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印陶封泥印风初探

来源 :文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7742578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秦代印陶封泥,不仅以其历史价值而著称,也因其所载文字真实记录秦代语言文字风貌而引发众多学者研究兴趣。本文通过对秦代印陶封泥文字的研究,从其整体面貌、用字风格、历史演变等方面,试图对秦代印陶封泥文字作一定的说明和解释。
  [关键词]印陶;封泥;秦;文字
  秦代是一个文化丰富多彩的时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现了书同文、车同轨。通过研究秦代的一些文物,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些历史的遗痕。而秦代的印陶和封泥,作为一个间接的载体记录了秦代文字的原貌,虽然不能完全展示出所有的文字,但是对研究秦代文字、秦代官制、秦代手工业等内容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资料,有很高的研究意义。
  一、秦代印陶封泥
  秦代已经出现了各种印陶和封泥,印陶,顾名思义,即压在陶器上的印章。一般在烧制陶器之前,趁着黏土尚未硬化,在其上盖上印章。秦印陶大多产生于战国中晚期和秦始皇统一时期【1】,主要内容是秦代制陶作坊的名称或是工匠的名称,从而记录陶器作品的出处。如“蓝田”、“杜建”等为制陶作坊的名称,而“高阳工乌”、“频陽工处”就是工匠的名字了。
  而与印陶表明陶器所属作用不同的是,封泥的产生更具有实际的作用,它是古人为了防止需要保密的竹简文书在运输过程中被非法启封,将简牍用绳子捆绑之后,在封口处用胶质黏土封缄,盖上玺印,再用火将黏土烘烤使其变得干硬,由此达到保护文件的作用。因为封泥是由胶质黏土制成,因此在传输过程中,尤其是经过几千年后,容易出现成块脱落,所以现在所见的秦代封泥文字常常有残缺的现象,却也给人一种残缺的美。除此之外,秦封泥文字反映的是秦“三公九卿”以及各郡县亭的官职名称【2】,而不是作坊或工匠的名称,在这方面封泥和印陶文字也有所不同。
  现出土的秦代封泥中,大部分是1995年春在西安市北郊相家巷发现的【3】,迄今为止,已经有许多专家学者对封泥进行了研究,研究的内容涉及由封泥上的官职名称所反应出来的秦代三公九卿制的官职制度和秦代地理名称等多个方面,封泥文字作为一个重要部分也有学者进行了释读。
  印陶和封泥不同于璽印,它们是将印章印于陶器或者封泥上而成,所示文字也与原玺印文字阴阳相反,是玺印文字的另一种再现形式,因此只能以黑白拓片的形式出现,而不同于秦代印风的朱文。从形制上讲,源于秦官印模式,以“田”字形制居多,四个字平均分布于各个方格,整齐匀称,端庄大气。此外还有长方形、圆形形制,又以长方形形制居多,圆形形制较少。内有一字到六字不等。如圆制一字“亭”(图1),方制一字“未”(图2),竖制二字“亭久”(图3),横制二字“宫欬”(图4),三字“襄阴市”(图5),四字“中尉之印”(图6),五字“公车司马丞”(图7),六字“栎阳右工室丞”(图8)等。
  印陶封泥文字
  楷书 亭 未 亭久 宫欬 襄阴市 中尉之印 公车司马丞 栎阳右工室丞
  图例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二、浅谈秦代印陶封泥印风
  通过对《历代印陶封泥印风(秦代部分)》的研究,可以发现这些印陶或封泥文字,除去破损不能识别的,共有单字364个,其中20个无法找到对应的现代简化字,其余344个均可。将这些汉字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特别是对那些多次出现过的字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秦代印陶和封泥的几个特点。
  1、秦文字笔划尚未完全定型的实物依据
  以“左”“寺”“宜”“中”为例,如下表:
  左
  寺
  宜
  中
  “左”。从图中不难看出这个字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上面的一部分是个象形的“左手”,下面是个“工”,然而这两部分怎么组合,却有不同的方式,有的甚至有点变形。第一个“左”,明显是上下结构,横平竖直;第二个“左”,则是半包围结构,“竖”的笔划比较短;第三个“左”,上面一部分略有变形,也是半包围结构。同右边的小篆写法相比,第二个“左”的写法更接近一点。
  “寺”。《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寺,廷也,有法度者也。从寸之声。”看表格中三个“寺”字,上面均为“之”,下面部分的写法略有不同,“又”字上的短横写法和位置都有差别。
  “宜”。《说文解字》解释为:“ ,所安也。从宀,之下一,之上多省声。鱼羁切。 ,古文宜, ,亦古文宜。”表格中第一个“宜”应该为 的写法,第二和第三个“宜”为 的不同写法。这些“宜”字虽然写法有差异,但是在古文中是都客观存在的。
  “中”。《说文解字》释义为:“中,内也。从口丨,上下通。陡弓切。 ,古文中。 ,籀文中。”由这段话同时结合上表中三个“中”以
  及小篆“中”,不难看出在秦代“中”字也保留了多种写法,其实 为 的另一种形式,保留了 的主干,只不过上面两横的方向不同。由此也能为秦代文字尚未完全定型提供一定的依据。
  2、粗犷古朴的书写风格
  从这些文字本身来看,文字多是篆书,大部分粗犷古朴,也有的纤细挺拔,有的规范整齐笔划明显,有的张扬随性充满个性。有的同一个字多次出现,显示出了文字发展演变的痕迹。
