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曾拥有”到“已经拥有”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xce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不曾拥有”到“已经拥有”,只需无条件的关爱。
  关键词:教育;关爱;作文
  【案例描述】
  “我不曾觉得我拥有过爱。
  也许是我的心已经麻木不仁了吧,我从来没有感觉到爱。不知从何时起,不论家长还是老师,都用了各种办法来表现‘爱’,可我还是并不觉得这就是爱。这也只不过是关心罢了,多了,只让我觉得厌恶,仿佛是要将我绑起来,顺着他们已定的路,不停地滚下去才好。
  同学间亦是如此。我很深刻地感觉到了我就是一个可以想扔就扔,毫无价值的工具。只要我對他们有了利用价值,他们就能随意地使用;而当他们不需要我时,便随意地扔下,再等我有利用价值又再利用……我并不觉得感觉到所谓的‘友爱’。我一次次用心地付出,却又一次次无情地被践踏,我并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这是我班某位同学在一次月考语文命题作文《已经拥有》时把题目圈划掉而作的“无题”之作。作者竟然是成绩一直排在班级前5名的肥硕高大的男生。为什么在正规考试时候敢冒风险写“日记”呢?
  【案例分析】
  从他写的作文来看,他在考试的时候写出不合题目要求的作文来表达出一种信息:我和其他的人不一样,我是与众不同的。以此来获得别人的关注。
  从他写的作文来看,说明他从小的时候感觉父母重视学习更甚于他自己,这就表明他和他的父母之间很久之前就缺乏心灵的交流,他没有从父母那里感受到无条件的爱。进而,他逐渐觉得老师和同学都不是真正的喜欢他,只是利用他。
  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不计回报的爱。任何有条件的爱都不是真爱,而是某种好看的、温馨的交易。
  进入青春期之后,人的自我意识飞速发展,此同学迅速地发展起了有关于自我的更多的想法。但是,由于他的家庭没有给他足够的爱,他没有从家庭中获得足够的支持,这催生了他觉得老师和同学都是在利用他的想法。
  因此,他会非常渴望有人能够认识到、关注到真正的他,他自己也非常渴望外界对他的关注。
  当然造成现在他的这种心理可能也有他自己的自我调节能力会比较弱一些的因素在内。
  【指导建议】
  一、 父母要给予他无条件的关爱
  从人本主义的观点出发,这个男生需要的是无条件的爱,他的父母应该让他感受到他们对他的爱是来自于这个孩子本身,而不是因为他是不是努力,有没有去取得好成绩。
  事实上,通过家访。得知,孩子的父母亲都是某效益不太好的工厂的普通工人,生活在市区,家境较为困难。于是乎,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值很高,期望通过孩子的努力学习考取大学来改变命运,也改善家庭状况,来扬眉吐气。家长不善言辞,教育手段也很单调,就是一味强调学习、学习、再学习。一句话,就是比没有学习更重要的事,导致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付出很多。
  后来,我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写随笔随感来抒发宣泄自己内心情绪。
  该名同学写道:“……,记得大概是10岁,我抱着十足的希望,问妈妈:‘是我的童年重要还是我的学习重要?’而母亲的回答,正是令我吃惊,继而记恨,至于今日也十分痛苦的,‘当然是学习咯。现在不玩,以后可以补回来;现在不学,一辈子都补不回来!’尽管从小到大,我明白那是父母寄予我的厚重的希望,可那时的感受,至今也无法被消磨掉。这就是我对父母感到反感的开始。”
  这是典型的“爱,造成了伤害”。学生理解中家长对自己的爱,有一部分是因为自己“成绩好”,所以家长才爱我,而不是因为“我是爸爸妈妈的孩子”,家长才会有这种毫无保留的爱。教师在家访中更加鼓励家长与学生之间留有更多时间的相处、交流,不是简单对暖饱、成绩的关心,从学生的生活每个方面,倾听学生内心真实的声音。
  于是,我再次家访,把随笔给家长看,与家长交流。孩子的成绩目前很优秀,有自己成熟成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自觉性,希望家长不要再施压,又例举了生活中的一些家长“用心良苦却成空”的案例,家长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与对孩子成长发展的重要性。
  为此要从改变家长开始来改变孩子。
  二、 老师要给予他无条件的关注
  老师们能做的是对他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也就是说,无条件地接纳他并且给他温暖。夸美纽斯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作为教师,就是要把阳光带给每一位学生。学生的向师性更是要求教师时刻在学生面前做出表率和领导。可能由于教师教学工作繁忙,再加之班级学生人数多,让教师有心无力,但教师还是要给予学生无时无刻地关照,引领学生在阳光下健康生长。
  老师不要过于在乎社会、领导对于学生成绩极度关注,而应该更多在意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平等对话。
  对老师的抵触,是随时间渐渐形成的。而对同学的自我封闭,则是在初中形成的。当然,事实上这两种情绪大抵是在差不多的时候开始形成的。也大抵是在这一时期,我的性格开始发生扭转。原来那个大度、外向的我,变得沉默孤独。或许,在一些人眼中,我并非这样,那是因为他们与我相处时间很长,我放松了警惕罢了。
  三、 同学要给予他无条件的关心
  同学间无条件的关心其实也是有条件的。读书时代同学间的友情相对来说比较单纯,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体现在自我设置目标达成,也体现在被其他的人肯定认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内心有着强烈的渴望被他人认可,被他人需要。求之而不得则相反会加重学生的挫败感。所以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教师应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同学与同学之间,是学习中的竞争者,亦是同一条战线上的战友,是美好青春校园回忆的参与者。教师更是要鼓励学生眼光放长远,不要拘泥于眼前日常的琐屑,从以后自身的发展考虑。这也是组织学生写随笔,多阅读的立意所在。写随笔记录自己的日常及反思,是对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的整理,学生在思想中主动形成自己和周边的建构。多阅读是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督促,以免学生在充满刺激和新鲜的周围环境中迷失学习的本心。
