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法的可诉性

来源 :科学导报·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q2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推动法治中国的建设,有必要厘定对刑法的可诉性的基本认识,并根据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从谨慎立法、科学释法和完善刑事诉讼法三个方面试寻规范刑法的可诉性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刑法;可诉性
  德国著名法学家赫尔曼·坎特洛维奇在其巨著《法律的定义》中对法律的可诉性进行了较为明确的阐释,他认为法律必须是可诉的,必须能够被法院适用于具体的程序中。①法律规范有国界之分,但可诉性作为自然属性则是天下大同。
  一、厘定刑法的可诉性的基本认识
  刑法的可诉性并未为多数学者所深入探究,本文试图从科学内涵、多重特点和现实意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浅析。
  (一)科学内涵
  对于控诉方和辩护方而言,刑法的可诉性是指刑法的可争讼性,意即无论是检察机关还是被告方都能將刑法作为其争辩的依据。有学者以“法律双向运行模式”为研究基点指出,从技术层面而言,法律可诉性是指法律“可以被任何人(特别是公民和法人)在法律规定的机构中(特别是法院和仲裁机构中)通过争议解决程序(特别是诉讼程序)加以运用的可能性”。②刑法的可诉性在其被控诉方和辩护方的运用中体现。控诉方要以具体的刑法规定为依据,控诉被告人构成犯罪以及构成何种具体的犯罪,辩护方可以通过论证控诉方所依据的刑法规定不适当来反驳指控,也可以另觅某一具体的刑法规定来对抗指控。
  对于审判方而言,刑法的可诉性是指刑法的可裁判性,意即刑法是作为审判方的法官在审理刑事案件时的依据。有学者认为,法律可诉性是指“法律规定的法律条款是否可以以及是否适合由法院予以适用或强制实施。③《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了法院统一定罪原则,法院在审判被告人是否构罪、构成何罪时,有且仅有的依据就是刑法,刑法作为一种较为客观的裁判依据,与法官的自由心证相比,基本保证了同案同判,极大地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二)多重特点
  第一,刑法的可诉性具有实体相关性。刑事诉讼法的可诉性称之为程序性诉讼,更关注刑事案件处理程序中的问题。与之相对刑法的可诉性也可称之为实体性诉讼,但其更多地关注刑事案件的实体问题,即被告人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问题。
  第二,刑法的可诉性具有强职权性。刑法的一方行使主体是代表国家履行控诉职能的检察机关,与被告方地位悬殊,是个人与国家的对抗与较量,权力与权利很难在天平上处于同一水平线。
  第三,刑法的可诉性具有相对依赖性。刑法中的每一项规定都需要通过刑事诉讼法的实施来实现。相对于刑事诉讼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言,刑法属于静态的法律,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实现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
  第四,刑法的可诉性具有严厉性。违反刑法承担的是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等相比显得尤为严厉,因为民事责任大多涉及的是财产权利,而刑法除了可以剥夺财产权利之外,还可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的政治权利、人身自由权利,甚至生命权利。
  (三)现实意义
  第一,刑法的可诉性具有惩罚犯罪的现实意义。犯罪分为自然犯和法定犯。两者随着社会的发展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可能性,但都是对他人合法权利的侵害,对社会秩序的破坏,都必须依据刑法进行惩罚,从而矫正犯罪人的人生轨迹,修正社会的不和谐音符。
  第二,刑法的可诉性具有保障犯罪人的人权的现实意义。社会出于朴素的法感情,认为犯罪人只需要被惩罚,甚至有时会出现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舆论导向。但是,犯罪人也有人权,也需要依法保障,这是现代刑法罪刑相适应原则和人权理念的必然要求。
  第三,刑法的可诉性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现实意义。社会的安定有序是与犯罪率成反比关系的,犯罪率越高,社会越混乱。刑法规范通过将某些行为事先明确规定为犯罪,使得全社会能够依据刑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衡量犯罪的成本,起到一般预防的效果。刑法还通过对犯罪人的惩罚来防止其再次犯罪,达到特殊预防的效果。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相结合,方使社会能够在和谐的氛围中稳步发展。
  二、探析刑法的可诉性的现实问题
  践行刑法的可诉性的主体主要是人民检察院,由于其承担着法律赋予的控诉职能和我国长期以来对打击犯罪的高压态势,使得刑法的可诉性处于相对较高的一个水平,问题也随之涌现。
  在实践中,出现了人为扩大刑法具体规范的兜底性条款的适用条件,从而滥用刑法的可诉性的问题。例如,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的王力军在没有办理粮食经营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的情况下从周边农户手中收购玉米,于2016年4月15日,被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人民法院以非法经营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万元。2016年12月16日,最高法指令巴彦淖尔市中院对该案进行再审,改判无罪。在本案中,一审法院依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第(四)项的规定,即“(四)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认定王力军触犯了非法经营罪。该项规定属于该条的兜底性规定,适用该项规定的行为必须与前三项规定的行为具有同等程度的社会危害性。而王力军无证收购玉米的行为并没有破坏粮食流通的主渠道,反而在粮农与粮库之间起到了一定的衔接作用,不属于该条文规定的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虽然王力军的行为确实是违法行为,但是不构成犯罪。认定王力军触犯非法经营罪无疑是对罪刑法定原则的突破。
