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用电影为华人构建文化中国

来源 :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me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邵氏兄弟公司在他们的电影中构建的文化中国,勾起了全球华裔观众的怀乡情结和民族情怀”
  2014年1月7日,邵逸夫先生逝世,享年107岁。《香港商报》曾这样评论他,“他的一生,斡旋在财富、权谋与美人之间。他的故事是一个标准的港式传奇。”不论是少年郎投身电影脱颖而出,还是知天命之年崛起为东方影坛王者,抑或古稀之年转而开辟香港电视王国,他的人生每一章节的丰富,远胜过其旗下影视作品中的风云际会。
  邵逸夫,原名叫邵仁楞,家里兄弟姊妹八人,他因排行老六而得名“六叔”,籍贯浙江宁波。其父邵玉轩是有名的颜料商人,不但在生意上经营有方,而且关心时政,在当时的上海工商界颇为活跃。因当时的上海剧院“笑舞台”的老板无力还债,邵父便接收了该剧院,让长子邵醉翁接手经管。
  由于邵氏大哥的管理经验和兄弟的不懈努力,他们把戏剧做得有声有色,继而开始买卖电影片子、放电影,到后来独树一帜,成立了中国电影史上赫赫有名的“天一影业公司”,开始自己拍电影。
  “我生产电影,就是为了满足观众的需要和愿望。核心观众就是中国人。这些观众都喜欢看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爱情故事……他们怀念祖国大陆,也怀念自己的文化传统。”这是邵逸夫在1964年接受采访时说的一段话。今天,越来越多的电影学者通过这段话,找到了打开邵氏秘密的钥匙。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东亚与太平洋中心研究室主任傅葆石博士评价邵氏说:“由于只能在欧美世界处于边缘地位,邵氏兄弟公司成功地在香港发展成为华人电影工业的中心,在60年代后为全球各地的华人生产和放映电影。国语是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保证了远离祖国大陆的海外各地中国人能够形成自己的社团群体。邵氏兄弟公司在他们的电影中构建的文化中国,勾起了全球华裔观众的怀乡情结和民族情怀。”
  “现在大家都困难,舍不得拍有声电影,我们正好乘虚而入,捷足先登”
  1926年,刚从中学毕业的邵逸夫,应三哥邵仁枚之邀,南下新加坡协助开拓南洋电影市场。对于那段创业的时日,邵逸夫回忆说:“我们像苦力一样,扛着电影机和影片,在烈日下长途跋涉,深入到华侨众多的农场去放露天电影,在那里举目无亲,而且放映设备还很落后,用一台破旧的无声放映机,一格格地手工摇片子,一场电影放下来,人都累得腰酸手痛。更要命的是蚊虫叮咬,奇痒难过。”四年之后,邵氏兄弟在新加坡站稳了脚跟,成立“邵氏兄弟公司”,先后买下美芝路的新娱乐剧院和曼舞罗戏院,专门上映天一公司的新电影。
  时值美国经济危机引发世界大萧条,不少电影院关门停业。邵逸夫认为,“现在大家都困难,舍不得拍有声电影,我们正好乘虚而入,捷足先登”。于是,迅速前往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不料,途中轮船触礁沉没,命不该绝的他抓住一小块舢板,在漆黑苍茫又冰冷的海上漂了一夜后获救。从好莱坞买回了“喊话机器”,虽然有声设备有了,却没有与之匹配的有声影片,倔强的邵逸夫又开始自己写剧本,他一边继续拍无声片,一边摸索有声片的拍摄技术。
  苦心人天不负,邵逸夫的摸爬滚打练就了一身电影制作的功夫。1932年,他高价请来粤剧名伶薛觉生担任主演,自任制片和导演,拍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轰动一方。这部电影为邵逸夫大规模进行电影制作轰开了道路,影片成本1万元,仅在广州一地的放映收入就达60万元。这一成功让邵逸夫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有声电影的先驱者,更奠定了他影坛霸主的地位。
  到上世纪30年代中期,邵氏在东南亚各地已拥有电影院110多家和9家游乐场,并建立了完整的电影发行网,称雄东南亚影业市场。就在邵氏家族的辉煌时刻,日寇的野蛮入侵彻底毁掉了邵氏兄弟苦心经营20多年创立的庞大产业。1945年抗战胜利后,邵逸夫雄心不减,决心重振邵氏家业,把基地定在百业俱兴的香港,以重建电影王国。
  邵氏在迄今的37年间,烧掉的影片以十部计。“邵氏出品,必属佳片”,此话绝非诳语
  1959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邵逸夫任总裁。期间,他倾力打造香港清水湾占地近80万平方英尺的邵氏影城。这一工程历时七年始告完工,规模宏大,气势恢宏,被称为“东方的好莱坞”。作为一名优秀的制片人,他懂得组建什么样的队伍来实现意图。他在报纸上大登广告,招聘人才,很快就得到了陶秦、李翰祥、岳枫等名导的青睐;林黛、李丽华、丁红、关山等名演员也来了;摄影、制片、剪辑等方面的人才,和大量剧作家也前来应聘。影城风风火火地运营起来。
