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你关注“为什么写”了吗?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dang7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动作文资源的开发着实为孩子提供了鲜活的素材,活动“热”的后续状态常常是作文“冷”。备受追捧的“活动作文”为何激不起孩子主动习作的需要?我们不妨从写作的原点出发来审视这一敏感而沉重的话题。如果按写作的逻辑顺序,写作应该包括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当下的小学习作教学,最不缺的是“怎么写”;活动作文只解决了“写什么”;而对写作的本源(原动力)——“为什么写”(写作目的)则很少问津。写作理应从记忆呈现的角度(告诉读者什么)和交流的角度(考虑读者对象),也就是说小学习作教学应该让学生明确“我们为谁写作”“习作写给谁看”,根据不同的读者对象指导学生选择不同的语体和语言的表达方式。
  一、读者理论呼唤我们关注“为什么写”
  “读者意识”是写作的最大技巧。唯有激活学生强烈的读者意识,他们才能产生“为什么写”的内驱力。
  1.为什么写?我是学校活动的策划者。
  案例1:《我的春游建议》系列活动
  春游前一个月,我们发动孩子结合游览经历查阅资料,策划春游线路,然后引导他们从时间、经费、安全等方面进行论证,以倡议书、宣传海报、新闻报道等形式进行宣传,借助问卷调查确定心仪的路线,向大队部递交提案。
  如此种种,都从不同层面丰厚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孩子们用饱含情意的笔触抒写了一首首动人的校园舞曲。
  2.为什么写?我有千言万语想与你交流。
  东汉王充从交际对象的反映角度提出“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体现出很强的表达交流意识。儿童习作就是用文字与人“交流”和“沟通”,赋予习作更多的交际功能,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写作的动机。
  案例2:“老师,收到我的信了吗?”
  对于书上要求的书信写作,我们往往只限于如何把这封信写好,很少去追问为什么要写这封信。于是书信写作就成了学生的自言自语,应付了事。我在指导学生写作之前就告诉他们写好的信是要寄出去的,于是孩子的激情在第一时间内被调动起来了,随即他们便在脑海中搜索写信的对象;为使对方欣赏到自己的第一封书信,他们一遍遍地修改都是不厌其烦的。他们亲手写好信封、亲自寄出第一封信,便进入了幸福的等待回信时光。此系列活动,无论是他们的选材、构思、起草、修改,还是情感日益丰满的“期待”都是他们的自觉行为,他们真诚地渴望与他人交流。
  2.为什么写?我想与大家分享我的文字。
  案例3:“老师,什么时候评讲周记?”
  习作要让学生体验到作为“一种公众的言说”给人带来的自尊与自豪、精彩与激荡。
  我班学生对周记迷恋、追捧,一谈起周记兴奋之情便溢于言表。原因何在?我的做法是,让他们的自我言说拥有听众,给他们自我言说的力量。每周一次的星级习作交流展示让学生品尝到了言语自信,学生的周记只要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就能荣登“星级榜”,只要不断地超越自我原有水平就能得到认可。一学期一次的“习作新星”“习作能手”“习作高手”“班级小作家”“金牌作家、银牌作家”的不断跟进,让多数同学能昂首面对每一次的习作。习作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们表白自我情感、丰盈精神生活、与他人交流思想的主要载体。
  二、需要理论引领我们关注“为什么写”
  激活习作需求,是启动学生动力系统的重要途径,是调动学生主动完成习作任务的良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为“存在性写作”提供了理论支撑。其中,作为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则是促使人潜能得以实现的内生力。
  1.为什么写?发泄情感需要。
  儿童习作就是让儿童尽情地、自由地表达心灵的喜怒哀乐。习作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充盈孩子的情感源泉。当他们的情感蓄积到巅峰状态时,他们势必要寻求一种释放的路径,此时的“顺情而写”不是“应师之作”,而是“情动辞发”。
  案例4:《哑剧游戏》
  为缓解孩子课间吵嚷现状,我和孩子们策划了一次“哑剧游戏”。规则是一天在校期间除了上课、与老师交流可以说话,其他时间都不可以说话。虽然第一次做“哑剧游戏”使学生感到无比的新鲜,但时间一长,学生难免憋得难受。可碍于规则,想讲又不能讲。待游戏结束后,他们便将情感发泄在纸上。
  “哑剧游戏”结束后的自由写作最大限度地催生了孩子言语生命的自由生长,尤其是我们平时苦苦追寻的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在此游戏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彰显,实乃妙哉!
