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求知欲即认识兴趣,也叫学习兴趣。求知欲的有与无、强与弱,直接影响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探寻激发求知欲的策略,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开展有效学习活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激发求知欲的策略包括:把学生置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使学生明确教学要点;利用教学载体激发求知;教师讲课要有艺术性;明确知识的价值等。
【关键词】激发 求知欲 策略
求知欲即认识兴趣,也叫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学生对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一种紧迫感和强烈要求。求知欲的有与无,强与弱,直接影响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因此,深刻地认识求知欲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探寻激发求知欲的策略和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激发求知欲的实践意义和价值
教学是师生共同构成的双边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自觉把知识和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在这个转化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主观能动性。从直接意义上说,如果学生没有求知欲望和学习的强烈要求,缺乏学习动力,教师即使讲得再精彩,学生也会得之甚少。
教师的教,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外因,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掌握知识的内因,教师只有激活学生的“内因”,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创造性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实现培养目标,使学生个性获得全面、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正如第斯多惠所说:“发展与教育,是不能给予或转告给任何人的。无论谁想获得发展和教育,都要通过自己的活动,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自身的努力。他从外部得到的只能是刺激。因此,主动性是教育的手段,同时也是教育的结果。”
二、求知欲的产生在于培养和激发
学生的求知欲是搞好教学的前提条件,但求知欲不能自然产生,只能创造条件,进行培养和激发。作为教师,“通常是不能等待这种情况的自然出现,他必须自己建立起能够唤起学生必要的心理状态、观念、情感、动机,并激发他们行动的外部条件”。可见,“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主张,其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境界,教师再“开其意”,“达其辞”。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请教老师,创设“大叩”则“大鸣”的教学氛围,师生相互感染,学生积极“索取”,教师热情“奉献”。
三、激发求知欲的策略和方法
1.使学生处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达尼洛夫说:“要把知与不知的矛盾摆在学生面前,这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学生有探索未知领域的好奇心,一知半解状态,容易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索未知内容,在“知与不知”的矛盾中,发出疑问或独自求索,并乐于接受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小疑小进,大疑骤进”,疑问是推动学生前进的巨大动力。因此,教师要善于置疑、设疑,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智力活动中。
2.使学生明确教学要点。美国教学论专家肯尼斯·汉森说:“讲课前有的教师先把本堂课的教学要点向学生宣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有的教师下课前才宣布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只能使学生感到茫然。”由此可见,课前出示教学目标和任务,围绕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重点,明确学习目的和训练内容,自觉实现教学目标。
3.利用教学载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通过改变语言的速度、语音语调的变化、内容的难易和深浅、刺激的变换、适当的走动、有效的手势、必要的停顿与重复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教師讲课要有艺术性。教师讲课生动自然,环环相扣,逻辑性强,就会使学生进入“循循然善诱人”、“欲罢不能”的境界。
5.明确知识的价值。对知识价值的认识,有利于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从而激发了求知欲。教师要让学生懂得: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每个人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与挑战,想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孜孜以求,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善学、乐学、终身学习。
6.给学生创设观察的机会。通过观察标本、图像、图表、实验过程、自然界、社会等,引起学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并力求得到解答。
7.密切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乐于亲近、尊重教师。师生融洽和谐相处,就会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情感动力,使学生乐于积极地获取知识。
激发求知欲要讲究方法和策略,教师只有具备充盈的知识,丰富的经验,高超的技巧,精湛的教学艺术,对学生真挚的爱和对事业无悔的追求,才能创造性地运用激发求知欲的策略和手段,取得“师逸而功倍,从而庸之”的教学效果。
(吉林师范大学辽源分院;136200)
【关键词】激发 求知欲 策略
求知欲即认识兴趣,也叫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学生对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一种紧迫感和强烈要求。求知欲的有与无,强与弱,直接影响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因此,深刻地认识求知欲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探寻激发求知欲的策略和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激发求知欲的实践意义和价值
教学是师生共同构成的双边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自觉把知识和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在这个转化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主观能动性。从直接意义上说,如果学生没有求知欲望和学习的强烈要求,缺乏学习动力,教师即使讲得再精彩,学生也会得之甚少。
教师的教,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外因,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掌握知识的内因,教师只有激活学生的“内因”,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创造性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实现培养目标,使学生个性获得全面、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正如第斯多惠所说:“发展与教育,是不能给予或转告给任何人的。无论谁想获得发展和教育,都要通过自己的活动,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自身的努力。他从外部得到的只能是刺激。因此,主动性是教育的手段,同时也是教育的结果。”
二、求知欲的产生在于培养和激发
学生的求知欲是搞好教学的前提条件,但求知欲不能自然产生,只能创造条件,进行培养和激发。作为教师,“通常是不能等待这种情况的自然出现,他必须自己建立起能够唤起学生必要的心理状态、观念、情感、动机,并激发他们行动的外部条件”。可见,“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主张,其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境界,教师再“开其意”,“达其辞”。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请教老师,创设“大叩”则“大鸣”的教学氛围,师生相互感染,学生积极“索取”,教师热情“奉献”。
三、激发求知欲的策略和方法
1.使学生处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达尼洛夫说:“要把知与不知的矛盾摆在学生面前,这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学生有探索未知领域的好奇心,一知半解状态,容易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索未知内容,在“知与不知”的矛盾中,发出疑问或独自求索,并乐于接受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小疑小进,大疑骤进”,疑问是推动学生前进的巨大动力。因此,教师要善于置疑、设疑,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智力活动中。
2.使学生明确教学要点。美国教学论专家肯尼斯·汉森说:“讲课前有的教师先把本堂课的教学要点向学生宣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有的教师下课前才宣布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只能使学生感到茫然。”由此可见,课前出示教学目标和任务,围绕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重点,明确学习目的和训练内容,自觉实现教学目标。
3.利用教学载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通过改变语言的速度、语音语调的变化、内容的难易和深浅、刺激的变换、适当的走动、有效的手势、必要的停顿与重复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教師讲课要有艺术性。教师讲课生动自然,环环相扣,逻辑性强,就会使学生进入“循循然善诱人”、“欲罢不能”的境界。
5.明确知识的价值。对知识价值的认识,有利于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从而激发了求知欲。教师要让学生懂得: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每个人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与挑战,想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孜孜以求,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善学、乐学、终身学习。
6.给学生创设观察的机会。通过观察标本、图像、图表、实验过程、自然界、社会等,引起学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并力求得到解答。
7.密切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乐于亲近、尊重教师。师生融洽和谐相处,就会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情感动力,使学生乐于积极地获取知识。
激发求知欲要讲究方法和策略,教师只有具备充盈的知识,丰富的经验,高超的技巧,精湛的教学艺术,对学生真挚的爱和对事业无悔的追求,才能创造性地运用激发求知欲的策略和手段,取得“师逸而功倍,从而庸之”的教学效果。
(吉林师范大学辽源分院;13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