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策略

来源 :考试·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ng8042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求知欲即认识兴趣,也叫学习兴趣。求知欲的有与无、强与弱,直接影响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探寻激发求知欲的策略,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开展有效学习活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激发求知欲的策略包括:把学生置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使学生明确教学要点;利用教学载体激发求知;教师讲课要有艺术性;明确知识的价值等。
  【关键词】激发 求知欲 策略
  
  求知欲即认识兴趣,也叫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学生对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一种紧迫感和强烈要求。求知欲的有与无,强与弱,直接影响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因此,深刻地认识求知欲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探寻激发求知欲的策略和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激发求知欲的实践意义和价值
  教学是师生共同构成的双边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自觉把知识和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在这个转化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主观能动性。从直接意义上说,如果学生没有求知欲望和学习的强烈要求,缺乏学习动力,教师即使讲得再精彩,学生也会得之甚少。
  教师的教,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外因,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掌握知识的内因,教师只有激活学生的“内因”,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创造性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实现培养目标,使学生个性获得全面、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正如第斯多惠所说:“发展与教育,是不能给予或转告给任何人的。无论谁想获得发展和教育,都要通过自己的活动,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自身的努力。他从外部得到的只能是刺激。因此,主动性是教育的手段,同时也是教育的结果。”
  二、求知欲的产生在于培养和激发
  学生的求知欲是搞好教学的前提条件,但求知欲不能自然产生,只能创造条件,进行培养和激发。作为教师,“通常是不能等待这种情况的自然出现,他必须自己建立起能够唤起学生必要的心理状态、观念、情感、动机,并激发他们行动的外部条件”。可见,“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主张,其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境界,教师再“开其意”,“达其辞”。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请教老师,创设“大叩”则“大鸣”的教学氛围,师生相互感染,学生积极“索取”,教师热情“奉献”。
  三、激发求知欲的策略和方法
  1.使学生处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达尼洛夫说:“要把知与不知的矛盾摆在学生面前,这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学生有探索未知领域的好奇心,一知半解状态,容易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索未知内容,在“知与不知”的矛盾中,发出疑问或独自求索,并乐于接受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小疑小进,大疑骤进”,疑问是推动学生前进的巨大动力。因此,教师要善于置疑、设疑,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智力活动中。
  2.使学生明确教学要点。美国教学论专家肯尼斯·汉森说:“讲课前有的教师先把本堂课的教学要点向学生宣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有的教师下课前才宣布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只能使学生感到茫然。”由此可见,课前出示教学目标和任务,围绕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重点,明确学习目的和训练内容,自觉实现教学目标。
  3.利用教学载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通过改变语言的速度、语音语调的变化、内容的难易和深浅、刺激的变换、适当的走动、有效的手势、必要的停顿与重复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教師讲课要有艺术性。教师讲课生动自然,环环相扣,逻辑性强,就会使学生进入“循循然善诱人”、“欲罢不能”的境界。
  5.明确知识的价值。对知识价值的认识,有利于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从而激发了求知欲。教师要让学生懂得: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每个人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与挑战,想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孜孜以求,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善学、乐学、终身学习。
  6.给学生创设观察的机会。通过观察标本、图像、图表、实验过程、自然界、社会等,引起学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并力求得到解答。
  7.密切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乐于亲近、尊重教师。师生融洽和谐相处,就会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情感动力,使学生乐于积极地获取知识。
  激发求知欲要讲究方法和策略,教师只有具备充盈的知识,丰富的经验,高超的技巧,精湛的教学艺术,对学生真挚的爱和对事业无悔的追求,才能创造性地运用激发求知欲的策略和手段,取得“师逸而功倍,从而庸之”的教学效果。
  
  (吉林师范大学辽源分院;136200)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学生正式学习书面语言的一个最重要的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朗读习惯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培养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对策”这个方面阐述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朗读习惯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文 朗读 习惯 对策    朗读,即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是一种把文字
期刊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集中体现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从中考作文命题来看,初中作文教学必须有利于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有利于情感和知识的调动,有利于思维的创新。  【关键词】学生生活 人文情怀 情感 创新思维    扬州市2010年中考作文题:十五六岁的我们有一颗敏感的心,我们在乎许许多多:一朵花的开落、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一句语重心长的劝勉……因为在乎,我们懂得珍
期刊
【摘 要】文章从两个方向入手对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进行梳理,包括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和基于默会知识认识基础上的高中数学有效教学。  【关键词】高中数学 有效教学 默会知识    关于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我国的专家及学者们作了大量的阐述,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通过研读此类研究成果,笔者发现在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中存在两个问题:第一,研究小学、初中课堂情
期刊
【摘 要】本文就怎样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展开论述,注重培养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既“三培养”,从而奠定学生终身英语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学习兴趣 学习习惯 自学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从而奠定他们终身学習的基础。  一、培养学习的兴趣  一个人如果对某件事感
期刊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学校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重要的教学手段。本文就当前多媒体在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对多媒体教学进行几点反思和分析。  【关键词】多媒体 教学 优点 策略    随着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学校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然而在多媒体教学中
期刊
【摘 要】课外阅读作为学生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一种教学手段,它既有利于巩固、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发展和提高口头、书面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又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收集信息,开阔眼界,丰富、规范语言,并在广收博采中汲取养分;它更能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意志品格得到培养,审美情趣得到陶冶,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低年级 课外阅读 兴趣 培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
期刊
【摘 要】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相对独立,相对分离。而且,限于生活阅历、知识面、阅读面,学生作文立意不高、流于小气。可以在经典阅读教学中寻找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的契合点,以读促写,引导学生在经典解读的基础上,内化提升思想境界,迁移外化为大气作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 写作教学 经典 大气作文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存在一个误区,潜意识中把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一分
期刊
【摘 要】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情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豐富饱满的情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挖掘自身的潜力去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情感 体育 教学 作用    一、丰富的情感有助于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心理情感因素障碍越小,教师的施教
期刊
【摘 要】本文就在教学中关爱学生,充分与学生沟通和交流,使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作了阐述。  【关键词】交流 关心 启发 效果    英语在當今迅速发展的社会中已经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在中招和高考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怎样把英语学好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好多学生关心的问题。笔者在教学探索和教学尝试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多与学生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古人云:知
期刊
【摘 要】语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思维和文化的载体,歌词是语言美之典范,英文老歌更是如此,品味英文歌词之美更能领略英语语言的魅力,而其歌词之美显现在韵美、形美和意美,或是两者和三者之融合。  【关键词】语言美 英文歌词 韵美 形美 意美    语言历来被称为思维和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思维方式和影响力无不嵌于其语言之中,并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影响其他语言和文化。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to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