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新诗教学内容调研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tcity_onl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中学语文新诗教学备受争议,那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呢?我们认为不在方法,不在策略,归根到底还是教学内容的问题。
  我们以《在山的那边》的教学为例,从30位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提取其教学内容,对比后发现,对于《在山的那边》这首新诗,28位教师都选择了同样的两个教学内容——“山”、“海”的象征意义;联系实际谈“山”、“海”的现实意义。为什么完全没有关联的人可以同样教出如此“僵化”的内容呢?为找出答案,我们走访了这30位教师,问询了关于这一课的备课过程。原来他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山”、“海”的象征意义——是根源于课后习题一的设计,也就是说,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是来源于教科书所提供的教学内容。似乎到这里,我们可以下一结论,说这些教师犯了“教教材”的毛病,但我們深入地看下去,却发现结果似乎有些矛盾。这28位教师共同选择的教学内容还有一个,即“联系实际谈‘山’、‘海’的现实意义”,这样一个教学内容从何而来?从教材?我们可以看到教材课后习题设计的第三题涉及到了这方面的内容,但思路比只谈“现实意义”开阔许多,所以这一教学内容不像从教材中来。那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根据走访调查一些教师得知,绝大部分教师是看到网上别人的教案谈到了这一点,于是照搬照抄用到了自己的课堂上。这样一人抄两人抄三人抄,渐渐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教学内容,似乎一讲《在山的那边》,就要联系课文谈谈实际生活。其实,我们可以想象,当第一个教师“随意创造”出这一教学内容时,也许只是一个个人的行为,也许是在课堂上师生生成的一项教学内容,他根本没想过自己创造的这一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新诗学习的规律、是否有学理的依据、是否符合教学原理等等。但由于一传十十传百,这样的一个“随意性”很大的教学内容却变成了我们指责教学内容“僵化”的一个典型案例。
  再用同样的方法调查了其他新诗选文的教学内容后,我们认为在新诗教学的教学内容上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教学内容僵化,二是教学内容随意性大。看似这两个问题是矛盾的,实质却不然: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可以说是同步的,也是可以相互转换的,随意创造的教学内容一旦经过众人传播沿用,就成了僵化的教学内容。解决这两个问题最根本的实质所在是:教学内容的正确性。如果是正确的教学内容,我们允许“僵化”、允许“创造”。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第三个问题:如何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笔者认为,惟有对教学内容进行“学理”的探究,才能确定这一教学内容是否正确(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讨论这一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某个具体情境下的学生)。而我们的“学理”从哪里来,新诗所涉及的学科如此之广,没有人能面面精通,所以我们选择了一个较为折中的办法,就是选取权威期刊、权威学者对新诗的赏析,看看他们是如何解读新诗的,在将其与我们教师所“预设”的教学内容进行对比(纵然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忽略学生的因素,但笔者认为某些正确的“教学内容”是需要教师提前“预设”的,这也正是新诗值得教的地方之一)。那么下面我们就着手进行这一工作。
  还是以《在山的那边》进行说明,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以及人大复印资料中输入“在山的那边”,得到的结果不少,但排除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以后,筛选出真正具有理论意义的鉴赏文章,我们发现只剩下了一篇《‘山民望海’的三种状态——〈山民〉〈上游的孩子〉〈在山的那边〉对读》。我们暂且不说这一篇到底算不算权威,只由这一搜寻结果我们也许就可以看出,对于这样一篇普通的中学课文,还没有多少专家学者注意到,更不用说研究鉴赏了。但是就是这样一首也许在专家眼中再普通不过的新诗,却是我们的教材编撰者们选出来的典型、优秀作品,是需要普通中学教师花几个小时甚至更多时间去研读的。在这样一种事实面前,我们不难发现:权威的专家学者较少关注个体的中学课文,而大多站在宏观的角度、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这种做法并没有错,特别是当他们的研究成果运用于高等师范教育中,让那些未来的中学语文教师掌握这些最根本的、最顶端的理论,从而获得在实践中能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方面,是最为正确的。然而,我们却不得不关注现实,现实就是目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的语文教师,其本身的专业修养及技能不高,如果他们在研读课文时,得不到专业的指导,那所谓教学内容的正确性又从何而来呢?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谴责他们为了丰富课堂,甚至是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而创造出那些错误的、没有学理依据的教学内容呢?有人说,《教师教学用书》不就充当这样一种指导的角色吗?但是通过对一些中学教师的访谈,我们发现,现在许多中学教师,特别是初中阶段,使用《教师教学用书》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原因很多,但我们也不难看出现在《教师教学用书》的指导作用到底发挥了多少?