理资料时,发现与吴同时代的人物以及后来史家,对吴大多持尊崇有加的态度。
期刊
徐刚讨论的是郑文光,却又绝不仅仅是郑文光。从文章开头相当动情地讲述郑文光的回京旅程时起,徐刚就已经将郑文光放在了一个宏大的历史结构当中。正如这位新中国最重要的科幻文学作家本人,必须终其一生在与时代和现实的对话中思考自己的创作;徐刚也在同样的互动关系里,去体察对于郑文光而言,“科学”“幻想”和“小说”这三个关键词究竟意味着什么。1940年代以科幻的方式建构民族抗争精神的隐喻,建国初期深受苏联影响而呈
期刊
摘要:《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一首通过培养道德情感让人获得道德愉快,给人幸福的抒情政治诗,是集“言志”“抒情”“宣传”三种功能为一体的优秀“诗疗诗”,特别适合朗诵的文体特点增加了它的宣传功能及诗疗价值。  关键词:自尊 自由 自信 身份感 自由诗  与北岛、江河等朦胧诗诗人相比,舒婷的精神气质和思维方式与顾城更接近,这也许是他俩能够一起出诗集的重要原因。她尤其没有北岛的那种非此即彼、一分为二的“
期刊
关键词:《万福》 时代性 日常情  《万福》是吴君新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万福”这个标题特别喜庆。在民间,最有人缘的汉字大概就是“福”字吧。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佳节,春节到来之际,家家都要张贴“福”字,连给孩子贺岁钱的红包上也会写上一个“福”字,当然还有汇集了各种字体的“百福图”“千福图”。吴君似乎仍不解渴,她索性要画一幅“万福”的画卷。  万福在小说中是一个深圳的村子,它位于深圳南端。这个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