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儿童诗则是孩子放飞心灵、润泽情感、感悟发展语言的最佳载体。国家督学成尚荣说:“让学生成为种诗的人。”“种下想象也就种下了诗。”由此可见,诗的世界也是想象的世界。而如今校园“灰色童谣”的到处传唱,带有不健康内容的“口袋书”肆意流行,都凸显出学生精神世界的荒芜。孩子们在童诗中的想象正慢慢萎缩,尤其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孩子们的阅读积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量,可是“诗想”却远不如低年级那样丰富大胆,尤其是“诗想”张力呈衰减趋势。其原因为何?
现象反思:儿童的诗想缘何衰减
现象一:学生的诗想显露出框架化程式化现象。学生在童诗创作中的想象往往流于形式,被框在一个狭小的天地中,畏首畏尾,缩手缩脚,不敢越雷池半步,导致了学生创造性的缺乏和想象力的枯竭。
反思:在教学《乡下孩子》这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仿写诗歌:乡下孩子还会干什么呢?学着课文上的样子来写一写。我们现在的孩子和乡村生活接触很少,并没有自己切身的生活体验,课前阅读了一点资料,又听老师介绍了一些,便开始仿写。“逮一只蚂蚱,乐坏了馋嘴的公鸡。割一篮青草,撑圆了小羊的肚皮。”字数和书上完全一样,再把资料里的乡村生活往原诗中一套,这样一首看上去还不错的儿童诗就仿写成功了。其实,此时的学生并不是在有效地想象,而是机械地复制。童诗创作需要模仿,但是,模仿也同样呼唤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参与。
现象二:学生的诗想单一枯燥,创作多停留在技术层面,失去了应有的灵气与童真。
反思:经常看到学生有这样的诗句“弯弯的月牙/像一根金色的香蕉/挂在天边。”“小星星/像明亮的大眼睛/在天上和我打招呼。”“狗尾巴草摇摆着身子/跳起了欢快的舞蹈。”乍看上去,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还有点文采,可是当很多孩子都这样写,我们就发现这样的诗句是没有灵魂的。究其原因,现在的孩子们学习生活节奏快,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十分有限,走进生活、亲近自然的机会也少。想象力的激发需要表象的大量积累,而孩子们却没有时间在一朵花前停留,闻闻花香;没有在一棵树下驻足,听听鸟鸣;也没有在一片草叶上寻觅,摸摸露珠。同时,孩子们对自己的生活也缺少一双发现的眼睛,于是创作时只是关注了修辞的运用等技法,却无法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长此以往,孩子们的诗想就像是一颗润泽丰满的果子,渐渐地萎缩,慢慢地干瘪,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如何在童诗创作中培育丰盈的诗想之果呢?
陌生化的自由方式激发
我们四年级备课组认为,还是应该从课堂开始。由笔者先备课上课,组内交流研讨,再寻找攻克难关的方法。几轮试教下来,大家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诗心,只是他自己并不知道,需要教师来搭建一个支架,用儿童的方式来引流儿童的诗语。
引导发现:陌生化观察,发动诗想的引擎 大自然中的一棵树、一朵花、一只虫,都有一个故事,都是一首儿童诗。它们等待儿童用想象的色彩赋予他们活跃、奇特的生命。但是,孩子们平时并不注意去发现,或者认为太常见了,所以并不在意。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营造一种新奇的陌生化的氛围,让孩子们获得惊喜的发现。例如:龙虾,是同学们喜欢的小动物,大家对它也很熟悉;可是,笔者在教学中却告诉学生——它是外星球来的使者,想在地球上生活。笔者引导学生忘了龙虾的身份,跟它打招呼,重新认识它,把它当成童话的主角。“龙虾有这么多特长,它在地球上生活,可以从事哪些工作呢?”“龙虾去应聘服装设计师/长胡须量了量/两把大剪刀/左右挥舞/最新款的裙子/诞生了”“龙虾参加军队/以退为进/故布疑阵/迷惑敌人的视线”。龙虾此时是龙虾,又不是龙虾了,它完成了华丽的转身,同时也发动了学生诗想的引擎。
思维激荡:故事引路,增强诗想的张力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的想象力在故事的天地中便能够更自由地飞翔。在童诗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与此相关的民间故事、神话故事、英雄故事等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也让他们的诗想具有可张可驰的弹性。例如:在执教《蝉》的儿童诗时,笔者用故事拓展学生们想象的空间。有学生在自己的课堂感想中这样写道:“我们在《夏日歌者》的蝉诗创作课上观看了金蝉脱壳的视频,聆听了蝉的大合唱,让我尤为感兴趣的是老师讲的故事《黑蝉的传说》。于是我写下了:黑蝉的传说/妻呀——妻呀——/蝉儿千百遍地呼唤,/迟了——迟了——/蝉儿一辈子的后悔,知了——知了——/守住秘密就守住了幸福。”
激活连结:沿着联想,拉伸诗想的纬度 联想,就是抓住事物的形状、颜色、作用等特点展开想象,把握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这些联系虽然微小,却可以给学生们提供放飞诗想的立足点。在联想的同时,引导学生的思维沿着联想的方向继续往前飞,用现有的想象再次激活他们大脑中原有的连结,让诗想飞往更广袤的天空。例如:
师:星空和地球有着紧密的联系,这里有四幅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展开想象;在想象时,可以沿着你的联想再往前飞。
生1:月亮和树梢离得很远。
师:联想向前飞,从他们离得远你还能想到些什么?