  其次,还存在罪刑不相适应的问题。例如,在赵春华非法持有枪支案中,2016年12月27日,天津市河北区人民法院以非法持有枪支罪判处赵春华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2017年1月26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改判赵春华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在本案中,对赵春华的罪名认定是没有问题的,由于其非法持有以压缩气体为动力的非军用枪支六支,符合公安部对于枪支认定的标准,但是摆摊打气球在社会生活中属于常见的生活现象,赵春华持有枪支主观恶性小且对社会的危害性也较小,三年六个月的有期徒刑超出了社会大众对刑法规范的预期和评价。刑法规范的合理与否是要接受社会朴素的法律评价的检验的,为公众所不能理解的规范必然是存在问题的。一审对赵春华所判处的刑罚是与罪刑相适应原则和刑法谦抑性原则背道而驰的。   刑法是关于定罪与量刑的法律,无论是在定罪还是量刑方面出现偏差,都会导致刑法的可诉性丧失合理性与规范性。
  三、规范刑法的可诉性的可行路径
  近年来涌现的一些冤假错案引发了社会对于刑法可诉性的思考,为了维护刑法的科学性和促进其有效实施,力图从科学谨慎立法,充分发挥法律解释的效用和完善刑事诉讼法三方面来规范刑法的可诉性。
  第一,现阶段我国法治体系初具规模但并不完善,继续立法是无需争辩的,应秉持着科学谨慎的态度对待后续的诉讼阶段证明的可能性问题。如果现有的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技术都无法实现某项法律规定所要求的证据的收集和分析,那么该条文就会束之高阁,刑法的可诉性会随着证据的无法获得而大大降低。对于一些行为人主观要件的证明问题,可以将其转化为可视性的证据予以采纳。对于某些取证实在困难的证据,或者是根本无法以实物形式存在的证据,可以考虑采取推定的方式或者是合理降低其证明标准。科学立法是刑法的可诉性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必须充分发挥法律解释的效用。张明楷教授曾说过“立法修法有时止,释法绵绵无绝期”。法律是具有滞后性的,为了使不完美的法律能够满足复杂的社会生活的需要,必须合理地解释法律。虽然不可能存在绝对的正确解释,但是我们应当追求相对稳定的法律解释,使刑法能在基本同一的标准之下实现。首先,要充分运用法律解释阐释具体规范的含义,使得较为原则和抽象的刑法规范能够细化和具体化适用于实践。其次,要善于运用法律解释来弥补法律漏洞。从解释的效力来看,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呈现递减的特点,对于社会热点问题可以先借由学理解释进行回应,进而完善成为司法解释、立法解释,效率与公正兼顾,从而规范刑法的可诉性。但无论何种解释都不能超出公众所能理解和接受的范围,要符合法理和逻辑的内在要求,避免刑法的可诉性被滥用。
  第三,通过完善刑事诉讼法来更好地保障刑法的可诉性。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公、检、法三机关的职责范围,使各机关之间科学地分工负责,有效率地相互配合,有效果地相互监督。其次,要正确处理检察机关既是法律监督机关又是控诉机关的双重身份,从而确保检察机关在规范之中提升刑法的可诉性,实现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再次,要合理简化刑事诉讼程序,减轻当事人的讼累,降低刑法的可诉性实现的成本。最后,要进一步探寻处理刑事案件的多种方式,遵循恢复性司法的理念,让刑法的可诉性更有实效地贯穿于刑事案件全过程,为社会的和谐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旭东.“法律可诉性”命题的规范展开[J].江海学刊.2019年第5期
  [2]杨选朋.刑事诉讼法的可诉性探析[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年12月第27卷第4期
  [3]谢镭.法的可诉性之法理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刘旭东.法的可诉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9
  注释:
  ①Hermann Kantorowicz,The Definition of Law,ed. by A. H. Campbell,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8,p.76。
  ②王晨光:《法律的可诉性:现代法治国家中法律的特征之一》,《法学》1998年第8期。
  ③刘旭东:《“法律可诉性”命题的规范展开》,《江海学刊》2019年第5期。
  作者简介:
  毛文静(1996—),女,汉族,江苏常州人,在读硕士,西北政法大学,研究方向:刑事訴讼。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国际化协同发展(以下简称“成渝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是落实党中央的重要战略部署、提升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和优化教育格局,提高教育质量的切实需要。成渝地区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方面存在整体布局规划不足,教育体制障碍,资源配置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本文通过多角度、多领域探索成渝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国际化协同发展模式,力图通过研究探索出缓解当前成渝地区高职国际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
期刊
【摘 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协同理论主要研究各种现象和系统中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共同规律,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维方式。本研究基于协同理论提出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的整体性、可行性和有针对性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协同理论;创新能力;协同创新  1.引言  创新能力是一种通过审慎、思辨,实践的方式,提出新观点,取得创造性成果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论证假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
