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西方宗教“禁欲主义”的阴影下,爱情的抗争总是显得波澜壮阔而又徒劳无益。本文试通过两部作品诠释爱情与宗教抗争的悲剧。
关键词: 爱情 宗教抗争 悲剧
爱情,不论在现实生活中或是在文学作品中,总是免不了与宗教发生冲突。尤其在西方宗教禁欲主义的阴影下,爱情的抗争就更显得艰难而悲壮。在诸多的文学作品中,爱情与宗教都无法在二者的较量中取得真正的胜利。本文试从这个角度出发探讨《巴黎圣母院》与《红字》中笼罩在宗教统治下的爱情悲剧。
一、克洛德的悲剧
克洛德,他是圣母院的副主教。而小说对他的刻画是通过他对爱斯梅拉达的迫害所展开的。他就像是尾随着爱斯梅拉达身后的一个阴深可怕的魔鬼,挥之不去。他的身上虽然有教士的阴险和虚伪,但是也有人性被压抑的悲哀。可以说,他是在宗教压抑下人性异化的代表。作者用满怀悲伤沉痛的笔力描写了克洛德步步陷入恶魔泥潭的过程。
克洛德是被命运折磨的一个可悲又可怜的人。他有善良和人性的一面。他很小时候就被父母做主,要他献身神职。这是他无法摆脱的命运的选择。这使他从小就过着与一般人不一样的幽居生活。他生活在书籍和辞典中,这是他生命的动力。他学习勤奋,生活刻苦,18岁的时候已经成为受人尊敬的博学之士。19岁父母双亡,他全心全意抚养还在襁褓中的弟弟。而出于一种人道主义的怜悯,他收养了残废且丑陋无比的卡西莫多。在孤苦的教会生活中,他唯一的依靠只是他那唯一的弟弟,可惜弟弟不争气,是个浪荡的无赖,这让克洛德既懊恼又痛心。而他最忠诚的养子、仆人卡西莫多,却只是个不会说话的残疾人。在天主教的残酷世界中,在修道院灭绝人欲的世界中,他是孤独的、寂寞的,随着地位步步高升,学识越高,内心越苦闷。多年以来,内心的那种不安和躁动似乎要被他自我的理性所压制住了。当看到青春洋溢的爱斯梅拉达时,他内心的欲望就好像火山爆发般的喷涌出来。如小说中在克洛德第一次看到美丽的爱斯梅拉达的时候,非常生动地描写道:“那深凹的眼睛里却迸发出非凡的青春火花,炙热的活动,深沉的欲情。”
作为一个天主教的修士,他竟然爱上了一个被世人嘲笑的吉普赛女郎,这简直就是对他以前所遵从神意的最大侮辱。“作为教士,却爱上一个女人,那种无奈和痛苦”。然而他不知道他的人性已经被教会的制度一步步异化。所以在他身上表现的是严厉、苛刻、自私、虚伪,更是狠毒。所以他由一开始对于爱斯梅拉达的爱就是畸形的、残缺的。他自命清高,崇尚神学,这个戴着宗教假面的男人,为那个年轻美貌、善良的女子冲破了最后一丝理智。他用尽了一切可以得到爱斯梅拉达的手段:强抢、跟踪、嫁祸,甚至是威胁,处处表现出狰狞可怕的一面,让读者不寒而栗。然而作者在刻画这个人物的时候却不忘剖析他的双重人格。作为一个教士,他过着清苦禁欲的生活,回避人世间的欢乐和享受。在任何人面前他都得伪装出一副冷漠的神情,他是虚伪的、冷漠的。然而,当他爱上爱斯梅拉达的时候,他又是最疯狂的,他可以为了爱尝试吻这个美丽少女的脚,甚至只是她脚底下的泥土;他可以为了爱放弃神圣的一切,只祈求过上凡人男欢女爱的生活。但是,长期以来宗教的禁欲主义告诉他:爱情是最可怕的异己力量,是凶神。信奉上帝的克洛德害怕自己的灵魂和肉体都交给了凶神,所以他用所谓的理智压抑自己爱的冲动。他每次想起了爱情的时候,都会用斋戒、祈祷来将爱的欲火扑灭。而作为一个正常的男人,他也渴望得到爱情,也渴望被别人关爱。一个近乎完美的女性出现在他的生命里,他的理智开始动摇了,当他发现爱斯梅拉达爱着卫队长菲比斯的时候,所有的理性都被摧毁,他变得可怕、残忍,最终因为得不到爱斯梅拉达的爱,走上了疯狂可怕之路。他彻底地把灵魂卖给了魔鬼,而他的人性也最终走向了消亡。