  在历代印陶封泥印风中的印章,大多为四字,均占“田”字印章的四分之一。也有“日”字型例外。其一为“正宗” ,其二为“少府” 。比较这两块封泥,上面的四个汉字有个共同点就是笔划交代清楚,线条感强,横平竖直,转角处有圆笔,被纵向拉伸后显得俊秀而挺拔,还有对称之美。如“宗”以中心竖线为对称轴,两边呈轴对称,“正”字虽然不是轴对称,但是上下两横对齐,左右两竖对齐,工整而大方。“府”字笔划集中在上方,“少”字上方的“小”也是轴对称,两字中间以一道竖线隔开。
  3、今字由古,一脉相承
  历代印陶封泥印风秦代部分的许多文字同现代繁体或简体字写法相同或相近,充分印证了中国汉字发展演变历史的一脉相承性。相近的字有上、下、雲、内、任、尚、工、少、司、吕、咸、四、山、官、宦、宫、家、本、東、沙、沽、胡、禁、田、臣、舍、車、里、馬、騶、鼎等。这些字有象形字,如“山”;有指示字,如“上”;有形声字,如“沽”;有会意字,如“内”。下表只列出了部分字的印文和小篆写法。   上 雲 工 司 咸 宦 東 禁 里 騶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现代汉字大部分直接来源于古文字,这些字无论是在文字的构建方面还是内部结构方面都和古文字相同或相近,充分说明了汉字文化发展历史是一脉相承的,而不是借用从其他国家其他文化中演变而来的。
  此外,这些文字中还出现了异体字。如 ,“彊”,是“强”的一个异体字:这个字后来演变为“疆”。《说文解字》中对“彊”的解释为:“彊,弓有力也,从弓畺声。巨良切。”而“彊”即为“强”。再如,“临”。印陶封泥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写法,即 和 。《说文解字》解释“临”:臨,监临也,从臥,品声,力寻切。
  三、多样的文字认读顺序
  中国古代的典籍,一般的认读顺序即从上往下,从右往左。秦代印陶封泥中,每个虽然有一字制到六字制不等,當然一般也是遵循这个顺序。但是在大量四字制的印陶封泥中,却出现了多种认读顺序,在认读的时候,一定要多加注意,否则就容易读错。将四小格从右往左,从上往下,分别用数字1、2、3、4代替,即: ,那么秦代印陶封泥的读法主要有如下几种:1234型,这是最常见的认读方式,绝大多数印陶封泥的文字都是按这种顺序,如 彭城丞印, 平阿禁印, 咸阳亭丞, 咸阳亭印, 左云梦丞;1324型,如 秦代印陶封泥·咸阳巨鬲 秦代印陶封泥·晦陵丞印;1342型,如 秦代印陶封泥·内府者印;1432型,如 秦代印陶封泥·左乐雍钟 秦代印陶封泥·邯郸造工 秦代印陶封泥·尚卧倉印。
  秦代印陶封泥作为秦代重要的历史证据,为我们今天得以窥探秦代的文字发展程度、社会文化和生活等提供了可能。它虽然本身作为印章而存在,整体风格与简牍文书之类文字材料有一定的差别,但是正是这种独特使其能在众多的史料文物中独树一帜,人们对其研究的热度也一直持久不衰。秦代印陶封泥文字尚有很多谜题未被解决,它值得人们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发掘,只有这样它的神秘面纱才能最终为世人所揭开。
  注释
  【1】道畅.从秦代印陶窥探中国书法发展轨迹,西安晚报,2008年
  【2】庞任隆.通过秦封泥和汉瓦当文字的对比窥探秦小篆研究传承的当代意义,秦汉研究,第四辑
  【3】王伟.20世纪以来的秦玺印封泥研究述评
  作者简介:许佳琦,女,1990年出生,山东博兴人,青岛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2013级研究生。
其他文献
2014年2月14日,国务院同意广州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黄埔区与萝岗区合并。当前,区划调整正蹄疾步稳推进中,新黄埔步入新征程。  新的黄埔区组建,不仅仅是区域范围的扩大,更重要的是深度整合萝岗区和原黄埔区的各自功能优势,发展格局纵横延伸,竞争后劲显著增强,在全市中的排头兵地位进一步凸显。面对新挑战、新使命,全区上下唯有只争朝夕,迅速打开工作局面,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主动赢得发展先机,以实干突
期刊
摘要:东汉末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如火如荼,连绵不断,而《太平经》被农民起义所利用,一直以来,普遍认为《太平经》是代表了农民的意愿,是农民起义的思想纲领,然而笔者通过阅读大量书籍,认为《太平经》其实有维护封建统治的言论,在此进行浅要分析论述。  关键字:《太平经》 性质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深受阴阳家、道家、黄老思想、儒家等思想的影响,《太平经》在宫崇献给顺
期刊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资源,加强对其保护、开发以及利用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数字化保护技术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其次分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开发和应用问题,最后对数字化保护技术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应用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希望可以为促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以及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期刊