期刊
【摘 要】一直以来职业院校面临的问题就是生源质量参差不齐,这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其中无视校规校纪的行为屡见不鲜,学校通常对这类学生采取的是处分惩罚方案。但实际上对学生进行处分之后,相应的教育和管理工作陷入停滞,将处分作为结果这种简单粗暴的管理体系也明显不适宜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对此高职院校受处分学生的教育管理需要进行制度调整。  【关键词】高职院校;受处分学生;教育管理  引言  实际
期刊
【摘 要】红色基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经过伟大斗争中聚集的精神力量。面对新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红色基因,需要把红色基因当作贯彻大学生思想价值的系统性,促使红色资源逐步转化为思政教育资源,在思政教育中规划红色基因传扬体系布局,完善红色基因引导思潮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进而可以巩固高校大学生共产主义理念观念,散发将红色基因引导学生思想的光芒,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得到全
期刊
【摘 要】当今医学领域发展研究最为快速的学科,主要是医学影像学的应用可以帮助学者快速了解患者的病情,针对患者病情作出正确判断。在患者病情检测过程当中,学生需要掌握良好的医学影像分析能力,通过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医学水平。本文主要根据当前我国发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目的作为依据,分析适合学生的医学影像教学模式改革方法。  【关键词】医学影像;教学模式;创新能力  医学影像学牵涉到大量
期刊
【摘 要】大学生党建是高校工作的重要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以政治系统理论为视角,能够剖析大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促进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党建;政治系统分析;高校党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党的建设的根本性问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期刊
【摘 要】传统的电气专业教学中,教学目标主要是传授知识与技能,“育人”的效果并没有得到完全的体现。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电气专业教学要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引导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其综合素质。本文首先叙述了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挖掘专业发展需要的思政元素,探讨电气专业课程思政构建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电气专业;课程思政;体系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党的十九大上都明确指出立
期刊
【摘 要】习近平人民健康论述思想顺应了中国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卫生与健康理论的崭新境界,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大的指导作用,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价值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制度优越性。诚然,我国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的诸多短板在疫情中暴露无疑。习近平人民健康论述思想必将以此为契机,不断完善,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带领全国人民迈上
期刊
【摘 要】在高等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虚拟仿真成为主要的实验方式,相比传统实验教学更符合现代高等教育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实现自主探究、资源共享,为学生创造了开放性教学平台。虚拟仿真实验主要依靠信息技术、多媒体、数据库等,构建高度仿真实验环境,并且不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因此被广泛应用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为了能够进一步完善应用模式,教师必须分析教学中的问题,结合教学经
期刊
【摘 要】现代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各类技术手段推陈出新、优化改革,其中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大社会产业中的应用较为广阔,能改善传统工作模式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关于人工智能背景之下,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具体要求以及发展趋势,笔者将围绕现实基础开展细致论述。  【关键词】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实践应用  引言:  人工智能走进大众的视野,在多年来的创新研究与规划发展的过程中,它本身有低谷期以及高潮期。从
期刊