可以说克洛德的悲剧在于他自身缺乏对爱情的真正理解,在他的眼中,爱的理解是占有和被占有,甚至只是肉体的得到。他只有用嫉妒心、怨恨心才能平衡他得不到爱的失落。或者可以这样理解,克洛德是宗教禁欲主义的牺牲品,同时也是宗教的刽子手。正如作者所说:“因为这种爱他导致一个人上了绞刑架,而另外的一个人也下了地狱。”在他的身上,爱情没有使他摆脱宗教的束缚,而宗教也没有让他得到精神的升华。
二、丁梅斯代尔的悲剧
西方文学中塑造了不少违规偷情的宗教界神职人员形象,其中《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是一个较有代表性的典型。他矛盾地徘徊在宗教观念和生命情感的冲动之间:既是最虔诚的信徒,又是最世俗的情人;既是最优秀的牧师,又是破坏教义的危险人物;既是最受教民爱戴的精神榜样,又是为公众所不能容的罪人;既是冷酷的背叛者,又是忠贞的情人;既是不负责任的父亲,又是企盼天伦之爱的男子。这一切矛盾都纠结为一个中心焦点:理想上追求完美,却时时处于现实的分裂之中。
丁梅斯代尔虽然因为海丝特的保护而免去了刑台示众的耻辱,但他精神的痛苦比海丝特还要深重。在海丝特受审时,他作为她的情人、公开身份却是作为审判官站在她对面,他的反常反应虽然可以作另外一种解释——他是海丝特的教长,为自己的教民犯了过失而特别激动,但实质上是他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受审者的真实情感外显。在审判中,有几处巧妙的双关话语。州长让他去向海丝特问话,两次说:“你对她的灵魂负有重大责任。”丁梅斯代尔的劝告在听众听来是规劝有力的,但在他们俩之间,则完全是另一种含义。虽然丁梅斯代尔没有站在刑台上,但他早已把自己放在更严酷的刑罚中了。这刑罚不是来自外显有形的示众,而是背叛了信仰的内在自责。
丁梅斯代尔是无形的红字。与海丝特相比,他显得怯懦,但这是他受宗教束缚弥重的结果。他并非不想公开忏悔自己的“罪孽”,但他的这种愿望过多地同“赎罪”、“内省”等宗教意识纠缠在一起,因此在行动上也只能处处受其羁绊。他既要承受内心的谴责,又要防备外界的窥测;他明明有自己的爱,却偏偏要把这种感情视同邪魔。他在痛苦中挣扎了七年,最终虽然袒露胸膛上的“罪恶”烙印,完成了道德的净化与灵魂的飞升,但他始终没勇气承认自己爱的正当,更谈不到与旧的精神体系彻底决裂,与海丝特相比,似乎更加映衬出后者的高大。宗教与爱情在他身上两败俱伤:宗教不能扑灭他心中爱的火焰,但同时爱情也没有将他救出宗教的泥沼,最终他的心灵世界只能在两者的煎熬中毁灭。
三、结语
在诸多的西方文学作品中,爱情总是不断地与宗教作着顽强的抗争,但是这种抗争大多以一种悲壮苍凉的结果而收场。在这些抗争中,爱情的温馨不能让人彻底摆脱宗教的阴影,走上追求内心真正幸福的大路,而宗教的严酷也不能熄灭人们心中追求真爱的火焰。其实,在人性的前提下,二者之中任何一方彻底击败另一方是不现实的。人总是徘徊在冲破一切禁锢的边缘,但终究不能舍弃一切投入到纯粹的爱情中成为爱的使者,也不能舍弃一切投入到纯粹的宗教中成为神的忠实代表。这是人性的弱点,也是人性的魅力。而这种纠结的情感也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魅力所在。这种没有胜者的战斗——无论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作者笔下的文学作品中——还将继续下去。
参考文献:
[1]李华.论《红字》中原型的多层次冲突[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6).
[2]宋丽霞.善与恶的较量——浅析雨果小说的两个教父形象[J].语文学刊,2004,(11).
[3]王者会,郭永朝.也谈《红字》中主要角色的象征意义[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04).
