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由心生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siyue520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日益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语境下重新探讨《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既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也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乐记》继承并发展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对音乐产生及消费整个过程进行了深入的阐释,特别是其“音由人心生”、“尽善尽美”、强调音乐对接受者及听众审美及道德深刻影响的观点对今日音乐美学的发展仍然富有深刻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音由心生;美;儒家;音乐
  在跨文化对话日益繁荣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愈来愈受到世人重视,特别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在实现强大中国梦的大语境下愈加显示出其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而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正是其实现人生及社会理想的重要方法与手段,因此深入挖掘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特别是以《乐记》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价值就更加富有指导意义。
  相对于音乐教育非常薄弱的现代教育来说,儒家非常重视音乐在表达人的内心情感、改造人性及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注重言教与身教合一的孔子自己也曾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他们都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孔子自己不仅身体力行地实践音乐,同时还常常发表自己关于音乐的看法。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艺,无论是《周礼·保氏》中所说的“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1],还是孔子开私学授六艺,即儒家所谓《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还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的现代阐释,都把音乐作为不可或缺的内容,所以《礼记·文王世子》记载“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2]孔子除了自身研习音乐外,还积极参加各种音乐活动,《论语·述而》甚至记载:孔子在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还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3]孔子在欣赏音乐时竟然达到如此痴迷忘我的地步,甚至在最为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也从未放弃过对音乐的执着,正是他人生理念中“游于艺”、“成于乐”的具体标志,而孔子音乐美学思想在《乐记》中得到了更为深入的继承与发展,其所表现的儒家所特有的音乐美学思想对思考今日音乐的发展也更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乐记》从音乐的整个产生及接受过程:音乐产生的外部世界、创作音乐的作者、音乐本身即文本、音乐的接受者等各个方面所包含的音乐特质及其各种复杂的逻辑关系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讨。本文将对其在今日仍然富有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进行解析。
  “音由人心生”
  《乐记》一开始就探讨了的音乐的起源,当然这不是指音乐的历史起源,而是指音乐创作的缘起。对此问题,《乐记》强调“音由人心生”,強调音乐对内心真情实感的表达,所以《乐记》反复说:“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4]所以,悲哀的心情就产生急沉的声音,愉快的心情就产生舒缓的声音,欢乐的心情就产生昂扬的声音,愤怒的心情就产生严厉的声音,崇敬的心情就产生廉直的声音,爱恋的心情就产生温柔的声音,都是从人的内心世界自然而然产生的。“音由人心生”的观点强调在音乐创作过程中人的精神世界与外在世界,包括自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而这也是音乐对欣赏者个体与社会大众产生影响的根源与理论依据。人各种喜怒哀乐的情感都来自外部世界的激发,所谓“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倡和有应,回邪曲直,各归其分,而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也。”[4]外部世界不同的声音在人的心理产生不同的情感,这种情感自然会影响人的各种复杂心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最终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由此音乐便与人的德行修养与社会伦理道德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乐记》说:“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4]安乐祥和的治世之音,怨恨乖戾的乱世之音,萎靡不振的郑卫之音,愤恨不平的桑间濮上之音都是或平安或动荡的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决定的,它们不仅影响了生产音乐的创作者,同样也影响了接受音乐的大众。由此,这也形成了音乐鉴赏的一个重要原则,《左传》中就记载了季札根据“声音之道与政通”的原理来判断音乐的故事:季札在鲁国聆听音乐,在《周南》、《召南》中听出了“勤而不怨”,在《邶》、《庸》、《卫》中听出了“忧而不困”,在《王》中听到了“思而不惧”,在《魏》中听到了“明主”,在《唐》中听到了“令德之后”,在《陈》中听到了“国无主”,在《小雅》中听到了“周德之衰”,在《大雅》中听到了“文王之德”[5],这些都是音乐鉴赏家根据音乐表现的人的内在情感来精准判断其所产生及表现的外在世界的例证,所谓“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