  2.为什么写?思想表达需要。
  案例5:《叶贴画创意说明》
  人类有用有声语言交流思想的需要,也有用无声方式表达思想的需要。作文作为一种生命的独白和心灵的对话理应成为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真实表达与真情交流。
  鉴于在以前已写过树叶,我们备课组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视角,运用“陌生化”教材资源开发理论对既定内容进行了适切化改造,将此次的习作主题定位为“叶贴画创意大赛”。要征服评委,必须从灵感来源、创意说明、材料选择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构思与讨论。讨论的过程实际就是对读者阅读目的、阅读心理进行分析、定位的过程。作品创意有表现李清照词的《如梦令》,有为亚运献礼的《广州加油!亚运加油》……
  此情此景的创意说明是随顺学生情感发展需要,是彼此之间表情达意、书面交际的工具,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生命状态和生活行为。如果“创意叶贴画”是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感,让其为叶贴画写说明则是顺应学生表情达意之需要的。
  3.为什么写?价值认同需要。
  案例6:《为班级奥斯卡的各类最佳写颁奖词》
  要实现学生自我言语生命的价值认同,最有效的方式是给他们自我实践运用言语的机会,想方设法为其搭建生长自我言语生命的平台,让他们在言语活动中挺立言语人格,催生言语智慧。
  在“班级奥斯卡”颁奖盛典举行之前,我在全班同学中征集“各类最佳颁奖词”。所有颁奖词从自主申报撰写到查阅相关资料,再到反复修改,他们都以饱满的热情极力彰显言语生命的无限魅力。他们能为写准一句话去反复阅读原有作品和剧本,也能为将颁奖词写得入木三分去仔细斟酌相关颁奖词,更能为写活一个角色来征求同学、老师的意见。这样的活动,从小处看是他们经历了一次难忘的人生历练;往远处看,这样的学习经历有可能奠定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他们一生的价值追求将由此起航。
  4.为什么写?存在性需要。
  案例7:《给张老师写封信》
  写作能为人建构精神家园,使人获得真正的归属感,使短暂的生命超越时空,让宝贵的精神长存。这就是基于“存在性需要”之上的写作动机。
  春游建议被大队部采纳了,同学们经过共同讨论、全面考虑,最终决定通过书信来表达心中的万语千言。很快,《给张老师的一封信》便送去了同学们的心声。他们的言语生命有了安全感、归属感,更为巧妙的是此种书信又与教材中的一篇书信习作无缝对接。
  5.为什么写?自我实现需要。
  案例8:《个人童话文集》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当孩子们展示自主策划的《人鸦》读书成果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采用了改编故事结尾、续编故事结尾、创编新版《人鸦》等方式。在讲评他们创作的一篇篇富有个性特色、形式新颖、角度各异、价值多元的童话时,我对其中一篇题为《瑞夏德新传》的童话进行了重点点评,对他故事结尾的“未完待续”充满期待。小作者异常激动、自豪,第二天他就将其续编的故事交给了我。再一看扉页,居然赫然写着“目录”二字,顺着目录向下看,真是让人惊叹:他居然写了二十个小标题,显然,他是要将此故事进行到底了。于是我当即在课堂上宣读了该同学新编的故事,特别对他富有创意的作品和积极的创作热情给予了高度评价。没想到,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班级刮起“长篇童话”创作风。于是,我利用“天天故事会”“博客赏评”等平台为创作者与阅读者提供了交流的空间。《时间睡着了》《超级战士》《谜之雪莲》等长篇故事的新鲜“问世”让他们的心灵在此处交汇,他们的写作热情再次激情飞扬。班上两个合作创编童话的同学一有时间就聚到一起交流故事中人物的命运。“个人童话文集”让多数学生成了探索者、研究者,既保护了学生的言语自尊,又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只有将习作的着力点引向“为什写”这一习作的逻辑起点,从孩子的生活需要出发,催生他们自我表达与交流的生命欲求,我们的习作教学才能为孩子的言语生命蓄积自由发展的精神力量。
  注:本文获2011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主持人语  不同的时期,都曾有人提过单元教学,虽然说法不一,但意思差不多。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的欧美新教育时期,据饶杰腾先生的研究,其主张是学习内容和活动应该是完整的,反对把教材分割成一课又一课,这样不符合学生学习心理,也不利于发展学生能力和合作精神。然而当下的教学,虽然教材的编排体系是按照单元组编的,但教师在操作实施的时候,仍然是一课一教案,即使是“庇千山之木于一台,汇百家之流于一体”的集体备课