[4]伍之伦.《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特色[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9,(04).
[5]杨爱英.《红字》的艺术魅力[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关键词: 爱情 宗教抗争 悲剧
爱情,不论在现实生活中或是在文学作品中,总是免不了与宗教发生冲突。尤其在西方宗教禁欲主义的阴影下,爱情的抗争就更显得艰难而悲壮。在诸多的文学作品中,爱情与宗教都无法在二者的较量中取得真正的胜利。本文试从这个角度出发探讨《巴黎圣母院》与《红字》中笼罩在宗教统治下的爱情悲剧。
一、克洛德的悲剧
克洛德,他是圣母院的副主教。而小说对他的刻画是通过他对爱斯梅拉达的迫害所展开的。他就像是尾随着爱斯梅拉达身后的一个阴深可怕的魔鬼,挥之不去。他的身上虽然有教士的阴险和虚伪,但是也有人性被压抑的悲哀。可以说,他是在宗教压抑下人性异化的代表。作者用满怀悲伤沉痛的笔力描写了克洛德步步陷入恶魔泥潭的过程。
克洛德是被命运折磨的一个可悲又可怜的人。他有善良和人性的一面。他很小时候就被父母做主,要他献身神职。这是他无法摆脱的命运的选择。这使他从小就过着与一般人不一样的幽居生活。他生活在书籍和辞典中,这是他生命的动力。他学习勤奋,生活刻苦,18岁的时候已经成为受人尊敬的博学之士。19岁父母双亡,他全心全意抚养还在襁褓中的弟弟。而出于一种人道主义的怜悯,他收养了残废且丑陋无比的卡西莫多。在孤苦的教会生活中,他唯一的依靠只是他那唯一的弟弟,可惜弟弟不争气,是个浪荡的无赖,这让克洛德既懊恼又痛心。而他最忠诚的养子、仆人卡西莫多,却只是个不会说话的残疾人。在天主教的残酷世界中,在修道院灭绝人欲的世界中,他是孤独的、寂寞的,随着地位步步高升,学识越高,内心越苦闷。多年以来,内心的那种不安和躁动似乎要被他自我的理性所压制住了。当看到青春洋溢的爱斯梅拉达时,他内心的欲望就好像火山爆发般的喷涌出来。如小说中在克洛德第一次看到美丽的爱斯梅拉达的时候,非常生动地描写道:“那深凹的眼睛里却迸发出非凡的青春火花,炙热的活动,深沉的欲情。”
作为一个天主教的修士,他竟然爱上了一个被世人嘲笑的吉普赛女郎,这简直就是对他以前所遵从神意的最大侮辱。“作为教士,却爱上一个女人,那种无奈和痛苦”。然而他不知道他的人性已经被教会的制度一步步异化。所以在他身上表现的是严厉、苛刻、自私、虚伪,更是狠毒。所以他由一开始对于爱斯梅拉达的爱就是畸形的、残缺的。他自命清高,崇尚神学,这个戴着宗教假面的男人,为那个年轻美貌、善良的女子冲破了最后一丝理智。他用尽了一切可以得到爱斯梅拉达的手段:强抢、跟踪、嫁祸,甚至是威胁,处处表现出狰狞可怕的一面,让读者不寒而栗。然而作者在刻画这个人物的时候却不忘剖析他的双重人格。作为一个教士,他过着清苦禁欲的生活,回避人世间的欢乐和享受。在任何人面前他都得伪装出一副冷漠的神情,他是虚伪的、冷漠的。然而,当他爱上爱斯梅拉达的时候,他又是最疯狂的,他可以为了爱尝试吻这个美丽少女的脚,甚至只是她脚底下的泥土;他可以为了爱放弃神圣的一切,只祈求过上凡人男欢女爱的生活。但是,长期以来宗教的禁欲主义告诉他:爱情是最可怕的异己力量,是凶神。信奉上帝的克洛德害怕自己的灵魂和肉体都交给了凶神,所以他用所谓的理智压抑自己爱的冲动。他每次想起了爱情的时候,都会用斋戒、祈祷来将爱的欲火扑灭。而作为一个正常的男人,他也渴望得到爱情,也渴望被别人关爱。一个近乎完美的女性出现在他的生命里,他的理智开始动摇了,当他发现爱斯梅拉达爱着卫队长菲比斯的时候,所有的理性都被摧毁,他变得可怕、残忍,最终因为得不到爱斯梅拉达的爱,走上了疯狂可怕之路。他彻底地把灵魂卖给了魔鬼,而他的人性也最终走向了消亡。
可以说克洛德的悲剧在于他自身缺乏对爱情的真正理解,在他的眼中,爱的理解是占有和被占有,甚至只是肉体的得到。他只有用嫉妒心、怨恨心才能平衡他得不到爱的失落。或者可以这样理解,克洛德是宗教禁欲主义的牺牲品,同时也是宗教的刽子手。正如作者所说:“因为这种爱他导致一个人上了绞刑架,而另外的一个人也下了地狱。”在他的身上,爱情没有使他摆脱宗教的束缚,而宗教也没有让他得到精神的升华。