  《乐记》对不同音乐种类与性质及其对人产生不同影响的深刻认识也同样来自于“音由心生”的观念。关于不同音乐的不同性质,子夏说:“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石声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竹声滥,滥以立会,会以聚众;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鼓鼙之声讙,讙以立动,动以进众;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锵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4]详细分析了钟、磬、丝、竹、鼓等不同器乐对人的情感所产生的影响及其所直接导致的行为结果,甚至其社会价值。师乙解释不同音乐与不同人的性情之间的密切关系时说:“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静,廉而谦者,宜歌风;肆直而慈爱者宜歌商;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4]这也是分析了不同的音乐性质与人的性情之间的密切关系:激发人勇气的铿锵钟声、节义分明促人献身的石磬之声、悲婉的丝玄之声、集聚的竹管之声、喧闹的鼓鼙之声无不使人产生各种联想与共鸣,忧伤哀婉的音乐、欢乐流畅的音乐、刚毅愤怒的音乐、肃敬庄正的音乐、慈爱宽顺的音乐、淫乱放荡的音乐也物归其类地对人的心理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即揭示了声音的天然属性,同时也展示了音乐与人的心理行为之间的必然联系。   至于《乐记》把礼乐密切联系在一起,甚至直接把礼定义为“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则礼者天地之别也。”则明显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感应观念的影响,《乐记》甚至对五声与五物及政治的各个组成要素进行了严格的对应关系,并指出了其和谐与混乱的直接政治结果,所谓“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征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4]其五声与五物对应的观念,声、音、乐等级与兽、众庶、君子等级对应的观念,无不是儒家“君臣尊卑,贵贱殊位”等级观念的具体反映,是其乐与礼分、礼主分别、声与政通观念的扩展。在《樂记》看来,禽兽“知声而不知音”,众庶“知音而不知乐”,只有君子才能“为能知乐”,且“治道备矣”,《乐记》把声、音、乐区分,其根本目的乃是为了强调音乐的道德属性,强调音乐中的“德音”,所谓“德音谓之乐”,认为只有在行为上最终导致道德上的善、政治上的正义的音乐才可称为乐,那些不合法制伦理的音乐是不可称为音乐的。当然这种“德音”是以当时贵族文人士大夫的社会理想追求为最终标准的,同样是当时社会状况及《乐记》创作者社会价值观念的反映。
  终之,《乐记》“音由人心生”的观念告诉我们“音”的不同性质,并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的正能量,注重培养从事音乐工作各个环节的音乐人的道德修养及其社会责任感,从而对社会正能量的发挥产生积极的意义,否则就会走向它的反面。音乐如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归根结底是艺术家自身精神世界的反映,正如贝多芬所说:“每部真正的艺术作品之后站立的就是它的创作者。”崇高的艺术品是崇高心灵的回声,伟大的艺术作品是创作者忠实的画像,他的信仰与立场、欢乐与痛苦、勇敢与坚定、机智与勇气的忠实反映。所以贝多芬在自己的遗嘱中说:“神明,你看看我的内心!你认识它,你知道,在它之中寓居着对人类的爱,对行善的渴望。”[6]从音乐的创作者来说,儒家强调音乐家的道德修养及其社会责任感,在《乐记》看来,一个道德修养很差的人是不可能创作出令人道德高尚的音乐来的。
  参考文献
  [1] 杨天宇.周礼译注[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 杨天宇.礼记译注[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 杨伯峻.论语译注[Z] .北京:中华书局,2000.
  [4] 吉联抗.乐记译注[Z].北京:音乐出版社,1958.
  [5]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Z] .北京:中华书局,2000 .
  [6] 费里克斯·胡赫.贝多芬[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7] 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乐记》论辩[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8] 李民.尚书译注[Z]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基金项目:588960-F41501,项目名称:儒家音乐思想与当代高校美育关系研究
其他文献
A sharp knock swept over the front yard, pierced through the thick wooden door of the living room and successfully made its way into the innermost cubicle, luckily, that was my place. I was waken up. 