  从此,在这里拍摄的影片源源不断地流向邵氏电影发行网,每年高达40多部。为了打响邵氏影城的第一炮,邵逸夫从几十部剧本中选中了描写貂蝉故事的《江山美人》,大胆起用年仅30岁的李翰祥担任导演。《江山美人》一炮打响,创下当时香港电影票房最高纪录,使邵氏公司站稳了脚跟。紧接着,邵逸夫势如破竹、不惜重金,把《杨贵妃》《梁山伯和祝英台》搬上了银幕。这两部影片上映后,在香港、台湾以至东南亚一带掀起了一股中国片的狂潮,观众简直着了魔,各种报刊争相评论邵氏出品的电影,欧美人也纷纷前来订购邵氏影片。昔日的电影王国帝王又成功地在香港风云再起。
  邵逸夫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知人善任,拥有一大批各方面人才,更在于他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他以实际行动来要求自己成为精通电影的专家,每天最低限度看一部电影,几十年来坚持不辍。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就精通了电影中的任何工作:剪辑、摄影、化妆、剧本、导演,样样内行。而他取得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做事认真。他曾说:“我做事的态度,便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好,即使是最微细的部分,也要彻底做好。一样事情不做到十全十美,我是绝对不放松的。”邵逸夫称自己制片相当“严谨”,为了保证影片质量,他对影片严格把关。出现劣片,若无法补救,宁愿烧掉。他说:“观众看了劣片一定好不开心,看多了,就会对你失去信心,所以做劣片不如烧。”据称,邵氏在迄今的37年间,烧掉的影片以十部计。“邵氏出品,必属佳片”,此话绝非诳语。
  “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
  在邵逸夫70岁高龄时,因为电影产业一度式微,令他开始思考下一步将何去何从。他决定易辟疆土,转战电视行业,从而又成就了一个电视王国的地位。
  1980年,邵逸夫成为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简称无线电视)最大股东,从此在行政主席位置上一坐三十载。其间无线电视一直确保着在香港电视届的领先地位,影响更遍及海峡两岸乃至整个华语影视圈。
  更重要的是,无线电视通过招牌的电视剧以及艺人培训班,为香港演艺圈挖掘和捧红一批大牌明星,很多人至今仍是华语影视圈和歌坛的“教父级”人物或中坚力量,比如,周润发、汪明荃、郑少秋、谭咏麟、李克勤等。又如为邵逸夫钦点的歌坛“四大天王”品牌,一经塑造,光环至今不衰。至于城中热事“香港小姐”选举也是自无线主办之后,渐成一年一度的气候。尤其在邵逸夫慧眼独具的统帅之下,《上海滩》等风靡大江南北的经典剧集纷纷亮相,在香江和整个华语电视圈掀起一轮又一轮收视高潮。上世纪90年代,无线一批经典电视剧逐渐走上内地荧屏,成为无数内地观众的“集体记忆”。
  “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这位以“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为人生信条的影视巨子,不仅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早在1973年他就设立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从1985年起,他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内地,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港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20多年来,邵逸夫一共向内地捐助了30多亿港元,兴建了5000多个敎育和医疗项目。
  2002年由邵逸夫捐资创立的“邵逸夫奖”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用以表彰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邵逸夫奖”设天文学、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三个奖项,每年颁布一次,奖金100万美元。由于其设奖宗旨和巨额奖金媲美声名显赫的“诺贝尔奖”,有人称之为“东方诺贝尔奖”。邵逸夫说:“我相信人类的伟大在于追求、硏究、传授学问,造福人类。”
  (摘编自《世纪人物》2011年第7期、2012年第3期,《国际先驱导报》2010年1月15日,《南方人物周刊》2012年第1期)
其他文献
桑德斯教授2013年5月11日在美国雪城大学向该校艺术与科学学院的2013级毕业生做了一个演讲,以自己童年的亲身经历切入,告诫毕业生们“始终要与人为善”,向他人表达善意要及时。该演讲此后很快在美英等英语国家流传开,各种网站和博客纷纷转发。  着时代变迁,毕业演讲已演化出一种传统范式,即:某个风光不再,一生铸成过各种大错的傻老头,正如我,心怀诚意地给一群风华正茂、精力旺盛、前途无限的年轻人一点建议,
