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本 读中悟情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s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离不开琅琅书声,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知音”难觅的故事。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在读中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情谊。因此,教学中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读中品味节奏、韵味
  开课,以一曲《高山流水》创设音乐情境,带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伯牙为什么要割断琴弦从此不再弹琴了呢?学生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进入文本,开始尝试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这是基本要求。学生先自由读,再个别展示读。个别学生读时,师生注意倾听、评价,随时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反复地读,一直读到字正腔圆,再指导读出节奏和语气。如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几句要掌握好以上节奏。出示划好节奏的课文,老师示范读,学生自由练习读,个人挑战读,男女生接读。在读出节奏的同时读好两个表示感叹的语气词“哉、兮”,进而读出情感。
  读中理解文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自主读课文《伯牙绝弦》,借助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小组内交流、合作、探究读懂文意。全班交流展示,教师适时点拨,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读懂文意。
  展示环节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说说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们两个是什么关系?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是——知音。那伯牙、子期是何许人呢?教师出示补充资料,学生默读了解。
  从资料上可以看出伯牙是晋国上大夫、琴仙,钟子期以打柴为生、樵夫,两人身份不同,地位悬殊,是音乐让彼此成为知音。“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抓住两个“善”字品读。
  从文中哪儿可以看出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呢?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读了注释知道“志在高山”就是心里想到高山。触类旁通,“志在流水”就是心里想到流水。這句话的两个“善”跟前面的两个“善”的意思相同吗?学生边读边比较,前两个是擅长、善于,这两个是“好”的意思。
  读中感悟真情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反复朗读课文,读通、读顺,了解文意,感悟文本情感。在理解古文意思后,引导学生感悟伯牙和子期之间的“知音”真情。课文共有5句。2、3句具体描绘了两幅动人的场景,展示了伯牙和子期是如何心意相通的。教学这两句时指导学生读出钟子期由衷的赞叹之情,学生个别读、齐读,师生分角色读,生生分角色读,学生从读得一般到渐渐读好。经历了这样一个朗读的过程,学生的感情理解便自然加深。接着再创设情境,转换角色,让学生想象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钟子期听后又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拓展和运用,感受“知音”就是真正知你懂你的人。当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让学生想象: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通过想象谈话,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此时出示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的一首短歌,教师饱含深情地过渡,配上凄婉的音乐,学生齐读朗诵,再次感受伯牙悲痛欲绝的心情,在读中与文本的思想交流、产生共鸣,体会故事感人肺腑之处。
  (作者单位:襄阳市谷城县粉阳路小学)
其他文献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62页的教学内容。这一学习内容结论很简单,只有一句话——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但引导学生发现这一规律却不那么容易。  一、拾级而上:因不陌生而回顾  对于“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教学,回顾三角形的特征无疑是新知的生长点。上课伊始,教师问: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想一想:下面各图是三角形吗?为什么?  问题提出后,学生马上就能判断出图1是三角形,图
化学实验是开展化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课改至今,用讲述代替操作、用做题代替探究的现象始终不同程度地存在。襄阳市樊城区教研室宋海潮名师工作室在实践中提炼、总结出的“三探五段”实验教学模式,较好地克服了这方面的弊端。  “三探五段”的结构与内容  “三探”指探究文本、探究操作、探究结论。它既是一种教学思想,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三大环节。  探究文
统计的学习,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认识、解读各类统计图表,更重要的是要能够运用统计的思想来解决问题,即让统计能为我所用。笔者听了袁晓萍老师执教的《统计里的秘密》后,有以下感悟。  一、以误促思,体会数据的作用  统计的核心就是数据分析。以往的统计教学都是给出相关的数据和对应的统计图,让学生读图、分析、预测,然而在实际统计的过程中,一组数据绘制成什么样的统计图,更多的是根据需要来进行的,并不是只有唯一的选
本节课主要是学习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和进位加法。理解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百位满十向千位进一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本节的知识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运用迁移方法教学。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  生:喜欢。  师:请看动物视频。(播放关于主题图动物的视频)  师:大家想和这些可爱的动物交朋友吗?  生:想!  师:可令人遗憾的是因为人类的屠杀和环境的变化,人类的好朋友越来越少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强调通过“课内大量阅读”来学好语文。凡是在课内进行大量阅读的语文教改实验,都是“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也就是说,学生在课堂三分之一时间内学完教材,其余三分之二的时间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阅读。实际教学中,如何落实“语文主题学习”呢?  蕲春县教研室组织县实验中学、第二实验中学、第三实验中学和白河中学成立实验联合体,以活动为抓手,以师生为主体,将“语文主题学习”推向深入,步入常态。  一
函数和方程是初等数学的主要内容,它们都可以用来描述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而且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从小学数学到中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经历了从算术到方程再到函数的过程。算术主要研究具体的、确定的常数以及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方程主要研究确定的常数和未知的常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函数主要研究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方程是立足于“式”的相等关系,函数却是变量间的依赖关系。  函数是初
小学语文教材中,散文所占比重很大。散文阅读是对作者自述行为的体验与认识;散文教学内容的重点应着眼于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关系。散文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透过作者所写的景、物、人、事等,体会作者蕴含在文字里的情感。  一、散文的教學内容  根据散文的文本体式,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  文章的言语表达。散文的语言自由随意,风格多样。既有如话家常、娓娓道来的语言,也有经过精心锤炼、讲究文辞的语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了十大核心概念,数据分析观念是其中之一。如何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呢?下面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思考。  一、开放情境,激发数据分析的内在需求  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需要建立在统计基础上。笔者利用学生的一次口算比赛,以学生自己的比赛成绩作为原始数据,形成统计表(如下图)。这三组数据很有代表性:第一组的平均数和样本中2、3
童心是一泓清泉,晶莹、透亮。“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是孩子在追逐春天;“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是孩子在遐想明月;“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是孩子在对话自然……  童趣犹如天籁,童心如此纯真鲜活。但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语文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时我却有许多无奈:学生常常灵气全无,语言枯燥乏味,甚至千篇一律——写爸爸妈妈经常写“下雨送伞”或“我生病住院”;写同学伙伴常常是“一双黑葡萄似的
“说说心里话”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的习作内容。“小学习作教学研究坊”围绕这个内容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研究。  研究是从看课开始的。“研究坊”的代老师执教了这节课,其教学过程是“解读习作要求—口述‘心里话’—编写习作提纲—习作”。看完课,“研究坊”成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小学生习作指导达成了如下共识:  第一,小学习作指导,要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表达。指导小学生作文,先要让学生写起来,有写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