而且就算我们暂且认为它确实充当了这样一种角色,那如果没有教师的加工润色或合理添加,那不就又回到了我们的老问题——教学内容僵化上了吗?所以,我们的文学、语言学等各专业的专家学者们,如果能“下到基层”,为我们的中学教师切实地多提供一些有理论依据的、有学理背景的课文鉴赏分析,在分析中让教师们了解最新的学术研究进展和学术思潮,那我们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道路也将从此顺畅、平坦许多。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一连几日,天空仿佛在轻声哭泣,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不知道何时才能停歇。空气里散发出清冷的味道,何亚峰自从失恋后,就感到前所未有的孤寂,连心都是冰冷的。  何亚峰是路副市长的秘书,青年才俊、前程似锦。但一遇上失恋,他就像换了个人,连工作都接二连三地出错。  单位的人都知道,何亚峰是外地人,本來是一名狱警。路副市长从省里调来那年,秘书职位正好空缺,就举办了一场考试。不少公务员报名,挤破了脑袋都想平步青
如果生命可以重新开始,  你一定会再次选择这个职业,  因为你短暂的生命之火,  燃烧着一名公安辅警的执着。  臭小子,你是爸爸的骄傲,  留下的警帽,爸爸替你戴!  ——时卫东  2020年4月8日。  这一天,武汉“解封”——华夏大地抗击新冠病毒取得重大转折的日子。  这一天,是时席席离开的第五十八天。  徐州市张集煤矿富强小区。时卫东家。  窗外,更阑人静,冷月、朔风。屋内,烛光孤影,静寂、
初中语文教材《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和《别了,语文课》中的张老师,他们一丝不苟地做好本职工作,是我们语文老师的楷模。    一、精神支柱:事业心责任心    韩麦尔先生面临即将沦陷的国土,面对即将当亡国奴的人们,他此时最想做的就是快速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让它在阿尔萨斯生根发芽。他自觉地挑起了这副担子。这一天他的举手投足,无不令人感到严肃庄重。他忠诚于法语教学,在那悲壮的一刻,他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
据英国《每日邮报》近日报道,美国第八次年度单身者调查人数超过5000人,调查发现单身女性在66岁时拥有最好的性生活,而男性是64岁,可见性生活不只是年轻人的游戏。  許多人认为年轻人更适合拥有性生活,但最近的调查显示,实际上年龄越大者越适合,老年人和伴侣在床上度过的时间更长。美国国家老龄化委员会研究发现,比起40岁的女性,70岁的女性对性生活更满意。  性治疗师马德莱娜·卡斯特利亚诺称,单身人士在
执教梁实秋先生的散文《猫的故事》,对先生的文笔颇为叹服。这篇散文以区区一千多字为师生所喜爱,就在于其鲜明的写作特色。具体而言,它表现在先生高超的叙事艺术、厚重的人文精神和诙谐的语言风格上。    一、高超的叙事艺术    梁实秋先生写过一组以猫为题材的散文,细腻、生动地描绘了他和夫人韩菁菁养猫的具体情形,以此来表现他与猫相伴、以猫为乐的闲情雅趣。《猫的故事》则有所不同。文章讲述的是一只母猫冒着生命
如果把宋词比作波澜壮阔的海洋,那么,柳永、李清照就是那海洋中耀眼的两朵浪花。他们虽都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但词作风格各具姿态,其代表作品《雨霖铃》《声声慢》在风格上也是同中有异。  一、都借写景抒發词人悲凉的感情  柳永的《雨霖铃》表达了词人将要离开汴京远方漂泊时和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这种心情是通过写景来抒發的,“寒蝉凄切”不仅点染了送别的气氛,也暗示了送别的地点。宋代的汴河两岸,多植杨柳
《心声》是九年级上册的一篇反映儿童生活的小说,通过小学生李京京的故事,揭示了当前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其人物的性格命运也让我们无尽地牵挂。每次阅读时都会想起一句话:心灵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主题:直视教育中的不平等  无论在任何时代,竞争永远都是不可缺少的社会主旋律,伴随竞争而来的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残酷与无奈。在和平盛世的时代,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于是教育的
“宪法修改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1月19日发布的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公报,在社会各界引起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  “公报凝聚共识,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意愿。”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
雁南飞,春归来。  “从3月17日下午开始,上海援鄂医疗队队员或随救援车或乘高铁,一路朝着回家的方向——上海奔来!同时,部分医疗队员将继续驻守武汉,支援当地医院救治ICU病人。”  董瑞在微信群里写这条信息时,嘴角上扬,胸口如有小鹿乱撞,“扑通扑通”。从1月24日大年三十开始,董瑞的心就与上海援鄂的一千六百多名医疗队队员紧紧连在一起了,像一家人。此刻,亲人归来,怎能不高兴?  “欢迎白衣天使凯旋!
近年来高考作文试题仍然体现了“三关注”精神,即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但这绝非老调重谈、毫无新意,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人文气息和时代气息。学生要在紧张、肃穆的一个多小时里从容应对,写出文质兼美、字句俱佳的文章来,就离不开平时多方面的积累,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文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真要写出一篇象样的应试作文来,学生一定要从平时的点滴起,做好观察、思想、情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