期刊
帕格沃什运动是罗素、爱因斯坦等著名科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中叶发起的反对核武器和战争的科学家国际和平运动。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马克斯·玻恩是这一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他对这一运动的发起曾起到过重要作用。  “在巨大的军事机器中做一个小齿轮上的小齿牙,我认为是可憎的”  出生于犹太家庭,但玻恩不是宗教信徒。他的生命理念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他作为解剖学教授的父亲。对泯灭个性的行伍生活以及战争的态度,玻恩也深受
期刊
1953年12月8日,  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  来到联合国大会讲坛,  发表原题为  “原子能为和平服务”的演讲,  提出拥有核技术的国家应当  将技术力量更多地应用到  和平利用核能上来。  全文篇幅较长,本文为节选。  我知道,  在我们今天这样分裂的世界中,没有可能靠一次戏剧性的行动来拯救世界  我觉得,今天我使用某种意义上全新的语言来讲话,是万不得已的。我戎马半生,如能选择,我是绝不愿
期刊
50年前,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这是中国人民打破大国核垄断、  为维护世界和平发挥更大作用的重要时刻。  30年前,八十高龄的巴金老人发表演讲,  表达“在一个无核武器的美丽世界中,  人们将和平利用原子能取得最大的成就”的美好愿景。  在纪念巴金诞辰110周年的时候,  本刊辑选巴金、玻恩和艾森豪威尔等名家,  就和平利用核能等议题发表的演讲,  以飨读者。  我们在这里“以文会友”,盛
期刊
冯小刚和葛优,两个性格迥然不同的人,先后联手打造了多部精彩贺岁片。继 2010年《非诚勿扰2》之后,时隔三年,这对金牌搭档又回到贺岁喜剧的怀抱,拉上王朔联手打造重磅之作《私人订制》。今年又正好是冯葛合作的第二十个年头,冯导真情回忆与葛优搭档的那些年。  次,我和周星驰邂逅,相谈甚欢。谈起合作,一旁的人说:你们两个人是实力派的合作。星爷立刻指着我纠正道:他才是实力派,我是偶像派。他说:说谁是实力派就
期刊
本文为西尔维亚·厄尔获得2009年TED奖时所作的演讲。  年前,当我开始探索海洋的时候,没有人会想到我们向大海排放的东西或是对海洋的索取就可以伤害到海洋,那时候的大海就像伊甸园一般,但现在我们知道,我们正从伊甸园走向失乐园。我想与你们分享我个人对发生在海洋中那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变化的看法,并思考为什么50年来我们所失去的一切意义重大。  事实上,我们已经捕获、食用了海洋中超过90%的大型鱼类。为
期刊
这篇原题为  《原子时代的发展及其本质》的演讲,  是1955年3月  玻恩在德国一所修道院的神学院  面对新闻记者所作的演讲。  当年2月,  哲学家罗素给爱因斯坦写信  呼吁共同关注核时代人类的命运,  此后,以爱因斯坦为首的科学界  陆续发表了呼吁勿将核能用于军事的宣言,  玻恩也参与其中。  这篇演讲集中展现了他  关于和平使用核能的观点。  本人应邀来谈谈原子时代,它的发展和本质。我不想
期刊
毕生钟爱和从事的事业——京剧艺术,其诞生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1790年,江南安徽戏班应诏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从此便在北京、天津安顿下来,再经十几年的演变,成为一个由徽剧、汉剧、昆曲、秦腔、京腔和民间曲艺等综合而成的崭新剧种。它的演唱以“西皮二黄”为主,字正腔圆;它的音乐旋律变化多姿,悦耳动听;它的身段具有强烈的舞蹈感,节奏鲜明。当时人们根据这一新兴剧种的唱腔,直呼其名曰“西皮二黄”,或曰“皮
期刊
几周前,我在哈萨克斯坦旅行时到过核爆地零点,我站在那里,不禁陷入沉思。  他们共同的紧迫感反映了一个公认的现实:核恐怖主义不是好莱坞的幻想,它是可能发生的  这是著名的塞米巴拉金斯克试验场,1947年至1989年期间,苏联在那里引爆过四百五十六枚核武器。除了用来测量爆炸破坏力的环形巨大混凝土基座外,这片辽阔和毫无生气的大草原没有什么引以为傲的东西。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它是冷战的震中,与美国的同类场地
期刊
2012年6月,由谷歌公司隆重揭晓的谷歌眼镜被视为未来的科技趋势,但在随后的一年里,却遭到了各种异议。美国《连线》杂志记者马特·霍南记录了自己对谷歌眼镜又爱又恨的使用感受,并预测了谷歌眼镜未来的发展趋势。  谷歌眼镜的许多功能都符合我的需求:不需要手动操作互联网,语音识别,自动拍摄的摄像头,可以通过语音命令把照片和视频分享给任何人。更棒的是,你可以实时分享你看到的一切。我本来计划在第二个孩子出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