期刊
一、南梁说唱的音乐艺术特征  (一)演出形式  说唱在演出时,台前放一张长方形的桌子,“前台”(领班人)坐到正中间,手里弹着三弦,脚下打着竹制的木板俗称“耍板”,单人说以山调为主(平调)、梅花调、边说边唱,全部都由一个人包揽;两人或者多人合说双音平调,每人都需持有 1件乐器小锣、梆子、二胡等伴奏,同时还兼顾了配角道白俗称“搭架”,①喝场和帮腔俗称“嘛簧”,引用了陇东方言和陕北方言,现在说唱时基本都
期刊
摘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众多行业的发展中都对网络技术进行了充分应用,相关的一些智能和移动设备也逐渐增多。此种状况下,互联网中的信息量快速增多。然而其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弊端,信息安全逐渐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互联网+网络信息安全现状,论述了互联网+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信息;安全  引
期刊
摘要:在古代中国随葬用品中大量出现向仓主要在两个时期:一是汉代,一是元代。汉代陶仓由于墓葬中发现较多.存世量大,且图案丰富、釉色精美而广受关注。而关于楼阁式古仓的研究性文章.目前学术界少,鲜有纹饰且出土数量较少有,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借此推进我们对元代社会墓葬习俗、思想又化及艺术构造等方面的进一步了解。  关键词:元代;釉里红青花;楼阁式;谷仓  1、元代釉里红青花楼阁式谷仓起源及发展  谷仓是由东
期刊
摘要:印象派绘画诞生于十九世纪下半叶,在那时,印象派绘画以法国为中心展开,印象派绘画的风潮席卷了欧洲的每个角落,之后,这股绘画风潮又在全世界范围刮起。卡米耶·毕沙罗是印象派诸位大师中很具声望的一位大师。本文主要围绕毕沙罗的色彩语言进行论述。毕沙罗参加了很多次印象派绘画展览,多达八次,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参加了这么多次印象派绘画展览的艺术大师。他可谓是最坚定的印象派艺术大师。在毕沙罗的一生中,他是坚定的
期刊
摘要:杨柳青年画所呈现出来的女性形象既来自于现实生活,又根据社会审美标准、年画艺术风格对于作品进行艺术夸张和变形。本文从社会性别角度出发,分析杨柳青年画中古代女性面部刻画,探究男权社会建构地模式化“病态美”形象对女性的影响。  关键词:杨柳青年画;女子病态美;面部刻画;社会性别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随着法国年鉴学派自我反省所掀起人文社科浪潮,在艺术史领域中的研究者们纷纷把目光投向中国传统美术作
期刊
摘要:易县三彩罗汉彩瓷是指用手工烧制造型、施釉的一种三彩釉彩色瓷器。虽然体量也比较真实本人大而且尺寸稍微夸张一些,但是在比例和结构上掌握的极为精妙。其面容祥和,袈裟仿佛穿在真人身上。大都会博物馆的两尊易县罗汉品相精美,在展厅中相互对视。大英博物馆的罗汉像中的双手最为出色。这些罗汉像是少有写实主义雕塑,其雕塑艺术的价值和其造型的水平,实为中国古代佛教罗汉塑像的一个顶峰之作。因此,这些罗汉造像自被当时
期刊
摘要:当影片弹出演职人员表后,被现实拉扯回实际空间。观众就会产生逃离现实的虚拟感。但其实电影只是表面的,掩盖住了现实中的问题。电影中的男主角通过自己的影响了两个好朋友,让他们一个放下对于宗教寄托站立起来,一个勇于违背父母压在身上的期许,追求梦想。当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无法解决身上的重压时,是不是都渴望过能够有人拉一把自己。电影虽然能够满足你的白日梦,但它仍然只是一面镜子,只能够从内让你照清楚自己而已
期刊
摘要:不疯魔不成活,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醉心于水袖丹衣的艺术色彩,融情于戏如人生的舞台绝响。镜像之中假作真时真亦假,浮浮沉沉的一生亦正如镜花水月不可琢磨。戏与人生早已交融无法分离。 浅谈霸王别姬的经典层面,简单介绍陈凯歌的浓厚寻根热,同时介绍电影中经典的两层镜像迷恋。简析电影对社会的责任感。  关键词:陈凯歌;寻根文学;镜像理论;人生如戏;电影的社会责任感  不疯魔不成活,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醉心于水
期刊
摘要: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在《红字》中广泛运用象征手法,巧妙地将主要人物与字母“A”结合在一起。象征手法在故事中的运用充满了神秘性,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和无限的回味。本文通过对《红字》象征意义的论述,重点探讨了《红字》中象征性的表现、功能及特征,从浪漫主义和心理学的角度对作品的象征意义和功能以及《红字》独特的象征风格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红字“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