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游建议:走马看花但不蜻蜓点水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ue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轻时忙于工作、照顾子女,退休后环游世界,是许多人的梦想。有人不想伤脑筋,参加旅行团、搭游轮;有人参考联合国景点推荐,深度旅游;有人追逐各国道地美食;也有人结合兴趣,增添乐趣。这些热爱旅游的银发族又有怎样的个中甘苦呢?
  跟团游结识好朋友
  邱金花今年66岁,学历只有小学毕业,如今足迹已遍布近30国。她自嘲“没读万卷书,已行万里路”。
  过去与丈夫经营修车厂忙着赚钱,产生“浪迹天涯”的念头,是因为一位修车的客户炫耀自己去过许多国家。她当时心想一定要努力存钱,以后也能环游世界。
  退休后,她就付诸行动,跟着旅游团不用费脑筋,出门前从不研究,常回家后才知道去过哪里,五大洲走了四大洲,还是分不清摩洛哥与摩纳哥。因为听不懂博物馆的解说,她偏爱大自然,骑过马、驴、骆驼、大象。
  跟团游有时也有难处,遇到临时凑成的旅游团,团员彼此不相识,总有人喜欢计较谁的房间视野好,还有人提早一个小时起床,只为了占较好的大巴座位。不过,邱金花性格开朗,能言善道,在旅行中结交了许多各地好友。因为旅游,她也开始学电脑,将照片转成DVD影片,与朋友一起分享。
  偏爱柳暗花明处
  医生郑国宝被朋友称为“团长”,因为他喜欢自己设计行程,呼朋引伴,再找私人导游领队、订饭店,组织大家旅游。“团长”的背后有一位爱看国家地理杂志的妻子,负责研究天气、设计旅游路线。两口子都认为,旅游安全、舒适之余,更重要的是品位与目标。他们不喜欢观光的大城市,爱去独特的小地方。
  去南非,他不去首都,直接飞到维多利亚瀑布,再去世界最大的内陆三角洲,之后再去开普敦。非洲路网不发达,用小飞机当计程车,一团16人,最大的飞机只能坐12人,另一架小飞机只坐4人。为求保险,他与老伴分别乘坐不同的飞机。
  今年3月到墨西哥的玛雅古城,5月去希腊,也是妻子选好的季节,墨西哥3月不下雨,春分那天的夕阳,照在库库尔坎金字塔上,影子就像雨蛇神下凡,有10万人在现场一起体验,需6个月前订旅馆。明年打算去西班牙、葡萄牙、法国,他们选择游客较少的西班牙北部,接着到圣地亚哥,走海岸线看史前穴洞。然后搭火车,参观有特色的庄园、城堡,最后在诺曼底登陆纪念日前后,在法国海岸感受历史。“团长”说一般热门庆典约需半年前预约,只有印度的皇家列车,因为太受欢迎,必须提早一年订。
  身为美食主义者,他喜欢吃当地风味餐,法国走南边,可以喝最有名的葡萄酒、香槟。有次在斯洛文尼亚一座山上的城堡喝蘑菇汤,类似佛跳墙做法,一人一盅,让他回味无穷。曾有人说花太多时间吃饭,为何不去看景点,这样自然不能一起玩。有的人愿意花大钱玩,但给小费却很吝啬,他也不欢迎。
  为目标甘冒风险
  许多人怕与摄影爱好者一起旅行,因为常会脱队,甚至走丢。摄影家喜欢走走停停取景,比常人早起,等待特殊光影,或一个人、一艘船走进画面,也难适应大众化行程,因此常选择与同好组团,80岁的黄荣晧便是一例。
  他常看摄影杂志,每次看到一张好照片,好友就组团一起去。在国内,他偏爱人迹罕至的地方,北疆拍风景、南疆拍人物,去广西和贵州交界处拍摄原始美。
  车开到哪里,拍到哪里。有时看到好风景、好光线,立刻下车,也可以隔天再回来拍。看似悠闲,但也有危险。曾经看地图、地形认为一定有好风景,但开到当地才发现路面崎岖,山路又窄,旁边就是悬崖,只适合越野车走。司机开到手发抖,遇到车辆爆胎,分批搭便车回小镇,找人上山换胎,再慢慢开回来。