生1:他们怎么会离得远?
生2:离得远又怎么样呢?
一首首诗歌就诞生了:
月亮和树梢/是一对好朋友/月亮想飞上天空/树梢张开双臂/托起了她/深夜/月亮想和树梢聊天/可是太远/听不见/树梢想跟月亮拥抱/可惜太远/够不着/于是/他们只能微笑/微笑……
丰盈儿童诗想的有效路径
诗想的养护与激发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在陌生化观察的基础上,我们还应从以下两方面做出努力。
表象储备:丰富素材,推展诗想的疆域 童诗创作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丰富的表象储备是孩子们想象的依据,创作的根本。诗人何其芳曾说“生活是多么宽广,生活是海洋”。生活中,学生的切身体验是想象力的源头活水。我们首先要努力解放出学生的一部分时间,引导他们走出课堂,走向街头,走进田野,融入更广阔的生活,积累丰富的想象素材。例如:大自然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可激活孩子们的诗想。《槐乡五月》的童诗创作中,孩子们这样写:沙,沙,沙/风儿吹来了/麦浪闪金光/槐花十里香/汪,汪,汪/小狗跑来了/躺在槐树下/醉了,醉了/进入甜蜜的梦乡/扑,扑,扑/小蝴蝶飞来了/在槐花中穿到东穿到西/穿行的是快乐/穿行的是芬芳。
阅读欣赏:以诗引诗,滋养诗想的果实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认为:诗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学生喜欢的儿童诗必定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富有意境与情趣,富有灵动的想象力。而这样的童诗也正是滋养学生想象的最好营养。平时,我们可以结合孩子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和孩子一起阅读优秀的儿童诗作。当季节变换时,读不同季节的诗;当节日来临时读节日的诗,和孩子玩游戏时读好玩的诗。比如:玩踩影子游戏时,可以读斯蒂文森的《我的影子》。在创作前也可以读些相关的好诗。比如:在《蝉》的儿童诗创作课前,本班学生一起读了谢尔夫斯坦的《蜘蛛》,给了他们很多的启发。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童诗是培养孩子想象力的有力载体,也是他们天马行空的幻想结晶。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立足课堂,全程关注,努力以儿童的方式在童诗创作中培育出丰盈的诗想之果。
现象反思:儿童的诗想缘何衰减
现象一:学生的诗想显露出框架化程式化现象。学生在童诗创作中的想象往往流于形式,被框在一个狭小的天地中,畏首畏尾,缩手缩脚,不敢越雷池半步,导致了学生创造性的缺乏和想象力的枯竭。
反思:在教学《乡下孩子》这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仿写诗歌:乡下孩子还会干什么呢?学着课文上的样子来写一写。我们现在的孩子和乡村生活接触很少,并没有自己切身的生活体验,课前阅读了一点资料,又听老师介绍了一些,便开始仿写。“逮一只蚂蚱,乐坏了馋嘴的公鸡。割一篮青草,撑圆了小羊的肚皮。”字数和书上完全一样,再把资料里的乡村生活往原诗中一套,这样一首看上去还不错的儿童诗就仿写成功了。其实,此时的学生并不是在有效地想象,而是机械地复制。童诗创作需要模仿,但是,模仿也同样呼唤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参与。
现象二:学生的诗想单一枯燥,创作多停留在技术层面,失去了应有的灵气与童真。
反思:经常看到学生有这样的诗句“弯弯的月牙/像一根金色的香蕉/挂在天边。”“小星星/像明亮的大眼睛/在天上和我打招呼。”“狗尾巴草摇摆着身子/跳起了欢快的舞蹈。”乍看上去,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还有点文采,可是当很多孩子都这样写,我们就发现这样的诗句是没有灵魂的。究其原因,现在的孩子们学习生活节奏快,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十分有限,走进生活、亲近自然的机会也少。想象力的激发需要表象的大量积累,而孩子们却没有时间在一朵花前停留,闻闻花香;没有在一棵树下驻足,听听鸟鸣;也没有在一片草叶上寻觅,摸摸露珠。同时,孩子们对自己的生活也缺少一双发现的眼睛,于是创作时只是关注了修辞的运用等技法,却无法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长此以往,孩子们的诗想就像是一颗润泽丰满的果子,渐渐地萎缩,慢慢地干瘪,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如何在童诗创作中培育丰盈的诗想之果呢?