二、丁梅斯代尔的悲剧
西方文学中塑造了不少违规偷情的宗教界神职人员形象,其中《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是一个较有代表性的典型。他矛盾地徘徊在宗教观念和生命情感的冲动之间:既是最虔诚的信徒,又是最世俗的情人;既是最优秀的牧师,又是破坏教义的危险人物;既是最受教民爱戴的精神榜样,又是为公众所不能容的罪人;既是冷酷的背叛者,又是忠贞的情人;既是不负责任的父亲,又是企盼天伦之爱的男子。这一切矛盾都纠结为一个中心焦点:理想上追求完美,却时时处于现实的分裂之中。
丁梅斯代尔虽然因为海丝特的保护而免去了刑台示众的耻辱,但他精神的痛苦比海丝特还要深重。在海丝特受审时,他作为她的情人、公开身份却是作为审判官站在她对面,他的反常反应虽然可以作另外一种解释——他是海丝特的教长,为自己的教民犯了过失而特别激动,但实质上是他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受审者的真实情感外显。在审判中,有几处巧妙的双关话语。州长让他去向海丝特问话,两次说:“你对她的灵魂负有重大责任。”丁梅斯代尔的劝告在听众听来是规劝有力的,但在他们俩之间,则完全是另一种含义。虽然丁梅斯代尔没有站在刑台上,但他早已把自己放在更严酷的刑罚中了。这刑罚不是来自外显有形的示众,而是背叛了信仰的内在自责。
丁梅斯代尔是无形的红字。与海丝特相比,他显得怯懦,但这是他受宗教束缚弥重的结果。他并非不想公开忏悔自己的“罪孽”,但他的这种愿望过多地同“赎罪”、“内省”等宗教意识纠缠在一起,因此在行动上也只能处处受其羁绊。他既要承受内心的谴责,又要防备外界的窥测;他明明有自己的爱,却偏偏要把这种感情视同邪魔。他在痛苦中挣扎了七年,最终虽然袒露胸膛上的“罪恶”烙印,完成了道德的净化与灵魂的飞升,但他始终没勇气承认自己爱的正当,更谈不到与旧的精神体系彻底决裂,与海丝特相比,似乎更加映衬出后者的高大。宗教与爱情在他身上两败俱伤:宗教不能扑灭他心中爱的火焰,但同时爱情也没有将他救出宗教的泥沼,最终他的心灵世界只能在两者的煎熬中毁灭。
三、结语
在诸多的西方文学作品中,爱情总是不断地与宗教作着顽强的抗争,但是这种抗争大多以一种悲壮苍凉的结果而收场。在这些抗争中,爱情的温馨不能让人彻底摆脱宗教的阴影,走上追求内心真正幸福的大路,而宗教的严酷也不能熄灭人们心中追求真爱的火焰。其实,在人性的前提下,二者之中任何一方彻底击败另一方是不现实的。人总是徘徊在冲破一切禁锢的边缘,但终究不能舍弃一切投入到纯粹的爱情中成为爱的使者,也不能舍弃一切投入到纯粹的宗教中成为神的忠实代表。这是人性的弱点,也是人性的魅力。而这种纠结的情感也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魅力所在。这种没有胜者的战斗——无论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作者笔下的文学作品中——还将继续下去。
参考文献:
[1]李华.论《红字》中原型的多层次冲突[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6).
[2]宋丽霞.善与恶的较量——浅析雨果小说的两个教父形象[J].语文学刊,2004,(11).
[3]王者会,郭永朝.也谈《红字》中主要角色的象征意义[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04).
[4]伍之伦.《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特色[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9,(04).
[5]杨爱英.《红字》的艺术魅力[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