  最后,通过家长、老师、同学等多方面的给予他无条件的关爱,他慢慢地开朗起来,与周围同学的话也多起来。于是,我趁热打铁,与他商量重新写一次《已经拥有》作文。第二天,一篇积极向上的文章递到我的手里……
  【资源拓展】
  无条件的爱:这是一种不附带任何条件的爱。其特点为,不索取、不附加、只包容、只善待,因为他,就爱他,但不是盲目、病态的爱。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源自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要对人表示无条件的积极主动的温暖和悦纳,要接受、理解、同情、关爱、帮助,不要因为他的一些缺点不足而嫌弃的积极态度。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提出的需要阶段和自我实现等理论的心理学。即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
  作者简介:
  江家华,高级教师,江苏省淮安市,江苏省清浦中学。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严重的水旱灾害,充分暴露出广大农村农田水利设施十分薄弱的现象,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安徽省也相应出台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的省委一号
摘 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要实现以中职为起点的各级教育的有机衔接。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公共基础课程占有重要地位,提高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教研改革。本文分析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公共基础课程特点,并以此为导向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公共基础课程教研模式新路径。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公共基础课教研;现状;探索实践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想使初中教学不断取得新的成效,最重要的就是要切实加大教学创新力度,微资源的科学和高效利用,对于促进初中教学模式转型以及强化初中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文基于碎片化学习,对微资源如何更好地应用于初中教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在简要分析碎片化学习的微资源重要性基础上,就如何更好地推动初中教学改革和创新提出了一些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碎片化学习;微资源;初中教学;应
摘 要:《傅里叶光学》是光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该课程是研究光信息调制、存储、传输及处理的光信息技术的理论基础,具有知识面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应用广泛等特点。因此,该课程若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弊端。作者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从教学内容、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提出了几点思考及改进措施,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素养。  关键词:傅里叶光学;课程教学;思考  
摘 要: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不仅可以使学前专业的学生更好地适应幼师岗位,而且可以为培养优秀幼儿教师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中职院校应为培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制定系统、完善的培养机制和有针对性的教育方针。本文从中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出发,浅析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培养问题。  关键词: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素质;能力  
首先回顾我国有关公路桥梁荷载标准的变化过程并对已有公路桥梁设计荷载等级和桥型作分类统计.选择十种重型汽车对跨径20m以内按汽-13级荷载设计的钢筋混凝土矩形板桥和T型梁
摘 要:语文教学必须遵循语文课程特征,必须遵循学生学习渴求,以适应未来和社会的需求。语文教学促进学生阅读感悟的个性化,其主阵地当在课堂,作为教师需要思考利用课堂去抓住机会促进学生阅读感悟个性化的策略。  关键词:抓住机会;阅读感悟;促进策略  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嘴上喊得最多的是让学生去个性化阅读,去形成阅读感悟的个性化。但实质上一切可以让学生去个性化阅读的都在自不自觉地放弃着,这是不利于学生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