【主持人语】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仅凭金钱人们还是无法达到教育革新的目的,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就是人的回归,以人为本成为课程改革的哲学基础,儿童——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人的全面而有個性的发展成为改革的逻辑起点和最终目的,在这一追求的引领下,教育实践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但这只是“人的回归”的“真正条件”之一。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如果想实
“我们在路上不是像驿夫那样追赶路程,而是像旅行家似的沿途观赏。我们心中不只是想到一个起点和终点,而且还想到起点和终点之间相隔的距离。对我们来说,旅行的本身就是一种乐趣。”这是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的经典名言。几个世纪过去了,这质朴的文字与深刻的哲理仍震撼着我们并引发着我们不断对课堂进行追问与思考。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的课堂转身中,我们怎样才能实现基于学生、发展学生的教育目
“同场教学”即为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师,在同一个教学场地、同一课时进行教学的行为。同场教学现象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随着课时量的增加、办学规模的扩大,同场教学班级数越来越多,人均场地占有率出现负增长,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益。  客观存在的外界条件制约和人为因素是造成小学体育同场教学窘境的重要原因。  1 课务安排不合理,同场班级教学发生冲突。课务安排不均,是造成许多小学同场教学窘境和问
因阅读过极其引人入胜的《万物简史》一书,作者比尔·布莱森这个名字一直被我牢记于心,故当《趣味生活简史》这个书名映入眼帘,作者仍是比尔·布莱森时,我毫不迟疑地买下,并一气读完。如果说《万物简史》用最新的科学史料和引人生趣的笔触阐释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一千古命题,《趣味生活简史》则叙述了人人生活其中的家庭居室的历史演进过程。在比尔·布莱森看来,无论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不管人们发
【摘要】教学的变革如何才能真正基于学习的变革?如何才能真正指向学习的本质?如何才能实现“让学习真正发生”?从聚焦素养价值、满足内需逻辑和追求超越智慧这三个维度对“让学习真正发生”的主题进行探究,可以发现:“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核心价值在于聚焦素养,核心逻辑在于满足内需,核心智慧在于追求超越。  【关键词】教学变革;聚焦素养;满足内需;追求超越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
我喜欢读《瓦尔登湖》。  翻开《瓦尔登湖》,感受着梭罗把自己的恋情消融在瓦尔登湖上,把自己的魂魄投注于瓦尔登湖中:“在天气好的夏季里,从稍远地方望去,它呈现出蔚蓝色,特别在水波荡漾的时候,但从很远的地方望去,却是一片深蓝。在风暴的天气下,有时它呈现出深石板色……甚至从同一个观察点,看瓦尔登湖是这会儿蓝,那忽儿绿。置身于天地之间,它分担了这两者的色素。从山顶上看,它反映天空的颜色,可是走近了看,在你
编者按:在经济新常态现实要求之下,在战略机遇期内涵转变之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党中央将创新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对江苏基础教育而言,创新既是题中之义,也是题中要义,惟创新而兴,惟创新而强,惟创新而胜。创新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是根植江苏教育的优良传统,适应江苏教育的发展生态,着眼江苏教育的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江苏基础教育在顶层设计、项目推动、课程改革、管理机制、评
【摘 要】如何看待“教而优则仕”的现象?如何让“教而优则仕者”在新的管理岗位上获得后续的再发展?文章结合具体数据对这一现象做理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管理者的角度提出了让教而优则仕者再发展的基本原则和路径。  【关键词】骨干教师;专业成长;发展转型;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2-0029-03  【作者简介】杨树亚,南京市石鼓路
【摘 要】近年来,常州的教育信息化从规划引领,机构调整,重心下移等三方面进行探索,使得常州教育信息化的“新常态”初步形成,同时又在“互联网 ”的大时代背景下,创设教育新生态,进一步形成了常州教育的“新范式”。  【关键词】常州教育信息化;互联网 教育新生态;教育新范式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6-0038-03  【作者简介】余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