  旅行摄影的辛苦常不为人知,去年去青藏高原,担心食物不洁,15天只吃馒头、鸡蛋,因营养不足、劳累,加上高原反应,免疫系统出问题,全身浮肿。在云南罗平,3月油菜花开,每天都有上百摄影家登山。因山顶好位置有限,半夜山下就有人排队帮忙背器材,他多给帮手100元,摸黑上山帮他架脚架占位置。他爬上山后,天色未亮,只感觉是自己处于山顶一处突出点,别人的脚架都在他后面,觉得100元花得很值。但狂风刮来,站不稳,他才惊觉不对劲,原来身旁便是断崖。
  他也曾穿着防水裤溯溪取景,背着沉重的装备,拍了12小时,回程时20分钟的路,两腿发软走了两小时。因此他平日注意锻炼,常在住家附近的山坡,背着20磅的背包上下健走。摄影旅游最让他发愁的是每次要研究路途中会搭乘哪种飞机,带哪些装备,地面、高山温差极大,衣服也要带够,曾因装备超重不准上小飞机。
  休闲与学习相结合
  已退休的王秀美曾是一名旅行社导游,她发现许多人匆匆走过一辈子梦想去的地方,只有几张到此一游的照片,也发现很多人不愿走马看花,却没有选择。她认为旅游应知景点背后故事,有助提升个人品位与乐趣。
  比如有人跟着节庆走,每年8月在苏格兰爱丁堡有国际艺术节军乐队表演,各部族穿着不同花纹的格子裙,在古堡中表演风笛。《哈利·波特》的作者写作的咖啡馆也在爱丁堡,已成为观光景点,结合两行程,及爱尔兰的庄园、城堡故事,可同时体验古今。相同的地方,一起去的人不同,也会有不同收获。比如去死海,有人是为去耶路撒冷,也有人要到约旦的玫瑰石头红城,像阿里巴巴40大盗一样骑驴。
  她建议老年人与兴趣相投者组团旅游,没有子女束缚,更能尽情享受,虽然大家成长背景各异,但因共同旅游兴趣交会,分享人生历练,都是额外收获。
  (责编:孙展)
其他文献
在山西太原有一位特殊的老太太韩雅琴,她有一套独特的教育方法,让658个问题少年,重新找回了自己,有的开始自食其力,有的成了业界精英……  孩子有“病”,劳动当“药”  今年7月,韩雅琴的一个老姐妹来向她诉苦,她11岁的小孙子贝贝门门功课都不错,可是个“窝里横”,十分任性娇气,妈妈刚责备他几句,他竟然向妈妈动起了手。  老姐妹很无奈,向韩雅琴寻求帮助,希望她能帮帮这孩子。韩雅琴爽快地答应了。 7月初
期刊
年近五旬的王铁牛是登封电业局变电检修班班长,24岁起便坚守在供电一线岗位上。20多年来,他工作勤恳,认真负责,从一名检修工人干到如今的变电检修班班长。  20多年来,王铁牛始终坚守在供电一线岗位,起早贪黑战高温、熬严寒、抢进度、保质量,将一辈子都交给了电力事业。  王铁牛在变电设备检修的生产一线,由一名学徒工逐步成长为一名业务熟练、技术精湛的技术带头人。自担任班长以来,他的工具包总是比别人的要沉许
期刊
“开卷得一”,当我写下这个标题时,孙女就站在身边嗤嗤地笑叫:“爷爷,爷爷,写错了!开卷得益!”岂不知我这个做爷爷的在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时候,对中国的这个成语就是这样写过的。  读书,一直陪伴着我的人生,直至年近七旬。人们都说,退休后的生活是应做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我的兴趣点在哪里呢?在记录了当下所思所感的同时,心里总有一个忘不了、抹不掉,甚至是撂不下的题目,这就是年轻的时候我曾在校刊上发表的题为《试
期刊
他用25个年轮,手绘了30卷北京胡同画册,在大都市中守望着古都的风貌。  他用25个年轮,绘成了30卷北京胡同画册。他叫舒世忠,一个普通的北京老人,用自己的双手为社会留下了一卷珍贵的历史画图。  把北京胡同文化传承下来  舒世忠,北京人,满族后裔,1931年生于北京市宣武区陶然亭龙爪槐胡同。他的童年就是在胡同度过的。  1981年,改革的春风吹起,北京市政府提出要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大力发展建设新楼
