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能力与英语词汇学习

来源 :校园英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ran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隐喻作为极普遍的语言现象,与人类的认知、思维关系密切。我国外语界对隐喻的研究大致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集中于认知语言学领域,涉及隐喻的语用研究、语义研究、基本工作机制及其理解过程等。隐喻理论对语言教学的积极作用体现于:语言教师可以利用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意义的变化发展过程,解释词汇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还可以利用概念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中各种不同形式的隐喻之间的系统性和相互关系。
  近年来,国内学者试图找出隐喻理论在二语习得中应用的渠道,作为 Cameron的隐喻应用研究基础框架的继续,蔡龙权提出了隐喻研究的隐喻二语习得框架,指出隐喻理论对二语习得的直接贡献——通过学习隐喻性表达培养语义逻辑扩展和话语交际变化能力,并进一步阐述了其操作性。本文拟将提高学习者的隐喻能力作为促进外语词汇学习的一种手段,阐述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隐喻能力
  我们赖以思维和行事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Lakoff & Johnson,1980:3 ),而且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与另外一种语言不一致的隐喻、比喻系统(Danesi,1992:490)。Danesi在概念流利的理论上进一步提出,要掌握一门外语就必须“懂得目的语是如何按照隐喻的组织方式来反映概念或对概念进行编码的”。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隐喻能力(metaphorical competence,MC )的概念。隐喻能力是本族语者使用语言的基本特征。从外语学习者角度看,发展隐喻能力、掌握目标语的隐喻方式无疑应当成为学习者努力追求的目标。反之,学习者能否做到“用外语思维”,地道地使用外语,其隐喻能力就成为一个重要前提。
  三、外语词汇学习中提高隐喻能力的必要性
  人类语言中的语言隐喻(language metaphor)可归纳为概念隐喻(concept metaphor)。 概念隐喻有两个语言学功能:表征(representational)功能和处理(process)功能。表征功能体现在可以借用具体的词义结构来组织抽象的概念,人类不用再创造单个具体的词来表征抽象事物。处理功能则体现为在我们运用、理解与抽象概念相关的隐喻性表达时起到中介作用,例如,“ to tighten the screws on the economy”、 “The economy is overheating”。许多词汇的隐喻用法甚至要比其原词义更常用(Low,1988)。所有这些都使得隐喻学习成为外语学习者在不同阶段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
   Low(1998)认为学生需要发展其“隐喻能力”,即对隐喻的意识及理解、掌握运用隐喻的策略。掌握词汇的隐喻扩展意义(metaphorical extensions of meaning)是学习新词汇的一项重要内容(Laufer,1997:141)。隐喻作为人类重要的认知工具,是外语学习者了解目的语民族认知方式及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各民族认知方式及历史文化的差异,各语言的概念系统也不尽相同,因此,使学生明白话语中的隐喻现象是实现外语学习概念流利的一种重要方法,而词汇学习正是实现外语学习概念流利的一个重要途径。根据文秋芳(2001)的调查结果,我国大学生“往往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而不顾多样性,学生的二语能力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没有明显的进步”,而隐喻“是词义产生的重要理据,是表达的机制,是同义和多义的来源,是强烈感情的释放口,是填补词汇缺口的方法”(Ullmann,1962)。隐喻是“一种常被忽视的联系一词多义的重要资源”(Sweetser,1990:18)。因此,隐喻应该被视为提高词汇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
  四、外语词汇学习中提高隐喻能力的可行性
  目前我国外语教材基本上是以交际法为编写原则的,这就给提高学生的隐喻能力带来不便。教师在教授词汇时大都停留在其指示意义上,对其内涵意义和隐喻意义很少提及,这就造成学生词汇学习的不彻底性,并限制了其词义扩展能力的发展。
  在具体操作中,提高隐喻能力可以细化为以下几个方面(Boers,2000):(1)认识到隐喻是日常语言极普遍的组成部分;(2)认识到隐喻性表达所隐含的喻体;(3)认识到隐喻性表达的非任意性;(4)认识到喻体中可能存在的跨文化差别;(5)认识到隐喻性表达的跨文化多样性。其中(1)和(2)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常常可以见到的,比如“愤怒”一词,在中文里可这样表达“火冒三丈”、 “怒气冲天”等等,而英语中则表达为:She explodedShe kept smoldering或者短语:breathe fire,add fuel to fire。而(3)可以提高学生的词义扩展能力和词汇的记忆能力。使学生更系统化地掌握词汇,借助概念隐喻的处理功能使他们的外语表达更加多样、地道。同时,借助概念隐喻可以提高记忆效率和克服语义混淆。至于(4)可以和文化内涵相联系,使学生正确对待外语学习中的母语迁移现象,认识到词汇所涵盖的文化及认知特点是词汇学习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因而不能单凭母语中的概念隐喻而任意地理解,产生其在目的语种对应的语言隐喻。例如:The company is in the red to the extent of more than three million pounds汉语中,红色寓意吉祥、如意、蓬勃向上,隐喻“Red is good”;英语中“red”象征亏空。因此在翻译这样的句子的时候,我们就要特别注意这种喻体的差别,要脱离母语的影响。