摘 要:在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的运用领域越来越广泛,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数字化技术,着重研究这一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实际应用,并主要探究了如何通过有效合理的科技手段,来提高保护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安全系数。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代化手段;安全系数  贵州省作为中国第二大多民族省份,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当今社会现代化思想、技术不断渗透,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个亟
期刊
[提 要]以保护关税制度为代表的贸易保护主义,并非今天才跃然而生的新事物。1888年恩格斯就曾专门写过《保护关税制度和自由贸易》一文阐发其深邃观点。在恩格斯看来,保护关税制度曾是资本主义新旧生产方式完成更替的一种人为手段,但在长期意义上影响垄断利润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它终将被自由贸易所取代。尽管他的重要论断已过去100多年,但今天保护关税制度本质上仍是资本主义国家建构竞争优势、转移国内矛盾的一种现实
期刊
摘要:佛教文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文化,其研究价值颇高,研究内容颇丰。其中造像艺术是研究宗教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样也是佛教传播到藏区成为藏传佛教文化后,研究地域性宗教文化的一大亮点。因此,本文通过藏传佛教十八罗汉的造像种类分析,佛教文化本土化的发展过程因民族的文化的影响,造像的风格特殊变化。  关键词:十八罗汉; 造像; 风格  藏传佛教众多数量的尊神,按照佛像度量经都有严格造像比例和要求,如冠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南向经济发展战略实施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化,经济开放开发重点逐步转移到了以“远东”和“西南”为代表的延边地区上来,贵州是中国走向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最便捷的陆路大通道,在发展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优势地位。  关键词:经济走廊;地理区位;生态环境;能源優势  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源于中国云南学术界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的孟中印缅四国合作构想,并得到印度、孟加拉国、缅甸三
期刊
摘要:中国优秀的民俗文化,在历史上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壮大发挥了巨大作用,并为现代人留下了很多宝贵财富。中国的民俗文化始终保持着一种多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保持了文化多样性的鲜明特色,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前进方向。民俗文化传统正是当代文化走向大繁荣的根脉,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的民俗文化保护的巨大文化工程就充分证实了这种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民俗;区域;研究;保护  民俗文化连同研究它
期刊
摘要: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抵御外国侵略,于19世纪60年代开始筹议海防,经过30多年的努力,最终建立号称“东亚第一”北洋舰队。李鸿章作为北洋舰队的实际控制者,对北洋海军建立影响深远。本文拟探讨李鸿章在北洋海军人才培养、海军基地建设发挥的作用,从而更加全面的分析李鸿章经营北洋舰队的贡献与弊端。  关键词:李鸿章;海军人才;海军基地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外患长期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直到明朝时期为
期刊
摘要:作为盛唐宫廷后妃及部分权贵势力代言人和玄宗重要辅臣,高力士在宫廷文化史和宦官文化史上也是承前启后、转旧为新之重要关捩点人物。  关键词:盛唐宫廷;高力士;特殊角色;文化背景;重要地位  高力士是唐玄宗最信任的心腹,也是当时最具权势和地位的著名宦官。他一生经历武则天至中宗、睿宗、玄宗,再到肃、代交替等时期,其间政治风波曲折复杂,其身世也动荡起伏,颇像一部唐传奇。由于历史造成的一系列原因,其身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