期刊
风雨中的和平宪法  9月17日,日本“新安保法案”在参议院表决通过。即使是在新安保法通过的时候,会场上的日本执政党与在野党仍在激烈交锋。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则坐在不远处,神情木然地看着委员代表在国会里为了这个“新安保”,扭打成一团。就在不远处,一群在野党女代表扬言要用“指控执政党性骚扰”的方式,希图不顾一切阻止“新安保法”的通过。  从7月份“新安保法”通过日本众议院表决开始,这部法律所代表的一切都成
期刊
调查显示,“节日综合征”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症状也趋于多样化,在生理上多表现为免疫力下降、头晕、食欲变差、胃肠功能紊乱甚至出现心脑血管意外等;在心理上则多表现为易怒、失眠、抑郁、焦虑、恐惧等不良反应。  老年人尤其要避免情绪剧烈波动, “节日综合征”对于原本身体健康的老年人都会产生影响,更别说那些本来就身体欠佳,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老人了,"节日综合征"可能会加重他们的病情,甚至发生比
期刊
你从什么时候感觉自己“老”了?  我猜大部分人都像我一样,在某年某月某一刻碰到某事,惊觉自己老之将至,甚至是老之已至:或许是在路边上,有人让小孩子喊你“爷爷”“奶奶”;或许是你去买鞋,售货员说“这种鞋特别适合老年人”;或许是在公交地铁上,有人起来为你让座;或许是洗完脸,你在镜中看见了自己的眼袋……  如果我做一个老年生命工作坊的话,我一定会让大家说说这个“惊觉”自己老了的时刻:在这一刻,无论你怎样
期刊
重阳节前,由光明日报等主办、《新天地》杂志社承办的2015文化老人金婚庆典公益活动的相关材料上报国务院,得到中央领导重要批示。  10月21日,《光明日报》刊发了记者柳霞采访的《今世有缘,相伴永远——50对金婚老人讲述半个世纪的爱情故事》的整版新闻,报道此前一天,光明日报社主办的2015文化老人金婚庆典公益活动,活动高潮迭起,精彩不断。国务委员、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主任王勇审阅相关材料后作出重要批示
期刊
近日,支付宝开卖“扶老人险”,保费3元,用户在一年内因“扶老人”而被迫对簿公堂的,最高可获赔2万元诉讼费。该保险上线5天,已经有5万多人投了保。  尽管有数据证实,扶人被讹的是极少数,扶老人纠纷也9成以上能找回真相。但现实生活中不少人还是没有勇气面对可能的麻烦,“扶老人险”通过支付可能的诉讼费用鼓励人们,鼓励纠纷走法律程序,算是一个积极的尝试。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由于牵涉到个人的切身利益,
期刊
“扶老人险”是一个商业运作成功案例,从社会聚焦的热点入手,无须太多产品宣传。该险种的出发点是从法律层面解决纠纷,降低了维权门槛,减少当事人的诉累,有一点积极作用。  但是,一旦面临“被讹”“碰瓷”,2万元的法律诉讼费恐怕不够,一旦败诉,对被扶老人的赔偿金也不在保险理赔范围内。现如今我国商业市场的开发程度不断提高,新型的商业保险的出现是必然的,而过度解读明显是不必要的。  解决“扶不扶”的问题,还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