  五、结语
  人类相同的认知体验产生了相同的概念隐喻,从而使我们在外语学习中提高隐喻能力,认识语言隐喻的系统性、理据性成为可能,但提高隐喻能力只能被看作是词汇学习的补充,而不是他们的替代。因为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及语言层面的差异使词汇学习中的错误的母语迁移不可避免(Swan,1997)。
  参考文献
  
  1龚玉苗 隐喻意识与外语词汇教学 [J].外语界,2006(1):4045
  2刘丰,刘婷婷 跨语言隐喻能力的培养——《综合英语教程》五、六册认知语言学视角 [J].国外外语教学,2006 (2):4749
  3魏纪东 论篇章隐喻中博喻的结构类型和组篇特征 [J].国外外语教学,2006,(1):1
其他文献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和丰富的课程资源。那么,一堂40分钟的英语课堂,老师如何设计文本才能让每位
英语是一门外语,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些陌生。《英语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情感。故事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英语故事,优化课堂教学。  一、利用英语故事,培养想象能力  英语故事具有一定的情节,有的情节在故事文本中往往是没有写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英语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例如,“Let’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英语学科与其他语言学科一样,是人际交往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以语言为载体,促进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发展,因此,对于英语课堂而言,“说”才是最重要的。《英语课程标准》也指出:英语教学必须尤为重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而要达成这一目的,必然要求英语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做到灵活多变,开放预设,动态生成,既要以教材为本,又不可唯教材独尊,旨在为促进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赢得有利的时间与空间,以
如果说母亲的绣花围裙给法拉第留下的记忆是温馨的味道,甚至在朦胧中开启了他对女性的美好向往,那么,父亲的那条传说中的虎皮围裙又给他留下了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法拉第不
教学理论的研究与实践表明,科学合理地将游戏引入课堂教学,可以促使我们的教学效率大幅度地提高。近年来,笔者一直在教学实践中研究与探讨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引入游戏,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在此与大家共同分享一下。  一、将游戏引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1小学英语课程的特点要求我们将游戏引入课堂教学   在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让其形成积极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在一个寺庙里,两个和尚每天轮流打扫寺院.第一个和尚打扫寺院时,无论有没有落叶,无论落叶厚薄,一律从东扫到西或者从西扫到东,逐一打扫.原本没有落叶的地方,因为扫来的落叶从
新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的任务是这样描述的: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段话也许看起来并不是很难,但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贯彻落实,却未必能把握得很好。首先感谢这节看似寻常的英语反思课,一次与新课程的亲密接触,让我深刻地领悟了这段话,对于一个刚参加工作的老师,在我的教学道路上,
《牛津小学英语》3A Unit11 A boy and a girl B部分主要学习四个人物类单词和八个描述人物特征的形容词,生词比较多,在教学本节课时,根据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利用教室里的资源创设文化氛围,依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趣味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一、巧设活动,“情”系学生  本节课设计了Colour song——Guessing game:W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