陌生化的自由方式激发
我们四年级备课组认为,还是应该从课堂开始。由笔者先备课上课,组内交流研讨,再寻找攻克难关的方法。几轮试教下来,大家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诗心,只是他自己并不知道,需要教师来搭建一个支架,用儿童的方式来引流儿童的诗语。
引导发现:陌生化观察,发动诗想的引擎 大自然中的一棵树、一朵花、一只虫,都有一个故事,都是一首儿童诗。它们等待儿童用想象的色彩赋予他们活跃、奇特的生命。但是,孩子们平时并不注意去发现,或者认为太常见了,所以并不在意。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营造一种新奇的陌生化的氛围,让孩子们获得惊喜的发现。例如:龙虾,是同学们喜欢的小动物,大家对它也很熟悉;可是,笔者在教学中却告诉学生——它是外星球来的使者,想在地球上生活。笔者引导学生忘了龙虾的身份,跟它打招呼,重新认识它,把它当成童话的主角。“龙虾有这么多特长,它在地球上生活,可以从事哪些工作呢?”“龙虾去应聘服装设计师/长胡须量了量/两把大剪刀/左右挥舞/最新款的裙子/诞生了”“龙虾参加军队/以退为进/故布疑阵/迷惑敌人的视线”。龙虾此时是龙虾,又不是龙虾了,它完成了华丽的转身,同时也发动了学生诗想的引擎。
思维激荡:故事引路,增强诗想的张力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的想象力在故事的天地中便能够更自由地飞翔。在童诗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与此相关的民间故事、神话故事、英雄故事等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也让他们的诗想具有可张可驰的弹性。例如:在执教《蝉》的儿童诗时,笔者用故事拓展学生们想象的空间。有学生在自己的课堂感想中这样写道:“我们在《夏日歌者》的蝉诗创作课上观看了金蝉脱壳的视频,聆听了蝉的大合唱,让我尤为感兴趣的是老师讲的故事《黑蝉的传说》。于是我写下了:黑蝉的传说/妻呀——妻呀——/蝉儿千百遍地呼唤,/迟了——迟了——/蝉儿一辈子的后悔,知了——知了——/守住秘密就守住了幸福。”
激活连结:沿着联想,拉伸诗想的纬度 联想,就是抓住事物的形状、颜色、作用等特点展开想象,把握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这些联系虽然微小,却可以给学生们提供放飞诗想的立足点。在联想的同时,引导学生的思维沿着联想的方向继续往前飞,用现有的想象再次激活他们大脑中原有的连结,让诗想飞往更广袤的天空。例如:
师:星空和地球有着紧密的联系,这里有四幅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展开想象;在想象时,可以沿着你的联想再往前飞。
生1:月亮和树梢离得很远。
师:联想向前飞,从他们离得远你还能想到些什么?
生1:他们怎么会离得远?
生2:离得远又怎么样呢?
一首首诗歌就诞生了:
月亮和树梢/是一对好朋友/月亮想飞上天空/树梢张开双臂/托起了她/深夜/月亮想和树梢聊天/可是太远/听不见/树梢想跟月亮拥抱/可惜太远/够不着/于是/他们只能微笑/微笑……
丰盈儿童诗想的有效路径
诗想的养护与激发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在陌生化观察的基础上,我们还应从以下两方面做出努力。
表象储备:丰富素材,推展诗想的疆域 童诗创作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丰富的表象储备是孩子们想象的依据,创作的根本。诗人何其芳曾说“生活是多么宽广,生活是海洋”。生活中,学生的切身体验是想象力的源头活水。我们首先要努力解放出学生的一部分时间,引导他们走出课堂,走向街头,走进田野,融入更广阔的生活,积累丰富的想象素材。例如:大自然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可激活孩子们的诗想。《槐乡五月》的童诗创作中,孩子们这样写:沙,沙,沙/风儿吹来了/麦浪闪金光/槐花十里香/汪,汪,汪/小狗跑来了/躺在槐树下/醉了,醉了/进入甜蜜的梦乡/扑,扑,扑/小蝴蝶飞来了/在槐花中穿到东穿到西/穿行的是快乐/穿行的是芬芳。
阅读欣赏:以诗引诗,滋养诗想的果实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认为:诗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学生喜欢的儿童诗必定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富有意境与情趣,富有灵动的想象力。而这样的童诗也正是滋养学生想象的最好营养。平时,我们可以结合孩子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和孩子一起阅读优秀的儿童诗作。当季节变换时,读不同季节的诗;当节日来临时读节日的诗,和孩子玩游戏时读好玩的诗。比如:玩踩影子游戏时,可以读斯蒂文森的《我的影子》。在创作前也可以读些相关的好诗。比如:在《蝉》的儿童诗创作课前,本班学生一起读了谢尔夫斯坦的《蜘蛛》,给了他们很多的启发。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童诗是培养孩子想象力的有力载体,也是他们天马行空的幻想结晶。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立足课堂,全程关注,努力以儿童的方式在童诗创作中培育出丰盈的诗想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